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Sichuanese|查看: 19716|回复: 111
[民国

[傅国涌专栏][民国故事]吴佩孚的诗词(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1熊猫
51#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7:34|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这样的妙文
2006-03-06 11:34:3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1915年冬天,袁世凯即将穿上蟒袍,过一把皇帝瘾,应上海新闻界电邀,匆匆从日本赶回来的邵飘萍,在报纸上发表时评一篇,题为《预吊登极》:

  “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

  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

  但二月云云,尚需多少时日,各处反对之声势,再接再厉。所谓登极者,安知非置诸极刑之谶语乎!

  记者是以预吊!”

  全文共86字,却用了6个“极”字,把“登极”和“极刑”相连,预言“登极”之日,也是“置诸极刑”之时。不料一语成谶,袁氏的皇帝梦满打满算也没做够三个月,在四面楚歌声中被迫脱下了皇袍。

  1936年“双十节”,在韩复榘统治下的山东,一家商业性的民办报纸《济南晨报》发表阎少显的“晨话”《四柱清册》,列举国民党当政九年来,将东三省89万平方公里江山拱手让人,版图变色;热、察、绥三省半入敌手;甚至连平津冀东等心腹要地也“特殊化”而名存实亡,结语指出:

  “秦淮河畔,衮衮诸公犹听商女之歌;白山黑水,芸芸众生,徒兴亡国之叹!国难,国难,多难不足以兴邦;国庆,国庆,请问何庆之有?”

  1939年,在上海“孤岛”,《大美晚报》“夜光”副刊主编朱惺公发表公开信回复臭名昭著的“76号”特工总部,题为《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

  “凭‘良心’做事,千秋史笔,必有定论,余不屈服,亦不乞怜,余之所为,必为内心之所安,社会之同情,天理之可容!如天道不灭,正气犹存!……余生为庸人,死为雄鬼,死于此时此地,诚甘之如饴矣!”

  不久,39岁的朱惺公在回家路上惨遭暗杀。

  抗战期间,张恨水在四川为《新民报》主笔,曾在“报屁股”上发表《游击队短歌》一文:

  “某战区游击队,有一游击短歌,颇饶深意。其词曰:

  鬼子来了,不让他看清;鬼子去了,打他的背心。”

  全文总计不足40字,每个读过的人却久久不忘。文不在长短,而在于妙也。
52#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7: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民国故事]“黄花心事有谁知”
2006-03-03 10:07:0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民国告成不久,政权即落入了袁世凯之手,有一天袁对江苏南通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说:“闻江苏有一黄某,很活跃,我想招他来,政事堂里还缺人。”张謇答:“黄某不宜做官,外边也要留个把人的。”这个“黄某”就是黄炎培。后来,袁世凯对人说:“江苏人最不好搞,就是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八字矛头所向就有黄炎培在内。

  袁氏垮台,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直到1949年,长达32年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行职业教育上面,成为“职教派”的教父级人物。北洋政府两次发表他为教育总长,他都辞谢不就。1927年,蒋介石的武力抵达上海,下令通缉“学阀”黄炎培,他被迫亡命,闭门读书三年。到1931年,蒋的态度才有了变化,托黄炎培的老同学邵力子邀他到南京谈话,并要他搬到南京住,他没有答应。此后,蒋介石多次拉拢黄炎培,“或封官许愿,许以特权,或提携后代,予以优待”,都被他一一拒绝。最后一次是在1946-1947年间,国民党当局试图拉他下水,分化中国民主同盟,当时他是民盟的几个常委之一,也被他拒绝。“谁仁谁暴终须问,那许西山托采薇”,是他自明心迹的诗句。国民党在召集“国大”前夕,又有人要他脱离民盟,参加“国大”。他断然表示“不能自毁人格”,经受住了种种诱惑和考验。“黄花心事有谁知,傲尽风霜两鬓丝。”就是他当时写的诗。

