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大卫 发表于: 2015-9-16 11:31: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这观看里带着刑罚:叙利亚男孩有没有第二次死亡

 [复制链接]
  2015年9月2日,一个叙利亚家庭为了逃离战乱,在申请避难遭拒的情况下,选择偷渡,最终因遭遇大浪翻船。其中一张3岁小孩溺亡后漂到土耳其海滩 的照片被欧洲各大报纸头版发表,我们方可得知这一家庭四位成员中只有男孩父亲阿卜杜拉幸存,而两个孩子和妻子淹死在海水中。照片中,死者Aylan趴在海滩上,脸淹没在水中,双手朝上。
  照片引发了一系列网络刷屏,因为遇难男孩尸体形象中释放的可爱与悲伤,令人感到疼痛,也引发了世人关于男孩与天使形象的联想。有家媒体在文章开 头这样叙述:“下图照片在这两天伤了无数人的心。”照片强化了难民事件的烈度,全世界的舆论迫使欧洲对难民做出了行动,这无疑是照片巨大的正面意义。
  但是,新闻在行刑、灾难、社会事件等领域内表现出的不遗余力的暴力嗜好和视觉冲击力,似乎正在愈演愈烈。后期曝光的照片里,其他摄影记者围在小 孩尸体的边上拍照,职业边界已然被嗜血的视觉至上的新闻理念突破。长期以来,新闻摄影的职业尺度在各种诸如荷赛等新闻摄影比赛以及观众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 里,被改写和扩展。而面对灾难时的感知能力,已荡然无存,他们没有曾经面对灾难场景时那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恻隐之心。那是记者所应有的人性的温度。不管 这张照片是专业记者拍摄,还是平民拍摄,都不能逃离摄影伦理上的拷问。新闻描述中的“最揪心画面”无非是屏幕中最具点击量和观看人数的图像产品。它在变成 图片库里最能产生销售额的那一张。
  伤心作为事实,的确存在,但是话语的对象出现错误,那个被伤的“无数人”并不存在,小孩Aylan最后也变成了网民发散思维的材料,在充满爱心 的水彩笔、ps修图工具中,变成了能飞、趴在床上头顶挂着星星和月亮的童话故事──这或许是一种伤痛的修复,但从另一角度而言,是不是消费与炫技?
  观看群体里,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有孩子的家庭。通常情况下,父母都会在这一观看的瞬间,进行一个想象的置换,比如那个趴在海滩上的孩子如果 是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样,这个置换一旦实施,就意味着悲伤真的到来。那么他们会抱紧自己的孩子,然后品咂那种悲伤,这悲伤之于他们,是加倍添加爱之于自己的 孩子的最好方式,“幸好我的孩子活着”,这是他们在心里说的最多的话,而那个死去的小孩Aylan看上去令人怜爱的身形焕发的不是观看者对于各种导致他死 去的根本原因的追究和行动能力,而仅仅是观看。这一消费性的转化,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对于痛苦的无动于衷,在不断刷屏的过程中,观众也在尽量满足自我对于图 像奇观和社会事件的感知与调配。
  观众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捧着手机反复地观看那个影像。对于他们来说,这层中介屏蔽了事故现场的危险气息和痛苦体验,屏幕变成了剧场和幕布。法国哲 学家雅克-朗西埃在《被解放的观众》中对这种剧场式的观看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他看来,“剧场是个坏东西”,因为它不“行动”,而只是“观看”。
  对图像奇观的依赖性消费的批评,可引入一例。2014年,一位艺术家在网络上发起了一个众筹行为“额滴神呐”,艺术家或观众可自发送神,送的是 自己理解的神,看似塑身,事实上这是一次有关大众消费行为的取样调查,在送神的人中,有一位叫程鹏的送神者,送来一张行刑的图片,在图片的下方,他写了如 下近乎诅咒般的文字:“这个受刑者的形象出自于一张老照片,据传拍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作者是一名英国士兵。照片记录下了当时晚清的凌迟酷刑的 过程,拍摄的瞬间,受刑者的魂魄即将散尽,留下一抹颇具深意的微笑。从此,照相机受到了挥之不去的诅咒,这诅咒约束着观看者各种无下限的猎奇行为。祭拜此 神,会赋予观看者基本的德性,告诫诸位遇到奇观后莫要肆意拍摄,否则会遭受巨大的厄运。”而艺术家本人也曾创作过一件摄影作品《腊月初八》,在这件作品 里,他戏仿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3年5月3日:枪杀马德里保卫者》,制造出一场以相机代替枪支实施行刑的戏剧性场面,在这个作品里,他利用了拍摄和射 击在词源学上的同构,它们都归于“shoot”一词,相机处的位置就是枪支的位置,我们如今处于图像的汪洋大海,没有岛屿,依赖图像,并借助于图像对他人 做出审判。摄影的这一功能,在苏珊-桑塔格那里被用来讨论战争与摄影这样最容易发生的伦理议题。在《旁观他人的痛苦》一书里,她早就对这种伦理局限和难题 进行思辨:“旁观他人之痛苦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们对生命中不能挽回的伤痛感同身受,还是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面对 这些苦难,我们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旧消费了他人的痛苦?”这伦理的黑洞似乎谁也不能避免,就像消费主义一样随处可见。在叙利亚男孩Aylan的这条图片 新闻里,我们并没有获取偷渡船上的其他家庭死难者的讯息,它们被图像奇观屏蔽,成为无名者,从灾难新闻里消失。而在浩瀚的图像海洋中,凯文-卡特就是这种 观看的道德牺牲品,他因为拍摄了《饥饿的苏丹》,被大众反复观看被误读,导致其自杀;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被割鼻的少女也不得不面对Aylan同样的遭 遇。这观看里,带着刑罚,皆因一种奇观消费的泛滥与崛起。叙利亚男孩Aylan经历了第二次死亡,而这第二次死亡的行刑者,正是来自于观众。
源自: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海杰 (作者系影像评论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你还在给金刚菩提上橄榄油吗 外国艺术家眼中的素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6:54,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