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1-18 1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侗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文化风险与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鼓楼》  : 石玉昌
  侗族村寨以其活态的民族文化及纯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地旅游者。透过静态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及动态的人文风俗,向全世界展示了侗族的恬淡、宁静、自足以及安逸的生活。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协同开发,是刺激侗族地区经济的催化剂,是值得鼓励与努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从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社会学的视角上看,村寨旅游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村寨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是一种不亚于“杀鸡取卵”的冒险之举。然而,在当下全国社会化进程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下,侗族村寨要在信息化、数字化都超速运转的大背景下生存并得到发展,首先文化的保护是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是把双刃箭,如何抓住这个契机,规避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风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是每一个关心侗族发展的人的共同使命。
  一、作为旅游地的侗族“村寨意象”
  (一)有形的“心智地图”
  旅游开发的最根本出发点是利用可实现手段充分吸引游客。因此,对于游客旅游心理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的村寨旅游,基本走向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旅游过度开发,使得村寨变得喧闹异常,失去村寨原有的特点。如丽江古城。这样的开发一方面打破了当地人原有的生活轨迹,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民营资本的过度置入,缺乏市场的监管,特别是以追求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运行模式,无视文化生存的土壤,造成文化的割裂甚至扭曲;另一种是旅游欠开发,村寨基本保持它原有的面貌,人们的生活未受打扰,轻度开发,基本属于村民自治的旅游管理模式。这样的案例中优点是文化得以较好地保护,缺点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够,进而造成游客较少,经济收入自然也就相对较低。
  美国杰出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深度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城市形态主要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几个因素构成。②利用“城市意象”来理解游客心理,再契合不过。在进入侗寨旅游之前,游客心里会有一个模拟的“图景”,这种图景是符号形式的,以物质的形态存在,在这副“图景”中,侗族的物质文化元素最为明显的是寨门、鼓楼、凉亭、风雨桥、吊脚楼,这些标志性建筑于是构成了游客心里的一张“心智地图”,这张“地图”会成为游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物质的形态是结构的基本元素,围绕这些标志性建筑而进行的生产、生活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才是侗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核心,脱离了文化,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将会成为无米之炊,因此,文化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动态的结构文化
  以文化作为主打品牌的村寨旅游,多数是以“原生态”为品牌标志。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未经雕琢的、存在于民间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化,从概念上理解这类文化具有原生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文化,广义上讲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上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作为旅游开发的文化资源,结合旅游的短时性特点,所需开发的文化应该以狭义的概念为基准。
  从游客的“村寨意象”心理来了解,侗族村寨旅游的魅力在于其恬淡的生活方式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在当下社会超速运转的时代下,人们向往着这种安逸、自足的生活,通过旅游,能得到心灵的释放。首先,物质文化是视觉感受是游客“村寨意象”的第一层,那围绕标志物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产生的文化则是最核心的一层。
  侗族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标志构筑了一个侗族社会的基本结构,真正使这些结构运转起来并发生作用的就是侗族人衣食住行后面的文化。侗族没有文字,所有背后的行为习惯、风俗信仰以及法规禁忌都会通过侗歌串联起来,于是侗族村寨的文化于是“动”了起来。若说静态的村寨意象标志是游客的预设图影,那动态的结构文化则是发现之旅,是带来全新认识甚至是发现惊喜的要素。
  二、旅游开发的文化风险
  村寨旅游的结构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旅游开发意味着大量的人员及异文化将进入村寨。虽然,游客是旅游开发经济增长的保证,但同时因游客的到来带来的风险,尤其是文化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村寨旅游开发的环境风险
  村寨旅游开发会加速区域内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系统的运动,于是带来环境介质的传播,会对当地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等不利后果。村寨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风险大体包括森林健康风险、生物多样性减少风险、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风险等。
