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72|回复: 15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文化·节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重庆9项上榜!

 [复制链接]
  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前公布,共196项非遗入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10个类别。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磨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磨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郑师傅 辛亥革命时期的奖章与货币
15#
 美好一下 发表于: 2020-12-22 21:14:4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重庆9项上榜!

源自:重庆发布
原文标题: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重庆9项上榜!

  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
  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
  推荐项目337项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截图  131625ui7071q9it0v5m33.png  保存到相册
  重庆有9个项目上榜
  分别是
  蹬技(重庆蹬技)
  秀山苗族羊马节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挑花(巫溪嫁花)
  石雕(大足石雕)
  木雕(奉节木雕)
  彩扎(铜梁龙灯彩扎)
  针灸(赵氏雷火灸)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一:蹬技(重庆蹬技)
  在杂技中,蹬技就是一门“躺着”表演的节目。表演时,演员躺在特制的座子上,用双足承接和舞弄各种道具。鼓、伞、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蹬”不了的。

杂技剧《花木兰》蹬技 图:重庆杂技艺术团  131625uh6ameg2kgqkfgf9.jpg  保存到相册
  20世纪70年代,蹬技成为重庆杂技艺术团重点攻克的节目之一,吕萍和郭超英的独门秘诀《双人轮蹬》,排在了全国蹬技的第一梯队。

《双人轮蹬》图:重庆杂技艺术团  131626acp19tm2mp55774t.png  保存到相册
  1988年,由重庆杂技团表演的《蹬技》登上了央视春晚。

二:秀山苗族羊马节
  羊马节,又叫“苗家五月年”,因主要节庆日在农历中的地支属午(马)和属未(羊)而得名。其主要流传于秀山县石堤镇、里仁镇、龙池镇等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融当地民间艺术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石堤保安村最具代表性。

秀山苗族羊马节 付冲 摄  131626pemwx1llxdimeyls.jpg  保存到相册
  整个节庆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再现了当地苗民先祖生产、生活、迁徙的场景,对研究中国苗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秀山苗族羊马节 陆梦飞 摄  131626y8ewj08uea4nssxt.jpg  保存到相册

三: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面具阳戏,又称酉阳阳戏,是酉阳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被称为酉阳的“文化地理标志”。

面具阳戏 图:酉阳发布  131627pzkfst0f1kookbhs.jpg  保存到相册
  阳戏广泛分布于小河、铜鼓、丁市等乡镇,又以小河镇小岗、桃坡两个村的阳戏最为典型,并于2007年入列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具阳戏剧目繁多、唱腔独特,其仪式性、假面性、古朴性、民族性的特点十分鲜明。

四:挑花(巫溪嫁花)
  巫溪一直流传着一种习俗,女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所绣作品作为自己的陪嫁,这种古老的刺绣技法被传承下来,名为“嫁花”,即大宁河刺绣。

大宁河刺绣 图:重庆巫溪  131627vts2i993vslzisas.jpg  保存到相册
  大宁河刺绣简称“宁绣”,主要分布于巫溪县境内的红池坝镇、尖山镇、文峰镇、古路镇、上磺镇等地。
  根据用途,宁绣可分为实用型“嫁团团花”和装饰型“嫁幅幅花”两种。

巫溪嫁花 图:重庆巫溪  131628zks5k5r5vks5jyzy.jpg  保存到相册
  宁绣表现内容丰富,从山庄田园到虎兽麒麟,再到传说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石雕(大足石雕)
  初唐之后,善雕“小人”的蜀僧方辩活动在大足,先后出现圣水寺、北山佛教石雕群。
  而今,一大批民间石雕工艺人才崛起,以刘能风、张连生等为代表,石雕作品享誉中外。

大足石雕 图:大足微发布  131628rg3570azgoza55aa.jpg  保存到相册
  大足石雕主要以本地出产的砂石、青石,以及贵州、四川等地出产的紫袍玉、汉白玉为材质,雕刻内容以佛像、文殊、普贤、各型观音、罗汉等为主,运用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艺,经采料、构思、制图、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细磨、抛光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

六:木雕(奉节木雕)
  奉节木雕依托数千年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工艺与现代之美相结合,用传统工艺精心打造三峡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奉节木雕作品 图:奉节微发布  131629hxx7p0q5xne0z9ne.jpg  保存到相册

七:彩扎(铜梁龙灯彩扎)
  铜梁是中国龙灯艺术之乡,彩龙、龙灯及灯笼系列产品的扎制工艺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铜梁龙灯 图:铜梁发布  131629civi6v03c180jh33.jpg  保存到相册
  铜梁龙灯造型大气,色彩艳丽,形象逼真。2018年,国家级铜梁龙灯彩扎基地正式成立。
  在2018重庆首届“夔州工匠杯”中国传统工艺展上,铜梁区的参展作品《彩扎龙头》,从全市多个区县的100家工艺品展商带来的精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展览金奖。

