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6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10-23 12:32:35|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每日甘肃网  : 佚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安维武校长为中学高级教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以裕固族为例》(课题批准号:DMA110313),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屈军、郝晓明、蔡世宏、张宗林、王肃云、郎爱军、贾镇南、樊旭平、顾永杰。

一:简介部分
  1.标题:“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以裕固族为例”研究总报告
  2.摘要:裕固族人口仅有万余人、现代学校教育历史只有70多年,教育发展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奥秘何在?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多元文化教育和区域教育特色理论为基础,以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为起点,以社会发展进程为脉络,总结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并揭示裕固族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特色。一是由地方自主到国家主导的民族教育政策,引领裕固族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二是由完善结构到优先发展,建成惠及全民的裕固族“普惠型”基础教育体系;三是由裕固族文化校本课程到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多样化课程,彰显民族教育特色;四是由专业合格到专业发展,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五是由改善办学条件到优化管理效能,学校内涵发展和现代化教育初显端倪。在系统总结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前瞻性建议。一是准确定位裕固族教育发展目标;二是积极构建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三是全面实践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承;四是不断推进民族教育立法;五是积极探索25年免费教育。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
  本文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四个方面来阐明课题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1.1研究目的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下文简称“肃南”或“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境内。1939年,裕固族学校教育才完全从社会中分化而成为独立的教育形态。1958年,掀起办学高潮,实现了“村村有小学”。1975年,“马背小学”被树立为全国典型,再掀办学高潮,学生可以就近接受教育。1993年,裕固族实现“普初”目标。1997年,提前实现了“全民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走在了全国少数民族的前列。2006年,肃南中小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指免学杂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9年,县域内实现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三免两补”(指免学杂费、课本费、寄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交通费)的15年免费教育,并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和优秀大学生奖励政策,2012年这一政策惠及到研究生。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只有14378人的裕固族,每万人中有小学生3516人、初中生2619人、高中生1244人、大学专科生825人、大学本科生517人、研究生35人,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小学生109人、初中生185人、高中生590人、大学专科生499人、大学本科生413人、研究生29人[1],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裕固族教育迈向了提高和均衡发展阶段,为公民创造了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但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所限,存在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还不尽完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总体期盼还有差距,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不够突出等主要问题。为此,本课题的理想和追求是,力求全面摸清裕固族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裕固族教育的发展经验和主要特色,探索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途径,从而实现对教育实践的引导和不断完善。一是为实现“四个转变”提供经验,即进一步加快调整学校布局,从数量型调整向结构型调整转变;进一步加快深化教育改革,从管理型改革向教学型改革转变;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进一步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从跨越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二是推动学校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建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积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三是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在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促使政府全面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动县域内民族教育立法进程。四是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支持和发展范式。
  1.2研究意义
  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自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以来,国家将实现“两基”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工程,分步推进。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全国各地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全面转向了“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广大群众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声。应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纲要》实施以来,教育发展从追求规模数量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学校发展从普遍打造硬实力、追求外延发展转向追求软实力、实现内涵发展,教育目标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转向追求全面的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目前进入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进入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较少民族在政治上得到翻身解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偏远山区、边境一线,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为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对全国总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民族聚居的640个行政村给予重点扶持。规划实施6年来,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以赫哲族、裕固族为代表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事业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教育特色。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人口较少民族总体上较低的社会化发育程度和各人口较少民族之间较大的差异性,严重制约着这些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国家再次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并将扶持范围扩大到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包括2119个行政村、71个民族乡、16个自治县和2个自治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步伐,实现共同繁荣。[2]
  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步伐,是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提高民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突出学校发展内涵和办学特色,不断满足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将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这也是促发我们致力于本课题研究的强烈愿望。因此,对教育超前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进行深度研究,构建符合实际的民族教育框架及教育特色问题,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议题。如果有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不走或少走弯路,教育发展期待有优秀的裕固族教育研究成果引导和完善这一过程。
  1.3研究假设
  本课题力求以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为起点,以社会发展进程为脉络,通过对裕固族聚居区教育史料的调查和分析,在揭示裕固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的特色、挖掘现在的特色、畅想和设计未来的特色。在系统研究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裕固族文化如何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二是裕固族聚居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和基础教育体系的完整性问题;三是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四是从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的办学特色中,研究裕固族聚居区的教育特色。
  1.4核心概念
  1.4.1少数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上的人们的共同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其中,2005年起国家按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把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内的少数民族统称人口较少民族。2011年,国家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把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统称人口较少民族,占56个民族总数的一半。
  1.4.2区域教育特色与办学特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2009年首届京师教育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区域教育特色的概念,他认为“区域教育特色是指某一区域教育在长期发展的积累和形成中形成的获得优秀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和风格。区域教育特色不是自发形成的,要认真研究精心规划,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和社会环境,人口的构成,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教育发展的原有水平等多种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设计。”因此,规划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特色更有利于促进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林宏伟在《办学特色略论》[3]中提出,“办学特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可表述为一所学校在主要管理者(校长)领导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优质、稳定的教育风格。这包括三个方面:独特性、优质性和稳定性,独特性即一所学校最突出、最典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风格;优质性是指学校使办学各要素及整体运行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并实现教育质量优质;稳定性是指在形成办学特色后,其所以形成的特色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人民教育》杂志总编、国家督学傅国亮先生原创性提出了“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的观点。我们认为,特色学校是一种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它们突破了整齐划一的模式,有鲜明的“个性”,引人瞩目。“实际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蕴含着某种潜在的优势。如能再积极创造条件,挖掘并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努力促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4]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区域教育特色和办学特色相同之处是均具有独特性、优质性、典型性、稳定性,均注重策划,实践和创新;不同之处是定义的层次不同,区域教育特色定位于某一个区域,一般处于比学校更大的范围,而办学特色主要以学校为对象。
  1.4.3肃南教育和裕固族聚居区教育。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是裕固族聚居区,其中裕固族主要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南基础教育是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范围的各级各类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裕固族聚居区教育主要指在聚居区内裕固族为受教育对象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教育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的基础教育。本文所指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为基础教育。
  1.4.4肃南教育和裕固族教育。肃南是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土、回、满、东乡、保安等15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多民族县份。其社会的发展,是包括裕固族在内的全县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因此,裕固族的发展离不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发展。反过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是裕固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其政治、文化、经济、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均深深地烙有裕固族发展的印记。裕固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更加耀眼,更加美好,更具有特色。
  据此而论,裕固族教育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裕固族教育仅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教育,并是以民族为对象表述的教育。而广义的裕固族教育即为整个裕固族地区的教育,包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的教育。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裕固族聚居人口最多,同时行使裕固族民族自治权利的县份,最能代表裕固族教育。如果将裕固族教育和肃南教育分割开来,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此,裕固族教育和肃南教育是分别以民族和县域为对象的不同表述,但实质基本相同。因而,裕固族教育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即为肃南教育。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裕固族教育研究是裕固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裕固族教育研究,相对于裕固族的“历史研究、语言研究和民俗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它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研究水平较低”,又因其自2004年以来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正在提高的研究水平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表明了它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5]学术界真正对裕固族教育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成果主要为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6]我们作为裕固族教育工作者,深感近年来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快速兴起和累累硕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裕固族传统文化得到政府的重视,裕固族研究欣欣向荣,加之以钟进文、巴战龙为代表的一批裕固族本土学者的大力开拓和有力促动,使裕固族教育逐步被国内学者所关注;二是在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裕固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纷纷加入到裕固族教育的研究之中,尤其在实践层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2.1理论基础
  作为一项研究,必然要以相关的理论为依据。本项研究作为一项教育发展研究,在社会科研研究的范围内,选择了历史唯物主义、多元文化教育和区域教育特色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历史唯物主义及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而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在教育的历史研究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收集和系统分析,从而揭示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2.1.2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及运用。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于西方国家,并迅速普及到全球的一种学校教育改革运动思潮。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环境,以便让那些来自于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在学校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7]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一种思想或观念,不管学生属于什么群体(如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等),应该在学校里体验到教育平等的思想;其次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再次,也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说明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例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8]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9]所以,帮助人们从其他文化的视角审视和理解本族群的文化,给学生提供民族和文化的选择权,减轻和消除有些族群所受到的歧视当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旨。在教育方法上,多元文化教育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内容上,将民族英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民族历史、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民族与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与价值观。
