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蜀猴|查看: 24043|回复: 122
[纪实·新闻

做强主干成都怎么干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

 [复制链接]
71#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7-3-13 09:22:00|只看该作者

唐良智:服务大局对标一流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源自:成都日报
  本报北京电(成都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钟文)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唐良智,利用会议间隙,来到采访报道全国两会的市级新闻媒体工作人员驻地,调研指导市级媒体全国两会宣传报道工作,看望慰问奋战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并勉励市级新闻媒体,要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对标一流,不断提升宣传工作水平,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走进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驻地,唐良智和记者、编辑及主持人们热情握手、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关于此次全国两会报道的安排和成果等情况,以及两会期间中央媒体关注成都的相关报道情况。成都传媒集团及所属媒体有效利用两会宣传平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传播成都当前发展良好态势,开展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将笔头、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充分展示他们履职尽责、建言献策的风采;同时,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立体传播的特点,以最快速度播报鲜活的两会见闻。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以融媒体传播理念整合电视、电台、新媒体三大平台资源,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集约生产。
  “希望大家不仅要听《成都》这首歌,更要亲自到成都去走一走,成都不仅仅有玉林路、小酒馆,还有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等更具有成都魅力、成都情怀的去处。”唐良智向全球媒体朋友发出邀请:赵雷的一首《成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成都,也欢迎更多的媒体朋友都来成都街头走一走、到小酒馆坐一坐,四处看看,相信你们收获和感触会更多!
  唐良智充分肯定我市前一阶段关于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对新闻工作者辛勤工作、敬业奉献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积极创新工作,圆满完成好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任务。
  唐良智说,当前,我市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系列决策部署,按照“157”总体思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讲述好成都故事,传播好成都声音”。宣传部门和各市级媒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宣传好、贯彻好此次全国两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宣传工作水平,提升成都对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服务大局,把握重点。大力宣传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重点宣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宣传好成都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当前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未来宏伟发展蓝图;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创新创造、良好政治生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内容的深入宣传,让全国两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解放思想、对标一流。保持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一流精神区位,推动成都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媒体之间的联动共促,主动搭建与成都周边城市媒体合作平台;要创新方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让更多市民知晓、更容易知晓”,将新闻着力点更多对准基层、关注一线,力求版面大气、内容鲜活、读者爱看,努力打造更多经典产品,多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节目,打响成都文化品牌。
  市委常委、秘书长王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仁松一同看望。
72#
 老乡亲 发表于: 2017-3-14 10:22: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成都:吹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号角

源自:成都日报
  3月1日,搭载41个集装箱的首趟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北线班列发车。预计到2020年,以“蓉欧快铁”为主线的国际班列年度开行量将达到2000列以上。
  成都正大力推进“蓉欧+”战略,抓好“两港三网”建设,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成都动力”。这亦是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在崭新的一年继续奋进的姿态。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年1月,成都市两会谋划与部署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157”总体思路: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四中心、一枢纽”为支撑,统筹推进城市空间、动力、经济、文化、生态、民生、治理七大方面任务。
  未来,一个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实力成都;科技领先、创新活跃的活力成都;融入全球、开放包容的国际成都;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大气秀丽、蜀风雅韵的魅力成都;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幸福成都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而新的一年,面向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将迈出铿锵脚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3#
 老乡亲 发表于: 2017-3-14 10:22:01|只看该作者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就是要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和“经济极核”。当前,成都正全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就经济总量而言,2016年,成都经济总量超1.2万亿,同比增长7.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5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投资总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2017年,成都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争创“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完成工业投资2850亿元,增长30%以上,加强都市组团和卫星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3+N”工业发展格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西部科技中心

  2月10日,从成都传来重磅消息,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启动建设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推动实施成都集成电路生态圈行动计划,投资规模累计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成都已聚集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戴尔、联想、京东方、深天马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在这里生产,全球半数电脑CPU是“成都造”。
  当前,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成都抢抓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行动。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成都,正快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汇集地、国际级科技研发孵化大平台、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高地。2017年,成都将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都科学城建设、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
74#
 老乡亲 发表于: 2017-3-14 10:22:01|只看该作者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成都文创环境在全国位居前列。业内专家分析,成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创产业基础得天独厚,近年来,成都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创产业的规划、政策,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创产业项目和载体,文创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当前,成都正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创产业比较优势。在成都的文创名城培育行动中,一座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具有感召力的现代艺术之都和开放包容的人文城市越来越立体、清晰。

