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196|回复: 3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羊子 发表于: 2005-12-30 19:34:1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羌族(矿藏·能源)谷运龙散文创作初探

 [复制链接]


摘要:羌族作家谷运龙的散文创作是民族文学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出现标志着羌族这个古老民族

在千百年来文学领域内沉默状态的彻底打破和崭新的确立。本文试图从其散文所蕴涵的主旨思想方

面进行一种必要的探索,以便解读出谷运龙散文成熟优美的文质和赤诚深邃的民族情怀。这样的探

索和思考,对于民族文学的发展,也是一次客观的认证。


关键词: 羌族 岷江流域 故乡 民族作家 心灵写作



引言


这个时代,已经很有必要对谷运龙先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一番认真的研读了。在当前民族文学中,谷运龙先生的文学创作,也许是塞外的一片江南,也许是掩藏在深山之中一处远古文明的城堡。对于那些习惯于大平原上耕种的人们,对于那些热心于把目光投向现代化都市建筑的人们,塞下江南和失落城堡的存亡,好像并不是一件十分耀眼和相当重要的事情。然而,自始自终我都不会跟随那样的人们,去那样的认识和对待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学现象。

谷运龙先生是一个羌族作家。众所周知,羌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在今天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尚有很多少数民族与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整个华夏民族的形成,都与远古的羌族密不可分。如今,历经时代的更迁和岁月的洗涤,曾经在黄河上游青藏大地上游牧的这支庞大而朦胧的民族,却像走过天空的那枚太阳,栖息在岷江上游的高山河谷,散发着太息一般的绚丽光辉。在这样残阳如血的光辉中,谷运龙的写作几乎成了折照天空和大地的熠熠生辉的一面镜子。从他灵魂幽邃和激情四溢的作品中,我们都不难欣赏到这个远古民族逐渐深入苍凉大地的楚楚背影,是何其雄壮,何其坎坷,何其赤诚,何其刺人心扉!

从其写作历程来看,直至今天,二十多年忠贞不渝的文学创作,虽然都只是业余的一种动心的爱好与平凡的追求,但是,谷运龙先生并不因此而淡化或者轻贱自己的每一次凝聚着人生理想,无限才情,恒久博爱和灿烂心血的真诚写作。多年来日渐养成的近似于衣食住行的这种写作习性,对于存在于岷江流域的寂静无声的社会真实来说,谷运龙先生的写作,无疑都是难能可贵的非常适时的一种文化宝藏。换一句话说,作家持续无悔的超凡脱俗的心灵写作,给予自身民族回报的是肝胆相照的填充空白的那种非常贡献。

主题一:对亲人和自己的爱的倾诉


人生仿佛是一个圆,以生命为半径,以自我为圆心,以起伏跌荡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遇为整个圆所覆盖的全部内容。这是为每一个常人所必然经历和自然熟悉的。当然,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一定会穿越一个名叫民族责任,包括种群义务和时代理想在内的大地风情,有时观赏的角度需要稍微未来一点,那样看起来才会真的很美,很美。

让我们以一种阅读的心情,走进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回避且不得不表达的人间真爱和灵魂倾诉,这于谷运龙先生来说,就是自身这个唯一的个体对于生命起源所必要的亲人和自己最初生命状态所必需的那一份铺天盖地的浓酽不朽的爱。

