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730|回复: 5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21:3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丹巴古碉群现状及价值

 [复制链接]

丹巴古碉群现状及价值

●宋兴富 王昌荣 刘玉兵 蒋成 陈剑 汤诗伟/文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2006年5月26日,丹巴古碉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丹巴中路、梭坡藏寨碉群”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已通过省级评审。丹巴古碉群是四川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古碉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受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委托,甘孜州文化局于2006年4月11日至24日组织相关人员对丹巴县梭坡乡的莫洛村、大渡河右岸蒲角顶片区和莫洛村山后小金川左岸的中路乡的古碉群进行了调查和记录,聘请专业测绘人员赴实地对古碉群分布范围(平面及高程分布范围)进行了测绘,邀请历史、考古、民族、宗教、旅游、地质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论证,并与丹巴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座谈。在此基础上,会同成都博物院组织专业人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完成了本专题研究文本的编写工作。

微软雅黑 size=6>一、丹巴概况

1.位置及民族人口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东南和南部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面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地理位置坐标为30°29′N~31°29′N,101°17′E~102°12′E。东西最宽86.9公里,南北最长105公里,面积5649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章谷镇海拔约1870米。

  2005年全县总人口5.6万人,农业人口占86%;全县有藏、汉等13个民族,藏族人口占78%。


2.地理与气候概况

  丹巴县境属岷山、邛崃山高山区,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地势西南高,东南低,海子山海拔5820米,为全县最高点;东南方大渡河海拔1700米,为全县最低点。境内峰峦重叠,高山对峙,峡谷深邃,沟谷众多,大金川河由北向南,先后纳入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汇合而折向东流,纳小金川河后始称大渡河,东南流出境。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2°C,一月均温4.4°C,最热月(八月)均温22.4°C,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


3.历史沿革

  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联合对丹巴县东北约3公里的中路乡罕额依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地处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约600米,海拔2400米,面积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23平方米,共发现灰坑8个,房屋遗址两处,出土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装饰品,出土的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锄、石锤和水晶石磨制的细石器。出土的骨器多为磨制而成,有骨梳、骨针、出土的陶器有黑色和红棕色,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陶杯、钵、罐等器皿上还有简单的花纹。其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根据出土陶器的对比研究及C14测试数据,评定第一期遗存的年代在距今5000~4500年间,第二期遗存的年代在距今4500~4100年间,第三期遗存的年代在距今3800~2000年间。表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丹巴就已有人类定居生活繁衍。

  丹巴在秦、汉为西羌领地。隋为嘉良夷地。唐置东西嘉良州,隶雅州,后被吐蕃所据。宋仍置东西嘉良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置革什扎安抚司和巴底安抚司。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置巴旺安抚司。干隆三十九年(1774年),巴旺、巴底安抚司升为宣慰使司。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章谷屯,隶懋功(今小金县)屯美诺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康定辖属的鲁密章谷24寨连同丹东、巴旺、巴底置丹巴县。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建立了丹巴县苏维埃(又名格勒得沙)政府和大桑区、巴旺、巴底、丹东、边耳、聂呷、半扇门乡等苏维埃政府。民国28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05年,全县辖14乡、1镇、181个行政村。县治章谷镇,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省府成都368公里。丹巴置县时,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赛事预报 中晚唐蜀兵不断反叛之谜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21:5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古碉概况
 
  1.文献记载及传说丹巴古碉形成的历史十分久远,《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冉駹夷“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至十余丈为邛笼。”唐李贤注曰:邛笼“今彼土夷呼为碉”。在《北史·氐传》中记载最为详尽:“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备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太平寰宇记》记述威、茂州(今阿坝州汶川、茂县)之人“垒石为石巢以居,如浮屠数重,……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丹巴古碉曾经受过地震等自然灾害、无数次的械斗和战争的影响,直到清代干隆时期“两金川之役”之前,民间的民居和古碉不断地自由拆旧修新,周而复始,其风格与类型、技术与艺术不断完善。“两金川之役”后,据口碑和有关资料记载,丹巴县境内还保存有3000余座古碉。至今保留完整的古碉大约1/10,但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风貌,古碉的数量及分布密度在国内名列首位。目前,残留在丹巴的完整古碉中,最高的古碉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绝佳的地步。它不仅是极富感染力的旅游人文景观,而且还是研究该区域内古代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的最理想的“化石标本”。
 