  黄炎培生在一个变幻不定的大时代,他在坚持投身职教事业的同时,参与大量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他与《申报》有过长期的关系,先后办过《生活》、《国讯》、《展望》等周刊,他热心于抗日救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曾到南京面诘外交部长王正廷,他是民盟、民建的发起人之一,他与其他五个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曾和毛泽东有过一番著名的“窑洞对”,他亲身经历了政协会议、国共和谈等。蒋介石虽然曾下令通缉他,他的儿子也死于1949年的前夜,但他钟爱的职教事业终究幸存了32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3#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8:04|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傅斯年的抗战预言
2006-02-28 11:22:3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抗战爆发22个月后,傅斯年在《地利与胜利》文中对战争走势作了准确估计,认定“倭贼”的总策略是用相应的代价换取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一处呈胶着状态时,马上另从侧面进攻,或向另一很远的区域进攻,使我们感觉调动的困难。这一战略同时决定了日本最终的失败,因为这个办法不可能速战速决,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就能使日本在沿江的深入、沿海的占领都不发生任何效力。他预期“抗战的大业,决不能在最近期间结束,至少还有三年。三年以后,我们必偕英法美以全胜,倭国必随中欧的桀纣以灭亡”。

  1940年2月25日,他在《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文中剖析日本的贪婪、得寸进尺,上海战事初起,它曾向全世界宣称“不侵华南”,然而很快就先以厦门为试探,再在广东登陆。如今它在中国陷入进退两难,又在布置向北侵入苏联,向南吞并整个印度支那半岛、整个南洋的计划。这样的国家如不遭受挫败,其侵略将无止境。

  早在抗战打到第18个月,傅斯年就发表《英美对日采取经济报复之希望》一文,认为日本银行准备金消耗得差不多了,全靠对外贸易和小量金矿赚外汇,如果这时英美给予经济打击,日本购买战争和工业品的原料就会发生困难,战时发生这样的情况它是不能支持下去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开战,无疑加速了失败的速度。

  1944年7月,傅斯年在重庆《大公报》发表《我替倭奴占了一卦》,引用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时日本正发起抗战以来最后一轮大规模的进攻,占领了洛阳、长沙等重要城市,表面上看不出马上衰败的迹象。但他判断这是日本的下策,“倭奴在今天,上策既不能打败美国,中策又不能不为美国打败,万不得已,然后取此下策,向我们寻衅。其目的显然是为着巩固大陆上的地位。以为时机一到,便向盟邦求和。”他进一步判断几个月后就会是我们反攻的局势,中国西部的地形也早已消解了日本在兵器上的优势:“抗战满年月,军事上我在今天最为乐观,因为世界上已经没有不可知的因素,倭奴手中已经没有不翻开的牌。”
54#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8:20|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植物学家 胡先骕的个性
2006-02-25 10:16:1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胡先骕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是名副其实的,正是他开创了中国植物学的教育和研究事业,是他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生物系、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抗战期间(1940-1944年),他还做过故乡江西的中正大学校长,一度对蒋介石有过好感,能对蒋直言相告,对国民党的腐败提出批评,蒋对他也很尊重,然而终究渐行渐远。

  胡先骕主持中正大学的三年半,不许国民党党团分子到大学内活动,在他看来,“党”是“江西王”熊式辉的党,“团”是在赣南自成一统的小蒋──蒋经国的团,他不愿受他们的控制。他不要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只要把学业搞好即可。有一次他听完该校文法学院院长马博厂的学术报告,直率地批评“想不到马院长不学无术,一至于此!”一次有50多学生患疟疾,半数不治,他在公祭时失声恸哭。又一次,有两名学生遭遇日军,壮烈牺牲,他扶棺大哭。这样的校长自然得到学生的拥戴。

  1942年夏天,日军进犯江西东部,中正大学曾在赣州设立分校,招收一年级学生。蒋经国想要中正大学整个迁往赣州,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小蒋请他到赣州,殷勤招待,言谈之中隐隐露出这个意思,他竟以迁校困难为由淡淡地拒绝。1943年春天,胡先骕不在校期间,学生与江西党报《民国日报》的记者发生纠纷,记者在报上刊出文章,贬损中正大学,引起学生愤怒,砸了报馆。老蒋下手谕要求严惩肇事学生。胡了解了事情起因,未开除学生,只是对学生记大过处分。

