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477|回复: 2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2 11:13:1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自然科学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与黑洞信息佯谬

 [复制链接]
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与黑洞信息佯谬
──量子纠缠隐形传输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叶眺新1,常炳功2
(1中国四川绵阳市,2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州南部医学中心)
摘要:现代物理和生物学向何处去?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是一个划时代──量子纠缠涉及超距作用,即使对超光速有类似虚数模式的理解,分歧也还类似在对抗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深入黑洞:找回消失的信息,联系自然全息和量子观控相对界等研究,从之前我们已证明霍金黑洞信息熵的著名公式,与虫洞管孔内通过的量子信息球原子的直径切面的面积相等,其实虫洞管孔收到的这种信息熵大数据,已转化为量子纠缠→虫洞→卡西米尔平板效应→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纠缠的有7个关节点的循环,意味着现代宇宙学将有所突破。
关键词:量子纠缠、虫洞、卡西米尔平板、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人工智能、元宇宙、非拓几何、格点
0、引言】
科学是什么?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类似一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兴起于2006年人工智能对“深层人工神经网络”的重命名。神经网络有一个所谓的隐藏层,而神经网络不止一个隐藏层。多个隐藏层,让深度神经网络能够以分层的方式,学习数据的特征。因为简单特征,可以逐层叠加,形成更为复杂的特征。
例如,中国传统科学中医、中药学的理论,与现代西医、西药学理论的说法不同,但科学的“深度学习”是一样的,都是在前人具体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下,推进总结其中最好的、最像人类可实践的手笔。高也陶教授2022年出版的《<黄帝内经>前传》和《<黄帝内经>后传》两书,详细讲述了中医、中药学上下五千年前这类深度学习人物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其次中医与西医层数有区别。
因为深度学习网络,与更常见的单一隐藏层神经网络的区别,是在于层数的深度,也就是数据在模式识别的多步流程中所经过的节点层数。以“生成类似人类撰写文本能力著称的GPT-3人工智能算法”为例:让GPT-3参与写科学论文,即使你之前期望不高,给GPT-3的指令相当模糊,也能撰写出一些类似由人类撰写的充满学术性的语言,内容新颖,参考文献的引用恰到好处,与上下文联系紧密,看上去是相当优秀的科学论文。原因是作为一款深度学习算法,GPT-3能分析包括论文、社交网站信息等大量的多种信息流,如书籍、维基百科中的数据、科学文章,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交流,来完成指令。
由于最终选择决定,是不同层次的人群或个人的看法。所以在一些有GPT-3参与的工作里,不同层次的人群或个人,面对允许它生成多份内容,是选择只发表其中最好的、最像人类手笔的内容。
由此,也许现状和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分裂的,但即使如此,说到底,自然进化形成类似自然机器的人体及人工智能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式的展现;即自然进化也类似是一种“深度学习”。而且层级的深度不排除“强化学习”、“深度强化学习”和对抗性神经网络──通过相互对抗来创造超级真实的原创图像或声音。
现代物理和生物学理论向何处去?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是一次划时代──这次颁发给的与“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相关研究的三位物理学家,他们证伪的贝尔不等式,做出的证明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的存在──这一诺奖级别的贡献,是对现代物理和生物学理论的又一次“深度学习”。毋庸讳言,由于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分裂的,“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的存在”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认识,并不全是“全球化”而有趋势“多极化”的发展。
具体涉及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话题的“超光速”,由于人类数学“深度学习”展现有0、自然数、实数、虚数、复数等五类层数。由于物质时空的“深度学习”展现有真空、物体、粒子、量子等四类层数,加上静止、运动、能量、动能与速度、场论关联的“深度学习”,要不要与数学“深度学习”展现有0、自然数、实数、虚数、复数等五类层数结合,“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速度话题的“超光速”,存不存在负实数、正负虚数和复数,成为“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强化学习”和对抗性神经网络层数增加和转折的关节点。
常炳功教授说:“我自己的理解,量子纠缠就是暗能量在起作用,没有了暗能量,就没有了量子纠缠,而且,只要有物质,就有暗能量,而且物质是小于光速的,暗能量是大于光速的。暗物质是宇宙的根源,就是中医讲的气,精气神,包括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极化产生收缩的物质和膨胀的暗能量”。但我们合作写论文《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与黑洞信息佯谬》的思路大概是,想靠内在的数学探索去连接7个主要的关节点循环:即A、量子纠缠→B、虫洞→C、卡西米尔平板效应→D、莫比乌斯带→E、克莱因瓶→F、人工智能→G、元宇宙→A、量子纠缠的循环。这里能把霍金的黑洞信息熵公式,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1形势逼人的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与质疑
1潘建伟院士等科学家的工作
2022年10月4日《科技日报》记者张梦然,发表的《纠缠,是一种强大的工具──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报道中说:20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他们通过开创性的实验展示了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这三位获奖者对实验工具的开发,也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那什么是“纠缠”?这指的是在“纠缠对”中,不管相距多远,一个粒子发生的事情,会决定另一个粒子发生的事情。这意味著有一种类似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由于全世界正密集研发的、以利用单个粒子系统的特殊属性来构建的量子计算机、改进测量、量子网络以及量子加密通信,也都相关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的“超距作用”,所以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基础,就不仅仅是一个超光速是实数还是虚数或复数的理论之争。
