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40494|回复: 52
 子澄 发表于: 2004-9-16 15:11:4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动物] 国家林草局: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74%

 [复制链接]
  野生动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野生动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以及软体动物和昆虫类。狭义指除了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以外的上述各类动物,即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按照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程度,又可以将野生动物划分为野外环境的野生动物和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四种。
  野生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食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行为,既是一种社会陋习,也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子澄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子澄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子澄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子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子澄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子澄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喜马拉雅山 发表于: 2022-5-22 11:34:58|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国家林草局: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74%

源自:央视网
  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自然景观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目前,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了74%,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近年来,我国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有效保护了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数量超过6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野外回归珍稀濒危植物达到206种,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今年四月,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设立,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摸清家底。

7b49-99e1a6393c45d6c7714d9cc76a9dfb86.jpg
81ba-2a97df189ff57b944bfc13a0e77a0b69.jpg
3df8-53ecd05def230a08b534484388b5aba9.jpg

  今年我国还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区域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按计划,到 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种数保护率将分别达到75%和8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怒江72拐 发表于: 2021-10-8 12:22:48|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显效:大熊猫“降级” 北京南海子再现麋鹿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显效:大熊猫“降级”,北京南海子再现麋鹿
⊙记者:姜慧梓

  新京报快讯(记者:姜慧梓)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放归自然。
  其中,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
  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经突破8000只。此外,中国还针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12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 相关链接
 屁巴虫 发表于: 2020-3-28 11:16:00|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入侵,罪魁祸首真的是野生动物吗?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疾病入侵,罪魁祸首真的是野生动物吗?

  自从新冠肺炎成为新的流行病以后,“野生动物携带传染病”这样的论调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但如果回顾野生动物传染病学中的经典案例,会发现自然界中疾病与多样的物种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并不能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兀鹫的减少与人患狂犬病增加
  牛在印度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无论是基于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印度的两大教)的宗教信仰,死去家畜(特别是牛)的尸体往往不能随意处理,信奉素食的印度教更是禁止食用家畜。因此,想要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尸体,腐食性的动物往往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其中,兀鹫功不可没。
  印度有两种兀鹫,一种是印度兀鹫(Gyps indicus),一种是白背兀鹫(Gyps bengalensis),虽然在兀鹫家族中,它们算是小个子,但实际上是站起来能齐成年人腰、翅展两米有余的“大怪兽”。可想而知,要解决同样为庞然大物的牛的尸体,离不开这些大怪兽。
  上世纪90年代,印度坊间开始有传闻:兀鹫越来越少了。最先注意到的是在印度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Keoladeo National Park)工作的Vibhu Prakash博士,他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监测兀鹫的数量。他发现,印度兀鹫和白背兀鹫的数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十年间分别下降了97%和96%。与此同时,很多兀鹫即使没有死亡,也显得很没有精神、低垂着头。
  他判断这并不是种群数量的自然波动,而是某种疾病造成的大规模死亡。经过五年的苦苦探索,他把罪魁祸首锁定在了双氯芬酸上。当地兽医常给哺乳动物开这种消炎药,但对鸟类而言,少量剂量就能导致肾衰竭和内脏痛风,继而死亡。牲畜在接受治疗后如果没有达到疗效病死或是因为其他原因突然死亡,体内的消炎药没有来得及分解,食腐的兀鹫就会把消炎药一并吃下去。由于它们食量巨大,吃下去的剂量足以杀死自己。
  案件虽然真相大白,但如今的印度兀鹫和白背兀鹫都在极危物种名录中,离灭绝仅一步之遥。
  兀鹫的消失带走的不仅仅是一窥这些壮观大鸟的机会,在兀鹫数量急剧减少前,人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还在默默无闻地做着好事──兀鹫的减少带来了狂犬病在人类中的传播。
  没了兀鹫帮忙处理死去的牛的尸体,流浪狗有了充足的死牛作食物,数量成倍增加,吃饱喝足的它们在人类的村庄周围游荡。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这些流浪狗很容易染上狂犬病,染病的狗更具有攻击性,也使得附近村庄的人和家养动物成了感染狂犬病的高危群体──除去被病狗咬这种明显的传播方式,人甚至不需要接触流浪狗,只要某家的狗没有打狂犬疫苗,又和村外的老李头争风吃醋打了一架,就有可能把狂犬病毒带回家。而研究也表明,兀鹫的消失带来的狂犬病暴发,不但使人的生命财产没了保障,也为公共卫生部门防控疾病增加了难度,带来财政损失。十年间,印度全国每年有大约710到780亿卢比(近十亿美元)花在因被流浪狗咬伤造成的生产力低下、医疗方面的额外开支,以及换狂犬病去世产生的葬礼费用上。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豹子也因为流浪狗数量的增多而聚集在村庄周围,激烈的人兽冲突导致人与豹两败俱伤。
  其实,除了在印度,兀鹫间接控制流浪狗的数量之外,世界范围内的猛禽都有一个潜在“大招”能控制狂犬病。有些猛禽以中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而作为“专治”哺乳动物的病毒,狂犬病毒无法感染鸟类。狂犬病攻击的是神经中枢系统,也让患病的动物更不知道躲藏,因此被猛禽吃掉。理论上来说,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里,这些猛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患病动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占比,或许也在不知不觉中防止了动物源性的疾病从动物中“溢出”到人类身上。