  此后,小蒋去重庆时向老蒋进言,说中正大学办得很糟糕,结果导致胡先骕于1944年春天被迫辞职。他自述是老蒋下手谕逼他辞职,全体教授打电报挽留无效。竺可桢日记中也说,胡不是辞职,实为免职,“由于蒋经国至都后报告中正大学办得很坏”,老蒋遂写信给熊式辉,熊当然只有向教育部提出换人了。这件事即使蒋所信赖、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也不满,胡先骕后来听人说,陈为了此事曾说过:“伺候一个人已经够了,难道还要伺候人家的儿子吗?”(胡宗刚《不该遗忘的胡先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5#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8:37|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张耀曾代理史量才析产案
2006-02-23 10:58:3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1934年,曾在民国早期三任司法总长的张耀曾在上海开业做律师,11月14日早上,他翻开报纸,看到了《申报》老板史量才被杀的新闻。16日午后,他前去吊丧,临行前做了两个联挽:“为舆论母,最是功在国家,备历艰辛淞沪役;有君子风,缘何尸伏道路,长留悲壮浙江潮。”“艰难时大可有为,漫说西子湖边雌伏;谨厚者亦复至此,如闻天津桥上鹃声。”他虽觉得“后联甚好,因下句不免伤时,乃写前一联送去。”之前,他和史量才因公共事务有过数面之缘,他对史的评价是“尚为读书人”。
  因史量才生前友好陈陶遗介绍,史家委托张耀曾办理“史量才析产案”。1935年2月15日,陈陶遗对他说:“《申报》本系公款所办,史量才为报馆雇员,后竟攘归己有。今日仍应归诸公众云。”(此事未见下文)
  3月1日午后,史量才爱妾沈秋水来他们的律师事务所谈当晚签字程序。晚七时过,他准时赴史宅,史生前友好、银行家钱新之等都到场。由他主持,史氏遗族五人列坐左后方,其他史的至亲好友则在长台左右列坐。首先由史咏赓的母舅庞树庭简单发言。接着由他说明这次受委代办的情形及史氏遗族开诚商洽经过,旋即宣读约文并详加解释。第一约大体读完,因见证人中有事拟先走,故第二约即简单说明。他的讲解异常沉着明晰。然后,正式询问史家各人,都表示同意。当即签字,钱新之、陈陶遗、杜月笙、吴蕴斋、张啸林、马荫良等十四个见证人也相继签字,他发现见证人中似乎有人对此约不满意,如张啸林。
  史量才的财产一部分设了“量才奖学基金”。1936年6月26日晚,张耀曾因为“量才奖学基金团”开第一次董事会而到史家。7月4日,他到上海第一特区法院,代“量才奖学基金团”领取法人登记证书。两个月前,他就依法代请为设立法人的登记,法院“竟以未注意及此,并无登记处设备,不能受理”。经他依法力争,法院才向司法行政部请示办理。所以他领的证书还是第一号,“实开法人登记之先河”。这也是律师促进法律实施的一个实例。当日午后,沈秋水曾来商量法律文件。
56#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8:50|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史量才:“我们没有不登的道理”
2006-02-22 14:25: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1931年12月周恩来秘密抵达江西苏区,1932年2月中旬,上海的报纸上却出现了一则《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伍豪”是周恩来曾经用过的化名。1932年3月4日,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以重金“聘请”《申报》法律顾问、外国律师巴和,用周恩来的另一别名“周少山”名义,在《申报》“临时专刊”上刊登《巴和律师代表周少山紧要启事》,表示周曾用“伍豪”的别名投稿,近日报载“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党启事,“辱劳国内外亲戚好友函电存问,惟渠伍豪之名,除撰述文字外,绝未用做对外活动,是该‘伍豪’君定系另有其人;所谓二百四十三人同时脱离共党之事,实与渠无关;事关个人名誉,易兹误会;更恐有不肖之徒,颠倒是非,藉端生事”,所以特别委托巴和律师代为声明。

  相隔二十年后,当年参与伪造“伍豪”等脱党启事的国民党中统特务黄凯被捕,交代了事实真相,这个启事还是受蒋介石信任的中统特工头目之一张冲起草的,先送到《申报》,《申报》广告处律师说,二百四十三人脱党而具名的只有一人,有漏洞,决定“暂不刊出”,但《时报》、《新闻报》先后刊出了这一启事,在国民党上海的新闻检查处的压力下,《申报》过后才刊出。

  《申报》发表巴和律师出面的反击声明前,国民党方面曾警告《申报》老板史量才不应刊登,史竟然拒绝了,他回答:“广告是营业性质,何况从法律观点来看,姓伍的被人冒名,是应该声明的。”