母爱与父爱,这是一个家庭的地基和房梁,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心性的根本和出发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超乎时间和空间的非常之爱,是天地之间最为崇敬又最为无形的大爱。谷运龙先生运用汉语言文字构筑出一篇篇浸透着浓情深思的散文,发表在报刊上,慷慨展览,让读者感受属于普通又深邃的生命的一份大爱。《家有半坑破烂鞋》深情勾勒了一个中国寻常家庭对寻常之鞋的浓浓情意,从草鞋经过胶鞋直达布鞋,这样简单的变更,在一个废弃的茅坑里储蓄着多少双伴随着家人走过烟雨日照的不同命运的鞋,草鞋淡泊而率真,胶鞋轻便而耐用,布鞋舒适而温馨,无不道出普通父母支撑一个伟大家庭的全部心血,让儿女拥有坚韧峻拔充满憧憬的人生信念行走在自己的天地,朴实无华的文字里闪烁着永远耐读的人性的光辉,文章因此而获奖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四川省首届郭沫若文学荣誉奖。在几乎所能阅读到的文字里,我都会不经意地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作家的情感倾泻对象父亲是唯一的,母亲也是唯一的,我们眼里就不得不出现这样的画面:大年三十,祖先神位在上,父母坐在尊贵之位上,儿女双膝跪地,双眼满含热泪,向祖先和父母告慰一年的平安和成就,感激着父亲,感激着母亲。这种发自肺腑的涕零的感激,祖先父母各执一份,决不隐约含糊,决不稀疏仓促。且看散文《旋转的“牛儿”》,《土地的恋情》,《淘金》,包括中篇小说《美丽麻风》人物的刻画,作家对父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从生命到灵魂的感激和涓涓的爱怜,反衬出父亲对自我命运的挑战,超越,忍耐和迎面而上,同时折射出一个父亲对家庭的星空一般的护爱,《淘金》因之而获得民族文学山丹奖。同样,《母亲心中的佛》,《杀年猪》等篇什中所描述的母亲,我们阅读的心灵无不受到来自大地深处一次次重重的撞击,虽然作家早已成人,天各一方且自成一家,凛凛然独当一面于大千世界,巍巍然弄潮于时代之前,母亲依然磅礴幽邃,天空一般蔚然博大,无时无刻不在作家身后默默注视和深深祝愿,并且随时张开温暖的胸怀等待作家翩跹归来,停泊港湾,息心养性在母爱荡漾的目光里。

亲人,是作家也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有花有草有蜜蜂有跌倒也有呵护的宁静小院子,沐浴着作家和我们的身心,陶冶着作家和我们的性情。《爷爷》是其中一个,《新坟》中的大妈是一个,《姐姐》也是一个。从辈分上讲,祖孙之间仿佛总是横着一座山,总是隔着一道河,但是,浓郁的血缘情爱犹如肉眼所不见的沉沉的大地,将祖孙两代深深相连,紧紧相生,心心相照而不得分开。大妈和姐姐,是在一种细雨淋漓、冷风吹月的写作背景里出现的,善良的读者不难感受到作家的一腔热烈而凄婉的心境,是如何情之切切,美玉一般失手坠地,天地之间只听得一片破碎之音。

自我倾诉,是每一个作家需要有意无意去回避的一种隐秘,对于谷运龙先生而言,则是坦荡晴艳的另一种人间真爱。《没有书读和不能读书的日子》,《白发》《笔祭》,《两件棉衣》,《远去的羊群》,《夜的烙印》,《旋转的“牛儿”》等等这一系列散文,从文题都可以品尝到那种开门见山的写作味道和心灵表达。《没有书读和不能读书的日子》采用黑白分明的手法,向苍天大地倾诉着自己对书籍,其实是灵魂深处对于知识和文明的酷爱与追逐,在这烟花般来来去去的日子里所遭遇的种种幸福与苦痛,瓢泼大雨一样痛痛快快地淋落下来,从天空到大地,从肌肤到内心。《远去的羊群》,远去的岂止是雪白如云、蹄声咆哮的羊群,岂止是童年不可重复的伴羊成长的快乐无知,岂止是一个羊群穿越的朴素宁静的村庄,更有一个养羊民族的辉煌灿烂和不可一世的金色岁月,统统如风远远消逝。《夜的烙印》是整个时代的漆黑一片,野兽一般闯进人们心底,嘶声力竭地烙印在幼小洁白的心灵上,表现了一颗受伤心灵走出人性泥沼,反观社会沦落的悲悯情怀。《白发》抒写的则是源自生命的对于故土与父母的愤怒和渴望,伊始于婴孩,途经心灵成长的各个阶段,直达娶妻成家,那一头“少年白”胁迫着“我”夜夜梦寐母亲那棕色的乳头,时不时唱出幽怨凄厉的挽歌一路走来。《两件棉衣》让我倍受感动,倍感温暖,阅读之后,一种声音总是在凌空询问,那么多深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府的特别哺育的孩子,在当家做了主人之后,怎么就失去了作家那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恩戴德的真心诚意,怎么就躲躲闪闪一副经不起推敲的败家子模样,怎么就从瘦骨伶仃、信誓旦旦而至于烟消云散、大腹便便了呢?我是知道的,在我们日常的身边依然分布着为数不少的这样的支群。因此,感动的读者对于作家的肃然起敬是悠远而由心的,怎么安排也是装弄不出来的。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羊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羊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羊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羊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羊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羊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有没有写作的朋友? 禹石 过年、、、(2)烧什锦
2# 四姑娘山
 楼主|羊子 发表于: 2005-12-30 19:36:3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主题二:与胸膛一起飞翔的故土人和山水



