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老乡亲|查看: 37730|回复: 56
[纪实·新闻

悬崖村搬家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样本

 [复制链接]
37#
 妮爱 发表于: 2017-3-10 11:15:01|只看该作者

还有多少悬崖村未进入媒体镜头

源自:新京报
  不论是生存安全,还是精准扶贫,“悬崖村”都是一个巨大的警醒: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事实存在-媒体关注-政府解决”的典型路径,实现可以由事实存在到政府解决的效率最大化。
  “悬崖村”之状,令人心酸不已。
  最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勒尔村,因村民出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情形,而获得媒体广泛关注,从而也获得地方政府的关切。
  对“悬崖村”一事,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另据凉山州消 息,目前该州已成立工作组,近日将带领施工、设计单位,进入“悬崖村”,应急解决天梯的道路安全问题,消除一切安全隐患。这是一条典型的“事实存在-媒体 关注-政府解决”的路径。毫无疑问,当地政府的态度堪称积极,其后续的跟进也值得期待。但仍有让人不甘之处,那就是林书记提及的那条“钢筋结构梯道”。它 固然是作为过渡方案而出现的,不过无论如何,它至少比原本的藤梯安全牢靠得多,其花费比起修路所需要的近6000万元来说,也微薄得多。可是为什么这样一 个便宜的过渡方案,以往都没有?这个“以往”,让人凄然。
  可能对于世代居于“悬崖村”的村民来说,“以往”实在太过漫长,于是“解决”起来,也就愈显迟缓。
  如果没有这样一份时光的重量,“事实存在-媒体关注-政府解决”这样一条路径,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地方政府也需要应对舆论,危机公关,庶几也是进步。但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存在了那么多年的“悬崖村”,村民多年来以生命为代价的出行安全问题,在获得媒体关注之前,没能成为地方政府优先解决的现实问题。
  说到为“悬崖村”修路难在哪,当地表示县里曾几次规划过修路,但因造价大概在6000万元左右,投入和产出极不相称,只好一再搁浅。这样的说法,虽然可 以体会其难处,但也着实挺让人难以接受,毕竟生命无价。据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讲,他知道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有村里的人,也有外来的人,而摔伤的人更多。看到这么多人伤亡,实在是心有戚戚焉。
  许多论者不由自主地将“悬崖村”与精准扶贫联系起来,报道里的专家们也开始这样设计。尽管我不免以为,于“悬崖村”现状而言,基本的生存安全比之扶贫是更重要的问题,扶贫并非一夕之功,倒不如先安全起来再谈扶贫。
  目前事已至此,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果真能像专家所描绘的那样,真正推动彝族村寨新农村建设,将安全与扶贫一并解决,我们自也乐见其成。
  对于“悬崖村”未来精准扶贫的成果,仍值得媒体跟进并关注。而我仍希望提醒的是,到任何时候,哪怕是精准扶贫结出硕果,“悬崖村”都不是可以让各方弹冠 相庆之地。不论是生存安全,还是精准扶贫,“悬崖村”都是一个巨大的警醒: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事实存在-媒体关注-政府解决”的典型路径,实现可以由事实 存在到政府解决的效率最大化。
  当然,除了“悬崖村”,更多存在于媒体关注之外的生存安全与精准扶贫怎么办?据媒体报道,仅在昭觉县,不 通路的村还有33个,放眼全国,数目可能更多。而且,阿土勒尔村的自然条件、生存条件、道路条件并不是最差的。也就是说,现实中或存在比此“悬崖村”更艰 辛曲折的生命之路,只是未被媒体曝光而已。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理应比媒体更了解并熟悉本地的扶贫需求及现状,而不应仅靠媒体去推动,或仅仅为了获得媒体关 注而去扶贫。媒体镜头之外的“精准扶贫”,该怎么办?这的确是值得各级政府深思的大问题。
⊙杨耕身(媒体人)
36#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3-9 23:28: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川书记回应悬崖村问题:实行“一村一策”脱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新京报两会直击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回应“悬崖村”:极贫困村脱贫实行“一村一策”