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坚持外向型经济使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始终处于佼佼者地位。当前,成都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中德创新产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三大国际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成都,正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对外交往上,成都领事馆达17家,国际友城数量增至33个。成都将实施融入“一带一路”行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形式,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紧密度、便利度,加快建设亚洲重要的国际性机构聚集地、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构建立体交通体系
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在成都交通建设的历史坐标上,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全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打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战役。
  这一年,天府国际机场拉开建设大幕,让成都真正迈入全国少有的“一市两场”头等梯队,到2020年双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1亿人次、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00条以上。这一年,成蒲铁路、成兰铁路等数条高铁加快建设;这一年,成都“三绕”东、西段动工建设,大件外绕线建成通车,一批联通内外的高(快)速公路,让成都距离“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又近了一大步……
  (据《香港商报》3月13日A13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5#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7-3-16 08:22:00|只看该作者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夯实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基础

源自:成都日报
俯瞰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图博成都摄影师—肖锦波 摄)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幕已经拉开。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入推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成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成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破解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对于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习总书记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当前,成都正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做大经济规模,为全国和全省稳增长多作贡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助推器。习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成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为此,成都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举措。习总书记指出,“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成都依然存在着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成都要继续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成都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6年,成都紧紧围绕市委“157”总体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取得初步成效。结合“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行动方案;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1户;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出台房地产精准调控政策,全市商品住房销售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部分热点区域房价上涨过快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2.4个百分点,降低电价和天然气价格,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和能源价格,为企业减负近70亿元;继续扩大有效供给,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不断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格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债务成本74亿元,鼓励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新增A股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6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成都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显现,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不断增强。
76#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7-3-16 08:22:00|只看该作者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
着力打造实体型经济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要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处理实与虚、质与量、内与外的关系,着力打造实体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不断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着力打造实体型经济。打造实体型经济,成都要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投资为手段,以企业为主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不断提升成都工业在全球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扩大有效产能;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以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为目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强化产业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稳增长的作用,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加大重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以地铁为重点的轨道交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PPP)合作,激发民间投资动力和活力。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做多与做强并重,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继续开展降成本行动,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二
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

  从长远看,创新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打造创新型经济,成都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发展新经济。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强化机制创新,打通政产学研用和军民融合两个通道;围绕“一区四园一城一镇”,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围绕人才、金融和知识产权等要素,强化服务保障。
  大力发展新经济。推进互联网广泛深度应用,推动成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扶持培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加快推进“成都智造”;引导规范互联网金融,推动分享经济、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推广制造服务化,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农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7#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7-3-16 08:22:00|只看该作者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三
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

  打造开放型经济,成都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
  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贸区,增强自贸区政策外溢效应,提升自贸区辐射力和带动力;以做优载体、产能合作为目标,加快建设中德、中法、中韩、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以集聚资源、增强辐射力为目标,不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坚定不移实施“蓉欧+”战略,加快适欧产能向成都转移,鼓励、引导和支持华中、华南、华东和中西部企业利用“蓉欧快铁”向中亚、欧洲进出口商品,进一步提高其利用效率;引导和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
  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审查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外资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投资便利化;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货物通关流程,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货物贸易便利化。
  (执笔:张建伟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78#
 蓉蓉 发表于: 2017-3-16 08:22:00|只看该作者

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 不断夯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民生保障基础