  早在1988年,中国最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从民族起源角度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知名人类学家滕星教授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亦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10]该理论指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大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会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11]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专家王鉴认为“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是没有等级的,它承认并尊重世界范围的所有文化。”[12]为此,我们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认识民族教育的三大任务:其一,使学生学好包括民族语言文学在内的本民族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其二,使学生学好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其三,强调对各族学生特别是对广大的汉族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提倡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2.1.3区域教育特色理论及其应用。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区域教育特色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灵魂,以创新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合理的教育制度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成果为标志。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基层传统和改革创新而来。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地区有各地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同时在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根据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新教育经验,才能形成区域教育特色。故区域教育特色,不是靠规划形成的,而是在合理制度保证下,在长期的实践累积中形成的。[12]方铭琳的《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特色策划:理论概述、实务操作、案例经典》以教育策划的特征、原理、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和大量的教育策划实践案例为指导,对区域教育特色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策划进行了研究,可为研究和规划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特色提供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13]
  2.2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以研究进程为序,对历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简要综述。
  2.2.1对1949年之前裕固族教育产生与发展研究
  裕固族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边政调查。1942年4月,由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写的《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边疆调查报告之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居住在祁连山北麓的“藏民”[1]的族源、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及周边族群等情况,是新中国成立前关于裕固族社会情况的一份重要调查报告。第五章介绍的“祁连四校”创设过程与其概况可谓是对裕固族教育的最初调查,对后来裕固族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马铃梆的《顾嘉堪布传──祁连山藏民教育创办者》尤其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祁连山北麓地区裕固族、藏族宗教领袖七世顾嘉堪布(1897~1944)的生平事迹和他创办教育(主要是裕固族现代教育)的历程。丁虎生的《顾嘉堪布和他的民族教育思想》主要分析了七世顾嘉堪布由一个宗教职业者转变为民族教育先驱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及其教育思想。马金铃的《肃南裕固族学校教育产生述略》分析裕固族地区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宗教背景及由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裕固族早期的学校教育对后来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文是第一篇以教育理论为基础研究裕固族学校教育起源的珍贵文献,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2对1949~1999年间裕固族教育的研究
  张如珍的《裕固族教育史》是理解和把握裕固族教育发展历程较好的背景资料,详细记述了从裕固族的形成、历史演变直至解放后40多年来的裕固族教育,主要叙述了裕固族的新生及教育制度的建立、党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的实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制约裕固族教育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地区的差异性、居住的分散性和经济的落后性。
  江波和钟福国的《“学生房”:裕固族民族教育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分散居住在肃南明花地区的裕固族牧民为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每户每家在学校附近盖起一座座小房子,俗称“学生房”。并认为“学生房”在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培养下一代有知识的人起过巨大的作用,之后仍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申文耀的《重视教育使裕固族人口素质迅速提高》是关于肃南明花地区学校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着重分析了当地裕固人重视教育和人口素质迅速提高之间的良性关系。
  江波的《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甘肃西部裕固族的村落的人类学考察》通过作者对裕固族地区莲花乡黄土坡村的多次考察,从牧农经济、人口迁移、宗教发展、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六个方面阐述了裕固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变化情况,并指出:“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外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阎富江的《飞速发展的裕固族教育》总结了1994年以前肃南教育发展成果,指出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何永忠的《结合少数民族牧区实际发展基础教育的新模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民”“普九”工作调研报告》,姚元寿和祁玉山的《关于推进肃南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主要总结了1997年以后肃南基础教育发展的成效和办学模式,并提出了发展思路。
  2.2.3对2000~2012年间的裕固族教育的研究
  2005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和辖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省、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实施以来,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裕固族教育研究方面,巴战龙的《成就与问题:中国裕固族教育研究六十年》描述和分析了1944年至2003年60年间裕固族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2004年至今,裕固族教育研究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巴战龙在《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报纸期刊文献为例》和《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研究生论文为例》分别以“期刊报纸”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对2004~2008年的裕固族教育研究作了述评,认为裕固族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功能和校本课程开发两个研究主题上。以巴战龙为代表的裕固族教育研究者已经对裕固族学校教育的功能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裕固族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多样化以回应社区文化的多样性都持肯定性态度。
  巴战龙的硕士论文《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阐述了裕固族的乡村社区──原明花区的学校教育在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时代大背景中,1949~1997年间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人文历程,1997年之后开始了一个相对贫困化的社区发展历程。并结合明花地区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社会问题增多及传统文化消亡等诸多困境,认为裕固族学校教育应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文化选择,应该回应裕固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明花地区的义务阶段教育应是一种建立在基本的文化教育(以国家课程为主要载体)的基础之上融合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综合性的教育。此前的研究还有《文化多样性·裕固族·文化研究》,巴战龙的这些研究为以后裕固族聚居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
  2004年以来,裕固族聚居区学校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和裕固族语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为裕固族教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催生了一批重要的实践研究成果。金清苗通过对“裕固族乡土教材”开发的研究,结合班克斯的多元文化课程理论提出了实施建议;赵淑岩用教育人类学观点描述和分析了多元文化乡土教材开发对老师行为和认识带来的变化,并以此构建了自由多元的牧区教育理论。段兆兵,陶静通过调查发现,肃南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采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方式,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巴战龙通过田野调查,细致描述了裕固族地区学校开展的“三次裕固语教学”和“两次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指出在当前“唯分数主义”倾向明显的学校教育中,“实事求是地稳步前进”是解决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和思想指南。
  另外,裕固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裕固族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方面,安维武、蔡世宏的《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肃南县校本课程为例》《学校教育传承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和有效途径研究》《裕固族乡土知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报告》3篇论文是对肃南中小学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和民族文化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此外,安维武、蔡世宏、王延军、高学平等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进行了研究,王毅对裕固族音乐校本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索蕊、李少英对幼儿裕固族语言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王建霞、韩进学的《结合牧区资源,提高学生素质》就如何挖掘牧区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提出了一些做法。王晓玲认为教师要精心预设有弹性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空间。巴玉环指出牧区的家长非常重视幼儿英语教育,但在教育方法上存在“小学化”误区。郭怀德、郎爱军分别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是加快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说”“写”训练。巴玉环和安文军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马建成的《浅谈牧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阐述了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管理方面,安维武的《对牧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思考》分析了裕固族聚居区学校在寄宿生管理中存在交通安全保障难、低龄化严重、亲情关爱缺失、生活老师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环节、培育校园文化、实施惠民政策、确保校园安全等可行性建议。计建平的《寄宿生课余闲暇时间的有效管理》认为牧区寄宿制学校要对住校生课余闲暇时间段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基础教育及学校建设方面,祁玉山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肃南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发展》是一篇较为重要的资料性文献。该文系统总结了1978~2009年间肃南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以“1234”工程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安维武、蔡世宏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基础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经验研究》依据翟博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四阶段”理论,认为肃南基础教育正处于初级教育均衡阶段向高级的教育均衡阶段迈进的过程,并针对存在的突出等问题提出了从经费保障、调整布局、深化改革、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转变的可能对策。安维武的《高中课改助推民族教育内涵发展》以肃南一中为例,总结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提出制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实际适当减少选修的内容或降低难度,适当对一些学科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学生综合评价机制等具体的建议。屈军的《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校园要以民族团结为核心,而设置的民族文化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创建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张廷文、黄秀丽的《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特色学校的几点思考》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全面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特色,并提出了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特色活动等具体做法。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裕固族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实践、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等主题方面。“这既与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有关,也与裕固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有关。”[14]尤其随着裕固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纷纷投入教育研究,壮大了裕固族教育研究队伍,在实践层面推动了裕固族研究发展。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其观念、理论、学术规范、研究深度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此,安维武对2010~2012年裕固族聚居区教师论文进行了述评,并尖锐地指出:在研究主题上,大多研究缺失了对民族文化、生活地域、民族性格等现实条件的具体分析,研究结论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性和有用性较小;在研究内容上,多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科学探究,尤其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大多研究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学术规范上,行文格式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缺乏参考文献和引证来源,并且不能准确表述内容的文章比比皆是;在研究观念上,大多数教师是出于评优晋职的目的,并没对裕固族教育研究形成自觉和精进的研究意识和态度。最后,他提出了由“应然”式研究向“实然”式研究转变、由零星的研究向系统的研究转变、由数量的增加向质量的提高转变的可能对策,以求促进裕固族教育研究的良好发展。[15]
  3.研究程序
  本项研究以教育历史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方法,对裕固族主要聚居区──甘肃省肃南裕固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究。下面主要从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四个方面来阐明课题的研究程序。
  3.1研究设计
  3.1.1研究原则
  坚持全面性原则。力求完整综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建县以来学校教育的历史变化,并重点从学校发展、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观念及方法、学校文化及学生活动等方面总结裕固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特色。
  坚持前瞻性原则。率先提出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的基本观点。并以教育历史研究的方法,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思考”[16],以总结过去和认识现在为基础,规划未来为目标。
  坚持现实性原则。要了解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为充分总结教育发展经验及教训,我们坚持将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类社会现象,如社会发展、教育政策、民族文化等社会要素联系起来,提出教育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促进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措施的酝酿制定和贯彻落实。
  3.1.2研究设计
  以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为起点,以社会发展进程为脉络,通过对裕固族聚居区教育史料的调查和分析,在揭示裕固族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的特色、挖掘现在的特色、畅想和设计未来的特色。具体分为七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系统研究裕固族聚居区现代教育产生以来70多年的发展历程,理清裕固族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二个步骤,主要研究裕固族学校教育的发展特色;第三个步骤,主要研究裕固族聚居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第四个步骤,主要研究裕固族聚居区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第五个步骤,主要研究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学特色;第六个步骤,主要研究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第七个步骤,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裕固族教育特色,分析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前瞻性措施。
  3.2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上,主要包括裕固族聚居区──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的政府和民众对发展基础教育的措施,以及辖区内所有的中小学、幼儿园、职教中心。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国家发展教育,尤其对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方针政策;二是省市县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三是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发展状况;四是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状况。