龙灯彩扎 图:铜梁发布  131629s87cuwb8pybzyd27.jpg  保存到相册

八:针灸(赵氏雷火灸)
  雷火灸是在古代雷火神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以经络学说为原理、现代医学为依据。
  其灸条由艾绒和红花、川芎、麝香、防风、木香、白芷、桃仁、牛膝、田七、苍耳子等50余种纯中药组成,灸疗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其特点在于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所以效果快,且没有灸后口干、上火等表现,可以迅速缓解“痛经”或眼睛干涩与疲劳、鼻部过敏、腰腿酸痛、慢性胃炎等不适症状。

赵氏雷火灸 图:重庆非遗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  131630b43ec4hl22t68173.png  保存到相册

九: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燕青门正骨疗法源于燕青拳,始于1098年。
  这套养生功法遵从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通过调整呼吸吐纳、以意领气,辅以肢体伸展、以人体气血作用于肌肉使其对全身经络穴位产生物理挤压,促使周身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健身养身的目的。

正骨治疗中 图:燕青门正骨派  131630xq38qssxbzm8fxgs.jpg  保存到相册
  资料源自:秀山网 酉阳发布 重庆巫溪 大足微发布奉节微发布 铜梁发布 重庆杂技艺术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丁丹 发表于: 2020-5-17 09:23:57|只看该作者

重庆酉阳:非遗助残乐增收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重庆酉阳:非遗助残乐增收
◎摄影:邱洪斌

  5月16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州古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身体重度残疾的民间艺人陈碧海(左)和工友在绣制苗绣产品。1993年,陈碧海在外出打工途中受伤,导致左腿高位截肢、左手只剩大拇指和中指而重度残疾。2017年,陈碧海参加苗绣技艺培训,从此专研苗绣技艺,成为工坊的业务尖子,在得到“五险一金”保障的同时,每月有近2000元的稳定收入。近年来,酉阳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帮扶模式,帮助5261名贫困户、留守妇女、残疾人实现增收。
13#
 川兔子 发表于: 2019-6-30 17:22:31|只看该作者

重庆公布新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重庆公布新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新华社重庆6月30日电(记者:赵宇飞、刘恩黎)记者从重庆市文旅委获悉,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前公布,共196项非遗入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10个类别。
  其中,传统技艺类别共有96项,成为入选数量最多的类别,包括重庆烤鱼技艺、重庆小面制作技艺、巴渝羊肉传统制作技艺、重庆火锅传统制作技艺、黄花园酱油酿造技艺等。
  民俗类别的非遗则令人们感受到民族、民俗文化的魅力,如秀山的赦饭制作与分享习俗、彭水的土家族三道席传统习俗、万盛的茶树红苗长桌宴等。
  据介绍,重庆于2007年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川江号子、铜梁龙舞、荣昌陶器、涪陵榨菜制作工艺、秀山花灯、合川桃片等62项。本次公布的非遗项目名录是入选数量最多的一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6-1 04:36:34|只看该作者

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举行

源自:重庆日报
原文标题: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举行

  (记者:赵迎昭)5月31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商务委员会、荣昌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会场活动──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荣昌区夏布小镇开幕,来自全市各区县的200余个非遗项目和老字号集中亮相。
  “本届博览会突出惠民、参与、创新等特点,全面推动非遗融入生活、活于民间、服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5月31日至6月9日博览会举行期间,市民及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荣昌折扇、梁平竹帘、夔州蚕丝画等非遗手工艺制品,品尝到长寿湖鱼面、璧山来凤鱼、荣昌黄凉粉等非遗美食,还可以感受涪陵油醪糟传统制作技艺、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以“文化塑根、非遗注魂、夏布为容、安陶作衬、海棠点睛、川剧晕染”为主题的50余套融合荣昌特色非遗于一体的荣昌夏布创意作品将在现场呈现,展现当代时装设计师将传统与时尚有机结合的非遗活化继承成果,让人了解荣昌非遗的独特魅力。
  开幕式当天,夏布小镇正式开街,市文旅委为夏布小镇、安陶小镇授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夏布小镇整体建筑设计风格以明清特色为主,设有中国夏布博物馆、中国夏布书画院、夏布公共展示及研发平台、夏布信息发布中心,是集夏布研发、加工、生产、交易、展示、销售、非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旅游景区。
  “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代言人选拔赛”也于同日启动。
11#
 sunsu888 发表于: 2019-1-10 05:53:00|只看该作者

重庆非遗受追捧

源自:重庆日报
原文标题:重庆非遗受追捧

  (记者:赵迎昭)1月9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第17届香港国际授权展于当日闭幕。重庆首次组团参加该展览,梁平竹帘和木版年画、荣昌夏布和安陶、大足石雕等5个国家和市级非遗项目惊艳亮相,受到多方青睐。
  据了解,作为亚洲最大的授权展览,1月7日开幕的第17届香港国际授权展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参展,汇聚逾1000个品牌及授权项目。本届授权展,荣昌区、大足区和梁平区积极组织企业,精选出梁平竹帘和木版年画、荣昌夏布和安陶、大足石雕等5个国家和市级非遗项目的工艺品赴港参展。
  据介绍,重庆各个非遗项目展出的工艺品,吸引了众多参展商、观众、买家等的目光。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览展示中心专家张承军来到重庆展位,拟邀请重庆的参展项目参加明年在山东举办的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我也想遴选一些重庆的非遗项目,入驻位于山东济南的中国非遗博览园,助力非遗‘活化’。”他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巴哥 发表于: 2018-5-7 08:51:00|只看该作者