一首动情的歌曲《橄榄树》唱遍黄色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叩响黄色心灵的每一个空间。人生即是行走,行走就是在路上。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缥缈而凄迷,殊不知,故乡一直就在自己的身上背负着,行走到哪儿,故乡也就显山露水、日出月落、春夏秋冬在那里。毋需多想也不必多问,故乡确是任何人穷尽一生想绕也绕开不得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情结,一份贯穿生灵的心灵真实。

作家偷了一个懒,名之曰“孤独的乡愁”。这就是谷运龙先生的故乡情结,这就是谷运龙先生对远去故乡的心灵留守和看护。看得出来,因为乡愁唱和的暂时缺席和姗姗迟到,作家所承受的年年孤独,绵绵守望早已远远超出普通意义上身体的回家或者回乡了。因为眷恋而有所期盼,因为期盼而有所失落,因为失落而有所幽怨,因为幽怨而有所表露,因为表露而有所排遣,落笔成章,惹人探索──好一片与胸膛一起飞翔的故土人和山山水水。

《神物》和《庄稼人的感觉》这类散文,仿佛举止可人的乡间美妇入情入理的细心照料,却不乏闪前隐后的丰乳肥臀的灼灼性感,逗引读者浮想联翩。《神物》所言三物者:天鹅,羚羊,蚂蚁也,皆寻常之物,然作家与乡人一道穿行在故土的日常与超常的神秘里。天鹅一对,雪白相伴于故乡一潭靓丽可人的流水中,不随他人而恋恋不去,与故乡高山草甸那六只羚羊一样,不受人们的侵袭和干扰,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姿态,着实让垂涎欲滴的乡人惊诧不已,转而视若神灵,深深远远地敬畏,岂料时事新生,地质勘察队的到来,天鹅与羚羊的命运随即改变,自此乡村事态陡转,变得不忍观瞻,甚是神妙离奇得可以。那是外人所为,村人无力抗违,然而蚂蚁的出现就显得有眉有目,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紧紧相连,简直玄得有些离谱。玄是玄,毕竟是乡人的生活。村口一块光滑如玉的圆圆石头,男人尽占之,享受其独特滋润,结果却叫一个有孕的村妇一坐,彻底失去了本来的性灵和味道,石头也因此破裂,中卧一只已死之蚁,事件并非就此打住,可叹的是那妇人的孩子日渐成长起来,一路扶摇直上,终于留学美国,光耀乡里。神也不神?暂且不去考究,我们则读出了作家对于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被一层神秘的光辉包裹起来。