  侗族属农耕民族,农耕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于是森林、河流成为侗族人重要的生活辅助手段。森林为人们提供狩猎和采集获得的生活资料,河流可以让人们进行捕捞,这些资源为当地人提供重要的生活保障。然而村寨旅游的开发,会或多或少地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为完善基础设施,会加大建设的力度,于是会耗费大量的木材,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由此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费。此外,游客的大量进入,向当地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的劳动人力资源改向,不再单一地从事农耕相关的工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旅游服务上,造成耕地、农田的荒废。而当外来人口增多,资源的消耗增长迅速,这对当地自给自足的生活提出了挑战,资源的加大消费带来的是更多环境污染问题。直接看来,村寨旅游开发带来的是森林、土壤、环境方面的风险,可适用耕地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水土资源流失及破坏的风险,对侗寨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生存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而一种更大的潜在风险是经济的风险,“旅游开发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一些人便会放弃原来的职业而改行从事旅游业,这样就会改变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就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因为旅游本来就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一旦出现政局不稳,传染病流行等,将导致整个旅游业出现滑坡、萧条、萎缩,导致区域经济出现危机。”③
  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
  侗寨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风险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组织风险,二是文化保护风险,三是文化冲突风险。前二者的风险对当地人产生不利影响,后一风险对游客造成影响:
  首先:政治风险。旅游业是典型的敏感性产业,旅游活动又是通过旅游者从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移动才得以实现的,如此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开发的互动与博弈中存在的权利失衡态势就可能导致旅游开发难以维系,最为明显的就是政治组织结构。民营资本的进入,改变了传统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利益的追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经济观念,外来资本及企业的进入,把村寨的传统管理模式变为市场、经济和产业的管理模式。村民委员会在这样的变革中不断丧失了其功能,侗族社会中的传统款组织、寨老组织以及补拉组织均失去其权威,企业管理层占领村寨的管理阵地。
  其次:文化保护风险。当大量的游客进入侗寨时,势必会带来大量的异文化,当多种文化混合时,就会出现一种文化占领另一文化,弱文化会被强势文化所濡化、甚至融合。当今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达,汉文化占领着主流地位,为多数人所接受。当外来人口来到侗寨后,其穿着、行为方式,语言、思维方式都会带着主流文化的痕迹,对当地的本土文化造成影响。同时,村寨在开发过程中,因为秉持错误的开发理念,为满足外来游客猎奇的心理,错误地甚至扭曲地开发,造成民族文化的误读。岂知,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为主要出发点,其次是加大宣传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这绝对不是一个追求“新、奇、异”的过程,少数民族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部分,虽说各少数民族有其特殊的文化,但那都是该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中为顺应天地运行得以生存的一种生活创造所得,无论其特色如何,最终都脱离不了人的需要。所以旅游开发应是以人为本的开发,不是脱离人的需要,更不是将人异化。文化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具有凝聚力和核心动力的作用。正是因为旅游开发中的错误理念,加剧了民族文化保护的风险。此外,旅游开发中民营资本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众所周知,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侗族社会中的经济运行规律是与其人口、资源、消费有着协调的联系。当民营资本的引入,经济运行模式改变了,价值的追求变成唯一目标,无视资源的过度利用,无视环境的破坏,最主要是将文化变成商品,从而加剧文化的风险。
  最后:文化冲突风险。2009年,一则新闻引发了全国对侗族地区的口头大讨伐。新闻的大意是一个重庆的家庭自驾游,到黔东南一个地区,因小孩子尿到了村边的一个建筑旁,遭到了当地“刁民”的敲诈。游客的说法是小孩尿,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地人小题大作;当地人的说法是小孩尿的地方刚好是该村立的一个土地庙,觉得他们的神灵被玷污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冲突的案例,而这种案例在侗族村寨旅游中绝对不是唯一一个。文化冲突有些是显的,有明显的冲突主客体、有明显的利益方还有明显的冲突要素;然而还有一些冲突是隐藏的,如意识形态、价值观、思辨方式等,明显的冲突可以调和,也可以避免,而隐藏的冲突让一些文化消失于无形,那样不利于调和及管控。
  (三)村寨旅游开发的旅游发展风险