重庆首个非遗市集6月在南山开街 可品尝特色美食

  (记者:颜安 通讯员:杜开舟)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南岸区获悉,位于南山的全市首个非遗特色市集──九街壹华里将于6月开街。届时,市民可前往南山感受非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
  重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艺留存其间,是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非遗食品技艺和手工美食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壹华里作为重庆首个非遗市集,以传统手工食品市集为定位,采取联营模式,让手艺人在这里居住、生产和销售,并重新孵化、带动一批非遗老字号品牌,以期成为重庆手艺人的聚居地。
  九街壹华里项目位于南山风景区内,街面长约500米,建筑形态以具有重庆巴渝特色的民居商业院落为主,街巷市肆纵横,院落晒坝俱全。目前,该项目各项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在招商方面吸引了永川俏表嫂寿司大头菜、磁器口千张、蝶花牌怪味胡豆、白市驿马师傅板鸭等30余个非遗传承项目落户,预计今年6月份将与市民正式见面。
  九街壹华里项目运营方表示,九街壹华里不仅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集聚地,还将把地道重庆美食与川剧等传统文化相融合,让这里成为重庆美食消费的购买地和极富人文气质的旅游目的地。
9#
 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8-2-13 11:51:00|只看该作者

非遗上的“重庆年” 寻儿时记忆 新年里品出老味道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随着一首儿时的童谣在脑海中想起,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过年,有不少习俗:迎财神、贴春联、穿新衣、包压岁钱……
  其实,在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有不少非遗和过年有关,比如九龙楹联中的写春联,剪福字、糖画、捏面人、秀山花灯等等。
  今天,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与过年有关的非遗,唤起大家儿时关于过年的记忆。

李新华为居民写春联  P49r-fyrpeie1508146.jpg  保存到相册

九龙楹联
  春联添喜,颇有讲究“福”字出现得最多
  非遗档案
  九龙楹联,重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九龙坡区九龙镇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春联是其中的重要类型。
  目前,九龙楹联的春联已有近4万副。
  69岁的李新华是九龙楹联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春节,就是他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写几十副春联。”今年,他又为各社区的居民写了300多副春联。
  讲究
  李新华从小在九龙镇长大,9岁时就学习写作九龙楹联。当时,楹联文化在九龙镇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有一副楹联。
  “小时候,每到春节,我就挨家挨户地看他们贴的春联。”李新华说,遇到不懂的字,他就会现场请教大人们。然后记下来,回家再琢磨推敲。他发现,春联是九龙楹联里最“讲究”的。
  一副春联首先要具备楹联的基本“联律”,讲究平仄、对仗。上联和下联相应位置的字,平、仄声要相反。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性也要一致。
  正因为春联很有“讲究”,李新华真正开始写春联,是在成年之后了。
  “有的是别人创作,我来写。有的是我自己创作。”一开始,他写好的春联是送给街坊邻居。后来,渐渐有了名气,附近街镇的居民也找到他,请他写。
  一晃过了近40年,李新华已经写了上万副春联。
  “现场写春联是最考手艺的。”李新华说,现场即兴创作春联,有时为了一个字,要纠结好一阵,“每个字都不能马虎。”
  创作
  从1982年起,九龙镇每年都会组织春联征集活动,将大家创作的优秀春联收集成册。
  “好的春联,不仅要喜庆、祥和,还要接地气。”李新华说,九龙楹联的春联一直都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很多春联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这些年,九龙坡区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写作九龙楹联的课程。“今年我们征集的不少春联都是学生们创作的,写得很好。”李新华说,今年有2000多人参与了征集活动,收到了4500多副春联。
  如今,九龙楹联已经有了36册,近4万副春联。其中,“春”、“吉祥”、“福”、“新”、“竹”等字出现频率最高。其中,“福”字出现得最多。

教你贴春联
  李新华介绍,贴春联的最佳时间是在除夕吃完年夜饭之后。“吃年夜饭是辞旧,贴春联是迎新。”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贴的时候不妨上网搜索一下,来区分上下联。比如,一到十这十个数字中,只有“三”是平声字。
  一般在元宵节之后,就可以把春联撕掉,但千万不要乱扔。按照过年的习俗,撕掉的春联要放进土灶台里烧掉。文图/本报记者 刘波