稀释效应
  兀鹫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已经有不少证据表明生态多样性是可以制约传染病传播的。例如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在北美是令大多数人闻虎色变的疾病,它可以造成皮肤红肿、关节疼痛,它还攻击神经系统,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人们外出徒步归来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先在身上头发中翻翻找找看看有没有蜱虫,然后在家里的狗身上找找看有没有蜱虫──是的,狗也可以得莱姆病。
  由于黑脚硬蜱俗称“鹿蜱”,导致有些人误以为莱姆病是从鹿身上来的,那实在太冤枉鹿了。其实老鼠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你有看过《数码宝贝》,可能还记得里面的数码宝贝在孵出蛋以后都会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类似地,许多虫子也有界限分明的生命周期,传染莱姆病的黑脚硬蜱也是一样。
  黑脚硬蜱一生要吸食三次血液,每一次吸血都能让他们在生命周期里往前进一步。蜱虫吸血的时候,一般会咬住你的皮肤,然后将自己的整个口器埋进皮肤里,直到完全喝饱了血、身体从原来的比一粒芝麻还小涨成原来的五六百倍大,才会离开宿主(话说蜱虫吸血这种貌似有些恶心的举动却有个很玛丽苏的正式名称叫“血宴”)。而它们无差别地攻击宿主也是它们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第一次血宴发生在它们出生后一个月左右。由于蜱虫既不能跳也不能飞,弱小的幼年期蜱虫往往会选择老鼠这样的小型动物作为宿主。其中携带莱姆病的白足鼠也是他们的主要吸血对象。等到他们吸饱血自然掉落后,就会躲起来直到第二年再选择新的宿主。这时候它们往往会选择体型较大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如果之前它们吸到了白足鼠血里的病原体,病原体就有可能顺着蜱虫分泌的各种蛋白质一起进入到新宿主的血液中──人类与狗的莱姆病就是这么来的。
  当一个生态系统只有人和老鼠等几种为数不多的动物时,可想而知,蜱虫除了吸老鼠的血,也就只能往人身上跑了。但在一个物种更为多样的生态系统中,蜱虫的选择可就多了。第一次吸血不再非得跑到病原体多的老鼠身上,而是可以选择相对无害的物种。即使第一次血宴吸到了病原体,第二次吸血它们也有更大的几率跑到非人类的中小型动物身上,例如狐狸、黄鼠狼、大一些的鸟类等等。这些物种就像一个个容器,把老鼠身上“溢出”病原体的概率平均开来,每一个物种得莱姆病的概率都变小了,人也包括在内。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广为人知的对疾病的“稀释效应“,这个效应不光可以运用在莱姆病上,也可以运用在很多虫媒传播的疾病中。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生态系统
  如果“稀释效应”属实,那是不是既可以实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标,又可以保障人的安全,是件喜大普奔的好事?理论上是这样,但与自然界中的所有东西一样,生态系统和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关系是复杂的,很少能直接下结论。
  提出稀释效应的研究者们认为,光是增加物种数量本身是不够的,还要看这个物种能够“容纳”多少疾病。如果增加的物种都是病原体的携带者,或是物种之间互相有竞争,那么稀释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二十种老鼠的生态系统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多样”,也不会有什么稀释效果。因此想要人为地扩大生态系统容纳疾病的容量,为了多样性而硬塞一些生物到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个好办法。
  或许会有读者提出,动物种类越多疾病的种类岂不是也会越多吗?诚然,多样的生态系统或许也带来了多样的病原体,但是要知道,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就和一个免疫系统健全的人一样,是能够自己解决大部分疾病的,狂犬病和莱姆病仅仅是沧海一粟的两个例子罢了。留有一个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系统,好过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系统,这样灾难来了,起码我们有可以调整的空间而无需坐以待毙。只有当一个生态系统过于单一的时候,才会让无处可去的病原体统统往人类身上招呼。
  其实,在一些人指责野生动物带来疾病的同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疾病给动物带来的也是灾害。它们和我们一样渴望没有疾病的生活。就如同外国政客指责中国是新冠病毒来源的无稽之谈一样,很多动物也不过是当了某些疾病的倒霉的中间传播者,称不上“来源”。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指控,是不是也意味着,作为“来源”的野生动物同样不该遭受过分的指责呢?
  (作者周滢为康奈尔大学兽医博士在读,曾从事野生动物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发展野生动物医疗和救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原滋缘味 发表于: 2020-2-27 22:16:00|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林草局:全面禁野后,要预先研判野生动物收容安置问题