  3.3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政策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依据。因为“历史本身是历史的,各个时代只能按照它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章实来”。[17]出于从资料的真实性和价值意义考虑,依次对以下两类资料进行了主要研究。一是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至2012年58年的教育工作总结作为第一手资料,梳理出裕固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形成系统性。教育工作总结作为一种政府公文,虽然在成型过程中渗入了行政意志及撰写人员的主观因素和实际水平,但对教育现状及主要工作的反映,仍保持了大量的原始信息。二是以裕固族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二手资料,以形成对裕固族系列研究成果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使第一、二手资料之间也形成必要的补充与鉴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两手材料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主要以具体研究的问题来加以确定。
  调查研究法:在本课题中,如果说文献研究主要以历史为重点,那么调查研究则以现状为重点;如果说文献研究以县域教育为研究对象,则调查研究以学校为研究对象。两种不同研究方法的交叉,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裕固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针对裕固族聚居区学校相对较少的现状,对境内全部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裕固族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再一次对文献资料形成补充与验证,努力提高对文献研究的效度。
  经验总结法: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往往是凭借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条件与机遇而获得的,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的一面,因此,它需要研究者做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工作。裕固族自现代学校产生以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我们在把握先进性、科学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前提下,力求通过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比对和研究,总结具有裕固族教育特色的办学经验。
  政策研究法:政策是国家政治组织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在推行上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中国做为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重要政策,可对全国及地区,乃至行业带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裕固族,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的指导与扶持。可以说,研究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教育政策,可以明确民族教育在某一时期发展的社会背景、目标、措施及实现程度。
  3.4技术路线
  本课题主要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历史到现代,由过程到结论的步骤而展开研究的。
  3.4.1前期研究与申请立项阶段(2011.02~2011.07):对裕固族聚居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初步研究,设计课题论证,撰写可行性分析,申请立项。
  3.4.2课题立项与开题阶段(2011.08~2011.11):收集整理政策性资料,拟定调查提纲,编制调查问题,参加开题培训,撰写开题报告,公开召开开题报告会,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
  3.4.3研究实施阶段(2011.11~2013.10):全面开展田野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数据,分阶段完成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和著作的撰写任务。
  ──2011.11~2011.12:开展当前裕固族主要聚居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基础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专题研究。
  ──2011.12~2012.03:研究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发展现状,对聚居区内所有学校进行调查研究。
  ──2012.03~2012.10:依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开展裕固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教育及多元化课程建设专题研究。
  ──2012.10~2013.10:对裕固族聚居区现代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对裕固族聚居区教师开展裕固族教育研究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反思,以求改进裕固族教育本土研究的方法,为本课题研究在方法选择上打下基础。
  3.4.4结题阶段(2013.10~2014.03):整理各类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提交成果,申请结题。
  4.研究发现或结论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于清末,起初少数民族教育基本上是针对各少数民族上层的子弟。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政府虽然对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始终未能建立较完善的少数民族教育体制。20世纪30年代之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及管理才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黄泥堡裕固族乡的先后成立(1954年),形成了以裕固族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体”,使民族教育成为肃南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裕固族教育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教育特色。
  4.1裕固族教育特色
  4.1.1由地方自主到国家主导的民族教育政策,引领裕固族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理想,我国各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以及现实条件出发,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在国家坚持民族平等的基本准则下,民族地区安定团结,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
  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大会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必须采取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才能很好的和各民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时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且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18]。社会主义社会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把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和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政策是实现国家理想与宪法目标的必然途径。改革开放后,为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国家采取了诸多重大举措,实施了特殊的倾斜政策,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如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新疆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此可见,以各民族完全平等为基础的政策方针和“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法律保障、差别待遇”的多元一体教育模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18]自治县成立后,作为裕固族主要聚居地的肃南和黄泥堡地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始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裕固族教育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4.1.2由完善结构到优先发展,建成惠及全民的裕固族“普惠型”基础教育体系
  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的确立和教育结构的完善,是裕固族地区的政府和民众几十年来发展民族教育的卓越成果,是办学条件改善和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学校功能提升、免补政策实施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裕固族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
  建成惠及全民的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3000多人口的裕固族,积弱积贫、文盲充斥,处于灭族的边缘。不成体系的4所初级小学,仅有几十名学生,昭示着其文化教育的落后现状。50年代,肃南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和扫盲运动,坚持两条腿走路,公办与民办并举的措施,推动民族教育快速发展,全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1958年掀起的教育“大跃进”,不但在各乡、村都建立了小学或教学点。另外,牧民送子女入学,自己进识字班学文化的积极性前所未有。60年代,各区中心小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已有足够的条件附设初中班,从而推动了初中教育的发展,使县辖6个区都有了初中教育。70年代,除在县城建成完全中学外,各区的初中和个别乡的中心小学也戴上了“高中帽子”,村、队、社形成了“全覆盖”,群众足不出户可以接受到教育。虽然造成了管理混乱,师资短缺的现象,但在客观上却为高中教育补充了教师,使高中教育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后,全县教育开始有步骤地“改革、充实、调整、提高”,在“四为主”方针的指导下,逐步撤并教学点或办学效益低的小学,集中教育资源,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通过30年的努力,学校数量由1978年的107所下降至2008年的15所,全县各乡镇均建起了以“楼房”为主要标志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现代化校园建设初现曙光。使学校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方面达到统一。90年代,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开始实施三教统筹战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2010年,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逐步合理,形成了县城有完全中小学、职教中心、幼儿园,乡镇有九年制寄宿学校(附幼儿园)的教育格局,片(由几个村组成)有小学的教育格局,“一乡一校”(寄宿制)的农牧村学校布局基本形成。教育资源的使用也从分散转向了集中,使城乡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育功能和教学质量均有了显著的提升,各类教育向着均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彻底转变了以前学校布点多、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学生“进得来,学不好,留不住”的现状。
  建成惠及全民的“免补”教育体系。历史上,自治县就有助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基础教育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下,各区乡村通过乡村集资、勤工俭学、教育费附加征收等多种筹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校舍紧缺、课桌凳紧缺、费用紧缺的状况。部分率先致富的群众和企业开始关注家乡教育,捐资助学。曾涌现了像皇城区北滩乡一样的“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和祁丰区运输专业户马生喜一样的致富不忘办教育的群众。1993年,自治县成立了“教育助学会”,积极筹措教育经费,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了贡献。2006年,全县落实了“两免一补”的国家助学政策,2007年开始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2009年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免两补”的助学体系,同时对贫困大学生和优秀大学生实施补助和奖励政策。2010年,“三免两补”政策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列为教育改革提名奖。2012年基本上形成了基础教育15年的免费政策和高等教育10年的补助及奖励政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为实施25年免费教育作好了辅垫。
  自治县“免补”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当前城市学校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不但可帮助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体现了自治县政府和民众优先发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更为深远的意义则是对裕固族学校教育的创办者──顾嘉堪布“因时因地,培植教育之根基”的传承、创新与发扬,是极为可贵的。
  4.1.3由裕固族文化校本课程到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多样化课程,彰显民族教育特色
  21世纪初,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裕固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2011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又进一步确立了人口较少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合法性,进一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发展。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发展的“五个有利于”效应,一度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校本教研的“着力点”。同时,使日趋消亡的裕固族文化,以及藏族、蒙古族及乡土文化初步融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国家课程单一的现状,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结构,为学校教育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各学校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兴趣小组、节庆文艺表演、文化作品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民族语言口语竞赛、科技创新及知识竞赛、双语教学等多种途径,普遍开展乡土知识教育、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双语教学、环境教育、科普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了必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知识的教育,增加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了热爱民族和热爱家乡的淳朴感情。值得指出的是,在各校自下而上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诸多亮点。如肃南职教中心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出了民族艺术这样的省级骨干专业;肃南二中经过“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练,在全国性的“中国: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知识传承交流会”上展示了优秀的成果,并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延伸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率先进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教学理念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肃南幼儿园在努力开发《裕固族语言系列教材(幼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裕固、汉”双语教学活动,推动了全县双语教学的发展;肃南一中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的“裕固族口语竞赛展示活动”,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为拓展和创新“双语教学”模式积累了成功经验;祁丰学校坚持不懈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明花学校丰富的乡村少年宫活动,均展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不同亮点,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学校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各学校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旅游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依据民族和地域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藏族乡所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了藏文化特色,裕固族聚居的乡镇学校注重裕固族历史在校园文化中的展现,县城学校则注重体现校园文化的民族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自治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学校多样性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另外,学校教育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大作用。20世纪9O年代以来,世界民族、宗教问题表现空前尖锐、复杂和突出。对中国而言,民族关系能够经受各种考验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这与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分不开。自治县作为一个15个民族的多民族居住区域,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也是民族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学校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使各民族学生增强了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沟通,增强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总之,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及其活动,是建设“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特色的要素之一。
  4.1.4由专业合格到专业发展,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20世纪50~60年代,自治县教师极度缺乏,素质偏低,初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当教师并不稀奇。为此,自治县创立初级师范班,后又成立红专学校,努力培养师资力量。面对教师整体素质低的状况,在教师职后教育直指教材内容,“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过好教材关。70年代,在“将学校办到农牧民家门口”的过程中,充任了大量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满足教学的需要。这种情况和当时全国的农村办学极为相似,因此在中国教育史上出现了“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民办教师的出现,一方面展现了群众办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在整个人口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快速发展教育的无奈选择。80~90年代,自治县面对民办教师比例过大,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标准的现实,切实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推荐优秀教师进修、参加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依次进行《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考试,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1995年随着国家《教师资格条例》的开始实施,自治县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补充教师。至2012年,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21世纪,自治县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的后备资源充足,在教师补充上,实行“凡进必考”,在本科和大专生中选择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实施优惠政策,从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高等师范院校择优招考高中教师,以加快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新时期,教师数量、教师学历已不再是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推进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经验型”向“教研型”转变成为提升师资水平的时代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制度的确立,广大教师纷纷投入到课题研究、听课评课、专题讨论、撰写论文、反思教学、评优竞赛等教研活动之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断实现着专业化发展。当前,各学校已形成了融国家、地方、校本多级互动于一体,集培训、科研、课改、教育教学等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如自治县为了加强教师培训,按每位教师至少每5年轮训1次落实国家、省、市、县各级培训,尤其省级培训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及当前开展的“国培计划”,对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法转型起到了支撑作用。各学校也能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肃南一中的“2733”名师工程和肃南二中的“三培三带”教师培养模式等,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措施。2012年,全县培养了“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65名,市县拔尖人才12名,县级名师11名,陇原名师1名。”[20]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为了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于2011年启动了“陇原名师”工程,当年全省共评出了31名,其中肃南一中教师屈军入选,也是甘肃省3个人口较少民族县中唯一折桂者。