堰兴剪纸
  一折一叠、一剪一刻 勾勒出对新年的祝福
  非遗档案

孙宗莉进社区教剪纸。本报记者 杨新宇 摄  14a7-fyrpeie1508132.jpg  保存到相册

  堰兴剪纸吸收国画、版画、烙画、布贴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巴渝文化特色,与綦江版画、忠县唐代仕女图被誉为重庆“民间三宝”。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剪一刻中,“年年有鱼”、“十二生肖”等剪纸,魔术般地被63岁的孙宗莉勾勒出来。
  作为堰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剪纸大师的她,还走进社区、学校,义务教孩子们剪纸,“这么美的剪纸,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去。”
  记忆
  2000年的时候,孙宗莉从重钢运输部退休,闲不住,报名老年大学学画画,拜师周定洲剪纸。对于剪纸,她可是念了几十年。
  小时候过年,孙宗莉最盼着外婆能多剪一些窗花,那红色缕空的窗花,对她来说就是过年的意义。
  那时,孙宗莉只能看着外婆剪,毕竟那红色的纸稀有而昂贵。她自己拿着写满作业的本子,照着描、照着剪。剪得好的,给外婆看了,就自己夹在书里珍藏。
  这份长久而弥新的记忆,支持孙宗莉一路“剪”来,这一剪就是18年。
  传承
  “我只要一剪纸,啥子不愉快都没了。”孙宗莉还想让更多人享受这份喜悦。2003年起,她开始义务教大家剪纸。待业人员、残疾人……最多时有100多人同时来听课。
  如今,每周固定三个下午,她会分别到大渡口区大堰小学、大渡口区庹家坳小学、大渡口区巴渝中学跳磴校区上剪纸课。放假了,她又到社区教大家剪纸。
  在她看来,堰兴剪纸,汲取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精华,表现手法细腻,有着浓厚的东方神韵与抒情风味。“我真怕会剪的人越来越少,以后过年、嫁娶想用剪纸来装饰,就只能用机器剪的,没有感情在里面了。”
  孙宗莉说,只要堰兴剪纸能够传承下来,她到处跑“都是小问题”。
  2月9日上午,在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堰兴社区的活动中心,刚到会议室,孙宗莉便从包里掏出一叠红纸、几把剪刀,还有几十张已塑封好的剪纸。每把剪刀都被她用纸裹住了尖头,纸的外面,还缠着橡皮筋。“不能伤到人,特别是这些孩子。”
  这堂课上,小的有6岁的小学生,大的有60多岁的老邻居。“学生年龄跨度大,所以最好是简单的剪纸,还要符合新春的主题。”于是,孙宗莉选了“年年有鱼”和“爱心喜字”两个图案。
  在一折一叠、一剪一刻中,5条连在一起的鱼儿出现了,带着爱心的“喜”字出现了……双胞胎小哥哥罗浩颖看得目不转睛。这个场景,像极了孙宗莉当初看外婆剪纸。本报记者 罗薛梅

刘贵兵自创的 3D糖画  I_W9-fyrpeie1508041.jpg  保存到相册
刘贵兵正在创作糖画。本报记者 甘侠义 摄  qKya-fyrpeie1508114.jpg  保存到相册

糖画
  以刀为笔,以糖为墨
  立体造型让甜蜜加倍
  非遗档案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所用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温火熬制,熬到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最后将糖画铲起,再粘上竹签。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铜炉上,放着一口脸庞大小的铁锅,暗红色的糖液冒着泡。以刀为笔,以糖为墨,在他手中,糖液变成了羽毛、眼睛、鼻子……最让人惊叹的是,这还是一幅3D立体糖画。
  坐在自己的小摊前,面对观众的称奇声,53岁的刘贵兵很平静,作为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唯一传人,他发明的立体糖画,早已声名在外。
  才到英国秀了一把绝技的刘贵兵说:“只要不下雨,我都会去巴国城开摊,5块钱一转,让大家品尝甜蜜的‘幸福年味’。”
  起源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春节,我都要闹着爸妈带我去看灯,糖关刀是一定要去转上一个的。”42岁的市民刘雨琳说,那个插在糖关刀摊子最顶端的糖龙,是最甜的记忆。
  刘贵兵说,糖画的历史之悠久已无从可考,但是根据史料记载,糖画就诞生于巴蜀地区,这是因为“沙糖”的生产工艺在唐代就出现在四川遂州(今四川省遂宁市),为糖画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创新
  从15岁拜师学糖画至今,最让刘贵兵骄傲的是,他将师父教的平面糖画立了起来,创造了3D糖画。“我是1981年开始学的,那几年正是糖画兴盛时期。”刘贵兵说,学成近3年后,自己开始琢磨着弄出点新花样,花了3个多月,才做出第一个立体糖画。
  平面糖画一次成型,而3D糖画则要求做出更多的平面造型,然后将它们组装到一起。立体糖画对物体的空间感和想象力要求极高,在工艺上也复杂许多。
  2007年,刘贵兵被评为重庆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重庆糖画正式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刘贵兵被评为重庆糖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还受邀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做展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刘贵兵受邀参加了“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来自全球的游客表演3D糖画。“在中国,女孩子们一般都喜欢糖蝴蝶、糖鱼,男孩子则喜欢糖刀、糖龙。而在国外,人们最喜欢让我用糖给他们画头像。”