  丹巴古碉建筑早已闻名遐迩,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康区考察时就作过如下记述:“夷家皆住高碉,称为夷寨子,用乱石垒砌,酷似砖墙,其高约五六丈以上,与西洋之洋楼无异。尤为精美者,为丹巴各夷寨,常四五十家聚修一处,如井壁、中龙、梭坡大寨等处,其崔巍壮丽,与瑞士石城相似。”“番俗无城而多碉,最坚固之碉为六棱……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八角碉虽乱石所砌,其寿命常达千年之久,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数是物。”在历史上,大小金川、丹巴一带建碉,成为一种时尚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筹划建碉,倘若男孩长大后,高碉还未建成,就别想娶到媳妇。这至少可以证明,古碉已成为当地人们家庭兴盛、富有的精神象征。
 
  2.造型与类型
 
  丹巴的古碉从造形上有4角、5角、8角、13角之分,现存古碉及遗址总数为562座。(其中5角碉和13角碉在国内属于非常罕见的类型,丹巴境内仅各存一座,分别位于梭坡乡的莫洛村和泽周村。)古碉从功能上分,又有战碉(军事防御碉)、通讯预警碉(瞭望碉、哨碉、烽火碉)、土司官寨碉、寨碉、家碉、界碉、风水碉、祭祀碉、要隘碉等。这些古碉均由乱石堆砌而成,棱角分明、墙面光洁、下宽上窄,并随高度增加内收。碉高一般为20余米,最高者可达60余米。古碉内一般有10余层至20余层,每层皆有小巧的了望射击孔。
 
  3.建筑工艺
 
  各种古碉的修建技术基本相同,均先掘取表土坚硬的深土层,平整地基后便开始放线砌筑基础,再逐层向上修砌。其建筑材料全部取自当地的天然石料、粘土以及木材。修建古碉时,砌筑工匠仅依内架砌反手墙,全凭经验逐级收分。有的古碉一般砌至1.40-1.60m左右,即要进行一次找平,然后用木板平铺作墙筋,以增加墙体的拉结力,增强墙体的稳固性,防止裂墙,有的古碉则看不出加筋痕迹,而是在砌筑过程中,特别注意墙体交角处石块的安放,这些石块既厚重、又硕长,俗称“过江石”,以充分保证其墙体石块之间的紧密咬合程度,其余部分,则十分注重石块摆放的平整度,还要注意上下和内外石块之间的错位,禁忌对缝,细微空隙处,则用小石块和粘土填充,做到满泥满接。一座古碉,需要众多人手,经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完工。
 
  4.古碉的功用
 
  《北史·氐传》记载“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备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这段文字对古碉从形状到用途作了详尽描绘,可见当时古碉就形成规模,并且一开始便是战居两用的建造物。
 
  中路、梭坡古碉中,有家碉、寨碉、界碉、要隘碉之分。无论哪一种碉,其最基本的功能均可归结于一点,即军事和安全防御功能,只是不同的碉其军事和安全防御范围、作用、以及建筑位置有异而已。家碉主要建于住房侧或住房中,其防御范围仅限于家庭个体;寨碉则主要建于村寨要道口或人口密集中心区,往往一个村寨或一个部落就建有数座寨碉,以防御外来侵害扰乱并供集体用以抵抗、藏身、储藏水和食物用;界碉则是作为村寨与村寨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分界标,为避免边界争端和纠纷,这种类型的碉,大都建于离村寨较远,自然分界不十分明显的地方;烽火碉和要隘碉,一般建在视野开阔的山梁上或谷岔口,作为警戒用。
 
