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41|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动物云南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喜添丁”

 [复制链接]
  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体长51~83厘米,尾长52~75厘米;体重9~17千克。滇金丝猴的皮毛并不是金黄色的毛,以灰黑、白色为主。中文标准名称应该是云南仰鼻猴。它们的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上翘呈深蓝色。身体背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背后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身体腹面、颈侧、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叶。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孕期约为7个月。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中国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 。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帅卒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帅卒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金丝猴大摇大摆上景区公路被民警教育:要遵守交通规则 重磅!央行对货币政策最新定调!
6# 青城山
 快乐一家 发表于: 2021-2-23 10:35:5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萌!云南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喜添丁”

源自:新华网客户端
原文标题:萌!云南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喜添丁”
⊙编辑:李茜

  “九哥”家庭
  又新添成员啦!

  近日
  据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救护站消息
  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群
  诞生了一只滇金丝猴
  它来自滇金丝猴“九哥”家庭
  目前“九哥”家庭
  猴子数量达8只

滇金丝猴“猴宝”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供图  dfe2-kkmphps3764455.jpg  保存到相册
  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赖建东介绍,为保护滇金丝猴,云南省林草部门和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等在香格里拉市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滇金丝猴怀抱中的“猴宝”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供图  84f4-kkmphps3767329.jpg  保存到相册
  截至去年底,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已有20余个,累计筹集资金1900万余元,在推进滇金丝猴全境调查监测、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栖息地恢复和廊道建设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
  滇金丝猴
  是我国的特有物种
  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
  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
  是和大熊猫齐名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关于滇金丝猴
  你知道多少?
  下面和小布一起
  知道多一点↓
  关于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Black and White Snub-nosed Monkey),是金丝猴属(仰鼻猴属)下5个物种之一,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最新估算现存24个种群,总数仅约3500只,与大熊猫一样被誉为“国宝”,被列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
  滇金丝猴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其生存依赖健康的高山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家域之大、生活海拔之高在全球所有灵长类动物中都首屈一指,所以滇金丝猴群完全可视为三江并流区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标志。因此,保护滇金丝猴的本质其实是对三江并流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惠及与之共栖于原始森林中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

滇金丝猴野外种群分布  65e5-kkmphps3765443.png  保存到相册
  20世纪80年代前后,打猎和伐木等行为对滇金丝猴栖息地造成破坏。为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国家建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与有关方面合作,探索“社区共管”,保护的同时着力解决周边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批村民成了护林员兼护猴员。

  近年来,云南结合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项任务高度叠加的特点,将生态护林员指标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截至目前,云南实际聘用生态护林员18.3万名,带动7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我们与猴子像邻居、朋友一样相处,才能达到人猴和谐。”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护林员兼护猴员余小德说。
  据科研团队估计,滇金丝猴数量目前超3000只。不只是滇金丝猴,云南境内的多类濒危珍稀物种都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逐步恢复。华盖木、望天树等珍稀植物也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出台施行了我国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85%的重要物种得以保护。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瞭望》新闻周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巴石一 发表于: 2019-7-16 11:06:00|只看该作者

我国为滇金丝猴建立全境保护网络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我国为滇金丝猴建立全境保护网络

  本报昆明7月15日电(记者:杨文明)7月15日,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成立。该机构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等13家单位建立,旨在推动滇金丝猴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中溪流。钟 泰摄  b89b-hzuhxyq1199096.jpg  保存到相册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运行将实行政府管理机构主导、公益组织筹资、公众和企业参与、科学家指导、保护机构组织实施的可持续保护策略,着重突出猴群巡护管理、种群数量监测、栖息地保护与恢复、保护生物学和生态行为学研究、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发展与共建、公众宣传和推广等方面内容,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滇金丝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3d0a-hzuhxyq1199261.jpg  保存到相册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为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总数约3000只,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仅分布于滇西北和藏东南的高寒原始森林中。为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云南省相继建立了白马雪山、云龙天池、兰坪云岭、丽江老君山等4处保护地,总面积达48万公顷,基本覆盖了滇金丝猴种群集中分布区域。近年又将保护地外991公顷的滇金丝猴栖息地纳入保护范围,为滇金丝猴种群恢复和壮大创造了良好条件。2000年以来,云南省林草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入1亿多元,积极开展滇金丝猴保护、管理、监测、社区共管和科普等方面的工作,经多方共同努力,滇金丝猴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
4# 金佛山
 佳美 发表于: 2018-3-19 18:14:02|只看该作者