巧手翻弄,面团生花 红火的春节才有了味
捏面人儿

  非遗档案
  面塑,俗称捏面人儿,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手艺人一双巧手加上简单工具,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渊远流长。
  64岁的明朝兰,用一双巧手、几样简单的工具,很快就捏出了一个面人。不管是花草鱼虫、走兽飞禽,还是历史人物、漫画人物……都栩栩如生。
  明朝兰的艺名叫“明三娘”,从事面塑已二十几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庆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她说,红红火火的春节,捏面人最有感觉。
  谋生
  明三娘住在巴南区李家沱街道,房间内家具只有简单几样,但桌子、柜子、椅子上,都摆满了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面塑,这些是她最重要的“宝贝”。
  明三娘记得,小时候过年,父母就带着她去赶场、逛庙会,每次路过捏面人的小摊,她就走不动路了。
  1991年开始,因为在手工方面有天赋,明三娘就用嫩棕叶编小动物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明三娘在南岸区铜元局赶场时,认识了山东来渝的面塑艺人,唤起了儿时的记忆。经山东师傅的指教,明三娘很快学会了些面塑的基础手法。她买来材料自己钻研,走上了面塑工艺生涯。
  1992年,明朝兰第一次带着自己的面塑作品到深圳参加艺术节。从此,凭着一个个面塑作品,明三娘频频出入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进行艺术展示,多次获全国大奖。后来,明三娘被评为重庆民间艺术家、工艺大师。2016年,被市文化委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庆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发扬
  明三娘最骄傲的事,就是她以发生在重庆的历史故事为背景,捏了大型面塑作品《攻克通远门》,用来献礼亚太市长峰会。这个面塑用了10斤面粉,50多根细钢丝,闭门半月捏制而成。
  从那以后,明三娘喜欢上了大型的历史故事、古代名著等,捏了不少作品。在她创作的一组民乐面塑作品中,人物就有20多个,每个人都身着传统服饰,拿着不同的民俗乐器……“这些作品就很有年味,看了让人觉得很欢快、喜庆。”
  为了更好地保存面塑,明三娘想了不少办法:在面粉里加防腐剂、在面塑表面刷一层清漆等等。
  她正在创作的全新作品,是一组“抗战系列”,老伴陈兴华也在旁边帮忙捏面、搓面。这组作品是以浮雕的手法创作,做出了金属质感。“面塑要不断创新,才有其生命力。”明三娘说。
  明三娘受邀去马王坪学校、恒大城小学等学校为孩子们上兴趣课。“面塑动手又动脑,孩子们特别喜欢。”明三娘说,这样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王世金现场指导花灯表演  1ROC-fyrpeie1508082.jpg  保存到相册

秀山花灯
小调响起,热闹跳唱 堂屋或院坝欢笑成片

  非遗档案
  秀山花灯,因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表演流程主要为:设灯堂、请灯、出灯、送灯等,时间在正月初二到十五。
  2006年,“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早已过了退休年龄,74岁的秀山花灯传承人王世金仍比不少年轻人都忙。他这一生很多事情,都和花灯有关,就连手机彩铃也是花灯主题。
  在王世金看来,秀山花灯不单单是表演艺术,它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产物,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是一种特别的送祝福的方式。
  表演
  每每看到后辈们表演,王世金总能想起自己幼时站在八仙桌上表演的场景。7岁开始学戏的他,8岁就登台表演,此后在花灯剧团先后担任鼓师、指挥、作曲、编剧、导演等职。
  在他记忆里,那时上到老、下到小,几乎人人都会演唱花灯戏。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均在堂屋或院坝进行表演。
  一是“耍灯”,俗称“跳团团”。是由一旦(幺妹子)、一丑(花子)演唱民间小调的歌舞。有时增至三人、四人或六人穿插表演。
  二是“单边灯”,又称“单边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生、旦、丑简单的人物角色,以多首民间曲调演唱的花灯小戏。
  王世金说,表演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家家户户的实际情况来。比如,主家是从医的,就表演《参十代名医》。此外,主家还可另点节目表演。演出结束后,主家一般会安排“十碗八扣“犒劳表演班子。同时,班子会表演《谢酒》《谢饭》等曲调。
  待到正月十五所有表演结束,最后将花灯送到河边烧化,并将跳花灯的道具、服饰从火上抛过,以求跳灯人平安。
  保留
  其实,近几十年来,秀山花灯是走过下坡路的。
  王世金说,在他小时候,一个乡镇就有十几个花灯班子,但后来,最少的时候整个秀山也才十几个传统的班子。收入少、外出务工、没观众等都是原因。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王世金开始系统整理秀山花灯文史资料,将散落在民间的花灯剧目及历史一一收集,编成了三套《秀山花灯集册》。
  近年来,王世金先后牵头创立了花灯寨、太阳农庄等,让传统花灯表演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和稳定客流。
  “现在秀山不少人跳坝坝舞都是以花灯为主题。”王世金说,目前秀山从事以花灯为主题,开展表演、休闲健身等活动的团体约200个,秀山花灯已经历了“留下来”的过程,正在向“传出去”迈进。
  邀你看
  正月初三(2月18日),秀山花灯传统表演班子将会在重庆民国街表演“送财神”。

