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8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易可情 发表于: 2003-8-20 12:12:4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成都平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复制链接]
林向  90年代以来,全国不少地方有关于史前城址的报导。同 样,在古蜀文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也发掘 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这是研究古蜀文化渊源的 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三星堆是通向远古文明的大门  80年代,成都平原中部的三星堆遗址夏商时期古蜀文化城址(考古学称三星堆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特别是城内两个商代祭祀坑的发掘,曾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瞩目,被国外媒体报导为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古城坐落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郊外约8公里的台地上,城墙采用独特的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方法筑成,墙基宽约40米,发现时有的地段的残墙还高出地面约4~6米,形成内外均呈斜坡的高墙,在有的墙上可见到可能是建筑物基础的土坯,并且在墙外侧还有沟壕环绕,这些都是我国城墙建筑史上早期的做法。  这座城的北部连同北墙已被近现代的鸭子河冲毁;东墙残长1100米;南墙断续残存800米;西墙为马牧河古河道浸入,仍可见高出地面数米的城墙转角的残段,东西墙间距约2200米左右,据此推算城内面积至少在4平方公里以上。1997年在城内北部中轴线上的月亮湾(即30年代最早发现玉石器坑的附近)发掘出一段近南北走向、端直的、筑法相同、年代相当的内城墙。据碳测年代分析,三星堆古城的始建与废弃年代在距今4070~2875年之间。由此可见,这是一座相当于夏商时期具有内外城的宏伟城池。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说明:此城内有大、小型不同规格的建筑物,大量精美的饮食器、漆器、玉器、礼器、乐器和陶塑艺术品等社会上层人物享用的物件;还有神巫们在祭祀后埋下的成吨的青铜神像、人像、神树和礼仪器,罕见的黄金权杖、金面具、金箔等。可见已具备文明时代的社会标志(冶金术、城邑、礼仪中心、艺术和文字符号),此城应是当时的中心城市。  据研究,我中华古代文明的摇篮并非局限黄河流域—地,现在我们又在成都平原叩开了长江上游地区通向远古文明的大门。那么,其源头还在何方呢?!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关于三星堆文化的渊源,研究者曾作过多种推测。本来在三星堆遗址的下层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考古学称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文化),碳测年代为距今4500~4600年间,只是资料不多,与古城址之间(称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还有发展上的缺环,所以未被重视。于是有“外来说”,如二里头(夏)文化南传西进说、殷商顽民南逃说等等,但无论从年代学或类型学的分析都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与夏商有文化上的接触与交流,其它都难以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人们又从四川盆地周边地区新石器遗址去寻求,例如对成都平原北端丘陵地区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和西南山地的汉源狮子山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可是这些小规模的新石器时代山地村落遗址本来发现就不多,难以与三星堆遗址这样的中心城市的发现相比较。  1995年终于有了重要进展,在三星堆遗址西南约60公里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宝墩遗址找到了早于三星堆古城的龙马古城,据1996年发掘材料的碳测数据为距今4500年左右。以此为突破口,证实了60年代调查发现的郫县三道堰遗址的古城、温江县鱼凫村遗址的鱼凫城,80年代调查发现的都江堰市芒城村遗址的芒城,新发现的崇州市双河村遗址的下芒城和紫竹村遗址的紫竹古城都属于同期而略有先后的遗存。从1995~2000年这6年时间里,对上述6座古城的发掘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不仅大大丰富其文化内涵,能够再细分为若干期,并且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于是按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被称为“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的文化特征  宝墩文化的城址内外只发现陶器、石器和房子、墓葬,其文化特征可概述如下:  (1)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2)生产工具主要用石质与陶质制成,骨制品甚少。  (3)房子都采用木骨泥墙式建筑,也有少量的窝棚式建筑。  (4)墓葬均为长方形浅土坑墓,成人与小孩均无随葬品,头向不一,填土压实。  据目前对这6处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出土物的类型学分析,可将宝墩文化划分为4期:  第一期:以宝墩遗址的早期为代表。碳测年代为距今4500年左右。  第二期:以宝墩遗址晚期、芒城村遗址和紫竹村遗址为代表。  第三期:以郫县宝墩遗址的早期、鱼凫村遗址的早期和双河村遗址为代表。第四期:以郫县宝墩遗址与鱼凫村遗址的晚期为代表。由于本期与三星堆文化(即三星堆遗址第二、三、四期)相接,故年代不会晚于三星堆文化的早期,即距今3700年前。  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承袭发展关系是明显的。三星堆文化常见的陶器:小平底罐、深腹罐、矮圈足豆、杯形纽器盖等,都与宝墩文化第三期开始出现的小平底器、矮领园肩罐、折沿深腹罐、镂孔圈足器等有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所以,目前虽不能说这就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但已把它的发展前身找到了,则是确实可靠的评价,它们共同的源头还待向前寻觅。  宝墩文化的古城址  综观已初步发掘过的宝墩文化的6座城址,有如下的特点:  (1)城址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也便于设防。  (2)城墙建筑都是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办法,与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显的承袭关系。  (3)城址的格局因地而异。  (4)处在平原腹地的城址其中心部位发现大型建筑基址。  宝墩文化──酋邦制的遗迹  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时期的居民已经过着农业定居的生活,有了设防的聚落。如宝墩龙马古城这样巨大的城邑,营造所需的劳务量是十分惊人的,城墙周长达3200米、宽处约25米、高处约5米以上,初步估算土方量大大超过30万立方米,需要成千劳力、成年累月的劳作,并需要集中的指挥与调度。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已有相当的剩余,社会结构已超出原始氏族组织而变成复杂的酋邦制社会。郫县古城中的大型庙殿建筑已经耸立在文明时代的门道上,城邑已成为当时政治权力与宗教文化的中心。  从考古发现看,成都平原当时在方园不过100公里的地区内,有2~3个城池几乎同时共存,如宝墩文化第二期曾有龙马、芒城、紫竹三城;第三期也有古城、鱼凫、下芒城三城;到第四期时,古城与鱼凫两城最后可能还有三星堆古城的早期。这些城邑存在的年代一定不会太久,此兴彼废,各自兴盛200年左右足矣。因为此时尚属酋邦制时代,酋邦不像国家以领土为疆域,而是以同血缘的氏族部落的聚邑为疆域或村居或筑小城,部落联盟的酋长则据中心大城。人来筑城,族迁城废,天灾人祸,兴废消长,变化多端。  酋邦制社会是权威的形成与确立的时代,那些大酋长们为显示自己人多势众,能够建筑高墙大城,是他夸耀于世,扩大势力范围的重要一招。并且那高大的城墙头还可充当酋长兼祭司们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高坛,在三星堆古城的墙头,不是还可能有坛庙建筑的土坯基址吗。所以,此时的城墙是多功能的。  酋邦制社会是一个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国家阶级社会过渡的门道(不是门槛),它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暴力和小规模的争战也会逐渐增多。成都平原这方沃土,必定会招来西山强悍部落的窥窃,尤其是横断山区自古以来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或称藏彝走廊),南来北往的游牧、游猎民族都会看中山下这片宜人生息的沃土平原。所以要想安稳占据成都平原的酋邦,就一定会在近山地带设防斥堠的。这就是为什么芒城、下芒城、紫竹这三城会这样小,而却具备双层高墙夹深濠的原由,原来它们是前哨部落的堡垒。 [img][/img]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易可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易可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巴蜀之剑 电子科大的同学,你们熟悉的身影,知道是什么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0 05:41,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