寻找滇金丝猴的神秘微笑

  一项外界没怎么注意的物种监测启动了,动物学家龙勇诚感到自己“此生再无遗憾”。
  2017年11月18日,云南省林业厅一间会议室里,头发花白的龙勇诚感慨:“我所有梦想都开花啦!”
  当天,“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宣告启动。云南大学、大理大学和相关保护区等8家机构参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资助的这个项目,是中国首次开展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全境同步动态监测。
  “在滇金丝猴王国漫游了30年”的龙勇诚,一直呼吁对滇金丝猴开展国家调查。他说,随着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滇金丝猴正面临销声匿迹的危机。同为国宝,同样“穿着黑白服装”的滇金丝猴,却迟迟没有得到像大熊猫那样的关爱和垂青。“大熊猫已进行过4次国家调查,滇金丝猴却一次也没有。”
  201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杨宗亮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递交了由龙勇诚等科学家协助撰写的《关于加大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力度的建议》。环保部答复表示,要“加快推动滇金丝猴种群监测和栖息地恢复工作”。
  “迄今为止,现存的滇金丝猴15个猴群不足3000只。见过它们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还想象不出滇金丝猴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龙勇诚说。

它们曾有半个多世纪失去音讯
  而他本人,对这种动物再熟悉不过了。
  在他眼中,面白唇红的滇金丝猴长着一副“世间最像人的面容”,拥有“世间最美丽的天然红唇”,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动物之一。
  在很多方面,滇金丝猴都表现得“人模人样”。龙勇诚近距离见过它们的“集体午休”。
  今年4月的一个午后,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萨马阁林区,杜鹃花开得正艳。几分钟前还在30多米高的云南铁杉树林中上窜下跳闹个不停的400多只滇金丝猴,突然安静了下来,全部进入午休时间。
  近在咫尺的龙勇诚和当地护猴队员余中华,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就地坐下,静静地陪伴着滇金丝猴。他们知道,滇金丝猴有午休习惯,时间一般是在每天中午12:00至14:00之间。
  极少有人有这样的运气陪伴它们。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动物,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上个世纪7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是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仅分布在滇西北德钦、维西、兰坪、玉龙、云龙5个县和藏东南芒康县一带雪山之巅的高寒原始森林之中,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原野的记述,这种神秘的雪山精灵于1871年首次出现在一位法国人的报道中,但报道内容是根据传闻写出来的。1890年,两名法国人在云南德钦县捕获7只滇金丝猴,巴黎的博物馆保存了其头骨和皮张。7年后,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根据这些标本,首次对滇金丝猴进行了科学描述。
  然而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神秘的滇金丝猴失去了消息。
  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持续对滇金丝猴的科学考察,才使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美丽高雅、摄人心魄的猴子。
  然而,有着“迷人微笑”的滇金丝猴,生存境况堪忧。2015年环保部和中科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介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属于濒危物种。近年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干预性分群等措施,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由于滥捕滥猎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滇金丝猴种群和生境仍面临严重威胁。
  据龙勇诚介绍,现在虽然已为滇金丝猴成立了3个国家级保护区和1个省级保护区,但还有一些猴群不在保护区内。如丽江老君山的两个猴群共约350只,为滇金丝猴三大基因库中之最濒危者,完全不在保护区内。白马雪山保护区中的一个大猴群约400多只,已经溢出保护区范围10多年。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郭辉军直言,自人类1897年首次科学记载到滇金丝猴,至今开展过的两次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是上世纪90年代和2005年,科学数据亟待更新。