《庄稼人的感觉》让一种久违的情感得到回归,从浮华走回朴素,从城镇走向乡村,从工业的火热走进农业的冷静和沉稳。在岷江上游这一片过分宁静的世界上,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一定有村庄,只要有村庄的地方,就一定有洋芋这种“圆滚滚的期盼”,一定有“做酸菜最好的原料”──圆根,一定就有“三匹瓦一座庙,中间一个白老道”的荞子,“吃了菜油血管不硬化”的油菜,做咂酒的青稞麦子,磨豆腐的黄豆,金灿灿的玉米和亮堂堂的南瓜。这些与大地和天空,与羌族人民的身体和心灵紧紧相连,须臾都不得离开的日常的农作物,作家感情的脚步熟悉地深入进去,以质朴清秀的文字彰显出来。这便是多年行走在水泥路面上而没有丢失的那一份地地道道的牵动记忆和良知的《庄稼人的感觉》。

带着这种脚踏实地的扑面清新的感觉,一步步走进成年累月抚育温暖着这些庄稼的阿妈和尔玛女人,也渐渐进入了一个民族深沉而凝重的情感世界。《阿妈的棺材》像电视记录片一样,记述了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一个真实的老人,在全村人终于觉醒的“苦熬苦等不如苦干”的修路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这个名叫陈金枝的阿妈终于坐不住了,睡不稳了,她心如刀割,情如火烧。她与村子里老老少少一样,想路都想了多少年了,“哭着要卖棺材,把卖棺材的钱全部捐给直台的机耕道。”这是偏僻村庄中一个极普通的人,这也是古老民族中一个极朴素的人,多么可爱多么伟大的一个阿妈啊,是多多少少《尔玛女人》中的一个,她们“用泪水浸泡了生长悲伤的田园,用梭子穿刺了编织苦难的生活”。“多苦的阿妈,多苦的阿姐,多苦的小阿妹”,“驮载着一个民族的不息繁衍,养育了一个民族的不断壮大”,她们跟天下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母亲一样,在苦难与幸福编织的人生旅途上,随时闪烁着普通女性最为光辉和崇高的生命意义。

《轻描淡写九寨沟》和《我是九寨人》,作家在倾诉优美而自豪的一种情感,故乡就在九寨沟,人间天堂就是我故乡,而九寨沟美的所有极致在于山,在于水,在于奔流的瀑流,在于水中倒影里的鱼。另一片古老的大地──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建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1980年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谷运龙先生这篇《知晓卧龙》就亲近着这里神奇的造化和神秘的生灵──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想山的日子》,《雁门大峡谷》,《战地指挥部》等这些朴实而不乏浪漫色彩的篇章,字字句句透射出一个作家对于那片赋有养育之恩的土地与人群的眷恋和怀念。

其中《岷江河,母亲河》最为磅礴深沉,她是对血液一般奔流的母亲河渊源流程的一个梳理,是对滋养两岸生灵的母亲河的一次感恩,也是对大峡谷中跌荡歌唱的母亲河梯级发电的一份记载。这条名叫岷江的母亲河,生机昂然的“岷山的血液”,是作家赤子之心的“一种向往的激烈和一种追求的渴盼,成为一种历史的久远和一种未来的追思。”目光和脚步走过岷江,心灵之门纷纷敞开,让所有饥饿和富庶一齐欢欣鼓舞,一齐俯首叩拜,感谢苍天大地赐予的乳白的血红的生命之源,诞生物质也创造永远的精神。《西羌古堡》则集中表现了羌族建筑艺术在文字篇章中的华丽结晶,这是一个作家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军事、建筑、民俗、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深情追寻、思索和完美沉淀。这篇构思精美的散文,无处不飘荡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成熟文明的芬芳气息和文理缜密的厚重质感。抒写的对象是羌族的一个村庄──桃坪羌寨,它是独立的,也是与整个民族的智慧、精神和意志紧密相连的,从这里可以准确无误地看出民族作家的民族态度,桃坪羌寨是羌族的村寨,是千千万万个羌族村寨中的一个典型和集中,而不仅仅是桃坪人自己的一个村寨。事实上,很多时候──借此机会把话语荡开一点来说,这个村庄在旅游开发之后,常常就觉得羌族只有一个桃坪羌寨,其余村庄和人群仿佛顿时都成为了赝品,或者退居次要,不关痛痒,这些潮汐般奔涌而来的族人和游客们,仿佛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寻根和拜祖,这种幼稚、令人痛心、充满揶揄意味的认识,也发生在另外的村庄,譬如曾经的“西羌第一村”,譬如分布在岷江峡谷高低深浅不同的“点”,都在宿命一般暴露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与偏颇。这些都与作家所构筑的写作意旨和民族精神,多少有些背离和伤害,笔者祝愿《西羌古堡》有更多读者和民众受到作家高尚情操的普遍超度和真正沐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羊子 发表于: 2005-12-30 19:45:05|只看该作者


