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钟山此生》封面 壬午(2002)正月十八日,笔者过成都 春熙路古籍书店,翻看到一册名叫《中山此生》的私家印书,一下子被书尾三篇前人的毛笔题跋所吸引,细读更为书中可泣可叹的故事所感动。一看标价,此簿簿一册,标价一百伍拾元RMB(此价在当时是贵的),可见书商是很懂书的。原由有三:其一,此书中有大量前人题跋,凡有前人或名家所题跋之书,皆会增加其原书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二,这样的私家印本主要用于纪念某人而非牟利,印数一定不会多;其三,该书的设计、编辑别出心裁,与一般图书略有不同,加之印于七十多年前,是一种难得的四川乡邦史料实物。为此只得花大价抱书而归。回家灯下细读,为书中内容震惊...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1920年8月9日下午四点,时任四川省议会副议长兼四川省第一中学校长的钟山先生,只身走出他在成都的寓所,这一天是他三十九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竟从此未归,神秘失踪了,全家人当晚彻夜挂望......他到底怎么样了,全书只字未提,显然他死于非命!书中不敢提及显然是编书者还有太多的难言之隐。 1953年,有一位中年人叫觉丛,在一旧书摊看到此册书,马上被该书奇异的书名所吸引,伫足翻看,原来他认识钟山其人,对钟山之死略有了解,于是在书尾写下三篇题跋,其一:“乙未(1953年)六月廿三日过旧书推,见兹册,以其名异而伫诵之,始知钟山即(钟)赁,字书船,因买以归。编辑殊无头尾,使( 读者)当不解山之始末矣。山之识见亦平平,其文则梁启超体也,但在当时因当以铮铮皎皎目之,噫,书名《钟山此生》印行于被害七年之后,盖仍如哀猿之啼也已。觉丛 父。” ;看来这名叫觉丛先生的父亲大约过去是认识钟山和见过钟山家人的,于是在第二篇中详述钟山遇害之经过,题跋二:“民国廿二年(1933)癸酉季夏,将赴申,弟岳李孺人招宴,座中识钟山夫人,其女玉蟾与予等,时方有日本之行,李亦饯之,当日闻先大人谈钟山事,似因在议会攻击刘禹九(即刘成勋,川军第三军军长、大军阀),为刘非法加以乱党之名逮捕,拘山西馆中,后竟绑出杀害,钟(山)自狱出,见状有异,即不行,为兵以乱刀加之,卒,断其头。兹篇钟山之未归、钟山之罪名脱而不录者,盖付印时,刘成勋尚健在,成都仍在军阀统治下,虽其亲故尚不敢明目,为其呼冤也。李道生当即为辑书人,所述又如是其闪烁,钟山之冤终沉海底而寂寞无闻矣,伤哉!乙未大人冥诞即八月十二日。” ;觉丛先生还记录了那时郫县的另外几个叫钟溶(钟山学名钟溶)的命运皆不寿,觉丛先生第三次跋道:“钟山之横死,年前故老多能道之,闻其人个性殊崛强,敢言,故当军阀骄横,杀人如草芥之时,终于不免舆论,虽有是非,而卒无敢昭讼其冤。知郫县有三钟溶(钟山学名钟溶),山之外,临解放有参加游干班(反共武装组织)者,1950年被正法;其名为钟溶,所识钟载兹,则成都市副议长也,其个性殊烈与山类,减租退押时被镇压也,兹三子者皆同名同里,而皆不终,异哉!乙未觉丛记。”

钟山先生的木刻半身像 看了这三篇题记,原来一头雾水顿化,这位钟山先生,在军阀横行的黑暗时代,仗义直言,为民请命,得罪了一位成都军阀而遭报复,以莫须有的罪名绑架并残杀了他。在先生死后七年,他的朋友故人冒着杀头的危险编辑出版了这本纪念册,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钟山原名钟赁,学名钟溶,字书船,四川郫县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8)八月十日。当他出生时,他祖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位神仙婆婆把一个小孩送到他们手中,当他醒来时,家里人来报,喜得一孙儿。钟山从小就显得与一般的小孩不同,从小就不喜欢佩带金银玉器,而且脾气很崛,喝不得酒,一喝必醉。五岁授书,家中有藏书,常自己找来胡乱读一气,读不厌杂,只求多。加冠后入郫县书院。后毕业于四川师范速成科。清季任嘉定(今四川 乐山市)中学堂学监、郫县学务总理及视学员、高等小学堂校长、成都中学堂教员、四川政法学堂教员、女子师范校长等职,辛亥革命以后任过四川藏务所总办、四川编译局总理、中央教育会议代表、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四川省议会议员旋被选为副议长。曾主编主办过《共和报》、《蜀风报》等,在当时四川政界、教育界、新闻界还有相当的知名度。
钟山先生手迹 此书印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也就是钟先生失踪后七年,全书内容分别是1、“生像”(一幅钟山先生的木刻半身像);2、“事略”(介绍其生平)3、“险难”(介绍其一生之中有五次遇到生命危险之事);4、“未归”(仅一“脱”字,其留着空白,足见其编者欲罢不能,欲言又止之心态);5、“罪名”(也是一个“脱”字);6、“存款”(仅一行“三次共壹仟壹百柒拾陆两叁钱柒分,正人乃谓其富巨” );7、“借款”(亦为“壹万壹佰捌拾元贰角伍仙,正人乃谓其富巨” ),后为其遗作数种,分别是“杂文” 、“杂诗” 、“联言” 、“杂录” 、“杂法” 。 其联言中有“輓袁项城总统”大概登在《共和报》上:“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很是幽默。其“輓成都樊孔周”(另一知名报人、成都商会会长1918年被另一军阀刺杀):“是何刺客之多,杜氏死以丛横,君今死以游侠。竟为殃民见杀,蜀中失一良士,我亦失一好朋”。不想仅仅两年之后,钟先生亦遭同样下场,当时中国社会之黑暗、军阀之残暴可见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