  为了使教职工岗位管理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肃南县从2008年起,加快教师岗位改革,将教师队伍分化为:管理岗、教学岗和服务岗三种类型,实行聘任上岗,末位轮岗的新机制,更加强化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途径。
  4.1.5由改善办学条件到优化管理效能,学校内涵发展和现代化教育初显端倪
  学校教育功能的提升,不但体现在教育投入增大和办学条件改善上,而且体现在管理体制优化和校园文化形成上。这些因素从内外两方面制约着学校功能的发挥。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裕固族教育的历史上,办学条件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就实而论,1997年在教育欠帐较大的情况下达到了“两基”目标,但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后来又因农村税费改革而取消了农牧民教育费附加,曾一度造成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工资拖欠,办学条件无力改善的状况。但这一情况在2005年国家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规划(2000~2005)》后得到了改变。随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确立和不断完善、全县经济发展的回升和发展、国家对西部农村教育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自治县建立和加强了基础教育资金保障体系。2007年自治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2968.3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23%,超过了国家不低于4%的基线,并保持了逐年增长。[21]此后几年,自治县均将教育工作列入“倾斜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支持的“三倾”工作之首,县政府于2007年至2012年连续6年将改善办学条件列入“为民办十大实事”,大力扶持教育发展。各乡镇相继建起具备“教学信息化、教学楼房化、寄宿公寓化、灶具标准化”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同时,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具备开展教学、图书、实验、寄宿、活动等各个方面教育的条件,为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打下了基础。全县基础教育进入了高级均衡发展阶段。
  推进改革,提升管理效能。学校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育教学秩序,推动学校发展的又一动力。20世纪60年代初,裕固族聚居区学校在国家实施第二套全国通用教材之际,尝试实施以“改变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岗位职责”为主要目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转变了此前在学校工作中“劳动重于教学”的现象,确立了教学“重中之重”的地位。1993年,又较大规模地发起了“四制”改革,主要形成了以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对教师实施奖罚和评优的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2以来,全县启动了“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但“这次改革是一次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全面变革,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与动因。”[22]为了培养适应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这次改革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核心展开的。不但有国家课程的改变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革新,有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和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有校本教研制度的确立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动,还有学校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是历次改革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果最为显见的一次改革。2008年,各学校展开了以精细化管理,突出教师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五制”改革,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安全、学生食宿、教师培训、晋级评优等各个方面制定了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实行校内绩效工资制,彻底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状,形成岗位有职责,事事有人管,工作有考核的良好机制,提高了管理效能,寄宿制学校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肃南一中实施的《教职工教育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尽可能详尽地列出了学校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及处理措施,是精细化管理的典范。肃南一中的年级组和学科组共同负责的双线管理制,肃南二中构建的“二线三层”管理体系,祁丰学校开展的“全员德育导师制”都成为学校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基础建设的升级和学校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要求的学校文化。各学校以其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昭示出办学的目标和水准;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引导着师生的追求,激励着师生的思想,训诫着师生的行为;不同特色的校微、校歌、校服、校刊、校园网站,体现出不同学校独特的风貌;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共建为核心的课程文化,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制度文化,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核心的师生活动文化,均展现了现代办学理念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特质,体现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目前,裕固族地区具有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并通过向西北师大附属中学、张掖中学、金昌一中等上一级学校选送优秀初中毕业生,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后备人才;通过“普惠型”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裕固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乡土知识,凸现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三大”功能,成为推动裕固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5.分析和讨论
  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数量很少,有的只有寥寥数千人或者几万人,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在当前社会发展潮流中存在着一些困难,教育也不例外。
  5.1现代教育起步晚,文化积淀薄弱
  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辈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自有群体的人类之后,就有了教育,它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发展。从教育形式上看,民族教育大致可分为无特定组织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特定场所和组织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寺院教育”)两大类。无特定组织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是在家庭或社会中无意识进行的,不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而有特定组织的教育则是通过聘请专职教师和设立专门场所,系统地、有目的地来实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后才产生的,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非组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有组织的教育相比,它是一种自然的,低层次的教育方式,对一个民族社会生产及文化的传递内容较少,层次较低,人们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不到有效的研究和提升。相比较而言,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功能,是社会文明的基础。1939年前,裕固族地区除“寺院教育”外还没有形成规范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所以“口手相授”的社会和家庭教育是延续其文化的主要方式,除个别社会中、上阶层子弟外,大部分低层的牧民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例如,和裕固族同年“普九”的朝鲜族于1906年成立了第一所学校(瑞甸义塾),1912年建立第一所朝鲜族中学,19l3年成立师范学校。[23]比裕固族整整早了30~50年。我们知道,社会进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的,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基础薄弱,将会从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可见,裕固族现代教育的发展没有“先天优势”,这种薄弱的文化基础也无形中制约着当地现代化的进程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升。
  5.2教育投入不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较低水平徘徊
  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翟博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教育发展看,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的实现,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为目的,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个阶段:初级均衡阶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条件的均等。这个阶段主要以追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群体间的优化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具体体现为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的均等。第三个阶段:高级均衡阶段。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这个阶段主要以追求学校教育发展均衡为目的,即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第四个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这个阶段是基础教育均衡的理想阶段,其重要的标志是: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理想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资源丰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极大缩小,教育资源在社会和学校得到了合理优化的配置,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24]
  在较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后,均衡发展应成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根本性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战略选择。当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使100%的学校具备了教学信息化、办公自动化,90%以上的学校具备了住宿公寓化、教室楼房化、校园花园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并基本达到均衡。在保障学生入学方面,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和优秀大学生(考入重点本科院校)奖励和贫困大学生救助的基础上,推行研究生(硕士3年,博士3年)奖励政策,使助学政策涵盖到了25年,从政策上为各学段学生创造了相对公平、均等的机会。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高级均衡阶段。今后的发展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而高质量的教育条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向高水平均衡阶段发展。
  为了了解各学校发展的真实情况,我们分2次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前影响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乡村小学。全县有13所学校,还有3所学校采用煤炉供暖,存在着安全隐患。部分乡镇学校甚至没有200米田径场,学生体育活动面积小,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教学仪器方面,个别乡镇学校的电教设备和实验仪器老化,创新实验仪器缺乏,村小学电子白板配备少,还没有达到班班拥有的程度。职业中学的机电专业没有实习设备,民族艺术专业没有实习的舞台,如果租用县影剧院舞台,一次就得交纳租金3000元,长此以往,学校无法承担。还有,如东滩小学只有几十名学生,每年学校公用经费还不足3万元,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不够,何谈改善办学条件。由上可以看出,全县学校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根本性改善,但并不十分完善,主要原因还是教育投入不足所限。而加大教育投入是建设一流教育的基本保障。目前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大多超过5%,许多发展中国家超过4%。虽然自治县教育投入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这仅仅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最基本目标,距建设一流教育的要求还很遥远。因此,进一步加强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提升的过程。肃南的教育公平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使基础教育发展又会呈现出新的不平衡状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通过给社会弱势人群以教育保障,使之接受教育向上层流动,从一定程度上增进社会公平度,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只有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5.3教师流动任职困难,城乡学校教师配备不均衡
  教师队伍是影响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全县教师队伍人数充裕,师生比为8:1左右,但我们在调研中全部乡镇学校校长都提出了优秀教师和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均表示师资问题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因素。据分析,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性缺乏。当前,4所乡村小学大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和幼儿专业老师;2.村小学和距县城较远的九年制乡镇学校,优秀教师严重缺乏;3.县城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年龄偏大;4.校长队伍的整体年龄偏大;5.居于一线教学岗位的中青年教师职称聘任困难;6.职业中学专业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效甚微。在分布上,整体出现了优秀教师向县城或距县城附近学校集中的现象,县城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基层学校年龄偏小的现象,十分不协调,导致了有些学校教师偏多,有些学校教师偏少,尤其是优秀教师。例如,城区学校的有些高级教师退居教辅工勤岗位,而有些基层学校的某些学科由实习生充任。城乡学校间老中青教师结构不合理,优秀老师断层。对此,我们根据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主要原因。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缺乏的问题,主要由于以老年教师为主体的非一线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占据了编制。这部分教师有相当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后来通过在职教育提高了学历,但知识老化,已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故退居教辅甚至工勤岗位。由于编制限额,除主要学科外,其他学科教师招聘有限。这部分教师同时也占据了中级以上职称限额,导致教学岗位教师中高级职称聘任困难。二是教师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主要由于流通不畅所致。自治县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潜在因素,最远的乡镇距县城320公里,距中心城市张掖市220公里,但大部分教师的家在县城或市区。这些地方学校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要调动至县城学校或城市较近的学校任教;而身居县城或城市周边学校的教师也极不愿意下调。在选拔机制下,优秀教师最终都调离了最边远的学校,故造成了边远学校优秀教师的缺乏,甚至学科教师的缺失,同时也造成了城区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为了促进城乡教师的均衡,自治县也在职称或待遇方面给予了补贴,但边远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还是很不稳定。而校长队伍也由于上述原因交流任职困难,在同一所学校任职4年以下的仅占30.8%,年龄在46岁以上的却高达83.7%,任职年限在11年以上的占30.8%,虽然高级职称占到75%,但由于整体年龄偏大,任职年限长,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并不高。(见附录1)许多校长表示,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年限为5年左右为宜,并且年龄在40-45岁为宜。保持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流动任职,调整校长岗位,选择有管理经验的中年教师充任校长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三是技能教学是职业中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但当前肃南职中的许多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小学教师转岗而来,缺乏的相关专业的技能。正如我们在调研时职中的校长所说:学校有乐器,但没人会用。俗话说:“人过30不学艺”,如果对这些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另外,由于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增加了学生服务及管理人员。当前的现状是虽然教师队伍人数多,但服务岗位人员却很紧张,尤其是厨师。各学校雇佣的长期临时工由于工资低而很难长期雇佣,服务队伍经常出现不稳定的现状。如肃南二中,在早晨全校600多学生吃早餐,全校每天要抽调多名教师帮忙才能完成,如此现状,长此以往必不可能。因此,当前政府对学校的岗位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实际,真正按照“因事设岗,因岗择人”的标准来进行。并通过增加服务人员,主要是厨师,以保障学生饮食,来提高服务水平。
