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美丽的“桥都”
数量和种类全国之最
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重庆市成为全国桥梁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城市。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美籍华人邓文中不禁为之感叹:“重庆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桥都’”。
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重庆已建成公路桥梁4400多座,其中长江上建成特大桥11座,在建的9座,嘉陵江上已建和在建公路大桥有12座。仅主城区两江上,目前就已建成13座公路大桥,还有5座正在建设中。2020年,主城两江上将架起桥梁31座。
重庆的桥梁种类繁多,拱桥、斜拉桥、悬索桥、连续钢构桥、T型钢构桥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身影。
这里,有被誉为“千里渝湛第一桥”的大佛寺长江大桥,气势恢宏的鹅公岩大桥,宏伟壮观的马桑溪长江大桥,现代化的渝澳大桥──
这里,有“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大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桥”巫山长江公路大桥,“世界上公路和轨道交通两用拱桥中跨度最大的”菜园坝长江大桥──
重庆因桥梁而发展,山城因桥梁而生动。白天,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从桥上经过,为城市输送着活力与精彩。晚上,车辆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灯海之中,更为山城的夜色平添了几分妩媚。
桥下水流倒映着都市的灯火,满天繁星又好似人间的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俯仰顾盼,情境各异。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重庆的热情与泼辣,造就了一座座大桥。如果说山是重庆的形象,水是重庆的血脉,桥就应该是重庆的骨架!
3年建成一座大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平均10年才建成一座桥,现在一般3年的时间就够了。”重庆市桥梁协会会长顾庭勇称。
“九五”计划(1996年—2000年)开始以后,重庆迎来了历史上的“建桥高峰年”,李家沱长江大桥、嘉陵江高家花园大桥、嘉陵江黄花园大桥、长江鹅公岩大桥相继建成。
进入“十五”计划后,重庆桥梁建设更是快马加鞭,嘉陵江渝澳大桥、长江大佛寺大桥、马桑溪大桥相继竣工。
重庆被两江环抱,桥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使幅员扩展到8万余平方公里,广袤的山川大地,急需更多的桥梁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交通宏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改善重庆直辖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重庆交通建设的蓝图上出现了“半小时主城”和“八小时重庆”、“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等字眼。
“半小时主城”就是要求在主城范围内,任何一个重要节点到重庆人民广场,或者主城各区政府所在地到达重庆市政府不超过半小时。渝澳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拓宽工程等城市桥梁都是“半小时主城”工程的一部分。
“半小时主城”作为一个奋斗目标,给多年苦于交通不便的重庆人带来几多兴奋。据了解,到2020年,主城区将再建8座大桥,包括现有的13座和在建的5座,2020年,主城两江上将架起31座桥梁。
按照规划,随着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的延伸,整个重庆市境内未来还将出现100多座大桥。
桥带来生机,桥注入活力,桥旁高楼与商机竞相生长。
重庆人今日长缨在手,世世代代困扰重庆人的嘉陵江和长江两条苍龙如今也低下了桀骜不驯的头颅,滔滔江水已经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
两江之上,众多的桥梁还将意气风发地凌波而起;巴渝大地,重庆的经济将随着交通发展蒸蒸日上。
重庆人的桥梁情节
“穿着中山服,春风满面地站在桥头,身后是彩旗飞扬的大桥”,许多老重庆人的相册里,大多有一张这样的黑白照片。一座桥建好了,人们与亲朋好友一道走一走,看一看,拍张照片留做纪念,这样的习俗,在重庆叫“踏桥”。
上个世纪40年代,重庆人一直为哺育他们的两江所困,往返两岸只能靠渡船,交通极为不便。“一桥飞架,天堑通途”,是重庆人多年的梦想。
“我们那个时候把去解放碑叫做‘进城’,由于交通不便,也难得进一次‘城’”。在嘉陵江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卫东老人说,“早些时候只有木船,一次可乘坐12人,枯水期最多可乘坐16人。”那时的过江木船全靠人划桨,顺利的话也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后来有了轮渡,才好多了。”老人回忆道。轮渡一般一次能承载100多人,时速快,从江北城到朝天门仅需5—6分钟的时间。因此,又快捷、又安全的轮渡深受市民的欢迎。就江北城的渡口而言,每天可运送几千人。早上头几班船的乘客大多是商贩,他们必须乘坐前三班船,才能抢占好地盘,所以,每天凌晨2点就得在渡口候船。
1958年,重庆开始修建嘉陵江牛角沱大桥,全桥长600.56米,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宽3.75米,是重庆市修建的第一座城市桥梁,也是西南地区惟一的钢桁梁城市大桥。
消息一出,全市人民为之兴奋。然而,这座桥的修建却相当艰难。据当时参与工程的一位老工程师介绍,当时,在重庆修小南海铁路桥的国家铁道部大桥局也派人前来支援。他说,完成第一季枯水季节的施工后,第四工程处的专家撤离了重庆。经过多次研究,重庆人自己成立了工程处。但是,3年自然灾害紧接着来了。没有水泥,技术工人想办法研制出了土水泥。但土水泥不符合要求,他们还是忍痛将辛辛苦苦垒起来的土水泥桥墩炸掉重新修建。
历经磨难,嘉陵江牛角沱大桥终于在1966年1月竣工了!嘉陵江牛角沱大桥是重庆从渝中半岛跨出的第一步,它不仅带动了观音桥片区的发展,对整个江北区到现在的江北、渝北和北部新区“三北”的影响都极其深远。
以渝北区龙溪镇为例,1989年人口只有2万,当时只有一条公路,只有一班公交车,但石门大桥修好后,人口迅速膨胀为近20万。城市配套设施也迅速增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如今的龙溪镇已经成为主城都市区的一部分。
1980年7月1日,长江石板坡大桥竣工通车,渝中半岛和江北区、南岸区终于连接在了一起。大桥,成了沟通两江三地的重要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