源自:成都日报
  “开展对标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更快地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更有力地应对激烈城市竞争,更有效地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精神区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性工作。”在对标管理动员会召开后,市民政局局长张孝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市上下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经过了深入研究和审慎考虑,体现了自我审视、取长补短、敢想善为的工作态度,展示了成都面对激烈城市竞争,快马加鞭、奋勇争先,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精神区位,直面问题、比学赶超的决心和信心。全市民政系统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深入贯彻市委“157”总体思路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纵向、横向对标并举,全面、单项对标并重,务实、跳高对标并行,阶段、动态对标相结合的原则,主动作为、跳起摸高,全面启动、持续深入推进民政系统对标工作。
  就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好对标工作,据张孝军介绍,市民政局将把对标管理作为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从社会救助、防灾减灾救灾、养老服务、民政领域基层治理、双拥优抚安置服务、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等多项业务工作着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五讲”“四专”民政队伍为保障,科学对标、找准差距、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分阶段缩小发展差距和实现追赶目标,努力实现全市社会救助更公平公正、城乡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保障能力功能完备、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和服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三社互动”社区营造助力社区治理成效更显著、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机制更健全、专业社会工作独立的职业体系全面建成、优抚安置双拥服务体系完善工作规范、婚姻、殡仪服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全部达标、行政区划调整科学推进、民政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夯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民生保障基础。本报记者 文豪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9#
 dejiao 发表于: 2017-4-24 08:22:00|只看该作者

迈步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方式 需要不断开拓和夯实

源自:四川日报
  把握机遇、奋勇争先,为四川做贡献、为全国探经验,“标杆”价值突出──
⊙记者:蒋君芳 张守帅

  4月19日,成都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8.5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重返“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鼓劲声中,成都担纲建设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力军,开工建设格罗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圆项目、吉利BMA平台乘用车项目,签订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的紫光IC国际城项目合作协议,一显领跑发展的强大气场。
  肩负国家使命,成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要求代表国家形象、跻身国际竞争领域。
  站位“一马当先”,作为四川首位城市,省委一直对成都发展寄予厚望,先后提出“发挥五个作用”“五个转型升级”“五个走在前列”“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要要求,为成都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成都也因此为全省大局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锻造“超强引擎”,过去几年,成都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在全国城市格局中提质升位,打造一批冲万亿、过千亿的支柱产业,释放出转型升级的强大活力,也成为全球资本投资中国西部的“风向标”。
  站在城市发展的关键点,成都,正以自己的方式迈步国家中心城市。
80#
 dejiao 发表于: 2017-4-24 08:22:00|只看该作者
  肩负使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会有关键几步。2016年,成都历史翻开全新一页──当年3月底,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跻身国家城镇体系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的背后,是成都日积月累的迅猛发展。2013年,成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航程,绝非一帆风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连年增大,但成都始终保持发展定力不动摇,以项目和投资为抓手,以创新和创造为动力,重塑经济新优势。
  2015年,成都扭转连续18个月的工业投资负增长态势,强力实现V型反转。2016年,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工业投资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工业投资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今年一季度,成都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9.2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难能可贵的是,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8%。
  发展创造机遇,机遇带动全新发展。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首次明确将重点打造四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成都的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提升到新高度。
  站在历史的关键点,成都市委在审视:肩负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多区叠加”的多重任务,如何写就既满足人民需求又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答卷?
  把握新机遇,开创发展新境界。成都迈步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路也更清晰: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夯实根基:让创新创造者向成都汇聚
  一座城市的前行,要有动力引擎。4月20日,吉利控股集团BMA乘用车整车项目在龙泉驿区奠基,“成都造”将再添市场利器。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都已迈入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第二方阵。“万亿级”的巨轮要在新一批国家中心城市领跑,成都还需要更多的引擎。
  动力从何而来?锁定产业转型升级,成都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航母编队”,造就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食品等一批冲万亿、过千亿的产业脊梁。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近年来成都不断将行业中的领先者网罗进自己的“战队”:去年2月,京东方二期再投资245亿元,将成都项目升级为“超级工厂”;今年2月,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启动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将累计超过100亿美元。
  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加快动能转换,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都全力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号工程”,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开辟成都科学城全新战场。
  天府广场以南25公里,碧波荡漾的兴隆湖畔,成都在建设“西部创新第一城”。一大批行业尖兵不断聚集,互联网、核工业、航空航天、脑科学、暗物质研究等一系列“酷炫”科研在这里“生根发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顶尖学府在这里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
  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头,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菁蓉汇”等系列政策助力下,创新与创业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16年,成都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1333户市场主体,“出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相当于全国每新登记50家市场主体,就有1家在成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03:46,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