主题三:“以谷运龙,以农兴帮”的那颗心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涵养、道德品质和人生理想,都有着不可动摇的优秀而且坚贞的一面。尤其是在卓越文人的骨子里面,深藏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基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官一任就要“天下为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复兴而拼搏一生。

谷运龙先生散文中,这样言志抒情的质地淳厚的文章,在天地间寂静的时光中,放射着他金子一般华美而高洁的光芒。《谷运龙散文选》有这样一段自述性文字:“长期从政,余好文学。二十五载,文政合一,以政附文,以文承政。政田盈实,文土禾瘦,喜在其中,悲亦在其中。人诚而笨,文实而拙,如有寡喜者,亦吾之大幸也。”这是四川少数民族作家选集版本上的话语,文辞简洁而客观,情意谦逊而真诚。──客观的是谷运龙先生一直从政,从局长、部长、主任、县长,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中共阿坝州委常委,所谓“政田盈实”的一个事实印证;──谦逊的是一个作家心血浇灌的作品长期沉默和忠贞守侯,一个作家人生境界的淡薄潇洒和谦谦君子的风范,此之谓“文土禾瘦,喜在其中,悲亦在其中”。

但是,这里侧重要解读的,是一个民族作家的政治情怀──“二十五载,文政合一,以政附文,以文承政。” 这是文学(文化)与政治在作家、州长谷运龙先生身上的相互影响和彼此渗透,也正是“2004人文四川名家论坛”活动中,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在游览九寨沟时,为谷运龙先生亲笔书写的藏名题辞:“以谷运龙,以农兴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植稻谷是农业之根本所在,而龙则是华夏民族的一个象征和隐喻,这个题款充分表达了著名作家对于时任地区行政长官的谷运龙先生们的美好祝愿和恳切希望,抓住国家基础,解决吃穿问题,一个国家才能够从根本上获得振兴和复苏。事实上,谷运龙先生一直以来并没有放弃“修身、齐家、治天下”这个传统文人的人生修为和价值取向,满怀理想地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文关怀和根基建设,在《想说的几句话》、《路标》、《壤塘的路》、《挂在苹果树上的黑色幽灵》、《草原驾驶来红帆船》、《扎西德勒,圣地阿坝》这些篇章中,读者的心灵都可以细致、清晰地触摸到谷运龙先生行走山水、情系故土、建设家园的慈悲心怀。

《挂在苹果树上的黑色幽灵》是一篇震动心肺、发人深省的文章,岷江流域刚刚兴起的农村果木经济,突然遭遇到新经济形势的严峻打击,呈现出一片神鸦社鼓的没落景象,“那些挂在树上的木乃伊一般的苹果震慑了我桃花水一般泛滥的心”,昔日引以为经济支柱的芳香的苹果,如今已然残花败柳,“一些半山村寨的苹果价贱到几分钱一斤,甚至喂猪猪也不吃”,沉重的现实景遇,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触发着一个作家的良知,不得不去严肃关注、反思,并且引领人民群众走出陈腐的观念,去努力实现朱rong基总理阿坝行所提出的十六字方针──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将农民的生存方式与国家长久的决策融成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互为因果骨肉。在文章最后,作家提出了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谋求政府与农民的一致是重要的方法,把农民的选择与政府的推荐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科学雨露的吸纳、注重服务阳光的照临、注重精细管理。” 只有经过这样冷静的思索和实际的行动,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以农兴帮”,“以谷运龙”的宏伟目标。