  新京报快讯(记者:戴轩)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回应有关“悬崖村”的媒体提问时表示,仅凉山州就有139个极贫困村,四川省将集中力量,对不同的村庄实行“一村一策”,根据每个村庄的特点制定方案,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王东明介绍,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区域之一,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尤其藏区彝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去年,新京报记者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报道了当地“悬崖村”开展精准扶贫,从藤条“天梯”改造成钢索铁梯的过程。王东明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悬崖村”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四川像这样的极贫困村还有不少,仅凉山州就摸排出139个,而类似情况在四川其他地方肯定还存在。且这些极贫困村各自情况不一,“有的是交通问题,有的是资源等其他问题。”
  王东明强调,在这些重点地区,将集中领导力量、物资、省内外援助力量,对不同的村庄实行“一村一策”,根据每个村庄的特点制定扶贫方案,加快脱贫步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5#
 锦泉 发表于: 2017-3-9 08:24:01|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感到揪心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8日消息,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

习近平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问候
  8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正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四川代表团少数民族代表向总书记献上哈达、羌红,表达美好祝福
  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总书记走进会场时,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彝族、羌族代表向总书记问好。藏族、羌族代表分别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和鲜艳的羌红,表达对总书记的敬意,祝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习近平请他们转达对各族同胞的祝福。

总书记称赞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浴火重生!
  隆兴中心校校园宽阔整洁、震中青龙场村一排排小楼整齐排列、村口矗立的感恩石上“永远跟党走”5个大字格外醒目、总书记当年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帐篷内亲抚的小朋友骆俊诚正在芦山县幼儿园快乐成长……四川雅安汉源县古路村支部书记骆云莲代表发言时,用照片向总书记展现灾区新貌。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习近平关心彝族群众脱贫
  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彝族人口占51.9%,现在还有1618个贫困村,52.83万贫困人口。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说,曾在电视上了解到彝族地区的偏僻和贫困状况。在听取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时,总书记详细询问当地文盲率、脱贫攻坚进展等情况,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要因地制宜发展精细农业
  习近平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规模经营,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家庭规模的经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在浙江、福建,很多地都是分散的、零碎的,有的梯田叫斗笠田,一个斗笠就能盖住。青蛙一跳过三丘,一跳跳过三块田。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做精农业。

习近平: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感到揪心
  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原文标题:习近平: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感到揪心
34#
 染姐 发表于: 2017-2-14 08:24:00|只看该作者
发展之变
有山有水有温泉
在家就能挣到钱

  “悬崖村”出名之后,村子该咋个发展,咋个脱贫,成了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之前有很多人建议,把我们村子集体搬迁到山下去……”莫色子古说,但是,山下没有多余的土地,搬下去后咋生活?况且,大多数村民也不愿意搬走。
  春节过后,莫色子古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村里要开发旅游了。说到旅游,莫色子古来了精神:“悬崖村”及周边村落物产丰富,这里还有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好看好耍的多得很。
  根据凉山州的规划,要把“悬崖村”的旅游开发,放在大凉山旅游一个重要的布局中来考虑,设计好旅游发展思路,通过旅游业带动“悬崖村”和周边村落脱贫奔小康。
  这两天,莫色子古还听说了更为具体的消息,目前,成都一家旅游集团已和昭觉县政府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提出了“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投资开发项目。项目拟投资3亿元,分两期进行,计划将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山地特种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扶贫示范基地。
  莫色子古的消息没有听错。记者从昭觉县旅游部门获悉,根据规划,第一期项目已经启动,将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悬崖村”索道、索桥、古里峡谷栈道、悬崖村体验险道及其他旅游附属设施。第二期则包括勒尔至上级山顶平台的索道,大平台云顶度假村等。
  “如何让村民致富,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莫色子古认为,种、养殖,是村民增收的一个方面,发展旅游,才是“悬崖村”脱贫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打造一个传统的彝族民俗村落,让外地游客顺着栈道、索道上来,感受我们独特的彝族风情。”莫色子古望着村下的大峡谷说,新的一年,希望能看到“悬崖村”的村民们富起来。
  阿克鸠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染姐 发表于: 2017-2-14 08:24:00|只看该作者
生活之变
村里喜迎6名新娘
“不好娶老婆”成历史

