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2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画抗日画家沈逸千:绘战地写生拍战地摄影

 [复制链接]

  沈逸千写生作品《中条山机枪手》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这场可歌可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像沈逸千那样既用画笔,又用相机如实地记录下抗日战争的历史图像,如此跨界,如此执着,如此全面,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而他的不少战地写生画、新闻摄影在当时便在中外报刊上发表过,更是有案可查,令人赞叹。
  沈原一
  在 20世纪30至40年代这场可歌可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像我的祖父沈逸千那样既用画笔,又用相机如实地记录下抗日战争的历史图像,如此跨界,如此执着,如 此全面,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而他的不少战地写生画、新闻摄影在当时便在中外报刊上发表过,更是有案可查,令人赞叹。于是,中国美术史和摄影史均记载了他的 事迹。遥想当年沈逸千满怀爱国热忱,凭一腔热血,以一己之力,靠过人的胆识,用娴熟的技艺,不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自发采集抗战史料,实在是难能可 贵。

沈逸千的战地写生
  在抗日战争期间,沈逸千作为“战地写生队”队长,其所作战地写生画来之不易,完全是第一手资 料。他数年如一日,几易寒暑,跋山涉水,出生入死,穿梭于各大战区,甚至远征缅甸。他冒着枪林弹雨,像普通战士一样蹲在战壕里,以笔代枪,描绘战争风云。这恰是一般安逸地坐在画室里工作的画家难以体会的生活,而战争的场面远非象牙塔中画家之凭空想象。由于是现场写生,他的战地写生尤为鲜活,慑人的现场感,让观众顿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且看《中条山机枪手》、《太行山战壕一瞬》、《长沙会战中的日军遗尸》……在上世纪40年代来华、后来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美术 史之著名学者的迈克尔·苏立文所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中,收入了沈逸千的遗作《中条山机枪手》,作为该书的插图。
  2014年9月30日,在其故乡嘉定的陆俨少艺术院开幕的“画侠忠魂──沈逸千艺术作品、文献特展”,令观展者迄今记忆犹新。其中,一幅《风雪太行山》描绘的是在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之太行山上,我军将士置身白茫茫的雪地,依然持枪坚守在此山中,着实令人动容;那幅《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画的则是一位虎目圆睁、手持 钢刀毙敌五名、夺敌一挺机枪和两支步枪而身负七处伤的山西民兵,更让人联想起他早年所绘在长城抗战之役中威震敌胆的西北军第29军大刀队健儿。还有参展的《抢救伤兵》、《游击区里的机关枪实习》两画,则在问世不久即获美国《亚细亚》杂志发表。沈逸千的这些遗作,足令人对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浴血 奋战的中国军民肃然起敬,其艺术的感染力可见一斑。
  而沈逸千为抗日战争中的国共两党军政要人所作画像,亦是其抗战写生的特色之一。例 如:作于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的铅笔速写《周恩来像》,所绘系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刚到山西太原与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以太行山北端为根据 地事宜的周恩来,沈逸千寥寥数笔就将其能言善辩、气宇轩昂的形象勾勒出来;而作于1941年的毛笔速写《卫立煌像》,乃是画于中条山上,虽然笔墨不多,但 是却很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员虎将的形象。中条山跟太行山一样具有战略意义,隶属于第一战区管辖,曾一度久攻不破,遂被日军视为“山西战场的盲肠”。时任第一 战区司令的卫立煌将军,曾经是国民党军队中所谓的“五虎上将”之一,如今仍被列为“抗战十大名将”之一。而上述两幅名人画像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获被 画者亲笔签名认可,由此显得愈加珍稀。

祖父的战地摄影
  上世纪80年代,笔者在徐家汇藏书楼查阅有关沈逸千的图文资料时,还发现了昔日无党无派的他全面反映国共合作抗战的大量摄影作品,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弥足珍贵。其中,既可以看到他发表在1937年9月26日出版 的《良友战时画刊》上,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之组照《华北战报》,又可以看到刊登于1937年10月26日推出的《良友战时画刊》中,记录平型关首战告 捷的八路军之组照《英勇善战屡歼顽敌之第八路军》;同期还刊有阎锡山、傅作义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国共双方要员的照片。
  去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国统区报刊第一次大篇幅地报道八路军出师以来的战绩(参见2014年8月 14日《长江日报》报道)。这些照片客观真实地呈现了抗日战争史上的历史事件,是抗战史的可靠影像资料。沈逸千在纷飞的战火中舍生忘死,出色地完成了自己 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为自己的传奇人生再添厚重的一笔。
  有一张摄于1937年的照片,便是沈逸千作为《良友战时画刊》特派记者与八路军将领萧克、彭雪枫、林彪的合影。历史镜头在此定格,独一无二的影像,今人视之,尤为珍贵。
  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正视历史,珍惜和平,意义非凡。观沈逸千的遗作,则为我们直观地了解这场战争提供了一条途径。当我们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回顾抗战时期产生的艺术经典之作,重温志士仁人呕心沥血为之做出的贡献,铭记历史,确实很有必要。 ●
源自:东方早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奥燕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奥燕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王蘧常先生作于抗战时文数则 抗战中的漫画家张乐平与华君武
2# 四姑娘山
 大卫 发表于: 2017-8-8 12:3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沈逸千:“画坛怪杰”失踪已70多年

