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959|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资阳地下通道遭遇尴尬 2座通道10年闲置长满青苔

 [复制链接]
源自:华西都市报
  闲置的地下通道漆黑一片、布满青苔、恶臭扑鼻。
  地下通道之上的绿化带,已成行人横穿的“要道”。

  和漆黑一片、布满青苔、恶臭扑鼻的闲置地下通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道之上的道路隔离绿化带。
  50米长绿化带竟被横穿马路的行人踩出6条小路,甚而铺砖画上斑马线以“合法化”。
  对此“横穿”顽疾,资阳已启动人行天桥工程,望不再重蹈地下通道的覆辙。

问诊城市病系列报道之“闲置的地下通道”
开栏语

  文明(Civilization)的拉丁词源是civitas,civitas是city之意,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和重要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们生活的所在,更是实现自我融入社会的平台。
  本栏目“C21观察”,“C”取自“City”(城市)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也是“川”的第一个拼音字母,数字21代表着四川21个市州。
  关注C21观察,关注四川城市发展,关注您与城市的生存状态。
  “行人横穿马路”作为系列城市病中的交通“顽疾”之一,一直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此前,有专家指出,国内突出的“行人横穿马路”现象源于立体交通设施太少,红灯等候时间过长,等红灯区域环境太不尽如人意等,治理这一顽疾,“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或是大方向。
  对于即将成为四川重要交通次枢纽的资阳,已经在破解“行人横穿马路”的问题上,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城区约10年前修建了3座地下通道。然而现在来看,似乎并未取得当初预想的“疗效”──3座地下通道中有2座闲置近10年,另一座使用率也是极低。
  2015年12月,资阳启动了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建设,立体交通正在逐步形成。如何实现立体交通构想?此举能否有效改变现状?会不会重蹈地下通道的覆辙?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壳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壳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5年100次发射背后的N个“第一” ──细数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历史上的新技术应用 四川男篮117:104击败佛山 提前9轮晋级CBA季后赛
2# 四姑娘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11 08:24: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地下的尴尬
2座地下通道10年闲置长满青苔

  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落户,成渝客运专线的开通,资阳成为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路网的重要节点,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促使资阳城区路权重新划分,尤其是解决“行人横穿马路”势在必行。
  2015年12月,资阳市娇子大道二段,资阳第一座人行天桥开工建设。华西都市报记者从资阳市住建局城建科了解到,第二座人行天桥也将于春节后开工,两座天桥选址在人流最大的路口。
  但是,启动人行天桥,是否会遇到地下通道同样的尴尬?
  资阳城区目前已建成3座地下通道,分别是娇子大道体育馆前地下通道、广场路地下通道和建设西路家乐福地下通道。广场路地下通道因位于市政府附近,且与地下停车场相通,停车人员多从此进出,另外2座地下通道却是另一番景象。
  1月1日下午3时许,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娇子大道地下通道看到,整个通道内一片漆黑,台阶和墙壁上已经长满青苔,通道角落有未清理的大便,阵阵恶臭扑鼻而来。家乐福地下通道虽只有10多米长,仍十分“冷清”,无一人从中经过,通道中气味刺鼻。
  资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3座地下通道约建于10年前,其中两座闲置地下通道均位于“丁”字路口附近,属于单向通行通道,地下通道的便利性受到限制,一度曾沦为行人解决“三急”,甚至流浪人员遮风避雨场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11 08:24:02|只看该作者
地面的尴尬
50米绿化带竟被踩出6条小路