  5.4学校承担的责任过大,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其基本目标是培养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创新人才。2000年劳凯声教授在《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一文中,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筛选功能的分析为切入口,深刻地指出了“人们有理由为自己的下一代担忧:学校教育能否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能否得到充分的重视?在这些问题背后,学校的功能及其价值存在正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挑战。”[25]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必须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应有功能的发挥受到来自校园内外种种因素的阻抗,负担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责任不明,学生的安全责任唯学校教育是从,这不但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而且造成了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削弱。如某校学生在家里闹了矛盾后,回到学校而出走,最后把一切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教师。再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回家安全问题,要求学生杜绝乘坐“三无”车辆,但查车的责任也全在学校,交通管理部门极少配合,也不尽过问,其职责和责任去了哪里?总之,学生在校内的安全由学校负责,责无旁贷,但学生出了校门,安全责任谁负?值得深思。当前学校除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外,还增加了安全管理的功能。老师既是教书的,又是服务生,还是交通警察,这种现状急待改变。二是当前学校应对的各种检查验收或政治学教活动次数太多,每次检查验收,学校均要准备大量的材料,甚至有些规模小的学校每次在应对上级检查时都要全校出动,教师参与接待,学生参加劳动及清扫卫生,耽误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如大跃进时期频繁的政治教育和劳动,排斥了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这些还历历在目。因此,学校如果让其他事务冲淡了教学这个中心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尤其在肃南,由于发展了寄宿制学校,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同时,也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导致了家庭教育极其薄弱。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极少过问。例如:自治县的大部分学校原则上要求学生在3年级才可以住校,但是有些家长却在1年级就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均交给了学校,解放了自己。随着学生寄宿的低龄化,亲情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也日趋突出。同时,社会教育几乎为零,社区没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全县几乎没有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组织。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聘请了法制安全副校长或辅导员,但一般是每学期只开展1~3次的安全法制讲座或其他宣传活动,此为唯一的社会教育,只能望梅止渴。在此情形下,学校要对自身的教育功能做出适当的选择是艰难而痛苦的,尤其是要放弃一些必须放弃的社会功能时更意味着加倍的艰辛与痛苦。
  人们往往对于教育寄予无限的期望,正是这种以良好的期望为依据去指挥、评价具体的教育活动,不断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无限夸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其结果不但无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而成为学校正常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阻力。历史上,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鼓吹下,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乐观主义教育观,过分夸大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是教育万能论的表现。当时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为,工业化、经济发展、现代化乃至不平等的所有社会问题,都能通过学校的扩充和入学率的上升而得到解决。但事实上60年代后半期以来,不断出现了学生运动、反战风潮、学历膨胀和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这种教育功能观也随之开始破灭。在今天,学校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而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最为基本的社会功能却往往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产生的负作用尤其严重。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中,对于社会的种种需求,学校教育不可能有求必应,即便应了也未必有“应”必灵。学校教育应该有所为,也应该有所不为。学校如果背负的责任过大,必将影响到健康的发展。
  5.5素质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还不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
  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任何学校教育的追求。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行为的结果。当前,影响自治县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数少,相互间缺乏竞争力。在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的办学规模虽然得到了扩大,但近年由于人口总数下降,以及一些学生到教学水平更高的周边地区上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人数下降。义务阶段教育,除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和肃南二中外,其他学校的学生人数均不足300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教学班,并且个别班级的人数在20人以下,造成了学生视野狭窄,缺乏竞争的不良现象。近年来,初中毕业生稳定在300-350人左右,但前60名左右的学生被张掖中学和金昌一中等甘肃省重点中学提前录取。这本来是国家扶持少数民族的一项优惠政策,但在以考入重点大学为标准衡量教学质量的当前,客观上却对当地的高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肃南一中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上线率低的现实,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认识。二是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就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王建军在“甘肃民族地区教育研讨会”上所指:“虽然临夏州随甘肃省通过了国家‘两基’国检,但那是一种低层次的发展,就好像一个赤膊的农民,外面穿上了华丽的西装,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本质。”因此,就自治县教育而言,虽然办学条件较好,管理措施较好,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跨越发展,而深层次的内涵发展还远远不够,主要是课程改革推进的速度相较于发达地区还很缓慢。主要表现在教学评价体制上仍以“分数”为主,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压抑;教师教学方式仍热衷于课堂讲授,对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不足,教学组织能力也欠佳。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在张掖中学上学的肃南学生一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城市学生的特长加分多,而他们除过民族政策外,特长加分几乎没有。对此可作如下解释,自治县学校的学生没有一个参加或通过全国艺术、体育、科技等项目的等级考试,并且学校也不尽重视,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和全国大部分地方一样,教学评价体制和教学方式仍然是阻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各学校都在探索课堂高效教学,通过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全面发展学生特长,但还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另外,高中学生严重的“重文轻理”的偏科现象,职业教育生源稀少,毕业生层次不高致使就业困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等诸多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扩大。
  5.6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步履维艰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路途中,文化交流加快,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裕固族,其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包围和冲击下,形成一个个的文化孤岛,其延续状况极不乐观。学校也存在民族教育课程资源短缺,民族文化课程得不到落实等困境。以“裕固、汉”双语教学为例,由于裕固族分东部和西部两种语言,加之没有文字,其教材编写的难度非常大,而全省高等师范院校在裕固族教育研究方面也非常薄弱,不能有效地指导裕固族语言教材的编写工作。至今,除县幼儿园自主开发了《裕固族语言系列教材(幼儿)》,其它学段均没有教材。这种状况对裕固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极为不利。同时由于当前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裕固族文化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而民族课程资源也将日益成为阻碍民族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研究指出,“有文字的民族,特别是文字历史悠久的民族,容易实施双语教育,有可能借助文字编写教材,系统传授本族文化。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第二语言教学,其功能不如前者。”[26]在师资方面,能承担裕固语教学的合格教师极度缺少,裕固语教学专职教师编制的确立,适合的培训等问题,都是影响裕固语教学的重要问题,不容忽视。
  裕固族教育和其他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一样,在教育发展中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但都是教育历史发展中遇到的必然因素,这并不影响教育超前发展的卓越性。今后,只要措施得力,思路对头,一定会得到解决。
  6.建议(一是针对自身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改进的事项;二是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6.1对研究的反思
  作为一项教育发展研究,本研究旨在阐发裕固族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基础上,以探讨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的经验与特色。下面主要就研究方法、过程及研究者角色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做出必要的说明与反思。
  6.1.1反思研究方法
  教育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是我们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珍重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必然要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故对教育发展历史阐发的全面、深浅之程度,得益于对文献资料的采集与研究程度。为了阐明文献资料对本研究结论的影响,有必要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情况作以叙述。裕固族教育自现代学校产生以来,迄今只有70余年的历史,从前文的研究成果综述可见,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事关学校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更少。所以,我们选择了以第一手研究资料为主的方法,以调查取证为辅收集资料。主要收集了自1954年自治县成立至2012年间,共58年的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总结,还涉及到自治县县志,省、市教育志,以求获得标准的数据与事件。通过对相关事件的梳理,来厘清教育发展的印迹。汉文帝时的政论家贾谊指出:那些说天下已经平安大治的人“非愚则谀”,真实的情况却是“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大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汉书·贾谊传》)。汉景帝时,天下号为富强,但是晁错却在上书中为农民算账,得出的结论是:农夫终年辛劳,却入不敷出,生活在困苦之中。由此可知,政府的文件及材料,对成绩的表述往往扩大化,有过之,但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表述的有所不足。所以,为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状况,我们又辅以调查研究,对全县中小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全部校长进行访谈,力求和政府教育文件达到“三角互证”目的,以获取较为全面的基础性资料,提高研究效度。
  作为一项以教育历史法为主的研究,对资料收集非常重要。但作为边远地区中学的课题组,常会受到资料匮乏的制约。一是由于学术渊源浅薄,当地贮存的裕固族教育研究史料稀缺,尤其要获取最古老或最新的资料,难度极大;二是从网络获取资料成本很高,和大学相比,中学由于没有校内公用的数字资源库,不但数字资料缺乏,而且下载资料付费较大;三是作为一个县份,档案馆、博物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对史料缺乏规范保管,致使部分资料流失,有些想找出来也非常困难。同时,我们对资料的处理能力也制约了资料的收集与使用水平。如在研究方法上,为了说明问题,常常是纵向对比多并且充分,而横向对比却不足。
  6.1.2反思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上,主要把握了三点:一是把握“原始察终”的历史发展思路,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以“大事记”为文本梳理出裕固族教育发展脉络;二是把握核心概念,主要针对“裕固族教育”与“裕固族聚居区教育”,“区域教育特色”与“办学特色”,“人口较少民族”与“少数民族”三组概念进行了界定;三是把握“以史为镜,可知兴潜”、社会发展进步是经验的积累、经验出特色等观点,立足于从“总结过去,了解现在,展望未来”三个方面阐发研究结果。值得反思的是,过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变迁的梳理及某些规律的把握,过分注重了历时性研究,而忽略了共时性研究。因为本研究虽然以教育历史研究为主要方法,但并不完全是对教育发展时间的研究,而主要是对教育经验的研究,即如何总结出“特色”的问题。故本研究在此方面做的不足,有一定缺陷。
  6.1.3反思研究者的角色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百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均可表明研究者角色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同时,“研究者中立”的态度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最基本立场。我们身为裕固族聚居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由于身在其境,自然对裕固族教育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有亲身经历的体验,但却始终不能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也难保持“观点中立”,难免有“夸大其词”“自吹自擂”“主观向上”之嫌。由于角色局限,对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更不能对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深入真实的认识。如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跃进”,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裕固族教育的大发展,但是当时学生家庭的生活状况如何?学生能完全入学的动力是什么?学校教育的效果如何?学生全部寄宿,学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管理如何?学生伙食如何?均不得而知。虽然我们的研究主旨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反映教育发展的状况,但却因对曾经的学生,当前社会的主人,学生的家长这一亲历者群体的了解不足,使问题表述又回到了中观甚至宏观的结论上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宏大叙事”。总之,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利弊并存。利在于因为曾经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而对研究问题有着较为丰富的体验,对当前的教育现象有着基本的辨别标准;弊在于不能将教育放到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甚至世界发展的潮流中理解和认识它,也难以做到保持价值中立。
  发展裕固族教育和研究裕固族教育应是当地教育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要完成这项工作,必须要付以真情和热情,才能真正爆发出动力。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言,“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27]。所以,我们反思研究之主要目的在于警醒和改进。
  6.2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教育特色不是名校的专利,不论任何地区和学校,都有历史的办学传统,都有发展的经济积淀,也都有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需要总结和提炼,需要挖掘和发扬。在前文所述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要对裕固族聚居区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能性的对策。
  6.2.1准确定位裕固族教育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家现代化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规模质量的高度,陆续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目标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形成一体,构建成了未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就教育自身而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基础,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关键,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是目标。通过未来10年的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奠定人才和人力资源基础。2011年,自治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35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582元,[28]进入了“高收入”发展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县域内提前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打下了基础。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目标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如下信息,此当为定位地方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加大教育投入是建设一流教育的基本保障。目前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大多超过5%,许多发展中国家超过4%,而我国在今年刚达到4%,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要认真贯彻《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把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总体投入。
  推进教育公平是建设一流教育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致力于缩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上的差距,扩大教育公平。《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我们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而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一流教育的根本措施。《纲要》提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要贯彻育人为本的方针,既要使教育教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一流教育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把提高质量作为关注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质量是基本保障,提出有质量的教育的口号。提高教育质量同样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注重点,《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还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为此,要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地位待遇、管理制度等几方面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一流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一方面,以体制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建设一流教育的根本诉求,通过体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及制度环境,使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富活力和竞争力,能够培养出大批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自治县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大幅度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实现25年免费教育,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体目标,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建设高质量教育。以大幅度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树立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6.2.2积极构建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
