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28|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2-23 18:29:4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78-2008年走过旱灾:2006的感动烙印

 [复制链接]
  ■唐俊 王晓林 张宏平  陈岳海

  抗旱凝聚了人心,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119个县(市、区)发生伏旱,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3100万亩,近千万人临时饮水困难──肆虐天府之国3个多月的旱魔,身影渐行渐远。
  这是一场以人为本、攻坚克难的较量。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既考验人们的意志,也凝聚干群血浓于水的关系。大旱延续100余天,全省无一人因灾死亡,也未出现大灾恐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曲壮歌!
  灾害无情人有情。大旱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中,8000多万蜀中儿女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与无情的旱魔作殊死的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
  击退旱魔,我们一起走过。灾后重访,一些感人片断,总是令我们无法忘记……
  “年终重访看和谐”系列报道之一·灾后
  和谐之路站上新起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回望2006年我们走过的路,因为特大干旱,这是一条历经风雨始见彩虹的路;因为熊猫申吉、大熊猫栖息地申遗等太多成功,这是一条充满惊喜的路;因为农民工医保推广、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普及,这是一条滋润人心的路;因为“十一五”开局,这是一条生机勃勃的路……这条路上,昂扬着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播洒着发展惠及人的温暖。
  这个冬天,依然能感到温暖人心的力量,因为我们对2007年有更深的期待。“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明年要重点在就业促进、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农村交通、人畜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安居、扶贫解困及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办好群众急需、受益的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站在新起点。我们走过怎样的路?我们将走怎样的路?《天府周末·特别关注》选取其中的几个侧面,推出年终系列报道,真实记录普通人在和谐之路上的所感、所思、所愿。今天推出第一篇──
  感动·声音:干部就是那颗“定心丸”
  寄自62位农民的心声
  [事件回放]6月21日至9月1日,遂宁总雨量仅32.9毫米,这个数字比当地历年同期平均值少87%,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小值,干旱持续时间超过50天。万名干部历时两个月吃住在乡下,帮助农民抗旱,指导灾后生产,营造了一幅干群同甘苦、共患难的和谐图景。
  “市委书记、市长给咱村回信了!”
  一个多月前,这条消息在遂宁市大英县金元乡石宝沟村炸开了锅。至今,村民们说起这事仍感心头热乎。
  一封书信,诉说着大旱之年的一段佳话。12月6日,记者走进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临近中午,石宝沟村七社的李隆贵正从井里打水煮饭,看着清幽幽的井水,七尺汉子触景生情:“这个夏天,真的太难忘了。”
  除了帮助村民淘出了25口井,李隆贵还记得,从市、县、乡来的干部,还和他们一起打老远去挑水,为他们村建成一座300平方米的敬老院,带来大包小包的种子、农药和化肥。
  不仅李隆贵,发生在8月天的事,令石宝沟村村民经受了旱情、真情“两重天”。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连续10多天的40℃高温,烤得土地开裂,全村水稻、玉米等农作物40%绝收,人畜饮水频频告急。这时,村里突然来了几名背着铺盖卷,头戴草帽的陌生人。李隆贵揣摩:“又是做计划生育调查的吧。”后来他从村主任口中得知,其中一名干部叫陈伯宇,是从遂宁市民政局派来的。