  各种功能的古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结成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成为抵御外来的武装侵袭的防御体系。
 
  古碉墙壁厚实坚固,不少墙上砌有数百斤甚至数千斤重的大石,碉门设在离地一丈多至两丈高处,当年碉门前安放有独木梯(这种独木梯至今仍在丹巴地区大小金川流域及大渡河上游的藏民居住楼房的第三第四层中广泛应用,有的古碉中还保存着这样的独木梯),只可攀援独木梯进入古碉。敌人到来时,将独木梯抽入古碉内,关上碉堡门,碉堡门矮而小,门板用厚实木料做成,轻易不能破入,碉内用木隔层,高达十余层,每层均有箭窗枪眼,在高的地方还有类似小门的大窗口,能抛掷巨石打击敌人。碉内层层皆堆积有大量石块,只要敌人靠近高碉,随时都会遭受沉重打击,即使破门入碉,也无法占领高碉。
 
  5.用分布及现状
 
  丹巴的古碉(及遗址)以梭坡乡古碉群(包括莫洛村、左比村和蒲角顶片区等组成部分,共计175座)、中路乡古碉群(88座)两地为最,占全县古碉总数的47%,为丹巴古碉群的核心分布区。其余各乡镇所存古碉均较为分散,数量较少,一般每村仅十座左右。
 
  古碉的基座尺寸基本集中在5至7米见方,各边长基本相等。也有个别碉基座尺寸突破8米,或呈明显的长方形。完好的碉楼均在10米以上,多数在25米以上,其中最高者(当地称碉王,左比村5号)高达68米。
 
  经过对梭坡乡(宋达村、呷拉村、泽周村、泽公村、莫洛村、左比村)、中路乡(克格依村、基卡依村、呷仁依村、波色龙村)海拔1900m~2900m范围内现存较完整古碉的调查统计发现,古碉较集中分布于海拔2300m~2700m之间,占总数的八成以上。海拔2100m以下七处,均位于莫洛村,最低为1959.8m。另外,虽然不在本次海拔测绘范围内,但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大渡河沿岸还有一座古碉的海拔更低,即梭坡乡东风村境内一座高28米的四角碉,海拔仅为1880m。
 
  本次调查中,将古碉保存完好程度分为ABCDE五个级别,分别代表完好、顶部残缺、碉体有局部破损、碉体大部分已不存在、几乎完全毁坏仅存遗址。据统计,中路乡古碉A级18座、B级9座、C级5座、D级11座、E级1座;梭坡乡古碉A级16座、B级18座、C级4座、D级3座、E级2座(详见统计表)。
 
  所有古碉的建造材料均为石头、粘土和木材。关于损坏的原因,仅凭技术手段难以判断。据当地人介绍,基本上是因为风雨的侵蚀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为破坏。长期的风雨将给无人维护的古碉顶部带来较大的侵蚀作用,粘土的饱和度过高后导致粘合能力降低,使石料逐渐脱落,从而造成从顶部开始的残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地文物普遍被人为损坏,丹巴古碉也未能幸免。其间,当地人将古碉的石头拆下用于修建自己的居住用房,大量古碉被破坏。现在建于残损古碉旁的居民住宅,有些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用拆下的古碉石材修建而成。另外,前几年由于丹巴当地石材渐渐稀缺,价格上涨很快,一些居民曾拆碉取石,对古碉造成了新一轮的破坏。但这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拆碉取石的现象得到了及时的制止。丹巴古碉群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古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文物局还对危碉进行了加固和维修。
 
  6.文物保护级别和范围
 
  丹巴古碉群于2001年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次年申报文本通过省级评审。2002年11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人民政府2004年11月川府函(2004)237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补名单的函》中明确划定了丹巴古碉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5月26日,丹巴古碉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丹巴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古碉群保护范围的通知》(丹巴府发[1995]42号)文件规定,分布在中路、梭坡两地的古碉群为重点保护区。其它12乡和章谷镇境内零散的古碉作为一般保护区,无论是重点保护区或是一般保护区范围内,以每座古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50米内属于控制地带,不得批准任何建设项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22:21|只看该作者
三、古碉价值评估
 