  在微信上,莫色子古给自己取名为“悬崖之子”,从他的祖辈开始,几代人就在“悬崖村”扎根。
  去年记者在村里采访时,莫色子古说,村里有土地、收成好,但是因为交通问题,村里的小伙要娶老婆,很是头疼,要颇费一般周折。
  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2月6日,村民莫色阿果在村里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新娘来自雷波县。第二天,村民吉巴伍勒也喜迎新娘,新娘来自不远处的昭觉县哈甘乡。
  “最近村里喜事不断。”莫色子古笑着说,他要收回去年“不好娶老婆”的说法。他算了一下,最近不到4个月时间,村里的小伙子们,已经迎娶了6位来自外村的新娘。
  以前进村要爬藤梯,外面的新娘嫁进村来,需要提前一个月挑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新娘从山下背上来。不过,现在不用找人背了,新娘可以自己走上山。“钢梯修好了,新娘也不嫌弃这里交通不好了,以后村里的人会更多,喜事也会更多。”莫色子古说。

思想之变
家门口寻致富门路
从买到山上到卖到山下

  去年,通过村民大会表决,村里成立了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了近400只山羊、80多只绵羊。村里还将以补贴的形式,充分利用勒尔社的自然条件,种植核桃、青花椒和脐橙。
  莫色子古说,若要说村里的变化,除了进村道路的改变,最难得的,是村民在转变思想和观念,种核桃、种花椒、养绵羊、养蜜蜂……都在努力想办法找致富的门路。
  去年5月,村民俄的长江从山下打了10斤苞谷酒,背上山来,请记者品尝。他说,村里可买不到酒,逢年过节需要用酒,只有去山下背上来。
  “现在想喝酒,不用下山了,村里就有。”今年,村民莫色拉比看到村里闲置了多年的烧酒作坊,准备将其重新运转起来。一个人本钱不够,他就找到了莫色子子,说了他的这个想法。
  莫色子子本来是准备外出打工的,听了莫色拉比的想法,他说:“先试下嘛,万一干成了呢。”于是,两人正式合伙,开始在村里酿造起苞谷酒。
  莫色拉比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酿酒法子,还是比较成功的,原料就是自家种的玉米,但土灶出酒的品质还不稳定,两人正在摸索让酒品质更好的技术。
  莫色子古说,相比以前,村民们的想法更为长远。“以前,都是从山下买了东西背到山上来,现在,大家想的是,如何把山上的酒、山上的花椒、山上的核桃,卖到山下去挣钱。”
32#
 染姐 发表于: 2017-2-14 08:24:00|只看该作者
道路之变
钢梯取代藤梯
村民上山少走半个小时

  去年5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攀爬藤梯进村,脚下是千米深的悬崖,步步惊心。“小时候上学,爸爸送我下山,会用一根绳子,一头套在我的身上,一头绑在他的腰上……”村文书莫色子古说。
  “现在进村的路,已经变成钢梯了。”2月13日,莫色子古告诉记者,原来的藤梯,已经被用钢管搭建的钢梯所取代,钢梯两旁还焊接了扶手。比起藤梯的惊心动魄,这条钢管路走起来要让人踏实安心得多。
  钢梯,是从去年8月开始启动修建的,州、县两级财政共投入了100万元。11月,钢梯完工投入使用。莫色子古说,这些钢管牢牢焊入悬崖,一共组成21段、767级台阶。整个钢梯用了大约1500根、40多吨钢管,光是固定用的扣件,就用了6000多个。
  钢管都是请村民用人力,一根根背上山的。在修建钢梯时,莫色子古负责统计钢管数量、计算人员工资。1.5米的钢管,每背一根工钱10元,6米的,则是每根60元。
  与原来的藤梯相比,钢梯是直上直下的,不仅比藤梯好走、安全,还节约了路程。喷了防锈油漆后,寿命可达10至20年。
  莫色子古说,以前,攀爬藤梯上山进村,村民需要1个半小时左右,而不熟悉的外地人至少需要3个小时。现在钢梯修好后,村民上山可节约半个小时,下山就更快了。
  目前,“悬崖村”的适龄儿童实现了100%入学,在勒尔社山上,还建立了幼儿教学点。虽然钢梯修好了,但为减少孩子们上下山的次数,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勒尔小学只允许学生在彝族年等重大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回家,其他时间全部住校。这样,住在勒尔社的24名学生,每年回家的次数降低到过去的十分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1#
 染姐 发表于: 2017-2-14 08:24:00|只看该作者

凉山悬崖村险道将成旅游风景

源自:华西都市报
  曾经,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每天爬藤梯上下学。
  原来的藤梯已换成了钢梯。
  “悬崖村”险道将成旅游风景
  “悬崖村”险道将成旅游风景