牧区建设同样牵动着千家万户,这是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生活习性的一种鼎新之举,让游牧的历史宣告停泊,让现代文明的气息接纳古老的族种。《草原驾驶来红帆船》就是这一探索阶段的成功告白。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文题啊!绿绿的草原一片辽阔,一艘一艘的红帆船从天边飘逸而来,组成一幅幅浪漫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族群的家园,客观真实地抒写出了党和政府关心民众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了一个民族作家对于人民大众的贴心关爱。

而《扎西德勒,圣地阿坝》是这系列散文中思想最为成熟圆润、情感最为炽热深远的一篇,既有社会文化的积淀,又有自然山水的贡献,完美地跳动着 “以谷运龙,以农兴帮”的那一颗心。这一道思想的光焰,烛照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一片热土,让读者看见了一个完整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着无数伟业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也有着无法躲避的伤痛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始自终荡漾在宽阔而坚韧的文字之中,不改痴情的是作家高风亮节的政治信念和任重道远的民族理想,尊重并且利用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奇异的自然资源,看清历史与现实形成的深重灾难和楚楚忧患,坚定前仆后继的乐观通达的信心,与时俱进,在“旅游富州,水电强州,绿色立州,科技兴州”发展战略的正确指导下,做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的工作,微笑着去面对腾飞的各种历史契机和风起云涌的子孙后代。这些骨肉升华、心血凝结的动人篇章,在历史前行的步伐中,必然鼓舞并陪伴着无数满怀理想和脚踏实地奋斗终身的人们。


4# 金佛山
 楼主|羊子 发表于: 2005-12-30 19:46:38|只看该作者


主题四:山外世界的辉煌与忧伤


确定这个主题并且下笔书写的时候,歌手德干旺姆的歌声就开始在耳畔回旋:“我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这首歌适时地反映出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每一方宁静的池水一样的山村,每一个心中萌动梦想创造奇迹的山里人,都想以崭新的方式来呼吸,思考和行动。再直接一点,说到人生,钱钟书先生早在《围城》里借苏文纨的话,已经概括并且现实地影响着无数人的人生:“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吧,事业也吧,大都如此。”我想也只有 “围城”这种“冲进去”与“逃出来”,世界才会这般的鲜活,流动和丰富精彩起来。

肩负民族话语权的民族作家也是如此,他在身心上代表着一个民族冥灭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他经历,他思索,他孤独,他憧憬,他忠贞无悔,他坚持不懈,但是,他涂满心血的写作必需从形而下的状态中跳将出来,从形而上的对面去智慧地审视自己,瓦解又重塑萦绕生命的故土的山山水水。

山外的世界是一个引子,遥远的时空是一种调剂。谷运龙先生写作情怀的“冲进去”与“逃出来”,无不刻画出山外世界摄人心魂的霸气与辉煌,却也每每牵动着作家峻毅悠长的反思和渴望改造现实的忧伤。更主要的,这一部分散文主旨的形成,是作家日夜养成的写作触角在新的领域的自由伸张,文化眼光在社会生活中一种自然扩散和必然进入,这让读者更有兴致地伴随作家的情思,一同走向岷江以外对历史与现实的鉴赏、觉醒和幽思。

