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碉价值评估 古碉是在丹巴藏族本地居民的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石砌及石结构的古碉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独领风骚,也是世界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石室建筑、设防民居的奇迹,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竖起了一座人类文明的丰碑,体现了嘉绒藏族高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古碉群保存至今,是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嘉绒藏族砌石建筑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古碉已成为丹巴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丹巴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丹巴古碉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目前保留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好的古碉群,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宗教等最具特征性的建筑,与本民族村落活动息息相关,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对研究丹巴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还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走廊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 1.历史文化价值 (1)古碉群是本地先民在险峻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发挥聪明才智,繁衍生息,创造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有机统一。 (2)丹巴古碉群为研究嘉绒藏族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丹巴是我国嘉绒藏族文化核心区域,其古碉群保存最为集中和完整,而且在建筑技术和形制上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古碉,是嘉绒藏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 (3)丹巴古碉群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后汉书·西南夷传》已有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尺,谓‘邛笼’”。有关于“邛笼”的文字记载,从汉到唐屡见于史书,多数学者认为,“邛笼”即为古碉。 (4)干隆年间两次大小金川战役对该区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也导致清朝国库空虚,进而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古碉群影响并见证了这段历史。 两次金川战争,先后历时八年,大小战争数百场,死伤将士十万,耗白银七千万两,是大清立朝以来最艰难、最残酷的战争,“功倍事半”。《清实录》记载:“故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攻色尔底碉击二百余炮,碉堡一角。”战争中无疑古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战争铸造了古碉文化的辉煌。 干隆王朝两次用兵金川之后,大小金川的地方势力被消除。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局面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古碉在战争史上闪出一阵辉煌夺目的光辉后,也变成历史胜迹。丹巴古碉的建筑艺术移植到了丹巴的藏楼民居,在民居上得以继承和发扬。至今,丹巴的每一幢藏楼后面的一角都矗立着形似碉楼的最高层楼房,这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这时的古碉已不再是简单的战争工具,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干隆王打金川”成为当地人们的历史口碑,有关干隆打金川的故事至今挂在老人们的嘴边。 (5)在京城内仿建敌军作战方式习战以攻敌,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仅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在长安城凿昆明池习水战以征昆明,另一次便是干隆帝在北京香山砌碉楼习碉战以攻打大小金川。 清王朝对金川久攻不下十分恼火,为此专门挑选精锐军两千名,组成“健锐云梯营”,并吸纳一些金川“番子”加入其中。同时清王朝还把俘虏和丹巴民间匠人调往北京,在香山仿建金川高碉,并设计与金川要塞相似的地形地物,“间亦衣衫,以肖刮尔(噶尔衣)、勒歪(勒乌围)之境。”使健锐营日习攻碉之战,待其谙熟碉战之术后调往金川前线作战。 (6)部分古碉在红军长征途经丹巴藏区时被作为指挥部等设施使用,如红军藏民独立二师指挥部曾设于甲居藏寨古碉,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价值。 (7)丹巴古碉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价值不言而喻,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后人对相关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实物资料。 2.民族宗教价值 (1)古碉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走廊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也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实证,对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的江河和山脉大都为西-东或西-北走向,唯独青藏高原东部与川西高原之间,却有数条大江几乎平行的自北而南,一泻千里。湍急的水流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纵切出一条条深谷和北-南走向的山岭。溯江上下,低浅的河谷自然形成连接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通道。历史上我国西北地区的藏缅语族诸民族南下和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地区的壮、侗、孟高棉语族诸民族北上,大都经由这一通道,藏、汉民族的交往必穿越此区,故民族史上将这一地区称为“民族走廊”。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渗入,这一地区许多古老文化遗存正加速趋向消亡,尽快开展对这一地区的全面考察研究,已成为史学界、民族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古碉是该区域文化遗产中遗留下来的最为重要的实物见证之一,是研究相关课题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 (2)多种民俗仪式均与古碉有密切的关系。 嘉绒藏族历来都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和崇拜。墨尔多山是嘉绒藏族对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的象征,千百年来,当地人们一直对其顶礼膜拜。每座民居中,除了均有供奉神灵的经堂外,在屋顶也均有崇拜诸神的标志。凡村寨举行的女子成年礼、结婚仪式,逢年过节集体跳锅庄等,均在古碉下进行;男子们成年仪式,也围绕古碉来进行。 据当地的风俗,过去谁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筑古碉,还要打炼一坨毛铁埋在土里,孩子每长一岁便修筑一层古碉,同时要把毛铁从土里挖出来打炼一番。