源自:澎湃新闻
  “画坛怪杰”沈逸千失踪已70多年,他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几度演绎了现代版的“昭君出塞”。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踏上蒙古草原采风的第一位汉族画家。1940年代的故事影片《塞上风云》,就是著名剧作家阳翰笙根据沈逸千出塞的传奇经历和实地见闻改编的。
  在新世纪有人撰文评述:“在以精到的笔触、敏锐的洞察力和满腔热忱及和睦平等的情怀表现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场景、状貌形态,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沈逸千成为颇具远见的先行者和后辈的楷模。”
画家沈逸千
  被誉为“画坛怪杰”的沈逸千(1908-1944)曾有遗作《鄂尔多斯游牧记》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于200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公展,并被编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步发行的大型画册《百年中国画》,可谓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掸去历史的封尘,后世者则可发现这位上海画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几度演绎了现代版的“出塞”。而上世纪40年代公映的故事影片《塞上风云》,则是著名剧作家阳翰笙根据沈逸千出塞的传奇经历和实地见闻改编的。
沈逸千《朱德画像》
  一
  1933年初春,时年25岁的青年画家沈逸千自组“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出任团长,率团自沪北上声援“长城抗战”。不久,因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军阀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沈逸千深感国难日深,便只身单骑首次出塞,在察哈尔、包头一带考察、写生,并自告奋勇,亲自为包头毛毯厂设计图样,支持民族工业。
  值得一提的是:沈逸千在此行中,还专程去拜谒了王昭君墓,并当场作写生画,且七步成诗,吟诵出“古有宫人纾国难,今无儿女走天涯”之感慨。
  沈逸千不知,凭借此次逼上梁山般的塞上之行,他居然成为了20世纪中国画坛踏上蒙古草原采风的第一位汉族画家。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次冒险之旅是非常值得的,其收获良多。
  沈逸千回沪后,以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的名义,于该年12月中旬假上海市民众教育馆举办了“蒙边西北展览会”,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观众纷至沓来,可谓踊跃,堪称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此次画展实开沪上空前盛举,观众达三十余万人。”(语见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王震编)
沈逸千与爱犬阿蒙
  二
  日军在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一手扶植起以清废帝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随后,又竭力怂恿蒙古王公脱离中央政府,早日投入其怀抱。
  就在1934年春的一天,当所谓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成立大会将在位于乌兰察布盟的百灵庙召开之消息传到上海,沈逸千时任由“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更名为“上海国难宣传团”的团长,他当机立断,携带抗日宣传画迅速赶往北平城,旋即坐上了《新生周刊》主编杜重远为他提供的汽车,日夜兼程赶赴百灵庙,去争取蒙古王公。他试图通过“国难画展”这一视觉冲击强烈的形式,唤起蒙族观众的爱国热情,团结蒙族同胞,与成吉思汗的后代们共商抗日大计。一路上,沈逸千任凭车行于冰天雪地,毅然长驱直入。待百灵庙在望的时候,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百灵庙内并没有合适的场所可以作为展览场地。沈逸千灵机一动,便顺势将宣传画布置在百灵庙的外墙上,这样,不但能够供到会的王公观看,还吸引了来来往往的牧民骑着马前来围观,观众反而增加了,展览效果也显得更好了。其间,沈逸千专程登门拜谒乌兰察布盟盟长、蒙政会委员长云王。在云王府,他与王爷高谈阔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且即席为云王一家画像。沈逸千向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慷慨陈词:“日军侵吞我东三省之后,建立了以溥仪为首的傀儡政权。现在,日方还想将黑手伸到蒙古草原。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我想堂堂成吉思汗的子孙绝不可能对日本人俯首帖耳,更不愿意沦为亡国奴吧!
  当时,蒙古王公贵族被这位远道而来的汉族画家感动,云王特意向他表示了谢意,并吩咐手下将祝福的哈达、名贵的獒犬和精美的毛毯赠予沈逸千。就这样,沈逸千争取蒙古王公的计划首战告捷。