在《感悟北京的辉煌与忧伤》中,作家迈动着坚定沉稳的步伐,徜徉在北京颇具典型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长城、定陵、颐和园和故宫,一颗敏锐而智慧的心一反常人通俗的喜悦和肤浅的自豪,从整个中华民族早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及其对未来长久影响的层面上,深切地感悟到了“北京有很多的辉煌,都成熟于历史故事的忧伤之中。这些辉煌的忧伤或忧伤的辉煌蒂落之时,总沉甸甸地把中国大地敲得山响。”在这种举重若轻的开篇中,预示着还有多少纵横开阖、波澜壮阔的思想和意蕴深长、独辟蹊径的表达,在若有若无地等待着高山流水的眼光和超凡脱俗的口味,去怦然心动,去指认唱和。“长城把一段十分漫长而晦涩的中国历史打磨得光洁如玉。我爱长城,我又恨长城。”多么矛盾而深刻的情和爱,较之地下的定陵,“长城是一种久远的沸腾、生命的激荡、民族气质的坚韧不拔,定陵却是一种死亡的铺排、寂寞的忧伤、大度的挥霍。”更兼“颐和园因皇帝而洋洋洒洒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动着优美和壮丽,颐和园也因皇帝而凄凄凉凉地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着羞辱与苟且。”骄傲与心痛,美好与落寞交织在一起的全部心怀覆没着作家,刺激着读者。而作为威严显赫的政治中心、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极尽奢侈豪华的皇家驻地,在作家冷峻刻骨的眼睛里,也只落得如此水到渠成一般简明的叹息──“故宫真可怜”。这是有着严肃思想的作家对于传统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一份关照,肝肠寸断的一席对话,也是对于“历史不可重复”的未来的一种敲击和关怀,剩下的谜底也许只有等待明天才可能知道答案。

走过历史的辉煌与忧伤,再走进现实,到改革开放之后脱颖而出的温州和脱胎换骨的大连去看一看,也到旅游经济涂脂抹粉、花枝招展的张家界和云南去走一走。《感悟温州》是对于新时期在东南沿海成就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对于新兴城市理性的审读和珍爱。可以说,在中国大地上,温州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成功范本,完全可以用以参考、吸收和借鉴。从瘦水寒山孕育的温州、短缺经济成全的温州、市场经济养育的温州、名牌战略辉映的温州、全球经济提升的温州、“四千”精神锻铸的温州,一直写到最后──值得我们感悟的温州这七个章节,作家追溯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温州,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来,直至出落成一个意气风发的鲜活的温州,其中对于人们的思维模式、智慧胆识、战略眼光、民间与政府的相互支撑,都做了翔实细致的叙写、阐述和认真严肃的思考。温州,在五十年代是对台前线,六十年代是‘文化大革命’火线,七十年代是建设短线,它是千千万万中国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真实缩影,也是改革开放这棵大树上凝结的一个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绿浸人心话大连》中的大连,是中国北方一个举足轻重的港口城市,既有独立的思想,也有包容的胸怀。历史和未来,大陆和海洋,中国和西欧,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形成交织和共鸣,轻重有序,举止得体,规划和建设步调一致,处处张扬着生命的声音与色彩,以至于作家“离开大连都已经好几天了,大连却幽灵一般如影随形,魂也似丢在了大连,也幽灵一般飘飞在大连的婆娑的绿意之中。”绿色这个代表着无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色彩,幽灵一般穿行在大连,不知不觉进入每一个前来观光、考察、学习、生活、工作的心,并且时时迸溅着作为一个国人的无比自豪、幸福与感激。

如果说《感悟温州》是一曲铿锵激越的命运交响乐,那么《绿浸人心话大连》就是一首活泼典雅的浪漫抒情诗,《张家界轿夫》该是小品,《飘逸在云南的情思》是舞蹈。而今的张家界早已是名冠全球的地质公园,但是,在《张家界轿夫》这篇旅游散文中,人间的麻辣酸甜苦弥漫字里行间,作家的笔墨触及到了一个沉重的现实,那就是旅游开放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和刺激,反映出了金钱与人性之间的一种较量,青年一代对于知识和诚信的丢失,普通脚夫与旅游管理的巨大反差,给人以不尽的伤痛和忧思。《飘逸在云南的情思》在几分轻快明亮的节奏中,也演绎着苦涩忧伤的调子。这些一路走来,一路抒情叙事的散文,带给读者的有新鲜的视野,也有沉闷的气息,像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八卦,黑白相间,生死相连,滋味绵绵。