一个人的10年
  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中山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工作的龙勇诚,和所里其他研究员一样,都没有见过活的滇金丝猴。那时,“全世界也没有一张滇金丝猴的照片”。
  过去的30余年间,昆明动物所等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仅靠着双腿,背着沉重的大包,艰难孤独地行进在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上,追踪那些躲着人类的精灵。
  这些科学家中,最传奇的就是龙勇诚。
  1987年,只身从德钦县取回15架滇金丝猴骨架后的龙勇诚意识到,这一尚不为人知的绝世珍宝正在迅速消亡。
  当时,昆明动物所已开始了对滇金丝猴的系统科考。龙勇诚提出调查滇金丝猴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的课题,得到了所里的支持。
  他低估了这一课题面临的实际困难。寻找滇金丝猴之旅漫长而艰苦,以至于他用了10年时间才结束这一课题。
  最初,当地林业局大多不知道境内是否有滇金丝猴,“心凉了半截”的龙勇诚,只能在农村集市上或村里向老乡打听,请村里的猎人做向导。
  在滇西北的德钦、云龙、丽江等地,当地老百姓大多认识滇金丝猴,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花猴”,与另外一种黄毛短尾、喜欢骚扰庄稼的猴子不同,“这种鼻孔朝天的猴子,从来不偷吃庄稼”。
  然而,从不扰民的滇金丝猴一直是当地人狩猎的对象。人们吃它们的肉,用一架猴骨换回近100公斤的大米;用它们的皮张做成襁褓,据龙勇诚解释,“滇金丝猴皮有抗腐蚀作用,带大3个孩子都完好无损。而用羊皮做的襁褓会被尿液腐蚀,只能带大一个孩子。”
  生活在陡峭峡谷密林深处的猴群,活动范围极大,追踪起来十分困难。幸运的话,半个月或一个月,可以在山梁或三四十米高的冷杉树上看到日思夜盼的猴群;运气不好的话,一两个月都无缘一见。
  最难的工作是在海拔4300米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长期野外研究基地,所谓基地,不过是高山草坪上搭建的几间简陋的木楞房。正是这个基地的设立,使科学界获得了区内4个滇金丝猴群的珍贵资料。
  保护区内的各猴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和声音传递,均处于“与世隔离”的状态。这种自我保护使得研究人员很难找到它们,特别是一些较小的猴群,更是不易发现。
  根据多年林中寻猴的经验,龙勇诚靠粪便来判断和追踪猴群的行踪。在滇西北的大山沟里,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对滇金丝猴各自然种群的准确地理位置调查和种群数量初步估计,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对滇金丝猴的了解没有几人能比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钱晓华说。
  很多年后,龙勇诚应邀回母校的毕业典礼上演讲说:“我这30多年来主要只做滇金丝猴研究和保护这么一件事。其中有10年时间只是独自一人在雪域高原的原始森林中找寻滇金丝猴──这样的工作当然没有竞争,只要能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把优秀的猎人变为优秀的动物庇护神
  10年前,曾是猎人的张志民为龙勇诚在丽江老君山寻访猴群当过向导。
  现在,他的身份是当地的滇金丝猴护猴队员。只要在山里看到捕猎的套子,他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些套子是谁下的,套子是“下”什么动物的,以及会对滇金丝猴有什么影响。
  当年他为龙勇诚做向导时,每天吃过早饭,俩人便将剩饭剩菜装在塑料袋里,进入人迹罕至、能见度低的原始高寒森林中,一走十几个小时。很多时候甚至没空停下来进食,直到天黑才回到用树枝搭建的营地,把背出去又背回来的饭菜,放回锅里与晚饭同煮。
  5个多月形影不离的野外生活,不仅查清了老君山两个猴群的活动范围和大致种群数量,也把张志民这个“狩猎者”变成了滇金丝猴的“保护者”。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猎人,张志民熟知山里的各种“兽路”“禽道”。他用猎人的知识去对付盗猎行为,这使他名声大振。为守护猴群,他和当地村民走遍了老君山,“行程足够绕地球一圈”。他们的野外跟踪和巡护,使猴群获得了稳定的生活。如今,老君山滇金丝猴的数量从原来的100多只增加到约350只。2013年,张志民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一等奖。
  在距离香格里拉120公里的维西县塔城镇萨马阁林区响古箐,也有一支由猎人转变而来的护猴队。
  护猴队成立于1998年。近20年来,队员们在陡峭的山林中穿行,在冰天雪地里与猴群做伴,“每人每月穿破三双胶鞋”。历经千辛万苦,掌握了猴群的基本活动规律,实现了对猴群的全面保护与管理,定时对滇金丝猴进行投食,使猴群数量大幅增加。
  如今,响古箐这个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已生活着近1000只滇金丝猴,成为了世界上最容易看到滇金丝猴的地方,国内外要员、研究员、环保人士和游客纷纷来此观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根据老君山和响古箐的经验,云南已在白马雪山和云龙县天池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兰坪县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多条路线,对滇金丝猴开展长期巡护监测。
  “猎人是名符其实的动物学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出路就是把优秀的猎人变为优秀的动物庇护神。”龙勇诚说。