  “我是来帮助大家的,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说。”陈伯宇围着李隆贵家里的柜子、猪圈、水井转圈。有没有吃的,有没有水喝,农作物收成怎样,“唠叨”了大半天。更让李隆贵惊讶的是,陈伯宇竟然交上伙食费,吃住在村主任王光建家中。
  七社的几口水井早已干涸,村民们每天跑到20多公里外的水库挑水。陈伯宇二话不说,选好点,带上几名壮汉抡起锄头就开挖。一锄一锄挖下去,一篼篼泥巴从下面运上来。10余个小时鏖战后,只听陈伯宇在井下大吼:“水来了,水来了!”短短1个多月,村民们合计,这位从城里来的干部,带着他们淘了25口井。
  村里9名孤寡老人无法远距离挑水,眼看生活有了上顿没下顿。这可怎么办?陈伯宇急了,一边组织村民为老人挑水,一边跑回民政局向领导汇报所见所闻。很快,300平方米的敬老院就开建。
  疏通水渠、整修堰塘,老百姓的激情被下派干部调动起来了。100元、200元,大家纷纷掏腰包。为修一条几百米长的路,2个社50多户人,几个小时就拿出了6万多元。当了23年村支书的张明泽感叹“没见过这架式”。
  三社的攀素华得了重病,家里10亩水稻眼看烂在田里。没有号召,10多个邻里乡亲不约而同直奔田里,为她“抢”回了稻谷。
  平素话不多,但说起下派干部,村民唐文宴就来劲。他憨笑着告诉记者:“要不是下派干部,我这1亩多地的棉花甭指望卖上钱了。”下派干部和技术员一道,总在棉花种植的施肥、治虫等关键时刻出现在他的地里,如何管理,如何防病治虫,一一点拨。“有了他们,地里的棉花也开得格外卖力和惹眼。”
  1个多月后,棉花收获了,下派干部却要走了。唐文宴和许多村民都直抹眼泪。送鸡蛋的,送花生的,大家纷纷捧出土特产,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的东西送出了手。
  这让村民们很过意不去。大家聚集在村主任家里,你一言我一语,总想找个表达心情的出口。“扯”了几个小时,大家一拍即合: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信。有初中文化的唐文宴,被大家推举为执笔人。初稿写好后,三番五次找学校老师帮忙修改,生怕词不达意。
  李隆贵“抢”过信,第一个签名。随后,又有61位村民加入。村支书张明泽感叹:“以前争田边地角,争得头破血流。现在闹口角、打架的也没有了,大家和和气气商量着办事。”
  感动·特写:“不错嘛,水刚通就享受小康了”
  养活何家山人:一眼泉水的两种方式
  [事件回放]离何家山1公里多的山腰下,有一眼泉眼,手指粗的清澈泉水涓涓流出。大旱袭来,不少村民背着水袋在此依次接水。就是这眼泉水,养活着何家山几百口人的命,年年都有几个月背水过日子。
  还是那条碎石路,还是那方层叠群山,不同的是车窗外少了满目的枯黄,绿油油的菜苗覆盖了田野、山岗,崎岖坎坷的那条背水路也变得不再漫长。
  11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阆中市治平乡文庙河村的何家山。还未抵达,锣鼓敲得震天响,欢快的唢呐声环绕在山间。群山沸腾,人们簇拥着向山上走去,那盛况赛过了娶媳妇。
  何家山人饮工程竣工了!
  走过几条田埂,在原来的背水小路旁,一根粗粗的水管直上山梁。路过一家农舍,新建的一座小屋吸引记者的目光。正纳闷,主人姚素清小跑着从屋里出来,打着哈哈说:“那是我家正在修的浴室。”“不错嘛,水刚通就享受小康了。”“人家何明凯才着急呢,太阳能都安起了。”果然,顺着姚素清手指的方向看,砖房上,一个崭新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爬过山岗,眼前是一个小小的平台,一根扎着大红花的水管昂着头,对着一个水槽,偌大的钢筋水泥建筑体埋在土里,这就是新建的集消毒、过滤一体的储水柜。
  没等参加竣工典礼的客人和村民们站好,旁边已经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这个背时鬼,啷个这么性急。”村主任何明树笑骂道。“快开始抽水!”村民何树凡掏出手机喊道,尔后伏下身子,将耳朵贴在水管上,“有了,有了!”鼓乐平息,现场陡然寂静,人们屏住呼吸,足足有十几秒钟,“哗”,一股清泉从管口喷涌而出,“水来了!水来了!”人们欢呼起来。一位年轻媳妇将水掬起送
  到蹒跚学步的儿子嘴边,小家伙竟然津津
  有味地吮吸起来,引来一片欢笑。
  何家山海拔666米,山上住着350多位村民。大春颗粒无收,98张纸的秋蚕也因没有桑叶喂养,全被村民们倒掉,8万多元的收入眼巴巴泡了汤。
  庄稼没了,大伙儿认了,最恼火的是人畜饮水。在离何家山1公里多的山腰下,有一眼泉眼,旁边是一个凿于石壁上的大水井,手指粗的清澈泉水涓涓流出。大旱袭来,不少村民背着水袋在此依次接水。
  8月6日,记者第一次到何家山时,村主任何明树告诉记者,就是这眼泉水,养活着几百口人的命。年年都有几个月背水过日子。今年更惨,春旱连夏旱,夏旱连伏旱,硬是把人折腾惨了。“其实我们测算好了,那眼井的扬程100多米,花上3万元钱就可以修个供水站把水送上山,几百人的吃水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可是咱村没钱呀!”