  21世纪以来,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可以为教育教学发展的目标明确导向。基于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教育质量评估、广泛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可促进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建立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标准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趋势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多项教育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教育发达国家已普遍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重要的改革策略之一。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制定了很多教育标准,并鼓励各国开发可以测量符合国际定义、标准、目的或目标的高质量教育的指标体系。如欧盟制定的《欧盟学校教育质量报告──16项质量指标》是监控其成员国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英美各自强化了结果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印度则继续完善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保障国家标准体系。
  有利于逐步建立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监测系统。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就实施质量标准监测,越来越受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视。教育质量监控是指教育管理机构或研究组织通过对关键年龄段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的抽样测试,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以便教育决策部门调节教育政策、控制教育行为,从而稳定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
  有利于构建基于教育质量标准的绩效拨款制度。政府按照质量标准或绩效进行拨款,成为经常性经费拨款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保障教育质量标准的一种新动向。绩效拨款是以评定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为依据而进行的拨款方式,办学水平或质量高的学校可以得到较多的政府拨款。构建绩效拨款制度所具有的导向、激励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必将超过经费本身的影响力,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标准”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类型: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并达成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其次要明确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如何展示他们的掌握程度。具体如下:
  成就──标准导向。从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三个方面来评价教育质量。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用这种体系框架,即从投入、过程和输出(结果)三方面来评估教育质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效能的模式,尤其是用来为结果进行等级评估(通常是对学习成就的测量)。
  教育质量标准比较体系。就是以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既定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指标体系,对裕固族地区的教育情况和学生学业进行比对,最后得到结果的一种方法。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和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科学素养监测报告(TIMSS)主要监测学生的学业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质量框架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是对教育质量进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监测。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是从教育背景、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4个维度展开统计和描述的,并且在每个维度上,都是既重视数量的统计又重视质量的指标,在教育产出上尤其重视质量指标。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目前,各个国家对本国的教育质量有不同的评价与监测方式。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由于教育发展比较均衡,教育条件已经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因此,教育质量以结果导向为主,注重考核所培养的人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学校教育是否为学生的顺利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在监测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对教师进行评价,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育质量标准框架。欧盟的教育质量监测指标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框架。欧盟的教育质量监测包括16项指标,涉及4个领域。具体而言,学习成就包括数学、阅读、科学成绩、外语学习、学会学习、公民教育等7项指标,教育完成和衔接包括辍学率、高中教育完成率和高等教育参与率3项指标,教育监测包括学校教育评价和父母参与2项指标,教育资源和结构包括生均教育支出、每台计算机拥有学生人数、学前教育参与率及教师教育和培训4项指标。
  “标准”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教育质量的标准涵盖教育投入、过程和结果,从教育机会到教育质量,公平成为质量理解的底线标准。以结果为导向、以可应用为目标、以可测量为原则、以提高质量为宗旨等,构成了我们对以标准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
  新课改学业评价的价值观。要牢固树立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与差异性发展的价值观。一是放眼未来社会生活,追求全面素质结构。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而正确的评价对这种理想素质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更会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二是不求优异的学分,但有自豪的特质。所谓和谐发展,主要指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正确的评价应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挖掘自身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异,但他或她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其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三是具备持续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结合起来,重点是促进其长远发展,即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业情感、积极的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为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重视个性化的阶段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差异。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发展基础及发展目标的差异性。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根据发展基础和兴趣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确立评价目标,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其次,评价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过程的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阶段性评价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某一客观标准。对于提前达到客观标准的学生,为他们设计更高的评价标准,以形成更强的能力;对于成就水平暂时较低的学生则应用激励性评价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早日达到客观标准。
  用系统论解决学业成就评价。当前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多侧重于局部,缺乏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一个有较强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方案,同时,正因为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研究、设计、解决此难题,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的系统解决方案。一是要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并参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以解决目前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只有评价建议,而无详细、具体的评价标准的问题。研制一套实用性、多样化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工具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愿望。对教师而言,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的评价工具比较容易开发,我们重点加强了难度大、客观性强、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水平和一般能力等的纸笔测验工具,忽视了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交际能力等情境测验工具以及学生学业情感外显行为观察表等定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和研制。大量科学的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实现评价内容改革与形式改革的统一。二是构建学业成就评价策略体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研究在哪些环境下(如,教师讲授环境、师生交往环境、生生交往环境、独立学习环境)哪些语言能激励不同学段(年龄)、哪一层次(好、一般、暂时较差)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用学生无时不在接受的评语对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提供支持,研究构建由作业评语、考试试卷评语、学科综合评语等组成的评语体系,探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及能力发展、学业情感等方面的表现用评语方式予以评价,达到激励学生进步,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的目的,重点研究评语的内容构成及效果。
  6.2.3全面实践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承
  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不仅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识过程,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2011年,本课题组开展的学生对裕固族语言掌握情况和教师学生对裕固族语言教学态度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裕固族学生对裕固族语言的掌握方面,学生会说裕固语的占16%,会说一些的占20%,不会说的占64%,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裕固语掌握不好,民族语言正走向消亡。在学生和教师对开展裕固语教学的态度方面,81%的教师支持学校为民族学生传授裕固族语言,78%的同学希望学校能教授裕固语。大部分裕固族学生有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广大裕固族群众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情感和强烈认同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使本民族文化在下一代得到学习和延续。因此,自治县各学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一是建设完整的裕固族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核心导向作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开设人口较少民族校本课程。为了形成多样性的课程结构,推进学校教育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全县各学校应依据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因子,对裕固族优秀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不断的整理、研究和分类,分学段、分层次建设从学前到高中阶段较为完整的“裕固族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教育目标和民族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达到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双重目的。二是推进裕固语、藏语双语教学深入。各学校要充分拓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积极开展民族语言教学,将民族文化教育不断推向深入。三是结合学校特色创建活动,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元素。加强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物化建设;加强民族文化活动在校园中的开展,不断发展和培育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教学项目,并不断提升,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突出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6.2.4不断推进民族教育立法
  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是解决民族教育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立法,对与民族教育发展有关的一些问题诸如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结构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招生招考、助学惠民政策的实施、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教育发展规划等从法律上做出详细的规定,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克服长期以来以政策代替法律,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状,实行依法治校,从而保障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民族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一是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是依法治教的客观要求。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作为宪法的最高准则和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国家管理法制化,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管理必须法治化,实行依法治教。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即便是私立机构所办的教育也必须受国家的控制。但国家对教育管理主要运用法律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这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是大不相同的。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主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政策或纪律。而党和政府的纪律由于其易变性和临时性,缺乏法律上的强制性和稳定性,所以也就带来了教育管理上的随意性。这实际上还是人治。现在国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略,那么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要坚决实行法制化管理。除《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族自治条例》等全国性的法规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10年修订本)》是自治县民族教育的主要法规,但这也是一部地方性综合性的法规。我们知道,全国性的法规这种非专项性法规涉及少数民族教育内容简单,对民族教育有少量的条款和不系统的规定。少数民族地方教育因受人口、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独有的特征,有自己特殊的教育规律。如果以仅有的这些条款做简单的规定的话,则不能很好地发展民族教育。如果针对民族教育进行地方性的专项立法,把少数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法律轨道,更能保障民族教育良好地发展。《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10年修正本)》仅有第46条、第47条是教育的专项条款,在许多方面缺乏规定。如对民族教育经费,师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特殊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人才的待遇,教师权益的保障,民族教育科学研究,地方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等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二是民族教育起点低,发展民族教育的观念淡薄。许多人还未意识到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还没有意识到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教促富、富促教”。如有的民族地区群众能为修建寺庙而踊跃出钱出力,而为教育捐助却非常吝啬。教育水平低成为导致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的落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落后又导致民族地区思想观念落后、人才严重缺乏、先进科技难以推广等等,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状况,必须优先发展民族教育;要发展民族教育,必须有特殊的政策,通过立法来保障其健康发展。若制定了民族教育法,就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三是民族教育跨越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教育法规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属全国性的法规,是对全国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原则性强。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对民族教育这一专门领域的诸多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导致了民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都无法可依,只好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10年修正本)》涉及全县各个方面的自治法规,对有些涉及教育发展的大事及规划、重要的教育成果等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做出详细地规定。例如,《自治县自治条例》第47条规定:“自治县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在校学生平均教育经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具体怎样投入,投入多少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甚至自治县曾在“2009~2010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资金缺额1350万元,虽于2011年7月全部补足补齐”。但说明全县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尽完善。加强地方教育立法,既有利于规范政府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的行为,又可将地方的成功经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推广和规范。