源自:第一财经网
原文标题:国家林草局:全面禁野后,要预先研判野生动物收容安置问题

  目前来看,受影响大的主要是一些野猪、虎娃、蛇、野鸭、鳄鱼、林蛙的养殖户。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和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后,接下来会面临一个大问题:大量的养殖的野生动物向何处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27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的通知》,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该通知称,要“周密部署安排,科学妥善处置后续事宜”。
  通知称,在推进《决定》贯彻执行过程中,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对可能面临的野生动物收容安置和一定补偿等问题预先进行研判,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同时,依据物种习性和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并对从业机构和人员做好解释说明,加强野生动物处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科学稳妥实施。重点地区还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化解隐患,严防出现违法出售野生动物用于食用等行为。
b36b-ipzreiw8621141.jpg

  27日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决定出台后,大量的野生动物,养殖户不能吃、不能卖、不能杀。继续养殖又非法,又花钱。有些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合法的,拿了人工繁育许可证的,但现在情况变了。
  对于禁止交易和食用的野生动物,常纪文建议采取多种办法来解决。比如国家收购。如果国家不收购,应该给予补偿;再比如动物园收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可以考虑用于科研。一部分可以考虑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放生,补充物种用。另外,中国可以将养殖户养的蛙蛙鱼、野鸭、林蛙、乌龟、蛇赠给需要生态修复和物种恢复的国家。
  “从目前来看,受影响大的主要是一些野猪、虎娃、蛇、野鸭、鳄鱼、林蛙的养殖户。”常纪文说,不管怎么处置,都应尽量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他说,全国人大的决定也已明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为本决定的实施提供相应保障。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偿。常纪文建议就补偿问题,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尽快联合出台一个文件。
  国家林草局上述通知要求,对取得人工繁育许可证,以食用为目的从事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须撤回并注销所核发的人工繁育许可证件或文书,并一律停止为食用目的出售、运输野生动物等活动。
995e-ipzreiw8621140.jpg
4418-ipzreiw8621217.jpg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更新|新冠肺炎疫情地图
 叽歪大佬 发表于: 2020-2-27 12:44:55|显示全部楼层

钟南山谈吃野生动物:原来是没吃的,现在何必呢?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钟南山谈吃野生动物:原来是没吃的,现在何必呢?

  27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在广州医科大学举办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称,接近80%的传染病都是从动物来的,特别是南方吃野生动物,接触很多,动物带的病毒就会传染给人,“吃野生动物的陋习,原来是没吃的,现在何必呢?”(记者:吴涛)

053e-ipzreiw6558257.png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玲系我心 发表于: 2020-2-25 00:25:23|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夏丹:这份野蛮,要用法来治!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主播说联播丨欧阳夏丹:这份野蛮,要用法来治!

  今天是2月24日,《新闻联播》继续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对此,主播欧阳夏丹说,“野味”这两个字,分开来看意思应该是“野蛮”和“危险”。

欧阳夏丹:
  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重要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我国“野味产业”的规模依然庞大,这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此次疫情可能就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再也不能对滥食野味的现象无动于衷了,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面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前,专门通过这样一个决定,本身就是为战疫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fa58-ipzreiv7530294.jpg

  “野味”这两个字,分开来看意思应该是“野蛮”和“危险”。一些人嘴上吃野味,其背后是野生动物的“血和泪”,而从头到尾透露的是这些人野蛮的嗜好和品位。这份野蛮需要用法来治。如果继续无动于衷,就是对宰杀野生动物这种野蛮行为的纵容,就是对危险隐患的放任。拒绝野味,就是拒绝野蛮!放野生动物一条生路,也是给自己一条活路。大家都好好活着,不互相伤害,不好吗?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断弦有谁听 发表于: 2020-2-24 11:56:00|显示全部楼层