  1931年11月29日,蒋介石一度下野,离开南京前夕,他下令秘密枪决著名的“第三党”领袖邓演达。一个月后,宋庆龄才得知这一消息,她在悲愤交加之中起草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宣言,指着鼻子大骂蒋介石。当晚,史量才在上海日报公会说:“这是孙夫人亲自签名要求发表的,不是报纸造谣,我们没有不登的道理。”第二天,《申报》和上海各日报(除《民国日报》外)几乎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个宣言,在奉化溪口蒋介石的恼怒可想而知。这些,都为几年后史量才遭暗杀埋下了伏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7#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9:02|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1919年3月26日夜
2006-02-21 11:29: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那一夜,北京的春寒依然料峭,当事人之一汤尔和第二天(1919年3月27日)的日记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昨以大学事,蔡鹤公及关系诸君来会商,十二时客始散,今日甚倦。”相隔近十六年后,另一位当夜在场的胡适旧事重提,写信给汤说:

  “此夜之会,先生记之甚略,然独秀因此离去北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的变弱,皆起于此夜之会。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英美派)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就更左倾了。此夜之会,虽有尹默、夷初在后面捣鬼,然孑民先生最敬重先生,是夜先生之议论风生,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此会之重要,也许不是这十六年的短历史所能论定。”

  信中涉及的人物,我们并不陌生,陈独秀、陶孟和、沈尹默、马叙伦、蔡元培。胡适接着说:“先生试读四月十一日记末行,可知在当时独秀与先生都知三月廿六夜之会之意义。”汤尔和4月11日的日记最后有这样的记载:“五时后回寓,……途中遇陈仲甫,面色灰败,自北而南,以怒目视,亦可哂已。”

  那一夜的真相到底如何?陈独秀为何“以怒目视”?胡适五天后的信中说得更清楚:

  “三月廿六夜之会上,蔡先生颇不愿于那时去独秀,先生力言其私德太坏,彼时蔡先生还是进德会的提倡者,故颇为尊议所动。我当时所诧怪者,当时小报所记,道路所传,都是无稽之谈,而学界领袖乃视为事实,视为铁证,岂不可怪?嫖妓是独秀和浮筠都干的事,而‘挖伤某妓之下体’是谁见来?”

  1936年1月2日,认真的胡适第三次写信给汤:

  “独秀终须去北大,也许是事实。但若无三月廿六夜的事,独秀尽管仍须因五月十一夜的事被捕,至少蔡、汤两公不会使我感觉他们因‘头巾见解’和‘小报流言’而放逐一个有主张的‘不羁之才’了。”

  胡适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假如没有那一夜的决定,假如陈独秀没有离开北大,以后的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
58#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9:16|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 鲁迅为何不去苏联?
2006-02-18 12:06:4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1932年冬天,鲁迅因母亲生病而有北平之行,11月24日,应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范文澜等的邀请,做了一次题为《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的演讲,约40分钟。讲演结束后,范文澜在家设宴,陪同的还有台静农、马裕藻等人。吃饭时,鲁迅吃得很少,谈锋却很健,边吃边谈,其中提到一件事,不久前,他接到苏联的一封邀请信,莫斯科即将举办一个国际进步作家的大会,特邀他前往出席。他说,能够去列宁的家乡,亲眼看一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确实也很向往。而且在那里能见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作家,当然是难得的机会。但经过再三考虑,他认为在目前国民党的统治下,他自己的活动受到严重的压迫,他写的文章经常被检查或扣压,总还可以千方百计地冲出一些,能发挥些作用。“我未去苏联已被诬为拿卢布的人了,如果去苏联公开参与盛会,那我回国后写作活动就更困难了。”因此,他谢绝了邀请。

  两天后的晚上,北平左联、剧联、教联等左翼文艺社团和反帝互济会、共青团等组织,共有二三十人,秘密聚集在台静农家,听鲁迅先生讲话。在场的于伶回忆,鲁迅先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号称上海“文化街”的四马路上,集中着大大小小的书店,国民党特务看到许多书店里摆的都是左翼的书刊,读者买的也多是这类书和杂志,而他们经营的书店门可罗雀,非左翼的书刊无人问津。他们把一个卖左翼书刊最兴旺的一个书店老板抓了起来,审问他为什么不卖右翼的书刊?为什么爱卖左翼的书刊?书店老板回答说:“我们老板,将本求利。我不懂左翼右翼,我只懂算盘。”“算盘”这两个字,鲁迅是用颇为浓重的绍兴口音幽默地讲的,在座的多数是北方人,没有听懂,所以没有反应,几个南方人则会心地笑了。鲁迅又把这几句话重复了一遍,这次,他在用普通话讲的同时,还伸出左手掌,右手的指头在掌心上作拨打算盘珠子的样子。这一下,在场的人们全都明白过来了,笑声弥漫了整个房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9#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9:34|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顾颉刚考证大禹的生日
2006-02-17 10:47: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已久,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历史上禹这个人物的存在。1923年5月6日,胡适主编的《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了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其中说:”禹,《说文》云:'虫也,……',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其实这只是一个学术假设,不是定论,马上就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许多人不同意他的看法,纷纷撰文与他商榷。胡适以编辑的身份在《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中写道:”这回的论争是一个真伪问题;去伪存真,决不会有害于人心。……上帝的观念固然可以给人们不少的安慰,但上帝若真是可疑的,我们不能因为人们的安慰就不肯怀疑上帝的存在了。上帝尚且如此,何况一个禹?何况黄帝尧舜?”显然,胡适赞成疑古的精神。