  民族教育立法已具备的基础:自治县地方教育立法具备了良好的支持氛围。一是在法律的层面上,在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下,随着自治县“一五”至“六五”普法的实施,县内各族人民的法制意识大为增强。这为民族教育地方立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社会发展层面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民族教育政策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这对民族教育立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三是在群众的层面,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使子女接受优质的教育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期盼。而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将会更加推动教育发展,逐步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现实。《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第11条规定:“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自治县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因此,制定自治县教育单行条例有法可依。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地方立法权的全面确立,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制定了一批少数民族教育专项条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教育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教育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民族教育条例》《辽宁省喀刺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教育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民族教育法规的出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法规的内容,有力地推进了当地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我们制订民族教育法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对民族教育立法的建议:一是立足于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快教育立法进程,根据《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第11条:“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自治县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之规定,设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教育自治条例》,把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法律轨道,使民族教育法更加具体、明确、完善和可行,更能保障民族教育良好地发展。
  二是民族教育事业需要加大投入,教育立法中应该对县级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要明确规定教育经费的投入至少应占当地财政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实施25年免费教育等专项政策。
  三是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基础,优先保障学校发展,对涉及到的建筑、土地等要明确保障解决的措施。
  无论是从民族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法律本身的角度来看,加快民族教育立法,健全法制已势在必行。它是振兴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合作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把肃南民族教育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使其有法可依,从而克服长期以来以政策代替法律,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并保证民族教育事业顺利、稳定、迅速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使现行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才能有切实可行的民族教育专门法来指导我们的民族教育工作实践。
  6.2.5积极探索25年免费教育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就肃南而言,实施“25年免费教育”就是要在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对肃南籍学生接受大学4年和研究生6年的高等教育补助学费,完全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免费政策,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县域内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5年免费教育体制。这对大幅度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全民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排模式”经验:广东东莞石排镇因为实施“从幼儿园到博士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而被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2010年开始,拥有石排镇户籍的全日制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每年可分别领到4000元、6000元、8000元、10000元的教育补贴,这使得石排的免费教育从国家规定的9年一下延长到25年。截至2010年3月的统计数据,符合条件的石排户籍在读幼儿园的人数为1108人,共发补助323.4万元;在读高中的人数为1132人,共发补助399.6万元;在读大专的人数为492人,将发补助196.8万元;在读本科的人数为659人,将发补助395.4万元。总计1315.2万元。石排镇有4.2万户居民,每年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也就4亿元左右,用于免费教育的投资在1300万元左右。无论从镇辖人口还是经济收入,在实施免费教育上“石排模式”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着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石排模式”可为裕固族自治县实施25年免费教育起到借鉴。
  对自治县实施25年免费教育的分析:2010年,自治县从幼儿园至高中(职高)学生4118人,共发放补助资金424万元,人均1029.6元;完成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45人,80.4万元,奖励考入重点院校大学生11人7.4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24人9.4万元,共计97.2万元,人均5400元。总投入521.2万元。我们可以对肃南实施高等教育补助的经费可作出如下预算(最大值):当前,自治县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大约在300人左右,预设今后每年的本专科录取率为100%(专科和高职按本科计),本科生考研(硕士)录取率10%,硕士考博士录取率30%的比率进行计算,每年应考取大专(高职)和本科生300人左右,全年共有在读大专和高职生(大学1~4年级)共有1200人左右;在本科毕业生中(约300名),每年应考取硕士研究生30人左右,全年共有在读硕士生(硕士1~3年级)90人左右;在硕士毕业生中(约30人),每年考取博士研究生9人左右,全年应有在读博士生(博士1~3年级)27人左右。如果为本科生人均每年4000元(预科生第1年除外),硕士研究生每年5000元,博士研究生每年6000元的补助,则每年共需投入资金约541.2万元左右。如果通过整合当前的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考入重点院校大学奖励和贫困大学生救助资金(每年按100万元计算),需要再追加资金441.2万元左右。如果在现有实施的幼儿园至高中“三免二补”的基础上,落实25年教育免费政策,每年共需投入资金865.2万元左右。2011年,自治县国内生产总值19.35亿元,如果按照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计算,则全县年最低投入教育的经费达到7740万元,据此,如果拿出865.2多万元实施25年免费教育,仅占教育投入经费的11.18%。值得指出的是,“十二五”期间,全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逐步减少。因此,以教育投入11~12%的教育经费用于学生助学政策,完全有实现的可能。另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以后学生总数将不会超过现在。因此,如果按现在的标准,当前计算的投入值将会是今后的最大值。
  石排镇能普及25年免费教育,源于当地经济足够发达,每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达5亿元左右。政府的钱全部取之于民,也理所应当要用之于民。当政府财政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范围时,还富于民就成为人性化政府的首要考虑和理性选择。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的“向社会分红”理论提出,社会分红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而且有利于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是执政观念的巨大进步。事实上,当前“向社会分红”理论逐渐被广泛运用。2008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计划”,给国民发了一个相当于43亿人民币的大“红包”。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紧随其后,因为巨额财政盈余决定退税400亿港元,退税率高达75%。石排镇实施25年免费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府“还富于民”的标本。自治县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实施范围更大的教育惠民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学学石排镇的做法,通过提供“免费教育”等免费公共产品,让人民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中得到实惠,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纵观短暂的裕固族教育史,裕固族教育发展每20年左右都会遇到一个办学和发展的高潮。1939年“祁连四校”的成立,开启了裕固族现代教育的历程。20年后全县掀起了第一次办学的热潮。1958年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下,公办与民办的幼儿园、托儿所、小学、职业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的一跃而起,遍及草原,学生纷纷入学,牧民群众热衷于识字读报,曾一度出现了“草原处处读书忙”的景象。又一个20年左右,全县掀起了第二次办学高潮。1975年在红石窝“马背小学”被树立为全国典型的感召下,一所所随着畜群流动的“小学”和一个个骑马巡回于帐篷授课的教师,应当是裕固族普及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改革开放后,裕固族教育进入了改革、调整与恢复时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初等教育成为发展的重任。又一个20年后,裕固族教育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县委、县政府贯彻国家的教育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于1997年实现了全民“普九”的伟大目标,裕固族成为继赫哲族之后与朝鲜族同年“普九”的民族,在裕固族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21世纪,自治县在国家教育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落实了“以县为主”办学体制,确立了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现代标准化学校建设,使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均衡,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基础教育水平和能力,裕固族教育迈上了追求均衡和效益发展的新阶段。
  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特色办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是裕固族教育根本性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战略选择。不难预测,又一个20年就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满怀豪情的迎接已经或即将到来的第四次裕固族教育发展的大高潮,这必将是一次脱胎换骨、高度均衡发展和特色化发展的时期。必将使现代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速、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评价进一步科学、学生素质更加全面。

三:主要成果
  1.安维武,蔡世宏.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特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4年。
  2.安维武,蔡世宏.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基础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经验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2(4),17~22页。
  3.安维武,蔡世宏.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甘肃省肃南县民族文化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2(6),29~30页。
  4.安维武,蔡世宏.学校教育传承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和有效途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81~87页。
  5.安维武.反思裕固族教育研究──以近三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校教师论文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3(1),14~19页。

四:参考文献
  [1]参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数据表。
  [2]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S].民委发〔2005〕70号;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S].民委发〔2011〕70号。
  [3]林宏伟.办学特色略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12):46-47。
  [4]王宗敏.“一校一品”群星璀璨──学校办学应有自己的特色[J].天津教育.1987(4):8-9。
  [5]铁穆尔.裕固族教育研究: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J].皇城教育.2007(1):44-9。
  [6]杨宝琰,杨雅琴.裕固族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3):24-27。
  [7]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32-41。
  [8]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80-84。
  [9]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滕星.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0]戴留喜,鲍晓艳.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对民族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93-195。
  [11]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2):52-56。
  [12]顾明远.基础教育最大的挑战是教育公平──区域教育现代化暨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开幕辞[EB/OL]. http://cd.qq.com/.2009-12-19。
  [13]方铭琳.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特色策划:理论概述、实务操作、案例经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巴战龙:《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报纸期刊文献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5-10。
  [15]安维武.反思裕固族教育研究──以近三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校教师论文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3(1):14-19。
  [16]巴战龙.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性质与定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3(2):135。
  [17]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301。
  [1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7。
  [19]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32-41。
  [20]甘肃省教育网[EB/OL]. http://www.gsedu.cn.2013-11-20.肃南县教育工作呈现十大亮点。
  [21]祁玉山.改革开放三十年肃南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发展[J].寻路.2008(1):4-6。
  [22]候晓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7):74。
  [23]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M].民族教育研究.1996(4:50-57)。
  [24]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5]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3-5。
  [26]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6(4):50-57。
  [27](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转引自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23。
  [28]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统计局.2011年肃南经济社会发展概览(内部资料)[S].2012-02。

五:附录
  附录1: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校校长任职情况
  附录2:
  附录2-1

裕固族聚居区小学生问卷调查表(四~六年级用)
  学校:年级:性别:民族:是否住校生: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开展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调查内容只作统计之用。因此,请你们认真阅读,如实作答。谢谢你们的合作。
  1.你最喜欢的学科是 (请填写),喜欢这门学科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多选)( )A.老师好B.感兴趣C.升学
  2.你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次数多不多?( ) A.多 B.不多 C.从来没有
  3.你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 A.能B.有时不能 C.经常不能
  4.你在家一般做多长时间的作业?( )
  A.0.5小时左右B.1个小时左右C.1.5个小时左右D.2个小时以上
  5.父母给你经常讲作业题吗?( ) A.经常B.有时C.不讲
  6.你一般在课外活动时间干什么?( )A.学习 B.自由活动 C.在老师组织下活动
  7.你们学校有兴趣小组的活动吗?( )A.有B.没有
  如果有兴趣小组活动,具体是( )(可以多选)
  A.体育B.歌舞C.文学D.民族语言E.其他
  8.如果你是寄宿生,老师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宿舍?( )
  A.每天检查一次B.两天左右检查一次C.一周左右检查一次
  你认为学校的伙食好不好?( ) A.好 B.一般C.不好
  9.你会说裕固语吗?( ) A.会说B.会说一些C.不会
  你希望学校教裕固语吗?( )A.希望 B.不希望
  10.你所在的学校有校本课程教学吗?( )A.有B.没有
  11.问卷至此结束,你最想对老师或爸爸妈妈说什么?请写在下面空白处:
  附录2-2

裕固族聚居区中学生问卷调查表
  学校:年级:性别:民族:是否住校生: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开展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调查内容只作统计之用。因此,请你们认真阅读,如实作答。谢谢你们的合作。
  1.你上学的主要目的是?( )A.上大学B.学知识C.不太清楚
  2.你最喜欢的学科是 (请填写),喜欢这门学科的主要原因是?( )(可以多选) A.老师好B.感兴趣C.升学
  你在上新课前都要提前预习吗?( )A.经常预习B.有时预习C.不预习
  3.你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占用的时间?( )A.太多B.合适 C.太少
  4.你一般在什么时间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
  A.当堂课上完成 B.当天自习时间完成 C.当天完不成
  5.你的家长是怎样帮助你学习的?( )
  A.讲解作业B.督促完成作业C.请家教D.购买辅导书E.一般不过问学习
  6.在学校,你一般在课间或课余时间干什么?( )
  A.学习 B.自由活动 C.老师找我辅导 D.我找老师问题
  7.你们学校有兴趣小组的活动吗?( )A.有B.没有
  8.如果你是寄宿生,那么你多长时间回一次家?( )
  A.一周或两周B.一个月C.一个月以上
  老师每天都检查宿舍吗?( )
  A.每天检查一次B.两天检查一次C.每周检查一次
  你认为学校的伙食如何?( ) A.好B.一般C.不好
  9.你会说裕固语吗?( ) A.会说B.会说一些C.不会
  你希望学校教裕固语吗?( )A.希望B.不希望
  10.你所在的学校有校本课程教学吗?( )A.有B.没有
  11.问卷至此结束,你最想希望学校或老师改变什么,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做?
