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9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10-23 12:32:3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

 [复制链接]
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  : 徐平 张  群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变迁是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背景的。从国家建构层面来看,作为一种宏观的、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现代化意味着发展和对过去的改变,它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广义的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即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表现,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社会障碍实现充分沟通与互动的历史进程。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但是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展开,文化、艺术、学术和政治的全球化也开始出现。总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的范围和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借助于文化的迅速传播和广泛的交流,才会出现全球化的文化景观。这使今天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广泛,相互影响日益深刻、强烈。

二: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失调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它也必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正所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社会变迁将会引起文化变迁。与此同时,文化也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部分的改动都会带动其他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但调适并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隔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这就是文化滞后。一般来说,物质文化的变迁往往快于精神文化的变迁,容易造成文化失调现象。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环境将进一步丧失或改变。当这种环境丧失或改变以后,传统文化也必然难以生存或保持原样。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现代化进程将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各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与此相应,国内外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冲击也将愈加剧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特别是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载工具,电视、广播、电信、互联网等将是未来社会重点发展的产业,而这些现代传媒对社会的覆盖范围、传导速度、影响效果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将大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看法。相对于现代传媒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手段落后,影响微弱。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民间艺术、习俗、礼仪、服饰、观念以及民族成员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等等都将受到直接的威胁。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已经面临巨大的危机:由于很多熟谙民间语言的民间老人的去世,使一些民间口头文学如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和建筑正在走向消亡,一些体现高尚伦理道德规范的传统礼仪习俗逐渐被废弃,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服饰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消失。
  面对现代生活的急剧变迁,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么发生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变异,要么就会走向衰微。
  事实上,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已经遭遇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被挤占等困境,一是因文化趋同而出现的文化同质化隐忧;二是因商品化而导致功利性对民族文化应有的精神品格的消解。特别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技术飞速发展,随着信息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境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经济开发、文化产品对中国进行日益猖獗的文化渗透,文化信息交流日益简便和廉价,各种外来思想、价值观、道德理论等文化因素从深度上和广度上正对民族文化的安全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文化调适:社会变迁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变迁时期,变迁具有“滚雪球”的效应,它导致了文化处境更加复杂。在这个变迁过程中,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调适于这一变迁过程就显得非常迫切。文化调适是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调适的过程;调适则是指文化的一个部分发生变迁时,其他部分也相应发生变化。一种文化要想存在下去并求得发展,它就必须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还要适应其他的文化环境。文化的调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具体来说,文化调适的基础在于保护文化,精髓在于文化自觉,动力来源于文化创新。
  1.文化调适的基础在于保护文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民族文化总会表现出种种“不适”,这种“不适”不但阻碍民族现代化的步伐,而且会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保护是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如果没有对文化的保护,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民族文化势必淹没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大潮之中。但是,这种保护不是一味地固守过去的传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要坚持在保护中调适,在调适中保护的方式,在调适中保护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整理工作,尤其是要尽可能多地抢救和保存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继续完善各种法律,进一步突出对少数民族地方的政策倾斜力度,全方位、有保障地增加民族文化发展的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民族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2.文化调适的精髓在于文化自觉
  在民族文化的调适中,各民族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因为,没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就不可能继承和发展好民族文化,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势必被弱化,甚至消失。失去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就等于失去了其民族的精神,这无异于一个民族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互相融合中出现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文化自觉要求我们要纠正文化心态,在充分认识民族文化自身品质的同时,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我们秉持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科学信念,要敢于对历史和现状、对自己的民族和社会进行认真的反思,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调适的自主能力。事实上,中国的各民族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独特的优秀品质。与此同时,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我们不能无视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各个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能只囿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修复、构造自己的文化原型,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终是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的滋养,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调适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广阔的胸襟学习和借鉴外来优秀的民族文化。
  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是社会变迁中民族文化调适的重要课题,民族自身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各少数民族主体的自我选择和创造。因此,民族文化的调适需要发挥民族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自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能力,积极推动和引导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3.文化调适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走到世界的前列,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
  从文化的传承机制来看,社会变迁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又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社会变迁剧烈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承空间已被打破,因此,要使民族文化得到顺利传承和发展,必须因势利导,正视和参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的国际交流。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在多元文化的较量中站稳脚跟,得以延续;民族文化也只有在积极参与交流、参与世界文明的整体建设中,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承。这种交流和参与是对民族性的丰富和发展。只有在开放与交流中,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充分彰显出来,并得到外界的了解和认同,甚至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影响。而通过与各种不同的异质文化的接触、碰撞、交流和整合,民族文化也能创造性地将世界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赋予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调适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创新,要主动接受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内容,将民族文化与之有机结合,要把文化的创新内容与民族的传统习惯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一,创新要有选择性。弘扬文化不是全面复古,一定要有所选择。传统文化有其负面效应,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甚至阻碍新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要进行系统清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时代的跨越。第二,创新要有前瞻性,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要求,以不断超越的理论品格充实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文化建设机制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育,而且还涉及文化机制、文化组织、文化政策的不断更新等。在现阶段,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公益事业是民族文化创新的保障体系;加快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

四: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说过:“文化是未来社会变革的第一力量。”在他看来,国家政体、民族冲突、新的力量均衡等都不过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具体反映,文化变迁才是终极原因。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的竞争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以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少有些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要想获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处于均衡发展状况,特别是文化与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中国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要求经济上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和谐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集中表现在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上,而这三大差距交织在一起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居住在西部边疆地区,从事着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较慢,集中了中国最多的贫困人口。如果在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任由这三大差距继续扩大,在民族地区就会出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进而出现政治问题,当今世界上冲突最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包含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中国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吸毒、贩 毒以及由此加剧的艾滋病扩散,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酗酒和地方病流行,人口流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相应的民族问题增多。这些都是文化失调的后果,应当引起主流社会的高度重视。
  从表面上看,中国民族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但其背后更深层次是民族文化问题。这首先是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的文化适应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潮流,文化的冲击和文化失调更加剧烈,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矛盾表现更为突出,如何引导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重建应当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绝不仅只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还包含着十分繁重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当然也包含文化发展的成果。当前民族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比之在经济发展上的投入和成就,政府有必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使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族工作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国家对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方面我们必须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步伐,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必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权利,发挥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变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使其成为民族地区新的发展增长点,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步伐,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在“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美国中国历史学会会员余怀彦《深层美国》新书分享会 整合研究范式 发展民族心理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1 17:48,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