保护滇金丝猴就保护了中国5%以上的原始森林
  在白马雪山上开展调查,龙勇诚和向导清晨必须把鸭绒衣、鸭绒背心、毛衣等所有的御寒衣服穿在身上,还冻得直哆嗦。他们不敢生火,怕惊扰了还在睡觉的猴群。
  7点30分,天才放亮。猴群渐渐醒来,它们开始活动,吃早点──取食树上的松萝。
  松萝是一种寄生在冷杉树冠上的地衣类菌物,靠吸取冷杉的营养来生存。松萝过多就会影响冷杉的生长。冷杉林为猴群提供食物和隐蔽场所,猴群又为冷杉除去树冠上过多的松萝。
  科学家们的野外研究发现,滇金丝猴所栖息的横断山脉腹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地带,对滇金丝猴的保护,也是对原始森林的保护:保护了滇金丝猴,就保护了中国5%以上的原始森林。
  近年来,云南通过扩大保护区、开展极小种群野生物种拯救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滇金丝猴云南省保护行动计划(2015-2020年)》、对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居民进行易地搬迁、投入拯救保护专项资金等措施,使滇金丝猴种群和栖息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保护,面临的威胁有所缓解。
  无论昆明动物所对滇金丝猴近20年的笼养试验,还是科研人员的野外追踪调查都显示,滇金丝猴种群的年出生率可达10%以上,有时还会高达15%。
  “只要不发生非正常死亡,猴群数量会不断增加,小种群也不会自动消亡。”龙勇诚说。
  目前,虽然偷猎者已越来越少,但对种群数量不到3000只的滇金丝猴来说,“即便是零星的偷猎活动也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包括龙勇诚在内的科学家认为,丽江老君山和维西县塔城镇的护猴经验证明,全程跟踪保护,是当下保护滇金丝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护猴队的功勋与动物生态学家的研究成果一样居功至伟。”龙勇诚说。
  为此,此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捐助给“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的公益资金中,除了用于巡护员的装备改善、能力建设,还优先为巡护员的家庭提供喜马拉雅蜜蜂养殖培训、蜂箱以及珍稀中草药种苗,让这些人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使他们安心做好巡护。
  但是,在肯定护猴队成绩的同时,也有研究者对塔城镇响古箐巡护队定时投喂滇金丝猴的“牧猴”之举表示异议,认为应该停止。他们担心多年的专人照看,有可能减弱滇金丝猴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
  “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龙勇诚说,目前有关滇金丝猴群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如不对滇金丝猴进行国家调查,很难说哪一种保护方案是最恰当的。“如不尽快掌握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生境状况、受威胁因素、保护需求等情况,就难以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
  好在,他期待已久的调查终于启动,滇金丝猴的神秘面纱将更加清晰可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3-7 19:48:01|只看该作者

滇金丝猴野外生宝宝被全程拍下 系全世界首拍

源自:昆明信息港
原文标题:滇金丝猴白马雪山生宝宝被全程拍下 属全世界首拍

妈妈倍加呵护刚出生的小滇金丝猴“雪儿”。视频截图
  滇金丝猴,被称为长得最像人的“雪山精灵”,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猴子之一,体重可达40多公斤。近日,爱护野生动物志愿者于凤琴老师拍摄到滇金丝猴户外产仔过程。“非常珍贵!”中国灵长类专家组原组长、滇金丝猴研究专家龙勇诚说:“这是世界上首次拍摄到滇金丝猴野外分娩过程。”

