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52|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1-4 08:06:1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和谐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

 [复制链接]
. 苏承英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并且引述了大量相关思想资料。笔者以为,作为辩证思维之合理延伸的和谐思维,以追求“对立面的统一”和“往返流动”为价值目标,注重从协调、平衡、共处的统一性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在相容共处、协调合作已成为事物发展重要途径的当代条件下,理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研究和谐思维,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思维的内涵及必要性
 
  和谐思维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以追求“对立面的统一”和“往返流动”为价值目标的思维,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中”和马克思所说的“两个矛盾方面”的“融合”,简言之,就是求同的思维,协调的思维,统一的思维。
 
  和谐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合理延伸。辩证思维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体现,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既重视对立面的斗争,又重视对立面的统一,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集中体现。然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的社会,利益的对立、阶级的对立和夺取政权斗争的需要,使人们习惯于对立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从对立面斗争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丝毫不损害辩证法的全面和无片面性弊病的本性,但对矛盾对立面之间同一性的忽视,难以避免实践中的失误乃至重大错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络绎不绝的地区冲突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反右运动扩大化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就是明显例证。因而,只有注重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充分体现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也才能使实践具备科学的思维基础。如今,历史已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合作与双赢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这种社会存在要求人们必须改变旧的对立的思维模式,选择融合的、双赢的、“往返流动”的和谐思维模式,注重从协调、平衡、共处的统一性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维,和谐思维顺理成章地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经典作家们都在重视矛盾斗争性的同时,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马克思虽然一直热切期盼世界革命,但他却一向以高远的情怀俯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他看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正是根据这个判断,他最初不同意巴黎公社贸然起义,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同一将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充分理解妥协和退让的必要,在对待布列斯特和约及“左”派幼稚病的问题上,表明他不愿轻易地撕破对立面的同一。毛泽东把同一性定义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在对敌斗争中讲求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注意化敌为友,不断地发展统一战线等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一贯倡导和谐思维,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善于从对立中把握同一,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的重要思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等。在其指引下,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思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厚积淀。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令人鼓舞的,但真正达到和谐社会的状态和境界,却是非常艰巨、漫长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行动上作出极大的、艰苦的努力,而且更需要我们确立正确的思维基础。因为,惟有科学的思维才能有成功的实践,惟有和谐的思维才能有和谐的现实。无论是对和谐内涵的科学理解,还是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都需要和谐的思维作基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大战秦军 末代蜀王兵败葬船棺? 霉戳戳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1-4 08:06:3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理解和谐内涵需要和谐思维
 
  关于和谐,古今中外文明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成果。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最早明确提出了和谐概念。在他看来,万物都是通过对立面的和谐产生的,“整个的天就是一个和谐”,正是这种和谐构成了宇宙的秩序;其后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产生和谐的思想,认为“是从对立中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产生和谐”,“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黑格尔则在肯定赫拉克利特对立产生和谐的基础上,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19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则直接将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国历史上同样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先哲们的论述对我们解读和谐提供了极大的思想启迪,但是,要科学理解和谐内涵,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有益成果,而且更需要哲学的和谐思维。因为哲学思维作为所有具体思维之根本,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对事物的认识科学、彻底与否,而和谐思维作为当代条件下人们哲学思维模式的理性选择,理应成为解读和谐内涵的思维基础。
 
  运用和谐思维,我们能科学解读到: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同、协调、适应关系。和谐不是纯粹的同一,而是包含斗争的同一,包含差别的一致;它源于差别而又融于统一,源于多元而又回归为一。人们生活在矛盾之中,矛盾无处不在,尽管其间充满了对立面的斗争,但人们仍会尽可能地寻求矛盾的解决或减缓,寻求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因为“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毕达格拉斯语)。所以,和谐并不意味着抛弃矛盾,放弃斗争,而是通过斗争达到同一,斗争是手段,和谐是目的。和谐,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单一和纯粹,不是和谐,更构不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而恰恰在于面对多元力量的社会现实,摆平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我们提出的“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五对矛盾,即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我们所说的“利益差别”,实际上就是利益矛盾。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有矛盾的、有差别的多元化社会,是一个包容且能化解矛盾的社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1-4 08:06:55|只看该作者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思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综合性的、涉及全局的社会问题,其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不能采用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方式,而必须采取求同、多元、包容、系统、创新等和谐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绝对同一的社会,而是同样充满了矛盾的社会。与过去不同的是,这里的矛盾主要指各种利益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应与过去阶级斗争条件下的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采取一方消灭、征服另一方的征服控制性思维方式,而是采取和谐思维方式逐步化解矛盾、解决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逐步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状态。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几个方面的落脚点都是“统一”,怎么统一?通过解决矛盾达到统一。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协调矛盾、解决矛盾,而这必须依赖于和谐的思维模式。
 
  运用和谐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第一,不能用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对立面。一切对立面双方必有其一致和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可能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因此,对对立面也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看到对立面相克的一面,又要看到对立面相宜的一面,从对立面中汲取有利成分,壮大自己。第二,促进对立面的结合,发掘新的力量源泉。既然对立面双方有相互一致的共同方面,它们就可以相互结合;既然对立面双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它们之间的结合就有可能迸发出比对立面斗争更大的力量和作用。第三,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对立面的双赢。对立面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对立面的共胜和双赢。当今世界,人们的交往增多,活动空间增大,彼此协调、选择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机会和余地空前地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双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们党也正以新的和谐思维模式,引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辉大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幅宏伟蓝图,它充分体现了以和谐思维促改革思维、以人的发展促社会发展、以经济公平促社会公平、以经济和谐促政治和谐的新思路、新举措。在这幅宏伟的蓝图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共荣。
 
 
 
  苏承英,川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源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3 23:44,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