  古碉是在丹巴藏族本地居民的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石砌及石结构的古碉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独领风骚,也是世界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石室建筑、设防民居的奇迹,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竖起了一座人类文明的丰碑,体现了嘉绒藏族高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古碉群保存至今,是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嘉绒藏族砌石建筑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古碉已成为丹巴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丹巴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丹巴古碉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目前保留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好的古碉群,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宗教等最具特征性的建筑,与本民族村落活动息息相关,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对研究丹巴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还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走廊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
 
  1.历史文化价值
 
  (1)古碉群是本地先民在险峻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发挥聪明才智,繁衍生息,创造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有机统一。
 
  (2)丹巴古碉群为研究嘉绒藏族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丹巴是我国嘉绒藏族文化核心区域,其古碉群保存最为集中和完整,而且在建筑技术和形制上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古碉,是嘉绒藏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
 
  (3)丹巴古碉群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后汉书·西南夷传》已有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尺,谓‘邛笼’”。有关于“邛笼”的文字记载,从汉到唐屡见于史书,多数学者认为,“邛笼”即为古碉。
 
  (4)干隆年间两次大小金川战役对该区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也导致清朝国库空虚,进而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古碉群影响并见证了这段历史。
 
  两次金川战争,先后历时八年,大小战争数百场,死伤将士十万,耗白银七千万两,是大清立朝以来最艰难、最残酷的战争,“功倍事半”。《清实录》记载:“故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攻色尔底碉击二百余炮,碉堡一角。”战争中无疑古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战争铸造了古碉文化的辉煌。
 
  干隆王朝两次用兵金川之后,大小金川的地方势力被消除。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局面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古碉在战争史上闪出一阵辉煌夺目的光辉后,也变成历史胜迹。丹巴古碉的建筑艺术移植到了丹巴的藏楼民居,在民居上得以继承和发扬。至今,丹巴的每一幢藏楼后面的一角都矗立着形似碉楼的最高层楼房,这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这时的古碉已不再是简单的战争工具,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干隆王打金川”成为当地人们的历史口碑,有关干隆打金川的故事至今挂在老人们的嘴边。
 
  (5)在京城内仿建敌军作战方式习战以攻敌,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仅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在长安城凿昆明池习水战以征昆明,另一次便是干隆帝在北京香山砌碉楼习碉战以攻打大小金川。
 
  清王朝对金川久攻不下十分恼火,为此专门挑选精锐军两千名,组成“健锐云梯营”,并吸纳一些金川“番子”加入其中。同时清王朝还把俘虏和丹巴民间匠人调往北京,在香山仿建金川高碉,并设计与金川要塞相似的地形地物,“间亦衣衫,以肖刮尔(噶尔衣)、勒歪(勒乌围)之境。”使健锐营日习攻碉之战,待其谙熟碉战之术后调往金川前线作战。
 
  (6)部分古碉在红军长征途经丹巴藏区时被作为指挥部等设施使用,如红军藏民独立二师指挥部曾设于甲居藏寨古碉,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价值。
 
  (7)丹巴古碉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价值不言而喻,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后人对相关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实物资料。
 
  2.民族宗教价值
 
  (1)古碉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走廊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也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实证,对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的江河和山脉大都为西-东或西-北走向,唯独青藏高原东部与川西高原之间,却有数条大江几乎平行的自北而南,一泻千里。湍急的水流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纵切出一条条深谷和北-南走向的山岭。溯江上下,低浅的河谷自然形成连接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通道。历史上我国西北地区的藏缅语族诸民族南下和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地区的壮、侗、孟高棉语族诸民族北上,大都经由这一通道,藏、汉民族的交往必穿越此区,故民族史上将这一地区称为“民族走廊”。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渗入,这一地区许多古老文化遗存正加速趋向消亡,尽快开展对这一地区的全面考察研究,已成为史学界、民族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古碉是该区域文化遗产中遗留下来的最为重要的实物见证之一,是研究相关课题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
 