  鲁迅在《对于”笑话”的”笑话”》文中也曾支持过顾颉刚的怀疑态度,后来却在《故事新编》的《理水》一篇中嘲笑顾颉刚:”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

  更想不到的是,很多年后,陈立夫还念念不忘,他在回忆录中说,历史学家顾颉刚抗战期间忽发奇想,写了一篇文章说,大禹其实是虫,没有那么一个人。尽管他的理由不充分,可是因为他在古史研究上的显赫名声,竟然有很多人相信。陈立夫做教育部长时,已经是抗战时期,陈还为此感到很生气,认为孔子对大禹都很赞美,孔子离大禹的时代不过一千几百年,难道还不如四千年后的顾颉刚得到的文献可靠,何况孔子向来注重证据,无可靠的文献,他不写作。陈没有直接找顾颉刚辩论,而是绕了一个弯,请他考据禹的生日是何月何日,以便在工程师年会上提出这个日子作为”工程师节”。

  顾颉刚考证之后,写了一封信给陈立夫,说某年6月6日是大禹的生日。陈就根据他的信在工程师年会上提出以这一天为”工程师节”,全体会员一致通过。陈随即宣布,从即日起大禹不再是虫了,因为虫的生日是无法知道的,这是顾颉刚先生负责考证出来的,有信为证。全场哄堂大笑。
60#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7 22:39:52|只看该作者
[民国故事]岂非笑话
2006-02-15 09:58: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傅国涌专栏  

  1934年春天,《独立评论》杂志收到北平市公安局发的公函,转发了经过内政部、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政治训练处几道弯子下达的训令,具体内容是奉蒋介石手谕:“各种书刊封面,报纸题字标语等,概不准用立体阴阳花色字体及外国文,而于文中中国问题,更不得用西历年号,以重民族意识。”要求各报社、杂志社以及各出版物发行所“一体遵照”。为此胡适在写给蒋的信中,表示对禁用西历纪年的不满。

  4月10日,各报报道了蒋介石前一天在南昌的演讲,“解释说日前手令各出版物封面,非必要不得用外国文字年号,系命令行营政训处工作人员,而政训处竟送中央宣传委员会通令全国,实属荒谬。我蒋介石非中央党部,非政府,我手令如何能给中央宣委会,且通令全国,岂非笑话。”蒋的言下之意这是政训人员闹的笑话,他的手令并非要全国遵行。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不仅粘贴了公安局的公函,还粘贴了报纸的有关报道,感叹说:“此事可见他不是不能改过的人,只可惜他没有诤友肯时时指摘他的过举。”似乎不太相信蒋的辩解,但对他的知过能改表示赞赏。或许内心里头,他早就以“诤友”自期。《新月》时代,他对国民党当局、对蒋都有过尖锐的批评,对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提出异议,遭到国民党方面的围攻。1932年冬天,他在武汉和蒋见面,蒋要和他谈谈哲学问题,先送了他一套《力行丛书》,这是蒋自己写的,共五个小册子。蒋解释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就是要人们服从领袖,胡适认为“此说似是采用我的解释”。从那以后,他对蒋的态度似乎好了许多,虽然他始终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肯从政。1933年4月汪精卫与蒋合作,汪希望他出任教育部长,他坚决拒绝了,他在给汪的那封信中写得明白,“保存这一点独立的地位”,留在政府之外,“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十多年后,蒋一次次要他入阁,为国民党政府装饰门面,他总是一再推辞,这种态度是一贯的,也是真诚的,怀抱“好政府主义”的胡适,对蒋有幻想,但他只愿意做“诤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1:13,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