  何明树的苦恼,第二天和着村民的意愿飞向南充市、阆中市,摆到了相关部门的案头。很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阆中市组织20多万元资金,一个扬程达240米的集中供水站建了起来,何家山及周边500户、2000多村民,一朝梦圆。
  今冬明春,阆中市计划投资300余万元,解决10个旱山村的人饮难题。
  感动·人物
  “我只有一个选择”
  就像当初选择换肾一样,41岁的袁胜说:“在一双双干涸的眼睛面前,我别无选择。”
  这个选择,让袁胜至今感到欣慰。短短3个多月,他带领抗旱服务队为村民打人工井100余口、机井5口,建集中供水站3处,解决了2000多人的“重灾户”饮水问题。
  袁胜是南充市高坪区水利局人畜饮水管理站站长、抗旱服务队队长。“老百姓最记情,说要为咱抗旱服务队立碑。这怎么行呢?”黑框眼镜下,一张憨厚淳朴的脸。12月9日,星期六,记者随袁胜走进浸水乡骑龙村瓦窖湾。还没进村,老远就有人喊“袁队长来了”,一大群村民围拢过来,你长我短地聊开了。
  井,早就打好了,但袁胜仍放心不下。这段时间,他挨村搞“回访”。老农杨德先动情地对记者说:“袁队长是咱村的老熟人,要不是他,我们这个夏天难熬啊!”
  入夏以来,位于川东北干旱走廊腹心地带的南充市高坪区,遭受特大旱灾,155个旱山村近30万人,为饮水而忧,因用水而愁。
  瓦窖湾70多户、200多人饮水难,一个个加急电话打到他的手机上。看到一双双焦渴的眼睛,袁胜心急如焚,带领队员一头“扎”进施工现场,7天时间没离开过。如今,村里已用上了自来水,60米深的水井日出水量达50吨,建在高处的水池可以把水送到村民的厨房。
  “我们最愿意看到他们来。”质朴的村民们端出水果,向记者诉说,直夸袁胜和他的队员们。
  一天,袁胜因严重中暑病倒了,村民们赶紧把他抬到医院,可一瓶液还未输完,又接到阙家镇五村的求助电话,袁胜拔掉针头就往打井现场赶。护理他的村民急得直跺脚,一边追一边喊:“你不要命了啊?”
  “不要命”的袁胜,几乎跑遍了区内所有旱山村,一双崭新的皮鞋磨成了有许多孔洞的“凉鞋”。但他依然不改初衷,“这井还得打下去,谁叫我是人畜饮水管理站站
  长呢?”