  所谓旅游发展风险,是指旅游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导致的各种旅游风险。也就是由于旅游开发不当,就会反过来限制甚至破坏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故又被称为“旅游摧毁旅游”。④村寨旅游开发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不同,因为前者关乎到人,如果开发不当轻者有损民族文化,重者有损当地人的生存大计,当深谋远虑而行之。综合看来,村寨旅游开发的旅游发展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承载力下降风险:村寨的承载量相对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与资源和社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占里侗寨,其一个家庭只生一男一女的生育制度就与其社会资源有重大关系。侗族村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遵循的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虽说近些年交通、信息得到大幅发展以后,外来物资也进入到侗寨,但是作为本土生产的有机资源依旧十分短缺。村寨旅游开发后,大量的人口进入侗寨,打破了侗寨相对平衡的社会格局,也因此引起诸如资源、环境、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矛盾等问题。如果长期的游客超载,村寨旅游的承载能力会不断下降,影响村寨的发展。
  技术风险:村寨旅游开发,标志性景观的建设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从侗寨的建设历史上看,每一个建筑的生成都是不同的匠人们智慧凝聚的结果,每一项工作开始有严密的制度,有仪式,也有传统的、适宜的技术。建筑不是单一的工具性符号,而是一套与天地系统、与人文心理、与图腾信仰有紧密联系的智慧成果,每一个建筑物的建成,都耗费本族人大量的时间,精力,是一个有序发展的缓慢过程。但是,而作为旅游开发的建筑,为了追求高效,就势必会使用现代的技术,甚至改变材料结构。如果情况再严重一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但图腾图案脱离侗族的生活,更使侗寨的安全存在隐患。
  经营不当风险:旅游开发有一对基本的问题是谁开发、谁受益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多数侗族村寨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提高当地居民整体收入,让老百姓受益得到实惠。但是,政府的资金有限,而且可供开发的村寨众多,无法全面兼顾。于是,民营资本大量置入,民营资本一旦进入,管理层自然由他们来掌控,开发、布局、旅游产品的推广均由企业自主完成,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居民逐渐丧失了话语权。企业是以追求效益为根本出发点,经济收入是衡量一切的指标。这样一来,过度开发、不当开发的情况则在所难免,从而给侗寨的可持绪发展带来风险。
  三、村寨旅游开发的文化避险对策与建议
  侗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村寨组织与居民、地方管理部门及外来企业与民营资本在旅游开发的互动与博弈中会存在权利失衡状况并可能会导致村寨旅游开发难以维继,甚至完全打乱村寨运行的和谐格局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推动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谐有序发展,就有必要从利益失衡的现状出发,通过合理地安排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角色,构建利益约束机制和行为监督机制,实现和谐互促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秩序,达到利益均衡,从而保证侗族村寨的可持绪发展,尤其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要从开发的源头进行文化避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文化保护与媒体引导并举
  侗族村寨旅游开发实际上更多的是文化的开发,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发展中,通过一代代人与自然互动得出的智慧结晶,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因此,文化是可以作为商品的资本,但也是有限的资本,利用得好,则有利于地区及民族个体,利用不好,该民族将会将现代化浪潮中消失于无形。旅游开发的另一个重要介质是媒体,可以说是现当代流通速度最快的方式,要进行旅游开发,媒体自然为首选。但同时,近些年来也出现不少媒体以博人眼球,夸大报导甚至错误报导的案例。要实现村寨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与媒体宣传的良性互动,仅凭单一的一个利益方进行思考都是不足的。
  进行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充分利用学者与媒体的支持:通过文献检索,近些年来学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关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文献民占有很大部分比例。此外,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高校等不少都设置有旅游管理专业,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提供服务人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专门研究人员、学者。这些资源,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侗族村寨旅游开发时,应多方听取学者的意见,尤其是要将学者意见与媒体宣传结合起来,就开发内容、开发平台、管理方式等多方进行沟通、互动。其次要实行“多中心协商”管理模式:如前所述,侗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多家利益主体,如果这些利益主体各自为政,村寨将变成一盘散沙,只有将多个利益主体方团结在一起合作,实行“多中心协商”的制度,一来可以相互依靠,二则也可以制约单一方的过度冒进,从而实现村寨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二)进行“一体化旅游”开发\
  村寨旅游不单是侗族,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也都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重复开发的问题,一个村寨对另一个村寨进行复制,在整体布局、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歌舞与娱乐项目上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此,就失去了不同村寨该有的特色,如此,客源就会分散,竞争加大,而合作不够。要实现多个村寨的共同发展,一体化旅游开发则甚为必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