恋爱 与滇金丝猴相见恨晚
  这段珍贵视频的拍摄者是“绿野方舟”的于凤琴老师,它是由广大爱护野生动物志愿者组成的NGO组织。于凤琴说,这两年她一直关注滇金丝猴,一年要去维西好几次,2014年第一次到维西看到滇金丝猴就把她吸引住了。她开玩笑地说:“小龙女和杨过是一见钟情,我一见猴子就误了后半生。”
  于凤琴说,滇金丝猴与人类非常相似,她喜欢观察滇金丝猴,觉得和人类的行为很像。“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产前 母猴躁动不安
  上个月,于凤琴拖着重感冒的身子从北京飞来云南,到了维西后也没好,一路上护林员帮了她很多忙。
  2月24日,下着大雪,她一大早就出门去观察滇金丝猴。上午10点左右,在白马雪山附近,发现一只母猴出现了临产征兆:躁动不安,直抓头皮,一旁的公猴安慰母猴,不停为它梳理皮毛。

生产 几只母猴搭建临时“产房”
  在母猴生产前,另外几只母猴将“产妇”围起,搭建起临时“产房”,其中一只母猴不停地向外张望,警惕着外面的动静;大公猴则在树枝上来回走动警戒。
  取名 滇金丝猴小宝宝叫“雪儿”
  下午3点多,这只母猴顺利产下一只猴宝宝。护林员对于凤琴说:“这么幸运拍到滇金丝猴产仔过程,你就给他取个名字吧。”
  因为那天下雪,于凤琴就给这只猴宝宝取名为“雪儿”。

产后 滇金丝猴分娩视频很珍贵
  中国灵长类专家组原组长、滇金丝猴研究专家龙勇诚得知这段视频后非常激动,他用“非常珍贵”几个字来描述。他说:“这是世界上首次拍摄到滇金丝猴户外分娩过程。”
  以前有人看到过滇金丝猴分娩,但拍摄到视频还是第一次。滇金丝猴一般都是在晚上分娩,而且又是在野外的环境下,就更显得这段视频的珍贵。
  龙勇诚说,20年来滇金丝猴数量翻了一番,目前国内约有3500多只,但受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他呼吁对这些“雪山精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记者:杨质高)

新闻助读
人工繁育出滇金丝猴“猴三代”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了滇金丝猴的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人工驯养繁殖,子二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人工繁育出生的两只滇金丝猴宝宝,均为子三代。
源自:春城晚报
2# 四姑娘山
 杨旭 发表于: 2006-3-18 21:57:30|只看该作者
  滇金丝猴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飞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语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
  201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一只雄性川金丝猴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结合功能实验和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灵长类植食性适应的分子机制,并阐明了金丝猴属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1月2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通过对一只雄性川金丝猴146倍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并以30倍覆盖度对3个相关物种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进行了重测序。研究证实了北部物种(川金丝猴和黔金丝猴)与喜马拉雅物种(滇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约在160万年以前发生了分化;北部物种形成时间约在62万年前,喜马拉雅物种形成时间约在15万年前。
  历史演化仰鼻猴属发生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的中国秦岭地区,一般认为金丝猴的起源与欧亚晚中新世至上新世时期的中猴(一种古老的疣猴)和来自于欧洲的Doliehcpithecus有关。
  仰鼻猴最早是分布在横断山脉的一个种,后来由于地质变化发生生殖隔离而演化出4个种,这些物种隔离发生于2.5万年前,由于隔离的时间较短,这些中并不是完全种。依照不同的生态特点,进入高海拔生存的滇金丝猴称为进化上先进种,而越南金丝猴相对最原始,川金丝猴与黔金丝猴亲缘较紧,黔金丝猴相对较原始。
  滇金丝猴被人类正式命名和科学记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90年,法国的一支动物采集队到达中国云南德钦,他们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通过当时在德钦一带传教的法国传教士比埃特(Monseigneur Biet)的帮助,获得了7只滇金丝猴的标本,并将它们全部运回到法国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1897年,著名的法国动物分类学家米尔内·爱德华兹(Milne-Edwards)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对这一物种给出了完整的科学描述。为了纪念比埃特在采获标本时所给予的帮助,米尔恩·爱德华按照林奈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将该物种定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从此,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但从1897年以后,滇金丝猴在它的产地杳无音信了,很多人都认为它已经灭绝。
  中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直到1962年,中国学者在野外考察中才又发现了它的踪迹。真正对该物种的实地科学考察则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获得三个完整的标本,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1979年中国动物学家终于在野外考察中亲眼见到了野生的滇金丝猴种群的活动情况。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始,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历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后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
  此后几十年来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中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十五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4:16,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