  和瓦窖湾村民一样,浸水乡大佛岩村、万家乡谌需家沟村、阙家镇火烽村等,也因为“不要命”的袁胜和他的抗旱队的到来,彻底告别了四处找水的历史。
  旱灾解除几个月了,袁胜的生活节奏似乎没改变多少。每天,他把手机闹钟定格在凌晨5时30分,6时准时出门,约上同事早早地赶到旱山村找水源,测水位,指导技术人员和村民打井。
  “浸水乡人畜饮水是个老大难,大旱过去,但我们的工作却不能停下来。”眼下,对袁胜和他的队员们来说,打井重心转向了“查漏补缺”。“我们的目标是,决不落下一户!”
  袁胜和队员们的苦,换来老百姓的一片真情。杨德先家的自来水接通那天,他专门跑到城里把袁胜请到自己家。“袁队长,你为我们送来了‘救命水’,这第一口,你喝!”袁胜鼻子一酸,这哪是喝的自来水啊,分明是一片难以推却的深情。
  冲着村民们的这份情,袁胜向记者感慨道:“即使倒在抗旱现场,我也无怨无悔!”
  感动·信念:
  “百姓冷暖无小事”
  赈灾不仅仅停留在嘘寒问暖
  [事件回放]夏旱连伏旱、伏旱连秋旱,农作物基本绝收,村民赖以生存的山泉水源几乎枯竭,唯一能取水的溶洞,仅够10余户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无奈之下,全村184户村民和100多头耕牛实施大转移。
  入冬的竹乡,寒意浓浓。持续66天的特大旱灾过去3月有余,12月8日,记者翻山越岭,第二次走进群山中的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
  “今后,再也不为‘水’发愁了!”年过五旬的村民赵有顺很开心。一家4口的吃
  水问题解决了不说,现场搬来水管、水泥,找取水源,扩建囤水池,这一系列好事,全给乡村干部“包”了。
  比喝上清凉干净的水更润心田的是,长11公里、宽4米的村级公路,维修加固塘堰,改扩建蓄水池等,也在大旱之后开始了大干……村支书杨帮武在现场不停给大家“打气”:“基础打牢了,灾害再来,咱就不怕了。”
  华山村位于广安、渠县、大竹三县(区)接壤处,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里建有45口蓄水池,其中15口因硝洞水源枯竭。
  9月4日,旱情解除。“老天爷刚下了‘救命雨’,种子就免费送到了家门口。”杨玉民是今年大旱中的重灾户,当他从县农资运送车队工作人员手中领到蔬菜种子时,一个劲地道谢。
  眼看就要越冬,哪一家子缺衣少食,杨帮武一一记在本上。他还跑到镇上去“要”了1500元资金,为33户缺劳户和贫困户找水源、新建水池、安装自来水管。记者见到杨帮武时,他正与村干部一道挥汗如雨,忙着为年近八旬的袁昌碧老人安装水管。老人的儿子、儿媳双双外出打工,她与年幼的孙子留守在家。“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干部、邻里乡亲送来了‘救命水’。现在,又帮我引来了自来水。时代好啊!”袁昌碧老远朝着杨帮武诉衷肠。
  百姓冷暖无小事。早在11月初,村上就组织30名党员逐户调查摸底,对11户缺粮缺衣户实行重点救助。“下一步,我们将开设农民书社和健身活动中心,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致富本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杨帮武说。
  [专家视线]
  陈昌文(四川省社会学会会长)
  灾害检验危机管理水平
  危机当前,各地临危不乱,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全省无一人因灾死亡。旱灾也暴露出我们传统产业的脆弱,农村基础脆弱。从这个层面反思,社会救助也应建立长效机制,比如财政,每个地方,至少到县一级,应该设立专门的救灾基金,该预留的预留,该列入预算的列入预算。如果仅靠社会募捐救济,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政府危机管理艺术之一。
  灾害筑起和谐风景线
  出其不意的旱灾,为我们带来了麻烦,但也发人警醒,让我们的社会在灾害面前显得更加和谐。乡间,到处都是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的风景。患难见真情,以人为本的社会,在灾害中得到最真实的检验。
  此外,完善农业的各项配套设施很重要,这一点还要有大气魄来抓。天灾随时可能发生,防不胜防。要像发展城市配套设施一样,逐步健全农村、农业的各种功能。抓城乡统筹,城市、农村一起发展,这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灾后大事记]爱心没有终点温暖仍在延续
  8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向四川灾区共计捐款900万元。
  8月19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组部分别向四川灾区捐款500万、200万元。