禹王庙会
  看见历史,感受传统 赏灯听戏每天耍不停
  非遗档案
  祭祀禹王是自康熙年间以来,移居重庆的湖广移民及其后裔依托禹王宫而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在重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影响,是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2006年以来,每逢春节,重庆禹王庙会都会如期举行。
  今年春节,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庙会将再度举行。重庆湖广会馆相关负责人吴女士说,禹王庙会在于将传统庙会的游逛变为非遗文化的体验,让市民全方位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重温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吴女士介绍,作为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重庆禹王庙会已有几百年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逛庙会既是一次传统文化的重温与体验,更是一次寻找年味的久违之旅。”
  “这几年下来,春年期间来逛庙会的重庆人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能利用湖广会馆特有的古代建筑场景和移民文脉历史,让更多市民和全球来渝的游客感受重庆的传统春节,看见重庆历史,体验重庆文化。”
  据介绍,相传大禹治水有功,受到湖广一带民众推崇,称其为禹王、禹神,因此只要有湖广会馆就有禹王庙或禹王殿。后来湖广人移民四川,也将他们的“神”带了过来,在重庆湖广会馆里修建了禹王庙。
  据本土文化学者傅德岷教授介绍,大禹还是位地地道道的“重庆女婿”。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就曾居住重庆,连儿子生在重庆也没有回家看看,才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说法。
  体验
  今年的禹王庙会又有哪些看点呢?
  舞龙和舞狮将在大年初一、初二及元宵节亮相禹王宫广场、东水门老街。
  此外,湖广会馆还邀请了重庆各大戏曲协会,各大剧种六天连唱。
  湖广会馆广东公所,还准备了酉阳摆手舞、苗族竹竿舞、彝族火把舞等非遗展演。
  迎春灯会,则是本次禹王庙会最大亮点之一。全国花灯非遗传人匠心打造,精美地还原了东水门旧城楼──箭楼。
  正月初五有“迎财神”巡游活动,元宵佳节猜灯谜。
  春节期间,游客们还能在东水门广场领取通关文牒,根据通关文牒上的指引完成通关任务后,就能领取相应奖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8-1-31 10:51:01|只看该作者

重庆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 年味浓

  重庆日报讯(记者:黄琪奥 实习生:林曦玺)1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文化委获悉,作为第二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将于2月9日至11日在南山举行。届时,上百家重庆非遗项目、传统手工技艺将汇聚于此,为市民献上一场集美食、文艺演出、手工艺品、趣味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饕餮盛宴。
  本届非遗“嘉年华”由市文化委主办。作为一场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活动,非遗“嘉年华”将从重庆市众多非遗项目中精选200余项参与其中。“这些非遗项目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诸多非遗美食。”市文化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主城市民熟悉的巴南四合胡豆、江北熊鸭子、白市驿板鸭、大渡口雅风酒外,还包括涪陵油醪糟、潼南潼三色太安鱼、南川古佛酒、江津瓦缸酱油、綦江东溪黑鸭、荣昌黄二姐卤白鹅、丰都麻辣鸡、垫江梅咂酒、长寿湖鱼面、开州龙珠茶等。
  这位负责人表示,活动期间,主办方将邀请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与市民一道炸爆米花、制作糖关刀、磨豆腐、熏腊肉,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此外,市民还可重温写春联、猜灯谜、捏面人等传统民俗,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此外,活动期间,市文化委还将为荣获“2017年最受市民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0强”“2017年重庆十佳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授牌,并举办重庆市非遗传承展论坛以及非遗专场演出,让市民深入了解重庆市非遗文化。
  本届非遗“嘉年华”全程免费对市民开放,主办方将开通1条免费乘车路线。活动期间,每日上午9点至下午6点30分,市民可在四公里免费乘车直达非遗“嘉年华”现场。
  
7#
 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9-18 09:51:00|只看该作者

重庆文博会落幕“非遗”产品扎堆亮相

源自:重庆晨报
原文标题:重庆文博会落幕“非遗”产品扎堆亮相让市民看嗨了
⊙记者:李晟 陈翔 ◎摄影:李斌 甘侠义 杨新宇

綦江展台,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市民制作绣花  BPA1-fykywuc5900361.jpg  保存到相册
秀山展台精美的竹编制品  V6Kr-fykymwm9485027.jpg  保存到相册
奉节展台展示的汉砖拓片  CIfT-fykymue6795637.jpg  保存到相册
奉节展台,香喷喷的盬子鸡也端到了现场  Db28-fykymue6795639.jpg  保存到相册

  梁平竹帘、山神漆器、盬(音同“古”)子鸡……在第六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现场,以这些商品为代表的诸多“非遗”产品成为本次文博会的“主角”,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
  昨天(17日),文博会正式落下为期4天的大幕,本届文博会(含车交会)的总交易额为1.7亿元,共吸引40万市民参观。
  本届文博会以“交流·交易·交融”为主题,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多元融合、重点突破”。相较往几届,无论在规模、客商数量、关注度上都有显著提升。