  (2)多种民俗仪式均与古碉有密切的关系。
 
  嘉绒藏族历来都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和崇拜。墨尔多山是嘉绒藏族对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的象征,千百年来,当地人们一直对其顶礼膜拜。每座民居中,除了均有供奉神灵的经堂外,在屋顶也均有崇拜诸神的标志。凡村寨举行的女子成年礼、结婚仪式,逢年过节集体跳锅庄等,均在古碉下进行;男子们成年仪式,也围绕古碉来进行。
 
  据当地的风俗,过去谁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筑古碉,还要打炼一坨毛铁埋在土里,孩子每长一岁便修筑一层古碉,同时要把毛铁从土里挖出来打炼一番。等孩子长大到十八岁时,古碉修到十八层,毛铁也已炼制成钢刀,这时便要给男孩举行成人仪式,并把钢刀赐予男孩。这种习俗给古碉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尚武精神。
 
  (3)古碉有很多神秘的文化现象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如古碉表面常用白石装饰有各种与信仰习俗相关的符号,碉的雌雄之分、男性象征含义,八角碉、十三角碉的特殊含义等,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3.建筑艺术价值
 
  (1)丹巴古碉群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石结构,砖石结构多用于墓葬建筑和佛塔建筑。石构建筑的光辉基本被西方占据。但丹巴古碉无疑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类型,证明中国的石构建筑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与艺术水平,被誉为世界石城石堡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
 
  (2)与西方石构建筑的相比,丹巴古碉的修筑基本不靠图纸,施工过程中也不放线,修筑工匠仅依内架砌反手墙,全凭经验逐级收分,这种建筑技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3)丹巴古碉群是在高山峡谷险峻自然环境下人类建筑技术的结晶,当地先民不但修筑了高碉,还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实现了定居的居住方式,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不解之谜。
 
  (4)古碉建筑运用了先进的力学和结构学原理。
 
  古碉虽是年代筑久之物,但其结构却采用了许多现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圆形内结力学原理等,使这些瘦高的建筑千百年来经历风雨、战争、地震考验而至今屹立于横断山脉,是当今世界同类建筑中绝无仅有的杰作。
 
  4.旅游文化价值
 
  一位著名风光摄影家曾这样描述丹巴:“我长期以来驱车奔驰在四川川西高原,美丽的丹巴就坐落在川西高原的深山峡谷中,大渡河从山间奔腾流过。丹巴的藏寨就依山傍水,面向太阳,坐落在山腰,其中,最有特点的甲居、中路等村寨,它们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表现出中国西部那种天人合一的神奇和壮美景观。”
 
  (1)旅游资源特点及优势
 
  第一、丹巴在四川旅游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四川旅游西环线上的一颗明珠,而古碉更是省政府着力推介的四川新的五大世界级精品旅游资源之一。四川省旅游规划中写道:近期重点建设好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亚丁、海螺沟、丹巴古碉寨美人谷、泸定桥—岚安、伍须海等5个精品旅游区。延伸和扩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及旅游路线,形成北与九环线和成都口岸区、南与中甸和丽江、西与昌都、东与攀西地区联网的旅游大发展格局。开辟四川香格里拉旅游机场连接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空中巴士旅游线。
 
  第二、丹巴是嘉绒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古碉不仅仅是文物,而且还是嘉绒藏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古碉与嘉绒文化古今结合、动静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古碉是丹巴旅游形象的重要体现。丹巴目前正着力打造的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大旅游品牌,对游客颇具吸引力。其中古碉历史悠久,是三大品牌的灵魂所在,是含金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四、丹巴古碉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尤其是莫洛村、蒲角顶、中路碉群,古碉及其遗址总计263座,占丹巴全县总数的47%,且与藏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旅游景观。这种情况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利用,是游客集中体验嘉绒文化的最佳途径。
 