  资阳娇子大道作为入城的主干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中间由约3米宽的绿化带隔离,地下通道位于娇子大道中段。
  这座地下通道入口旁约10米,是红绿灯控制的“丁”字路口,行人和非机动车由斑马线通行。
  但是,与“丁”字路口的斑马线,却没有50米开外的绿化隔离带繁忙。1日下午4点,记者观察发现,10分钟时间,从这里横穿隔离带过马路的行人超过40人,而绿化带上早已踩出了一条条小路。
  住建部门对此表示无奈:“绿化带补植太频繁,不得不在踩出的路上铺了砖,路面画上斑马线。”
  绿化带打开行人过马路口子后,行人并不“买账”,在其5米左右的地方,又踩出另外两条小路。记者看到,约50米长中间隔离绿化带,已被踩出了6条小路,其中每3条小路之间的距离不到10米。
  这些“小路”一端是公交车站,另一端是“丁”字路口。一位下公交车的老大爷坦言,自己每次都是穿绿化带到对面路口,“走十字路口,要多走100多米,走地下通道更远,不方便。”
  如果下公交车人数较多,几人组成一队,在绿化带上各走一条路,并不会从一条路上通过。管理的尴尬
4# 金佛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11 08:24:02|只看该作者
8千米隔离栏挡不了横穿的脚步
  资阳市交警支队介绍,2015年,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交警部门依法取缔了城区人力三轮车,有效地保证了机动车的安全通行。
  但行人横穿马路仍是让资阳交警头疼的问题。他们在主城区 34个路段及路口安装人行隔离护栏约8100米,对行人横穿马路行为强制隔离。
  “路口封死,非机动车过马路怎么办?”资阳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他们在车城大道与新华路交叉路口道路两侧安装了隔离护栏,行人仍要翻护栏过马路,“我们只好在行人翻越的地方开口,现在行人通道开得很密集,右转机动车也通过红绿灯控制,牺牲了机动车的通行效率。”
  能否对横穿马路的市民进行处罚?资阳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手段仅在一段时期内,在大城市大路口集中采用,以图形成宣传声势。实际要对行人进行抓拍处罚,执法成本比处罚机动车更高,“主要是人力和时间成本。”城建的尴尬规划超前?适用价值将在未来体现
  住建部门分析认为,地下通道闲置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市民素质未跟上城市发展步伐有关,要让过马路的市民,回到地下通道,需要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对行人文明过街进行引导。
  规划部门也表示,使用率低的地下通道,反映出市民素质尚需提高,相关部门需在道路两旁安装隔离护栏,强制行人走地下通道。
  资阳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则有另外的看法,行人素质未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确为事实,但地下通道日常管理更加重要,“如果一个市民,第一次走地下通道,里面没有照明,甚至有大小便,就绝不愿意走第二次。”
  资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说,3座地下通道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适用价值将在未来体现。娇子大道地下通道的两侧,分别是体育馆和万达广场,“两侧是商住用地,未来的使用率必将提高。家乐福地下通道,也只待建设西路这条南北向大道打通。”专家说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11 08:24:02|只看该作者
强制措施仍是必须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顾文选表示,立体交通设施如天桥、地下通道等闲置,除修建位置、市民习惯等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马路本身不宽。
  顾文选表示,修建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的道路,路面宽度应在60米以上,“一般两车道、4车道无修建必要,行人很短时间就能穿过马路。”
  “要让闲置的设施用起来,仍需要采取强制措施。”顾文选说,目前,必须通过隔离护栏,将行人引入地下通道或天桥,有条件的城市应安装手扶电梯,方便老人和提物行人,“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电梯化,同时还要考虑非机动车的通行,应拉长坡道,方便它们上下。”
  华西都市报记者田雪皎姚茂强摄影报道

◆ 点评
公共基础建设,如何培育城市文明?

⊙作者:蒋璟璟

  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几乎是现代城市的一大标志。随着相关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市民的出行习惯也有望变得大不一样。从理论上说,通过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等,势必将极大改善国人横穿马路的乱象。而就现实来看,资阳的实践以及由此累积的正负经验,足可为我们提供参照。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资阳此前修建的几个地下通道,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不少市民仍然习惯于在地面“横冲直撞”。这事实上告诉我们,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并不必然意味着,市民出行习惯会相应改变。只有辅之以完整的隔离和引导措施,辅之以完善、严谨的秩序管理,市民才会适应并习惯一套全新的、有序的出行方式。
  建有地下通道却疏于管理,长此以往“使用体验”急剧恶化,市民势必会将之弃之一旁。要知道,市民的出行习惯由来已久,早已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为此纠偏,一方面要依靠专门的规则宣教,以及相应的奖惩体系;另一方面,则要诉诸于连续的“行为训练”,以期在一次次亲身践行中慢慢习惯“文明出行”。可以说,这是一个约束和矫治的过程,更是一个自然浸染的过程。
  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怎样转化为城市的文明?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当然,在这其中最核心的逻辑,想必还在于“以硬件的完善,供一种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而吸引公众主动求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13:25,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