凉山“悬崖村”藤梯变钢梯,当地拟发展旅游业带领村民脱贫
  进出村子都要徒手攀爬17段、落差近千米的陡峭藤梯,去年5月,媒体报道让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勒尔社一夜变得全国闻名,这个名副其实的“悬崖村”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进村的路,已经变成了钢梯!”2月1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再次回访这里,村文书莫色子古喜上眉梢。他说,这大半年来,村子里发生的很多变化令他没有想到:曾经娶妻困难的村子,短短4个月时间内,就连续有6个姑娘嫁了进来;而在前不久,还传来了令全村振奋的好消息,村子将进行旅游开发,打造成为景区。
  阿土勒尔村拥有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目前,成都一家旅游集团已入驻,拟投资3亿元,打造“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以后,村民们不搬迁,在村里就能实现挣钱的梦想。

☆ 相关资讯
凉山悬崖村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
人大代表为悬崖村支招:连片开发山地旅游

◆ 点评
  大凉山悬崖村 一个世外桃源的嬗变</b>

走进大凉山悬崖村 揭秘悬崖村绝壁天梯的前世今生
大凉山悬崖村 折射扶贫的急和难
30#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23 16:07:00|只看该作者

四川凉山“悬崖村”修路:1500根钢管造天梯

源自:中国网
原文标题:凉山悬崖村绝壁修路 村民背1500根钢管上山造天梯

  45岁的某色伍哈卸下身上背的钢管,坐在梯子中央,喘着粗气休息。
  在他脚下,一段黄褐色的钢梯固定在近乎垂直的山体上,如铁轨般铺向空中。
  他的四周都是高山,云雾缠绕着山峦。俯瞰山下,美姑河沿着勒尔村小学流向山涧尽头,河水混沌,山风呼啸。
  这里是新京报报道过的“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
  今年8月开始,村里开始新建一条用钢管打造的“钢梯”,现在已修了五分之四。
  某色伍哈一手握紧扶手,一手掐指算着,再10多天,钢梯就要完工,那时候正好赶上彝族年,那是彝族人一年最喜庆的日子,“孩子们回家就不用再走危险的藤梯路了”。
  这个爬了一辈子藤梯的中年人,吐着彝语口音的四川话,憨笑着说出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口号,“交通搞上去了,经济才有发展。”

1500根钢管打造“天梯”
  悬崖村口口相传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村子坐落在海拔1600米的一片山顶缓坡上。从山底的勒尔村小学到山顶的村庄海拔高差将近1000米。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
  藤梯全是用藤条和木桩做成,风吹雨淋日晒后,这些藤梯腐朽得很快,此前曾数次发生过村民在走藤梯时摔下悬崖的惨剧。
  今年5月,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了阿土列尔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当时表态:当务之急,是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今年8月,钢梯工程开始动工,记者了解到,该工程计划投资100万元,州、县两级财政各出50万元。
  村文书莫色子古算了一笔账:修钢梯路需要1500多根6米长的钢管,直径5公分左右。最长的6米,用来做护栏,最短的1.5米,铺就脚踏板。
  建梯子的师傅龙德顺来自云南昭通市,他和两个哥哥承包了这个项目。
  他们三个人以个体的身份与村支部签了协议,三个人的工钱一天总共1200元。
  龙德顺向记者介绍,按照村里要求,这次是重新开的新路,钢梯和原来的藤梯比,是直上直下的,不像以前的藤梯绕路,这样比之前上山要快半个小时,而且还保留了藤梯的原貌。
  他和二哥龙德林负责建梯,在山体上打2公分宽的孔,用3公分的钢筋扎进去,再把钢管焊接,一层一层往上修。
  龙德顺估算,整个工程需钢材40多吨,固定钢管用的扣件6千多个。钢梯的台阶由两根钢管组成,间距10厘米,龙德顺建议可以在台阶上铺上木板,用铁丝固定好,这样方便踏脚。
  龙德顺说,目前钢梯的使用寿命10多年,如果喷防锈的油漆,可以延长10年,“但目前村里还没决定喷不喷油漆。”

