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龙泉山 发表于: 2021-4-6 18:55:5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2021年春天“湿意”浓 靓汤助您除寒湿

 [复制链接]
源自:上海中医药大学
原文标题:春天“湿意”浓 靓汤助您除寒湿

  春天,一个充满“湿意”的季节。不少人觉得头身困重、四肢乏力、肌肉酸胀,舌苔也变得又厚又腻,其实,这是典型的湿气困顿的表现。那么,该如何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呢?
  春湿困脾阳
  根据《黄帝内经》论述,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而内湿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等。
  春天天气相对潮湿,空气中含水量较大,外湿困阻脾胃阳气,引起人体血气运行不畅、经脉不通。而春天又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木克土),以致脾胃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因此很容易引起水湿内困。在内湿、外湿的双重作用下,就会觉得四肢沉重、浑身无力。湿邪还有黏腻、迁延的特点,若患上夹有湿邪的感冒,往往会反反复复、迁延不愈。
  此外,内湿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湿热和寒湿。湿热是指热与湿同时存在,一般多出现在春末回暖湿重时,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体内湿久留不除而化热,典型特征为舌苔黄厚腻、小便短赤、皮肤出现瘙痒或湿疹;寒湿则主要是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多出现在初春之际,典型特征为舌苔白厚腻、小便清长。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兼寒者,宜湿化水湿。
  肥胖者更易为湿邪所困
  中医认为“肥人多湿”,即肥胖者往往是湿症的高发人群。而且,肥胖人群的春湿表现往往更典型,比如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症状,同时可能出现萎靡、嗜睡、易怒、烦躁等状态,身体、四肢也会感觉较为沉重。
  对于这类人群,若只是出现轻度不适,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调节。饮食方面需多吃清淡食物,尽量避免油腻、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时不要吃得过饱而伤脾胃。在阳光较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户外走走,有助于驱散体内的湿气,提高身体抵抗力,维护自身的正气。
  关节疼痛多拜“湿”所赐
  除了肥胖者,关节病患者也是春湿的“受害者”。春天里,虽然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阳气开始逐渐回升,但当回南天一到,湿度过高、阴气过重,人体的血循环便会受影响。久坐、久站、伏案人群的颈椎、腰椎和四肢的关节更容易觉得沉重乏力,甚至周身不舒畅。
  针对这类情况,除了用各种办法尽量保持居所和工作环境的干爽,每天最好抽个把小时做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周身气血的流畅。此外,湿重症状明显者,还可以到中医院拔火罐或做温针或者是“悬灸”,达到温阳散寒、疏经活血和祛湿的作用。
  健脾和胃以除湿
  初春乍暖还寒,湿气一般夹“寒”而来,除了注意保暖,多喝温补、健脾胃的祛湿汤,让湿气随大小便排出,也是祛湿的好方法。春天的煲汤水要达到祛湿调养身体的效果,就应该以升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燥热补品,以免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老人、小孩在祛湿时亦各有侧重。给老年人煲祛湿汤时不宜选药性太过寒凉或燥热的原料。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又多气血亏虚,可以加入适量的补气养血品,比如党参、大枣、枸杞子、淮山药、薏苡仁等,以起到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之效。
  给小孩煲祛湿汤时则应注意选料用量不宜过多。因为小儿各种器官功能还没发育完全,即中医所指的“脾常不足”,应考虑加入健脾消食的汤料,如淮山药、玉米粒、芡实、山楂等,以助消食和胃、健脾利湿。
  下面推荐4款祛湿靓汤──
  赤小豆冬瓜汤
  原料:茯苓25克,赤小豆50克,冬瓜100克,白术15克。
  做法:赤小豆洗净浸泡半小时;茯苓、白术洗净,冬瓜斩件(不用去皮);将以上用料加入适量水煲1个半小时,放少许盐即可。
  功效:利水消肿,健脾益胃。
  参茯白术汤
  原料:白术、猪苓各15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党参、北芪各25克。
  做法:白术、党参用清水浸泡15分钟,再与其他药材分别洗净,加入适量水煲1个小时即可。
  功效:利水消肿,补脾益气。
  泽泻山楂汤
  原料:泽泻20克,山楂25克,草决明15克。
  做法:将上述原料洗净,加入适量水煲45分钟。
  功效:清胃热,利水湿,健脾胃,消脂,去痰湿。
  扁豆茯苓汤
  原料:扁豆衣15克,白术、防风各10克,北芪、茯苓各30克,薏苡仁20克。
  做法:将以上药材洗净,加水煲30分钟,放少许盐调料即可。
  功效:健脾除湿,固本驱风。
  除了喝祛湿汤,饮食上应该少酸多甘。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则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龙泉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龙泉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龙泉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厚植“三农”情怀 践行绿色发展 “自由,寂寞,简单,我全都理解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16:34,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