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4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奥燕 发表于: 2015-12-25 16:31:05|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没有血腥与暴力 绘本如何讲述战争

 [复制链接]
源自:一财网

  元宵节 图 王祖民(本文配图均来自《南京那一年》)
  如果小说家威尔斯《时间机器》中的梦想成真,时光可以在12月13日那天停滞,1937年的南京城,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不过是历史的沧海一粟,和过往没有不同。
  这一年的南京人,依然在元宵节那天,吃了汤圆后闲适地逛到夫子庙赏灯。烟雨蒙蒙的清明,去牛首山上祭祖,鸡鸣寺里烧香,家家户户的后院里,袅袅升起香椿炒蛋的香味。那些有亲友远行在外的人家呢,中秋那天会在文德桥上望月寄托相思。总之,十朝古都的南京城,那时好一派画船箫鼓,昼夜不绝,不管欢乐还是乡愁,都是美好人间光景。谁也不会预料到,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竟会在这一年年底发生。
端午节 图 李小光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后不久,几幅表现1937年日军破城前夕,南京城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插画和文字在朋友圈开始流传。这些内容来自绘本《南京那一年》,是国内首套原创战争题材系列绘本之一。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类似题材的本土作品起步至少晚了80年,但画风细腻、文字清雅,对战争哀而不伤的叙述拿捏得颇为得当,一经上市就深受好评。截至目前,当当网上该绘本仍是缺货状态。
  “这是美好的南京被摧毁的过程。”该书责任编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张鹰说,给孩子表现本民族过去的苦难,并非要种下仇恨,而是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今的和平。作为一个军人,她还强调,战争等世界的阴暗面并非不告诉孩子就不存在。家长与其避讳,不如以恰当的方式向孩子讲述和引导,在他们心中种下和平的种子,长大后就会成为阻挡战争的力量,“否则战争一旦爆发,所有的人都会被卷进去。”

本土战争绘本稀缺
  无意中看到意大利插图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铁丝网上的小花》后,从未涉足过绘本出版的张鹰才发现,给孩子看的战争文学作品可以这样表达。
  《铁丝网上的小花》是一部公认的战争题材经典绘本。故事背景是“二战”后期的一个德国小镇。一天,一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偶然在郊外树林里看到有一道铁丝网,里面全是瘦骨伶仃的人,很多还是儿童──他们其实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从那之后,布兰奇经常把自己的面包省下来,并冒着生命危险给孩子送去。不久,德国战败,铁丝网也消失了。不知情的布兰奇依然拿着面包往小树林跑去,突然却响起一声枪响。
  “一个无意被卷入战争的德国无辜小女孩,这样被战争摧毁了。”张鹰看过绘本后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起同样发生在“二战”中的南京大屠杀,“一个国家的首都被攻占,还有那么大规模的杀戮,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很少的。这是我们民族巨大的伤口,也是民族的屈辱,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破城日 图 周翔
  不过,表现这道印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创伤,历来是不能承受之重。被誉为“女辛德勒”的美国人米妮·沃琴从日本兵枪下救出中国妇女与儿童达万名,还以日记和信件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的过程,1941年回国不久就精神崩溃自杀身亡;1997年华裔作家张纯如写下《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后陷入抑郁,7年后也在加州自杀,年仅36岁。此前,张鹰还看过军队作家徐志耕的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非常惨烈,看得人太压抑。”
  至于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原创绘本,除了日本画家滨田桂子发起“祈愿和平”绘本计划,中国画家受邀参加,并出版过以抗战前秦淮河边一个京戏班子的颠沛流离为内容的《迷戏》外,多年来几乎没有。“中国从1949年之后已经和平很多年,很多东西平时也不忍心掀开给孩子看。”儿童插画家周翔解释。
  为了编辑《南京那一年》,张鹰一口气买了几百本绘本。她发现,与中国人在儿童文学中有意与战争保持距离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创作战争题材绘本已有几十年。故事背景涉及一战、二战、冷战时期、越战,以及近年来的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等,题材丰富,反思手法也呈现多样化。
  1936年美国出版的《爱花的牛》,是最早涉及战争的经典绘本之一。出版后,由于暗含“反战、和平主义”思想,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被禁;后来德国纳粹又将其列入焚书书单。尽管命运多舛,迄今《爱花的牛》已被翻译成了六十多种语言。
  继《铁丝网上的小花》后,英诺森提还创作了《大卫之星》,这是又一部以绘本的形式表现二战题材的作品,细致而深刻地描写了犹太人在纳粹的残酷统治下的悲惨遭遇。此外,正值冷战高峰期创作的《将军》、反思两伊战争的《晚安,指挥官》、日本作家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村里来了马戏团》等,都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优秀战争题材绘本。