村里有力气的人都愿意来背钢管
  这些钢管,需要村民们背到山上的工地上。
  10月13日,位于山脚的勒尔村小学门口,堆 积了一捆捆钢管,村文书莫色子古坐在一块石头上,等待前来背钢管上山修路的村民。每背走一捆,他就用一张小纸条写上背走的数量,盖上有他个人的印章,村民 通过纸条结账。1.5米的钢管,背一次每根工钱10元。6米的钢管,每根60元。
  这样的挣钱机会,在悬崖村几乎没有过。爬山和背东西对村民们来说易如反掌,村里有力气的人都愿意来背钢管。
  某色伍哈是第一个到的,他头发污垢蓬乱,脸色乌黑如铁,全身上下沾满黄色的铁锈,穿着一双有几个洞的解放鞋。
  某色伍哈不到6点就起床了,起得太早,也没有时间生柴火做早餐,他带着一副树钩,一根3米长的背带绳就摸黑下山。
  悬崖村的人对于背东西上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某色伍哈砍了两根带“亅”的树钩,将钢管一根根整齐摆放在两根树钩上,再用绳子套住,某色伍哈熟练地捆着,“下面的钩子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
  捆好以后,用一根蓝色的,用来背小孩的背带绳套上,就背着上山了。
  通常,某色伍哈一次背6根1.5米的钢管或者背2根6米的钢管。
  从今年8月28日开始,除了下雨天,某色伍哈每天往返两次,40多岁的人,要和20岁左右的人背同样重的东西,某色伍哈摇着头说:“山里的人只有力气,我不累。”
  一趟上去,需要休息6次,5个小时往返一次。村民都不带水,某色伍哈说,水没地方放,只有忍一忍,实在渴了就在路边捡一些空矿泉水瓶,喝几滴剩下的水。
  这一天和某色伍哈上山的有6个村民,一路上,村民们喘着粗气,偶尔有人咳嗽吐痰,脚步迈得沉重,钢管划过路边的树枝和石头,轻轻震颤着发出低沉悦耳的嗡嗡声,背上的一排钢管如曲谱。
  村民们介绍,最难爬的是近乎垂直的钢梯,靠的是手脚和腰部的力气,爬多了,腰会痛,肩膀上磨出茧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9-27 17:08:00|只看该作者

美记者采访四川“悬崖村”:政府要用钢管修天梯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美记者采访四川“悬崖村”:政府要用钢管重修“天梯”