救助野生动物 共建和谐生态

源自:浙江省省林业局
原文标题:救助野生动物 共建和谐生态

  日前,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局洞头分局连续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东屏街道大北岙树岩滩边发现一只受伤的夜鹭,北岙街道阜埠岙村发现一只受伤的普通鵟,霓屿街道灵霓大堤检查口发现一只受伤的红隼,请求施救。接警后,该局迅速组织林业管理科和森林公安分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救助,通过工作人员不懈努力,受伤的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经现场详细检查,夜鹭和普通鵟均是翅膀受伤,无法自主飞行,红隼属脚部轻微受伤,经过简单处理后将其放飞大自然。为了及时救助夜鹭和普通鵟,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洞头分局立即联系绿眼睛环保组织进行专业救护,待伤好痊愈后放归大自然。经查证,普通鵟和红隼属国家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夜鹭属省一般保护野生动物。
  在新冠肺炎期间,为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平安林区,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洞头分局将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和宣传工作,不断用实际行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洞头县林业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火星飞鱼 发表于: 2020-2-19 20:15:15|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商报:野味不是“人类刚需” 但修法需容不同声音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快评丨野味不是“人类刚需”,但修法需容不同声音
⊙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不管是从疫情防控,还是从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此时为“野味”辩护,都是不合常理、不够明智的。但是回到相关法律修订的层面,对于“禁野”,容忍和参考“不同的声音”也是必要的。
  新冠肺炎疫情将“野味产业”推上前台,禁食野生动物的观点渐成社会主流。
  不过,2月16日,蛙类养殖委微信公号发表题为《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的文章称,“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将是武断的,不科学、不理性”“对于人类而言,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从未停止,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据悉,该发文组织的全称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繁育与利用委员会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简称“蛙类养殖委”),于2019年3月29日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
  言论引来不少争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月18日发布声明,对上述文章致歉。声明表示,协会已决定撤销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并将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

  有17年前的SARS防控经验在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从相关专家到社会各界,几乎都把罪魁祸首指向了“野味”。这一背景下,抛出“禁野是武断的,野味是人类刚需”的论调,着实是逆流发声,显得极不合时宜。
  事实上,疫情爆发后,相关部门也对野生动物交易采取了更严格的管制措施。如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疫情期间,全国暂停野生动物贸易,并隔离所有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
  公开资料显示,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于去年成立,其主要出发点是“团结好、带领好、服务好广大蛙农”,该委员会副主任也曾建议各部门放宽蟾蜍养殖批证复杂手续和门槛。结合这一层背景,大致可以判断,在野生动物交易进入“冰冻期”,“禁野”成为社会主流呼声的情境下,此番“不合时宜”的发声,可能是为野生动物养殖行业“代言”。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冒然断言“野味是人类刚需”,不啻为挑战社会共识,也很可能对疫情防控构成信息干扰。更重要的是,“野味是人类刚需”,从现实层面也难以经得起推敲。众所周知,野味在现代社会受到追捧从来就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食用刚需,而是诸多亚文化和传统偏见作用下的结果。比如,受残存的“以形补形”观念的误导。食野味在很多语境下被当作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一种炫耀工具。近几年还出现过个别人在社交平台炫耀“吃野味”的现象。这些都说明,“野味”并不是刚需,而更多是特定人群的特殊偏好。
  因此,不管是从疫情防控,还是从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此时为“野味”辩护,都是不合常理、不够明智的。
  不过,抛开当前疫情防控的时机不谈,该篇声明中的一些观点,未尝不值得正视。比如,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到底是否可行,又是否科学,确实值得探讨。相关专家也表示,即便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也不意味着要“一刀切”地取消野生动物驯养繁殖。
  这里面其实就涉及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说的“禁野”,是否应该包括那些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食用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到底算不算“野味”?厘清这些问题,不管是对现实当中的野生动物保护,还是养殖产业发展,抑或是培育健康的社会食用习惯,都很有必要。目前已经启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修订,亦有必要对此作出科学、精准的回应。
  疫情防控的紧要当口,大谈“野味是刚需”,与社会共识和防控需要明显形成抵牾,应该警惕。但是,回到相关法律修订的层面,容忍和参考“不同的声音”也是必要的。诚如相关专家指出的,“修法是个大工程,一定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声音”,只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才能避免科学上的错误,才能够提出科学上可信可行的建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0:17, Processed in 2.792405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