  然而,此前不久,国民党政府曾派一个部长趾高气扬地来到这里,却没有得到如此礼遇。后来,这位部长大人听说沈逸千在塞外的上述经历,顿时恼羞成怒。最后,还是沈逸千出面,将一条獒犬转赠给该部长,才平息了部长老爷的怨气。
  三
  1936年2月,蒙政会秘书长德王仗着有日本关东军代表田中隆吉为之撑腰,悍然成立伪蒙古军政府,自任总裁,蒙古草原顿时风云突变,危机四伏。
  同年4月,大公报沪馆开张,沈逸千应邀加盟。他作为该报的写生通讯记者,迅速踏上了前往战事一触即发的蒙古草原之征程。数月间,他凭借以往出塞的经验和沿途诸多朋友的帮助,成功地在《大公报》上连载了《冒着大风迈进的骆驼队》、《塞外的粮仓》、《最近两度被伪军袭击之陶林城》等一系列图文报道,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观赏性,满足了内地读者形象化地了解塞外时局的要求
  当时,虽然《大公报》占有发行上的优势,但是《大公报》对通讯记者只发旅费,不发薪水,生命也没有保障。对此,曾任《大公报》编辑的作家萧乾在《老报人絮语》一文对此予以披露:“1930年代初,天津《大公报》曾以通讯特写为它的特色之一。那时报社的办法是看准了一个能写这种文字的,就给他一封介绍信,一笔旅费,就像养鸽子那样把他们撒出去,随他们就地去找题材,寻找写作对象。范长江和沈逸千两位就是这么去大西北闯荡,而且真的闯出了名堂。”
  1936年11月,叛国投敌的德王率部以百灵庙为据点,南犯归绥城(即今呼和浩特)。而傅作义将军所部自卫反击,直至克复百灵庙,成功地粉碎了德王企图分裂的阴谋,赢得了“绥远抗战”的胜利,令举国为之欢腾。
  大公报馆高层反应灵敏,及时地抓住新闻热点,将沈逸千所作的上述写生报道汇编成册,赶印出以道林纸精印的《察绥西蒙写生集》,积极响应“绥远抗战”胜利所引发的国民高涨情绪,以至该画集于1937年1月出版后,风行一时。当年,在广大热心读者的追捧下,该写生画集跃升为当时的一本畅销书,至今仍为收藏者津津乐道。
  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剧作家阳翰笙便根据沈逸千出塞之传奇经历编写出电影剧本《塞上风云》,后则因为“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爆发,所以没有来得及拍摄成电影。不久,阳翰笙便应沈逸千就读于上海美专时其下一届的校友、著名演员赵丹的请求,将这一电影剧本火速改编成同名四幕话剧剧本,由赵丹、叶露茜夫妇领衔主演。阳翰笙在重庆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时候,《塞上风云》一片的拍摄才得以重新摆上议事日程。已三涉内蒙古写生的沈逸千则被特聘为该片顾问,盛情难却,时任战地写生队队长的他便随《塞上风云》外景队于1940年1月从成都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邓宝珊将军驻守的边塞──榆林城。
沈逸千(左二)与影片《塞上风云》演员合影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中国制片厂西北摄影队一行五十余人,由队长应云卫率领,二十一日抵达榆林,该队顾问名画家沈逸千同来,并有影星黎莉莉等,除放映抗战特辑《好丈夫》等影片外,即在长城外摄制《塞上风云》影片。”(语见1940年2月25日《大公报》短讯《中国制片厂西北摄影队抵榆林》
  该队由熟悉当地情况的沈逸千引领,从榆林深入到与其毗邻的影片外景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进行拍摄工作,该片摄影师王士珍诚邀后来名垂中国现代美术、摄影史册的画家兼摄影家沈逸千一起取景,而后者则以艺术家的眼光为影片增色不少。凡是看过该片的人,均会被片头一组波澜壮阔景色的镜头所吸引。例如作家茅盾观影之后触景生情,他在其散文《风景谈》开篇处情不自禁地写道:“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在拍摄间隙,沈逸千便会掏出速写本画上几张。同年,在“孤岛”上海出版的《中华图画杂志》便刊登了沈逸千为该片导演应云卫和演员舒绣文、黎莉莉、吴茵、周伯勋等人画的群像。
  沈逸千这位幕后英雄此番在塞外还耐心地教演员骑马。作为当时与徐悲鸿齐名的画马名家,他还颇识马性,善骑术。上世纪9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专家余辉在其专著《中国美术图典·人马画》一书里写道:“1930年代后,画马大师徐悲鸿、沈逸千等人的出现,才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没骨画马的艺术创举。”
沈逸千作品《神枪手》
  当年,《塞上风云》外景队凯旋回归重庆时,郭沫若以诗人的豪情在欢迎会上赞道:“以艺术的力量克服民族的危机,以塞上的风云扫荡后方的乌烟瘴气!”其实,即便用这两句话来评价沈逸千的四度塞上行,也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在新世纪则有人撰文评述:“在以精到的笔触、敏锐的洞察力和满腔热忱及和睦平等的情怀表现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场景、状貌形态,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沈逸千成为颇具远见的先行者和后辈的楷模。”(语见2010年4月29日《今晚报》李健新文)
  (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11:31, Processed in 5.56921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