  从目前的旅游开发来看,民族村寨的旅游均是以民俗旅游为主,是一种综合性的开发,旨在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求大、求全自然是开发的美好愿望。但侗族村寨资源有限、人力有限,要想实现大而全怕是不容易。因此,一体化开发就变得尤为紧迫。一体化开发应以多种形式的旅游开发为理念,根据村寨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打造。如周边自然风景好、当地的建筑、格局保存得相对较好的,就以观光旅游进行打造;技术保存较为完好的,资源较为丰富的则以文化体验旅游进行打造;习俗、遗址、人文特点明显的则以科研考察旅游进行打造等等。根据旅游形式进行人性化的需要和服务等的设计,实现区域内的村寨之间的合作,作到有的放矢,实现协同发展。
  注重游客的互动与参与
  游客的互动单是节目中的互动是不够的。互动应该是多向的,有游客自团体、游客外团体、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除此之外,是参与的项目上,可以从多方面开发。如将互动与旅游产品结合在一起。侗族村寨除了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文化外,有机食品是吸引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要在互动中加入当地的特产自加工:自制石磨豆腐、自已打糍粑,自己制盐菜等等,当地的管理部门和商家只要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真空包装即可。这样一来,土特产买到了,也得到了当地生产生活的一个实景体验。
  (三)现代媒体技术的开发与使用
  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箭,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与技术以及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少数民族文化正以极快的速度消失于现代化浪潮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契机,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实现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云平台的建设
  “云计算是通过使用各类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⑤云计算是伴随大数据和物联网产生的一种运算服务系统。大数据、物联网的出现对多源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需要解决数据的分析、共享和整合等多方面的问题,云计算的出现和使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搭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云平台,是利用云技术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存储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云平台提供基于云技术的储存服务和应用服务,任何社会公众均可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上传到云平台上进行云端存储,同时云平台提供数据检索、查看、下载等应用服务。社会公众可通过各种终端,通过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各种网络访问云平台。云平台对于数据的分享和数据的使用均为有偿服务,鼓励大家分享数据,达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⑥
  大数据的利用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数据体量巨大、冗余数据多、数据价值密度低、要求处理速度快的数据”⑦。是依托媒体技术手段,立体、多维地集合图像、声音、文字、影视动画、虚拟现实,用数字化的形式将这些资源存储在数据仓库或者“云”端,并通过远程数据挖掘和智能数据分析的手段对已有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⑧
  大数据最为明显的特征并可将之应用于村寨的旅游开发的是“个性化定制”。透过云平台潜在游客的浏览记录,大数据会自动生成推介的个性化定制,如此,对于村寨旅游开发将大有益处。
  移动终端APP建设
  目前我国手机手户已达6.7亿人,手机上网用户已超出PC机上网的用户值,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移动终端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云平台存储大量的侗族相关的内容,有图片、影像、动画、音乐,在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下,通过移动IP地址将定制内容发送给APP用户,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
  总之,文化是民族文化存亡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文化的消失与社会中的自然淘汰法则一样,也是一个从有到无或者从弱到兴盛的过程。村寨旅游不能因惧怕文化消失而不开发,也不能拿着先辈们创造的文化肆意消费。旅游开发中文化有风险,但如何避险则是关心侗族的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 参考文献

  [1]吉良新,秦志玉.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风险评价及案例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09
  [2]袁 红.论西南地区旅游地灾害风险管理[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林刚,曾睿.智慧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信息化路径.[C]文化强国战略中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未发表
  [4]石玉昌.“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应用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可行性研究[J]民族论坛,2014.3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民族地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三个结合” 楼兰古城首次发现魏晋时期官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17:44,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