  第五、旅游业已从过去的观光游逐步过渡到体验游,丹巴不但有俊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奇特的建筑和纯朴的嘉绒藏族人文环境,是体验游的绝佳去处。
 
  (2)旅游发展进程及趋势
 
  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一位外国人站在大渡河源头的丹巴城边,望着对岸藏寨里耸入云际的林立古碉,突然惊呼“我发现了新大陆”。这位法国人叫舍廉艾,时任丹巴天主教堂神父,以后他曾任天主教康定教区主教。就是他摄下了丹巴古碉和丹巴天然石英壁画的照片寄往法国参加1916年在里昂举行的摄影展。
 
  四十年代,在同一个地方,著名藏学专家任乃强先生望着对岸前年古碉群陷入沉思,他在后来的《四川上古史新探》中写道:“在一山弯的斜坡上,依山临水,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数十高碉参天,恰似上海浦东工厂之烟突林,为金川地一大奇观……”
 
  1982年,散文《古堡下的情歌》在四川日报“宏图”副刊发表,描写古碉和碉下的民情风俗。这篇文章虽然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沉默千年的丹巴古碉渐渐从地平线上升起,从此展开亮丽的风景。
 
  1994年,法国枷玛图片社(向全球数十个国家发行的著名图片社)的摄影记者胡勇先生途经丹巴,立刻被神秘的丹巴古碉吸引。他在古碉堡群中徘徊,在至今还保存着八十余座古碉堡的梭坡村寨中一住便是八天。他捕捉清晨、傍晚、雨中、雾里的古堡风情,充分领略这片神奇土地的风土人情。最后甚至提出要在此购买土地四亩,欲捷足先登,开发旅游。
 
  1998年4月,由国家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局、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有关部门和十家新闻媒体组成的“康巴风情采访团”来到丹巴采访,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丹巴立体自然生态风光和神秘的古碉堡群、奇特的藏楼建筑艺术成为他们的传播主体。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等媒体均连续报道了丹巴风光。
 
  此后,反映丹巴古碉和丹巴民俗风情的文章、照片、音乐、电视大量在国内外发表、播出。2003年,法国达瑞根女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荐了这些碉楼;2004年11月6日至17日,她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组织了以丹巴古碉楼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展,引起世界轰动。丹巴逐渐成为各地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游客量年年攀升。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其中在“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排行榜”中,丹巴甲居藏寨傲视群雄,名列榜首。
 
  丹巴年接待游客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千人,到2005年的二十一万人,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调查,丹巴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已超过九寨沟等著名景点。随着今后不断的宣传和研究挖掘以及人们对遗产地认识水平的提高,丹巴古碉群有着不可估量的旅游前景。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22:39|只看该作者
 四、总结
 
  丹巴古碉群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建筑技术、旅游资源等方面均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后人体验嘉绒藏族文化及进行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资料。
 
  丹巴现存古碉已为数不多,最为集中的中路、梭坡两乡共存古碉(含遗址)263座,分布于大渡河两岸,占丹巴总碉数的47%。古碉仅少部分保存完好,大多数都因长期风雨侵蚀或文化大革命期间人物为破坏而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古碉群基本趋于稳定,得到了较高的重视和较好的保护。
 
  丹巴古碉群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已被国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是全人类共同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宋兴富、王昌荣、刘玉兵,甘孜州文化局
  蒋成、陈剑、汤诗伟,成都市博物院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多吉格西 发表于: 2006-10-12 15:54:51|只看该作者
丹巴古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难得的文化风景,身为丹巴人,为家乡的文化而倍感荣幸。。
6# 青城山
 阿斌 发表于: 2006-11-12 11:09:45|只看该作者
  丹巴,说到丹巴我就想到这么一首哥;“丹巴的山水美,丹巴的姑娘美,丹巴的小伙子好英俊…………这是我在四年前去丹巴的时候听到的歌,好像是当地的一个小哥手唱的,听起来很有味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9:11, Processed in 0.374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