  9月3日、6日,上海、浙江分别向四川灾区捐款200万元、300万元。
  9月8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向四川灾区捐款200万、200万、100万元。
  10月1日,国庆佳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四川看望灾区老百姓。
  10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达州召开全省抗旱减灾总结表彰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
  11月1日,为帮助灾区和贫困群众渡过难关,省民政厅举行机关“送温暖、献爱心”捐赠仪式,共募集善款5万余元,棉衣被近3000件,款物已陆续送往灾区困难群众手里。
  一张张钞票投进捐款箱,一种心与心相连、手与手相牵的质朴情感在今年夏天感动了不少人,好心人捐出的善款,点滴爱心,汇成了爱的海洋……
  抗旱救灾离不开八方支援,为对抗旱魔,全省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各界爱心款源源不断地流向灾区人民手中。截至12月10日,省民政厅、省红十字会共接收抗旱救灾捐赠资金2772万元,其中现金2000万元,捐赠的物资折款772万元。
  捐赠还在继续。省救灾办称,这次百年大旱暴露出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因此,在捐赠资金的使用上,重点向解决城乡供水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倾斜,向重灾区、饮水水源匮乏区、水质严重的污染区倾斜。
  [采访札记]和谐景致凸显群体智慧
  “干旱,可以用心滋润。”一位小学生的作文结束语,话少,却浸入心田。
  已是初冬,再次踏进灾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回味、反思、大干,目光过处,乡间涌动着春天一般的潮流。
  这股潮流中,闪动着数不清的干部、群众挥汗如雨的身影;这股潮流中,夹杂着无数农民兄弟的期待;这股潮流中,还汇聚着跨越千山万水的爱心关注。
  很多人都说,高温烤出我们的基础设施困难,烤出我们的抗灾能力……这些都是事实,都需要改变。但我想说的是,高温旱灾,烤的更是我们的群体智慧、意志和决心。
  这绝非一句空话。
  当一个个深入前线、靠前指挥的身影进村入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当我们冒着40℃的高温翻越数十公里山道,把水送到断水居民家中;当我们看到浑浊的泥浆里终于喷出酒杯大的清泉……旱灾面前,我们看道了政府运筹帷幄的智慧,也看到了老百姓的意志和决心。
  以人为本、关怀民生,成为抗旱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保供电、饮水、防火,则是最突出的着力点──“因为这都是关乎到人的生命的问题”。
  灾害年年有,结果不一样。这次特大干旱,近千万人临时饮水困难,而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什么?因为经济发展,党委、政府有能力为老百姓解决更多的困难,还因为从村到乡镇,到县区,直到国家层面,执政能力强了。强在政府,强在百姓,强在我们的精神。一项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一个个关怀民生的故事,让今年的夏天,成为让人感动的季节。
  感动还在纷飞,我们生活依旧。邻村的王老头,每天清晨依旧带着一大箱工具,去镇上做木工活;楼上的小两口,每天依旧形影不离手挽手,上下班同去同归;镇上的张大婶,每天依旧邀约小区的大妈大姐,去镇活动中心跳一曲蹦恰恰……高温干旱面前,普通人生活照常──该上班的上班;该娱乐的娱乐;该恋爱的恋爱;该锻炼的锻炼。
  这,正是和谐的境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秦汉陶罐破土见天 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年中视频座谈会 强化改革落地见效突出 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2# 四姑娘山
 陈学林 发表于: 2006-12-24 21:23: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水到用时方恨少……请节约我们的水资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3:21,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