  附录2-3

裕固族聚居区职业中学学生问卷调查表
  学校:年级:性别:民族:是否住校生: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开展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调查内容只作统计之用。因此,请你们认真阅读,如实作答。谢谢你们的合作。
  1.你上学的主要目的是?( )A.升高职B.学一门技术就业C.不太清楚
  2.你所学的专业课是 (请填写),你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 )
  A.学校统一分班B.个人兴趣C.具有特长
  3.你能按时完成各学科的作业吗? ( )
  A.经常能完成B.个别完不成C.经常完不成
  4.你有缺课或上课迟到的现象吗?( )A.经常有B.从来没有C.偶尔有
  5.如果你是寄宿生,那么你多长时间回一次家?( )
  A.一周或两周B.一个月C.一个月以上
  老师每天都检查宿舍吗?( )
  A.每天检查一次B.两天检查一次C.每周检查一次
  你认为学校的伙食如何?( ) A.好B.一般C.不好
  6.你会说裕固语吗?( ) A.会说B.会说一些C.不会
  你希望学校教裕固语吗?( )A.希望B.不希望
  7.你认为你的专业教师水平如何?( )A.高B.一般C.不清楚
  8.你认为依你所学的专业在毕业后找工作容易吗?( )A容易B不容易C不清楚
  9.就业率就是已就业的学生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据你了解,你校的就业率大概在?( ) A.80%以上B.60%~80% C.50%以下
  9.你认为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是:;最不容易就业的专业是:(请填写);为了提高就业率,你认为学校有必要再增加新专业吗?( )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16.问卷至此结束,你最想希望学校或老师改变什么,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做?
  附录2-4

裕固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老师:您好!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裕固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调查结果将作为统计分析之用,请您如实作答。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
  1.您的基本情况: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2.您的教龄:( )A.1~10年 B.11~20年 C.21~30年 D.30年以上
  3.您的最高学历:( )A.中专 B.专科 C.本科 D.硕士或以上
  4.您的职称:( )A.高级B.中级C.初级D.无职称
  5.您任教的科目:( )(请填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6.您担任班主任的年限:( )A.无B.1~5年C.6~10年D.10年以上
  7.您在学校实际从事岗位工作的性质是( )
  A.教学岗B.教辅岗C.工勤岗D.管理岗E.其他
  8.如果是教学岗,您的周教学工作量为( )
  A.20节以上B.18~20节C.14~18节D.10~14节E.10节以下
  9.你所参加的培训对你的专业发展帮助大吗?( )A.大B.不太大C.没帮助
  10.曾经获得的荣誉级别( ) A.无B.校级C.县级D.市级E.省级或以上
  11.您曾经参加科研项目级别( )A.无B.校级C.县级D.市级E.省级或以上
  12.您觉得您所在学校教师工作竞争大吗?( )A.很大B.不太大C.不大
  13.您觉得您的压力主要来自:( )(多选)A.学生成绩B.领导C.教材变革
  D.升学压力E.学校考核F.评优晋级G.工作调动H.生活状况
  14.过去一年的教学生活,您认为最满意的是:( )(多选)
  A.学生成绩好B.学生欢迎C.获得嘉奖D.发表论文E.专业获奖F.其他
  15.您对您工作的稳定性是否有过忧虑?( )A.经常有B.偶尔有C.从来没有
  16.学生家长过多依赖学校和老师,您是否感到压力很大?( )
  A.是B.否C.无所谓
  17.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否令您充满干劲?( )A.是B.否C.无所谓
  18.您对学校的各项制度是否很认同?( )A.是B.否C.无所谓
  19.学校的激励机制是否肯定您的工作成绩,使您有成就感?( )
  A.是B.否C.无所谓
  20.您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如何评价?( )A.好B.一般C.不清楚
  21.假如学校要为民族学生传授裕固族语言,您的态度?( )
  A.支持B.不支持C.无的谓
  22.问卷至此结束,如果您对学校发展和管理,对教师培训和待遇等有什么建议?请写在下面:
  附录2-5

裕固族聚居区幼儿教师问卷调查表
  调查学校:时间:
  尊敬的老师:您好!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裕固族聚居区幼儿教师师资的情况,希望您能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
  您的基本情况: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1.您的学历( ) A.幼师B.大专C.本科以上
  2.您是以哪一专业为主?( ) A.小学教育B.幼教C.其他
  3.您在幼儿园的教龄有多长?( )A.三年以下B.四至十年C.十年以上
  您刚参加工作时的职务是?( )
  A.幼儿教师B.小学教师C.中学教师D.其他
  您所教的班级是?( ) A.幼儿大班 B.幼儿中班 C.幼儿小班
  4.您参加过职前培训吗?( ) A.没有 B.有
  培训形式是?( ) A.脱产培训B.半脱产培训C.业余培训
  培训时间是?( ) A.一年以上 B.三至六个月 C.十天以下
  5.您所在幼儿园是否提供在职培训?( ) A.经常有B.偶尔有C.没有
  6.您的教学经验主要来自( ) A.自己摸索B.自学C.同行观摩D.专家指导
  7.您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
  A.依赖于教案 B.根据自己的能力、孩子的特长与兴趣组织教学
  C.幼儿园规定
  8.您认为幼儿教师最需要提高的方面是?( )(可多选)
  A.专业知识 B.保育方法 C.责任心 D.爱心 F教育学心理学
  9.你所在的幼儿园开展过科研课题研究吗?( ) A.有 B.没有
  10.你所在的幼儿园有“双语”教学吗?( ) A.有 B.没有
  11.假如学校要为民族学生传授裕固族语言,您的态度?( )
  A.支持 B.不支持 C.无的谓
  12.问卷至此结束,你对肃南县发展学前教育有什么建议?请写在背面:
  附录2-6

裕固族聚居区中小学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表
  调查乡镇:调查时间:
  尊敬的家长:您好!孩子的进步,与您平时的教育息息相关。为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工作,请您如实回答下面的问题,为我们提供真实的依据。
  您的基本情况: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您孩子所在的年级:
  1.您的年龄:( )
  A.30岁以下 B.30~40岁 C.40~50岁 D.50岁以上
  2.您受教育程度:( )
  A.小学毕业 B.初中毕业 C.高中或中专毕业 D.大学毕业
  3.您的孩子在读:( )
  A.幼儿园B.小学C.初中 D.高中或职中
  4.您一年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教育费用大概是多少? (请填写)。
  5.您的家庭一年收入大概有多少? (请填写)。
  6.您认为下面哪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 )
  A.抽烟B.喝酒C.赌博D.迷信
  7.您在假期会给孩子请家教辅导吗?( )A.会B.不会
  如果要请家教辅导,主要辅导的学科是?( )
  A.语文数学 B.英语C.音乐 D.舞蹈 E.绘画F.其他
  8.在您的家里主要承担教育孩子工作的是( )
  A.父亲B.母亲C.父母D.爷爷奶奶或其他
  9.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你会采用什么手段教育他?( )
  A.责骂 B.打罚 C.谈心D.找老师
  10.作为孩子的父母,您会经常陪孩子做功课吗?( ) A.经常B.有时
  您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上的时间为?( )
  A.1小时以内B.1小时以上C.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做不到
  11.问卷至此结束,你对孩子成长和学校管理有什么具体要求?请写在下面:
  附录2-7
  裕固族聚居区中小学校校长访谈提纲
  1.办学条件情况
  这几年,学校的发展很快,请你谈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
  今后,还需再建设的项目或增添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哪些?
  2.学校管理情况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学校管理,请你谈谈学校主要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学校有没有实行绩效工资?是如何分配的?
  你认为学校在管理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学质量情况
  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重要。请你具体谈一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办法?
  各学科都有专业教师吗?音体美等课程是否正常开展?
  你对课程改革有什么看法?
  4.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
  你对教师队伍建设还什么想法?
  5.校本教研及教科研情况
  学校现在有课题吗?完成情况如何?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了吗?有没有民族文化方面的?
  你对学校或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什么看法?
  6.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问题
  学校特色就是学校最能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或最为成功的做法。如祁丰学校十年坚持“周日例会制”等。那么,你认为本校在哪些方面最具特色?
  你对今后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有什么打算?
  最后,你对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什么思考?

访谈现场报告
  被访人背景:
  1.身份:( )A主要领导B中层管理人员
  2.性别:( )A男B女
  3.民族:A裕固族B 族
  4.年龄:岁
  5.受教育程度:岁
  6.职务及职称:;
  7.工作单位:
  8.籍贯:
  采访人记录:
  1.在场其他人:
  2.他们是否影响采访质量:( )
  A影响很大 B影响一般 C不影响
  3.被采访人的合作情况:( )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不好 E极不好
  4.采访前,被采访人对这项研究的怀疑程度:( )
  A不怀疑 B有一些怀疑 C有很大的怀疑
  5.被访人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程度:( )
  A极其感兴趣 B高于一般感兴趣
  C一般的兴趣 D低于一般的兴趣 E没有兴趣
  6.被访人的回答的可信程度:( )
  A完全可信B基本可信C似乎有些不可信
  7.我怀疑被访人的某些回答吗?如果怀疑,请指出:
  8.采访时间:年月日~时
  [1]指当时官方对居住在祁连山北麓的藏族、裕固族的统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瓶装农夫山泉出现黑坨坨 厂方送10件饮料求私了 陈嘉俊:五年两度邀约市长一同骑单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2 05:58, Processed in 0.592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