市民观看“非遗”产品制作流程
  “烹饪盬子鸡最好要采用散养的土鸡,并且最好采用十个月以上的土鸡,才能保证肉质达到最佳口感。”中午,奉节展位的工作人员把电磁炉搬到了现场,一边烹饪着盬子鸡,一边给顾客们介绍着烹饪盬子鸡的注意事项。
  而在梁平展区,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场景──一位女士端坐在绣绷前,只见她手中的丝线时而上下飞舞,时而纵横交织,飞针走线间,一幅绘制有花鸟画的梁平竹帘就已初见雏形。
  “涪陵榨菜的制作,包括风干、切丝、压榨、上料等12个步骤,整个工序都不容易……”在涪陵展区,工作人员正向市民介绍榨菜的制作流程,只见他一边介绍,一边把早已准备好的青菜头切成了丝……
  不仅是他们,为推广“非遗”产品,各区县展位也是煞费苦心:在忠县展台,民间艺人表演起了张飞的故事;在秀山展台,高高挂起的彩色花灯下,艺人们激情演奏民族乐器排箫,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本次文博会上,各个区(县)在介绍他们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时,都摒弃了以往简单的说教,而是亲自上手,向市民还原制作过程,甚至让市民参与其中。”文博会有关负责人说,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市民对“非遗”项目更加了解,也有利于进行相关的文化、经济推广。

非遗产品成为高价艺术品
  “原来我一直觉得 非遗 产品很便宜,但逛了文博会才知道,非遗 产品都是价值不菲啊。”在黔江展区,花2000元购买了一套利用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所画的人物画后,市民曾勇说。
  “他所买的土陶画是我们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的重要表现形式。”该手艺第30代区级传承人刘海龙说,一张15cm 40cm的土陶画,需要经过揉泥、拍板等多个工序,通常需要几天时间,价格自然不菲。
  在城口展区,记者则看到他们带来的山神漆器,一个小小的花瓶售价就达一两千元。稍微大一点的花瓶售价高达数万元。“为了让漆器呈现出层次不同、深浅不一的颜色,往往要经过上百道工艺,才能完成制作。”该展区负责人说,山神漆器也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情况,但近年来这个“非遗”产品重新焕发了生机,销量很不错,常常作为礼品送给外宾。

巫山带来珍宝“百寿碑”
  一张雪白的宣纸,蒙在古朴的汉砖上,润湿、上色,再用湿布均匀地拍打,不一会儿,一张古香古色的汉砖拓片就完成了。“太漂亮了!”从杨家坪赶来参观的李燕玲看后非常兴奋,“我可以学做一张拓片吗?”
  “当然可以!”参观者纷纷向巫山展台区围拢过来,在主办方指导下,纷纷参与制作。
  “拓片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可惜的是,现在了解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该展位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我们把巫山县博物馆的展品──百寿碑带到现场进行拓片制作,一方面是向市民介绍这项传统的技艺,另一方面则是借机向他们介绍巫山悠久的历史文化。

荣昌“四宝”来了“三宝”
  春秋时期便是巴国属地的荣昌,拥有近2000年的历史,拥有在宋代就闻名巴蜀的螺罐山云峰寺,还有万灵古镇、清流民俗风情小镇、昌州故里等人文景点,更拥有折扇、陶器、夏布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与荣昌猪共同构成“荣昌四宝”。
  这次在文博会上,荣昌区带来了“荣昌四宝”中的三宝──折扇、陶器、夏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次文博会,荣昌展区主要展示了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享誉海内外的荣昌夏布,中国四大明陶之一的荣昌陶,中国三大名扇之一的荣昌折扇。
  荣昌展区中处处可见夏布,展区负责人拿出几块“夏布中的精品”,介绍道,“荣昌夏布起源于清朝,以苎麻为原料,易洗易干、通风透气,很适合夏天穿。其中精漂的细布,色泽雪白,细嫩柔软,被称为 麻绸、珍珠罗纹。”
  展区里还有一个专门供市民喝茶的地方,而喝茶的茶具正是荣昌陶器。“荣昌陶釉质尚光、朴素大方,有 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 的美誉。”把荣昌陶器用于装茶,和市民互动,“让他们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到陶器。”
  明末,荣昌折扇曾作为贡品入朝,展区里的扇子精美,吸引了一些市民驻足欣赏。“他们这个扇子图案可真好看,还有小烫花,光拿来扇风还有点舍不得。”一位大爷告诉记者。

众人围观称赞綦江农民版画
  用毛笔蘸上颜料,细细地涂在木板上某一个区域,再印到纸上,只见一女子不断地重复该动作,纸上竟慢慢呈现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来。
  “这太神奇了!”围观群众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当得知这是綦江传统民间艺术──农民版画时,众人更是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农民版画是綦江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其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在木版上雕刻出来的图画,采用人工拓印的方法制作而成,构图明快,色彩艳丽,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巴哥 发表于: 2017-6-11 10:51:00|只看该作者

你天天吃的这些重庆美食都是非遗 最后一个超级流口水

源自:重庆日报
原文标题:你天天吃的这些都是非遗,最后一个超级流口水

  重庆美食甲天下
  作为一名重庆的好吃狗
  你可知道
  有些你天天吃的
  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哦。


  6月10日是世界非遗日
  就让我走进重庆的非遗美食
  来趟有文化的美食之旅吧!