一座城的美好与毁灭
  “绘本可以不回避战争这样的题材,但要注意选取的角度。”周翔说,这也是创作中特别难把握的地方,“给成年人看的战争可以直白甚至残酷。给孩子看的不一样,太过、太重都会让他们不安,毕竟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心灵也比较脆弱。”具体到南京大屠杀,就要在血淋淋的伤痕中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避免轻易撕开可能会对中国人产生的不敬。
  最后,经过8位作家、9位画家的联合创作,《南京那一年》的呈现方式,是将镜头拉回1937年破城之前,以时间为顺序,将当年南京普通市民、殷实人家、小职员等各个阶层家庭,在元宵、清明、端午、大暑、中秋、重阳、下元几个重大传统节日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画风和文字都呈现出从明媚逐步过渡到灰色的特点,展示了战争一步步逼近的过程。
  故事到1937年12月13日星期一的破城戛然而止。最后一张图是当时南京城的地图,有鼓楼、新街口等典型地标建筑,“破城是疯狂的行为,不可能像前面一样偏重写实,就用写意水墨画表现遭难。非常美好的东西,最后在我的绘画里都毁灭了。”周翔叹息。
  在最后一段文字里,作家叶兆言也以克制的笔法写道:“1937年,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被炸得千疮万孔。”不出现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用间接手法传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还有黑暗中闪现的人道主义情怀,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战争题材绘本一以贯之的表达手法。
  张鹰对此深有体会。除了《南京那一年》,“和平鸽”系列原创战争绘本中,《皮箱子》这个故事也在客观地给孩子讲述战争,“一个家庭在抗战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流亡,悲伤中给孩子留有希望,传达勇气和力量。”这样的精神内核,与另一部美国经典“二战”绘本《欧先生的大提琴》相似:不管战争多么残酷,大提琴家欧先生都以无比勇敢的乐观精神在广场上拉大提琴,用充满诗意的音乐帮助人们减轻对战争的恐惧。
  自然,这些中国最新出现的战争题材绘本,与60后、70后乃至80后小时候看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等战争故事连环画的视角是完全不同了。“以前表达战争的故事里会有仇恨,当然那个特定时代有这种情绪很正常。但是多少年以后,我们离开战争环境再去重新思考,对战争的理解肯定不一样。”
  张鹰说,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从井冈山时期的快本书发展起来的中国军事文学,延续至今出现了某种重大变化,“80年代开始其实就在战争中探讨人性。文学作品表现战争是为了表现和平,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和孩子一起阅读“非虚构绘本”
  不过,《南京那一年》出版后,很多家长向张鹰提了这样一个疑问:给孩子讲战争和屠杀,这会不会太残酷了?
  类似的问题,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也经常遇到:格林童话《小红帽》中,会出现把狼肚子剖开,填上石头再缝上,然后扔进河里的情节。《猫和老鼠》里面,经常有老鼠被打成一片薄饼的残暴情况。欧美国家几乎每个孩子都看的《鹅妈妈童谣》里,充斥着“砍头”、“死亡”等血腥和暴力的情节,甚至有这样的诗句“妈妈杀了我,爸爸吃了我;兄弟姐妹坐在餐桌底下,拣起我的骨头,埋在冰冷的石墓里”。家长的疑问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这些残酷内容,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看?
  “很多西方国家的绘本也是把战争的残酷告诉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和平是多么美好。”张鹰说。绘本作家滨田桂子则用幼儿生活中的场景告诉孩子,和平可能是这样的:“不打仗,不扔炸弹,不破坏房屋和城镇……饿了,谁都能有饭吃;学习,还能和朋友在一起……”
  不过,就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一句话所说,对过去的罪恶,我们可以宽恕但不能忘记。特别是目前中国国防教育相对比较欠缺,这套绘本的小读者,有些再过不到10年就是成年人,她希望以此让孩子学会思考:“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三川玲也主张,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书籍时,不妨选择一些“非虚构绘本”,这些绘本反映的是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故事肯定不会像童话故事那么完美,会有战争、苦难、艰辛、丑陋等等。但是如同儿童对性并没有具体概念一样,儿童期也是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正确的方式告知他们世界的灰暗面,反而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真实的世界。至于童话中的“残酷”细节,三川玲说,里面所谓的恐怖其实在歌谣、故事的形式之下已经被消减了。也就是说,童话故事里面的暴力、神力,其实是儿童内心强烈情感的发泄。
  三川玲还建议,基于儿童普遍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的心理,如果在阅读战争等题材绘本时,孩子对悲剧结尾实在很难接受,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低谷期。比如,跟孩子一起改写故事的结局。让孩子决定,从故事进行的哪个阶段开始改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相互讨论,为故事拟出几个结局。“这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可以改变孩子的情绪,甚至可以用于成年人遭受挫折的时候心理治疗和恢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奥燕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奥燕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艺术的性冷淡是艺术性的冷淡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美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8 03:40,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