等孩子长大到十八岁时,古碉修到十八层,毛铁也已炼制成钢刀,这时便要给男孩举行成人仪式,并把钢刀赐予男孩。这种习俗给古碉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尚武精神。 (3)古碉有很多神秘的文化现象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如古碉表面常用白石装饰有各种与信仰习俗相关的符号,碉的雌雄之分、男性象征含义,八角碉、十三角碉的特殊含义等,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3.建筑艺术价值 (1)丹巴古碉群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石结构,砖石结构多用于墓葬建筑和佛塔建筑。石构建筑的光辉基本被西方占据。但丹巴古碉无疑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类型,证明中国的石构建筑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与艺术水平,被誉为世界石城石堡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 (2)与西方石构建筑的相比,丹巴古碉的修筑基本不靠图纸,施工过程中也不放线,修筑工匠仅依内架砌反手墙,全凭经验逐级收分,这种建筑技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3)丹巴古碉群是在高山峡谷险峻自然环境下人类建筑技术的结晶,当地先民不但修筑了高碉,还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实现了定居的居住方式,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不解之谜。 (4)古碉建筑运用了先进的力学和结构学原理。 古碉虽是年代筑久之物,但其结构却采用了许多现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圆形内结力学原理等,使这些瘦高的建筑千百年来经历风雨、战争、地震考验而至今屹立于横断山脉,是当今世界同类建筑中绝无仅有的杰作。 4.旅游文化价值 一位著名风光摄影家曾这样描述丹巴:“我长期以来驱车奔驰在四川川西高原,美丽的丹巴就坐落在川西高原的深山峡谷中,大渡河从山间奔腾流过。丹巴的藏寨就依山傍水,面向太阳,坐落在山腰,其中,最有特点的甲居、中路等村寨,它们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表现出中国西部那种天人合一的神奇和壮美景观。” (1)旅游资源特点及优势 第一、丹巴在四川旅游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四川旅游西环线上的一颗明珠,而古碉更是省政府着力推介的四川新的五大世界级精品旅游资源之一。四川省旅游规划中写道:近期重点建设好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亚丁、海螺沟、丹巴古碉寨美人谷、泸定桥—岚安、伍须海等5个精品旅游区。延伸和扩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及旅游路线,形成北与九环线和成都口岸区、南与中甸和丽江、西与昌都、东与攀西地区联网的旅游大发展格局。开辟四川香格里拉旅游机场连接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空中巴士旅游线。 第二、丹巴是嘉绒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古碉不仅仅是文物,而且还是嘉绒藏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古碉与嘉绒文化古今结合、动静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古碉是丹巴旅游形象的重要体现。丹巴目前正着力打造的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大旅游品牌,对游客颇具吸引力。其中古碉历史悠久,是三大品牌的灵魂所在,是含金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四、丹巴古碉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尤其是莫洛村、蒲角顶、中路碉群,古碉及其遗址总计263座,占丹巴全县总数的47%,且与藏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旅游景观。这种情况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利用,是游客集中体验嘉绒文化的最佳途径。 第五、旅游业已从过去的观光游逐步过渡到体验游,丹巴不但有俊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奇特的建筑和纯朴的嘉绒藏族人文环境,是体验游的绝佳去处。 (2)旅游发展进程及趋势 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一位外国人站在大渡河源头的丹巴城边,望着对岸藏寨里耸入云际的林立古碉,突然惊呼“我发现了新大陆”。这位法国人叫舍廉艾,时任丹巴天主教堂神父,以后他曾任天主教康定教区主教。就是他摄下了丹巴古碉和丹巴天然石英壁画的照片寄往法国参加1916年在里昂举行的摄影展。 四十年代,在同一个地方,著名藏学专家任乃强先生望着对岸前年古碉群陷入沉思,他在后来的《四川上古史新探》中写道:“在一山弯的斜坡上,依山临水,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数十高碉参天,恰似上海浦东工厂之烟突林,为金川地一大奇观……” 1982年,散文《古堡下的情歌》在四川日报“宏图”副刊发表,描写古碉和碉下的民情风俗。这篇文章虽然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沉默千年的丹巴古碉渐渐从地平线上升起,从此展开亮丽的风景。 1994年,法国枷玛图片社(向全球数十个国家发行的著名图片社)的摄影记者胡勇先生途经丹巴,立刻被神秘的丹巴古碉吸引。他在古碉堡群中徘徊,在至今还保存着八十余座古碉堡的梭坡村寨中一住便是八天。他捕捉清晨、傍晚、雨中、雾里的古堡风情,充分领略这片神奇土地的风土人情。最后甚至提出要在此购买土地四亩,欲捷足先登,开发旅游。 1998年4月,由国家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局、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有关部门和十家新闻媒体组成的“康巴风情采访团”来到丹巴采访,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丹巴立体自然生态风光和神秘的古碉堡群、奇特的藏楼建筑艺术成为他们的传播主体。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等媒体均连续报道了丹巴风光。 此后,反映丹巴古碉和丹巴民俗风情的文章、照片、音乐、电视大量在国内外发表、播出。2003年,法国达瑞根女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荐了这些碉楼;2004年11月6日至17日,她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组织了以丹巴古碉楼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展,引起世界轰动。丹巴逐渐成为各地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游客量年年攀升。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其中在“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排行榜”中,丹巴甲居藏寨傲视群雄,名列榜首。 丹巴年接待游客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千人,到2005年的二十一万人,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调查,丹巴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已超过九寨沟等著名景点。随着今后不断的宣传和研究挖掘以及人们对遗产地认识水平的提高,丹巴古碉群有着不可估量的旅游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