九园包子
  九园包子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早在清光绪年间,内江富商郑贤源的家传私房菜一品点心,由于皮料、馅料与众不同,风味独特,受到食者好评。后来郑氏技艺的传承人郑均林到重庆等地谋生,把一品点心制作技艺带到重庆,1931年郑均林在九园食店任厨时,以一品点心为基础创制了九园包子。
  九园包子与其他普通包子的做法完全不同,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以酱肉包子为例,选用最好的猪前夹肉,把瘦肉和肥肉剥离,然后将瘦肉和肥肉切成小块,在锅里炒制20分钟,还要人工剁成0.5厘米大小颗粒的肉,馅要三分肥肉七分瘦肉,最后再回锅炒和加料。

黔江鸡杂
  黔江鸡杂是重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技艺类型。据考证,黔江鸡杂的历史已达150余年,其间,经历了四次变化,演化成现在集色香味形于一体的佳肴。目前,黔江鸡杂已从黔江走向整个武陵山区,走向全国。

鸡肉抄手
  鸡肉抄手是一款起源于合川的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鸡肉等。鸡肉抄手已有80年的历史。鸡肉抄手因其馅心细嫩、汤汁鲜美、面皮洁白、软而不绒、油而不腻,令食客赞不绝口。重庆市政府1999年将其命名为“重庆名特风味小吃”。

邮亭鲫鱼
  邮亭鲫鱼由60多岁重庆大足邮亭镇向姓老人发明,是重庆烹饪鱼的又一杰作。目前,邮亭鲫鱼已成为大足的一张名片。邮亭鲫鱼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江湖菜,麻辣汤料的做法,让鲫鱼具备了川菜的色香和味道,经典的碎米花生、榨菜、葱花等佐料更让这道菜增香不少。

石宝蒸豆腐
  石宝蒸豆腐,热菜,咸鲜味型。色泽红亮,咸鲜微辣,炬嫩爽口。是一道忠县的传统名菜,原为忠县石宝寨寺庙的斋菜,后来流传至民间,故名石宝蒸豆腐。

城口老腊肉
  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城口老腊肉,因其工艺独特、香味纯正,早已成为享誉市内外的知名品牌。一片片金黄剔透、香味纯正、肥而不腻的城口老腊肉,给人以齿颊流芳、回味悠长之感。吃上一嘴,便马上感到一种浓浓郁郁、香香醇醇、滋滋润润的鲜美,令人荡气回肠,垂涎欲滴……

北碚豆花
  据《北碚志》等史料记载,北碚豆花早在清朝末年就颇负盛名。北碚因地处嘉陵江边,得江之利,取水之便,在那个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挑夫由江边挑水上街,供豆花馆点豆花。到抗战时期,不少政府机关、大专院校迁至北碚,人口骤增,吃豆花饭成为了时尚。时任北碚峡防局长的卢作孚,曾以北碚豆花招待过郭沫若、冯玉祥、老舍、梁漱溟、梁实秋、晏阳初等社会名流。

土沱麻饼
  土沱麻饼是汉族传统名点,属于川式糕点。已有80多年历史。底面呈褐色,块形饱满完整,每块50克,皮薄馅大,松酥滋润,味美甜香,风味独特。

麻辣鸡块
  不少人吃过麻辣鸡块,却不知道麻辣鸡块的传说。从汉朝开始,丰都便在平都山(今名山)大兴土木,在唐朝时修仙都观,就是现在的“天子殿”。仙都观门前左右站立有高两米的鸡脚、无常二神:白面无常爷,迎孝接善;青脸鸡脚神,锁恶拿顽。传说鸡脚神生前为一只好色的大公鸡,做尽淫秽之事,死后虽有悔改之意当了无常的跟班,但民间始终憎恶唾弃,民间吃鸡,将其大卸数块,拌以麻辣大料,既可食美味,也泄了心头之恨,同时也成就了一道地方名菜,即丰都麻辣鸡块。

白市驿板鸭
  白市驿板鸭已有100多年历史,白市驿板鸭是重庆著名的特色小吃,以产于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而得名,蒲扇状的板鸭可蒸、可煮、可爆炒,来上一盘佐酒下饭,给个神仙都不换!

油醪糟
  涪陵油醪糟香甜可口,油而不腻。客人进家,主人就煮一碗油醪糟(有的地方要加上鸡蛋)让客人享用。这一待客方式地方说法叫做“吃开水”。因为油醪糟在客人心目中有“第一印象”的作用,因此,油醪糟的制作就尤其精细和讲究。长期积累的结果,涪陵油醪糟就声名远播,最终走进了涪陵饮食业,享有了“重庆名特小吃”的美誉。

重庆火锅
  最后,轮到重庆人最喜爱的火锅啦!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汉族民间,历史悠久。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其由来是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各种奇妙的香料,不仅塑造了重庆火辣的味道,也染红了大半个中国!

  没想到吧
  这些都是重庆的非遗!
  走,约个夜啤酒
  把这些非遗美食一网打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20:43,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