  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 美媒称,如果你有孩子或知道有孩子对上学奔波多有抱怨,那么请看看中国西南四川省阿土勒尔村的孩子们面临的重重困难吧。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9月25日发表了记者安东尼·库恩题为《中国小学生翻山越岭上学难》的文章,现将文章摘编如下:
  那里的小学生上下学单程要走垂直半英里长的路程,必须借助摇摇晃晃的木梯越过陡峭的悬崖。
  这个地方被中国媒体称为“悬崖村”,位于凉山州,从四川省会成都开车南行8个小时可达。道路穿过肥沃的四川盆地,沿着长江上游两岸向上延伸。
  离凉山越来越近,道路越来越难走,山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隧道中没有灯光。
  我最近爬上了阿土勒尔村。这个偏僻贫困的村子有72户彝族人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拥有540万人口的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彝族一直实行奴隶制。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15岁以上的彝族人近四分之一为文盲。在那个学校所在的昭觉县,文盲率为40%。
  爬到2600英尺高的山顶需要2-4个小时。近年来有数人从山上掉下去摔死。有些地方有木头、蔓条或生锈的金属做的梯子。有些地方有绳索和钢索──或者在山壁和数百英尺深的河谷之间只有几丛野草。山顶平整。有玉米地和泥瓦房,周围是薄雾笼罩的山峰。
  我借住在莫色家的农舍里。村里多数人家都姓“莫色”,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在屋子中间的火塘里生火,屋顶被烟熏黑了。在主屋外面,有猪圈和牛棚。主人家杀了一只鸡,炖了招待我们。
  21岁的莫色雄逖(音)在附近城镇干建筑。他说:“下面什么都方便。这里啥也买不着。”莫色说,村民们养家畜、种玉米和土豆,但是没有路运下山,只能自己种自己吃。他淡然地说:“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没有钱在山下安家。不过,我们愿意搬到山下。”
  那天晚上,我在一条小河边栓起吊床睡觉。
  第二天一早,十几个上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在山顶的边缘集合,准备下山,因为新学期开始了。
  莫色家要送13岁的女儿拉岝(音)去学校。她穿着一件印有“米老鼠”的粉红色运动衫。拉岝今年才要上四年级,因为她的父母一直没让她上学,直到觉得她年龄大了能下山去学校。她怅然地说:“离开家,我很难受,不过高兴的是学校又开学了。”
  这些孩子平时住宿在学校。周末,他们往往爬山回家。不过,在6月份中国媒体报道这个村子之后,当地官员受到压力,不让孩子们来回奔波太频繁。
  大伙排成一列下山,孩子们背着背包。为了安全,较小的孩子通过绳子跟家长连在一起。多数孩子已经上上下下不知道多少次了。
  去上学的半道上,拉岝说她有点累,不过她说已经习惯了。我发现她甚至没有出一点汗。她哥哥雄逖说,他有时一天上上下下两三趟,不觉得是个事。
  三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山下的学校。这是一座简单的两层水泥建筑,刚刚粉刷过。孩子和家长们忙着登记、检查身体和搬入简朴的宿舍。被媒体报道感动的中国捐助者给运来了新家具,给孩子们送来了日用品。
  校长吉克伍达告诉我说,他们的捐赠使这所学校能够比上学期多收五六十名学生。现在一到四年级学生总数约250人。不过,吉克说,“他们更困难的”是上下学的路途。“作为老师,我们当然担心他们的安全,因为他们那么小而路途又那么危险。”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其他地方,政府将少数民族居民从偏僻的山区迁出重新安置,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经济,获得更好的服务。
  不过,支部书记莫色吉日说,对于阿土勒尔村来说,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计划。他解释说:“现在山下没有地方可以搬迁。所以,我们计划慢慢修一条上山的路。”他没有提修路的时间表。他说,目前县政府准备用钢管对梯子进行改造升级。因此,短期看来,学生们上下学还将继续爬下爬上。区别是,钢材做的梯子胜过木头梯子,而这两种梯子又比抓着野草或什么都没得抓要好。
  上海的彝族评论员傅家杰(音)说,阿土勒尔村的“生活条件与30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他们基本上仍然存在于前现代、前工业时代,他们的发展落后全国其他地方几十年甚至更多。他指出,有些少数民族,不只是彝族,政府将他们安置到新的地方,但是他们缺乏谋生的技能或语言能力。有些人走上犯罪道路和吸毒,最后又回到他们离开的山区老家。(稿件来源:参考消息)
28#
 染姐 发表于: 2016-5-31 08:53:00|只看该作者
破困局而变只有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
  事实上,除了扶贫攻坚的官员,村民自己也认识到了与外界的差距,开始尝试改变这种困局。
  某色子古有3个孩子,大儿子19岁,两个女儿分别16岁和13岁。说起孩子,某色子古颇为骄傲。他的大儿子和二女儿,如今都在昭觉中学读书,成绩不错。小女儿今年小学即将毕业,已经考上了攀西绵阳南山国际中学。
  三个孩子读书,一年算下来,需要大约2.8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某色子古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3万多元,将所有收入拿给孩子读书,他认为,这值得。
  某色子古说,当年他读了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普通话说得不好,文化又不高,找工作很难。”不过,他现在很有信心,家中的50多株核桃树开始挂果,70多株花椒树也长势不错,他的愿望是,三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
  莫色吉日告诉记者,如今,勒尔村里的适龄儿童实现了全部入学,上学、回家攀爬天梯,由家长护送上下山,“如今,村民都很重视教育,因为大家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孩子真正走出大山。”记者手记勒尔村人的

幸福感
  采访中,我的同事跟我聊天。
  “这里的村民还是可怜。”他说。
  “他们吃不饱吗?”我问。
  “不。”“他们穿不暖吗?”我又问。
  “不。”“可是,吃得饱穿得暖就幸福吗?”他反问。
  “你看到他们脸上的笑了吗?你看到他们在核桃树下打扑克聊天了吗?你看到他们坐在石头上聊天其乐融融吗?难道非要像我们一样开着车呼吸着尾气才幸福吗?”我的同事陷入了沉默。
  各自有各自的世界。所谓幸福,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化的心理感受而已,无从以己来度量他人。若干年来,勒尔村的物质生活确实贫乏。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们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这些年,政府扶贫攻坚高歌猛进,这个曾经的“孤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用上太阳能发电、可以收看十几个频道、建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勒尔村人的幸福感,更进了一步。
  这个村子,没有对贫穷的抱怨,只有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奋斗和期待。封面新闻记者梁波苟明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
  摄影杨涛张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17:42,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