山外世界这类题材中《都市新贵》和《人妖》属于另类,因为上述篇章是中国大地上有章可循的行政概念和约定俗成的历史名称。《都市新贵》是所有都市现象的一个泛指,侧重把握和抽要概括。新贵者,一为股票,一为信息。“外国人到了上海,股票也便飘过了海,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生根的土壤。”却免不了遭受枯萎渴死的命运,只有在改革开放之后,“她来了,撒一路鲜花,她来了,甩一路笑语。她来到了大上海,来到了新深圳,来到了成都,来到了全国所有的大城市,甚至也来到了岷江上游。”股票到来是促进经济活跃的一件好事,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其客观的双面性──很多人“只看见她的风骚,却没有发觉她的冷酷无情。”信息依然,“城里有了专门从事这种营生的先生,戴了高档的太阳镜,穿可名牌的西服,待价而沽,利润丰厚。”作家最后断言,“以后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谁占有信息,谁就找到了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从正反利弊的角度,审视着城市新贵的面貌和本质,警惕着城市新贵以高入云天的姿态出没于岷江的山水之间。

《人妖》则应该归入域外散文之列,这是作家走出国门,深入异域的一次心魂悸动。东南亚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地区,属于第三世界,而泰国就是其中之一。吸引世界眼球,促动泰国经济腾飞的,除了毒 品(当然,作家是没有这么戏说的),“人妖”表演就是其国家经济基础的主要支柱了。然而,这是怎样一个颇能反映国情的“表演”呢?读了《人妖》之后,真是叫人触目惊心,齿寒心凉。作家的眼光一直追随着“人妖”孕生的一切因素,从家庭基础、个人命运、国家制度、国际需要等多种角度进行客观的叙写和暴露,对这些“人妖”的短暂的一生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和不满。在泰国旅游,观看世界独一无二的“人妖”表演,不但没有满足一个普通人猎奇的心理,反而引发了作家一腔叹天怜人的情怀。“尽管说,她们刚柔与共,男女相济,但也仅仅是性别外观的变异,而未到人性的变异。” 你看,“在舞台上,她们是清丽而婉约的;与你照相时,她们是典雅而端庄的;然而她们的人生又是凄惨而悲壮的。”对于这种践踏青春、无视生命、磨灭人性的表演与夸张,毫无休止之意的诞生与延续,作家的态度是鲜明而且决绝的:“我再也不敢去想她们了,一想她们,汹涌的海水就陡然间没过头颅,成群的鲨鱼撕裂着我的五脏六肺;我再也不敢去看她们了,一看她们,熊熊大火就顷刻间迷茫了视线,无数火苗烧灼着整个身躯,她们是暴雨中无果的鲜花,她们是断弦后凄婉的旋律。”读者潜隐于生命中的心性也随之幡然苏醒,随了作家双手合十,一同“祈祷她们完美人性的早日回归,生命之旅尽快延展。”


结语

散文创作历来崇尚一个真实。情的真实,意的真实,文词的真实。阅读这样的文章,有清风习习吹送,有阳光暖暖照耀,或冰雪,或雨滴,点点滴滴经过读者滚烫的身心。阅读就成了一种甘甜的滋润,从文字的外面到身体的里面。这是传统散文努力追求,以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种风格。新时期之后,散文的笔法开始有了耐人寻味的创新和发展。真实的人生也呈现出了烂漫潇洒的迫切需求,文质兼美的散文层出不穷。

居处岷江上游的羌族作家谷运龙先生,在散文领域的创作是自由而自觉地肩负着一个民族的文学表达。真实的情怀来自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打造着真诚的散文创作,令人景仰的是这个作家为文、为人、为官的襟怀坦荡和谦逊执著,这种品质源于作家扎根故土,从社会基层出发去关注整个民族状态,并对个人人生的最好认同、维护和珍藏,最终成为这个缺乏文字传承的民族的最可宝贵的一种财富,它的出现标志着羌族这个古老民族在千百年来文学领域内沉默状态的彻底打破和崭新的确立,因此,也必然成为当代民族文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篇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10:06,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