因为量子计算机的这种应用,均需依赖于量子力学如何允许两个或多个粒子以共享状态存在,甚至无论它们相隔千山万水,均能保持这一状态──这就被叫做“纠缠”。2022年11月18日在合肥第五届世界声博会暨科大讯飞全球开发者节开幕式上,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教授在展望量子计算的演讲中说:“我们希望在未来5年,实现量子纠缠,然后完成数百个乃至数千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以解决量子化学、新材料设计和优化算法里的一些问题”。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讲:“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讯飞超脑2030的目标──让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讯飞将发布机器人超脑,通过多模交互、运动控制和硬件模组的结合,推动人机协同新时代”。这种气势,原因是现在的形势逼人。
例如,世界上主要能源公司都与埃尼能源集团一样,将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应用于油气勘探与生产,特别是地震勘探。但目前量子理论和地球物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有待探索。而量子计算在处理地球物理学家目前遇到的大规模建模和反演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量子计算机可望被用于更有效地处理数据来增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而这正是石油工业的潜在应用。
几十年来,反射地震勘探一直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最重要技术。由人工震源发送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在地质界面反射并传播回地表,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记录了这些地震波。这个过程重复了数千次,获得的反射数据经过复杂的处理序列之后,可以对地下10公里或更深的地方进行成像。模拟地下波传播的复杂方程,被用于将记录的地震波形重新归位到三维图像中的实际位置,这一过程被地球物理学家称为“偏移”。虽然从地震勘探的一开始就了解了偏移的原理,但精确的偏移算法在过去20年才被使用,因为它们对计算能力要求非常高。上世纪第一批偏移算法是基于简化的方程或假设,这是由于当时计算能力的限制,这导致成像质量差,特别是在复杂区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FTX与Alameda两名高管被起诉,承认欺诈指控 Win11 22H2隐藏功能:可直接用鼠标滚轮调整系统音量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48:5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如今高性能计算机,使我们能够处理大量数据,能够使用越来越准确地模拟地震波传播物理的算法,生成更精确、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减少了前景评估、油井定位或油藏监测的不确定性。因为量子计算机有潜力支持许多复杂物理系统的模拟和建模,其速度远远超过传统超级计算机。能源工业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曾经推动了经典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基于这一前景,将推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在勘探地球物理学中,模拟至关重要,可望将量子计算用于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用于地震建模和储层表征。
当量子计算机上线时,地震勘探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有望获得新型强大的工具。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进步将促进地震勘探的技术进步。在勘探地震学中使用量子计算的想法,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潘建伟院士为啥对未来5年实现量子纠缠,那么自信?因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得主之一的安东•蔡林格,正是我国量子科技领军人物潘建伟院士的博士生导师,他们的关系极不平凡。在塞林格此次得奖所列出的量子通信实验论文中,中国团队的工作提到了7项。中国量子科技的崛起,也成就了蔡林格与潘建伟之间“从师生到竞争者、再到合作者”的一段佳话。
得知诺奖授予导师蔡林格院士,潘建伟院士说:“量子科技领域得到了肯定,颁奖委员会在介绍获奖者的工作时,提到了很多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这三位科学家早就应该获诺奖了,2010年,他们就因为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和推动了光量子信息的处理,得到了沃尔夫奖的肯定。他们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领路人,是量子信息科学重要的先驱”。南京大学马小松教授也是蔡林格的学生,他说:“在量子信息领域中,量子网络的非局域性验证、量子隐态传输、远距离量子隐态传输等,都是由这三位量子信息科学先驱开创的。这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至名归”。
2022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记者徐靖,发表的《科学家首次验证量子力学中复数不可或缺纠缠》报道中说:“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关闭定域性、测量独立性以及纠缠源独立性等漏洞,利用类空间隔的纠缠交换光量子网络对实数形式的量子力学进行了检验,以超过5.3个标准差的实验精度验证了实数无法完整地描述标准量子力学,严格确认了量子力学中复数的必要性。”
徐靖说:“量子物理是否确实需要复数的参与,一直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问题。2022年初,潘建伟团队利用可实验验证的、类似贝尔不等式的定量判据,率先完成了排除了实数形式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实验检验。该工作利用的是同一个超导量子芯片上的四个量子比特,距离上无法满足类空间隔的要求,因而存在定域、测量独立性、纠缠源独立性等问题。为了更严格地检验复数的客观存在性,潘建伟团队在类空间隔纠缠交换光量子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中的两个独立源各自独立产生纠缠光子对,分发给远处的三个参与者进行高速随机的光子测量操作。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不受其他参与者的测量选择和结果影响,各自独立地进行本地的随机操作。”
2、徐令予教授等人的质疑之声
2022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报》报道: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首晟教授等研究的“天使粒子”论文,遭遇国际顶刊撤稿。2008年在美国的张首晟教授预言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3年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实验团队证实。这个曾轰动全世界的科学发现,14年后都还受到质疑,可见科研之难。
量子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的区别,其中关键就涉及“量子纠缠”,而不仅是二进制量子比特的多少。例如,打开一把有两位的号码锁,在电子计算机中一位的状态由0或1规定,两位就构成4种不同,即0与0,0与1,1与0,1与1;随着计算过程的进行,数据位很有秩序地在众多的逻辑门间移动,因此可能需要进行4次尝试才能打开。
而一台由极少量的氯仿(CHCl3)构成的两位量子计算机中,一个量子位可同时以0和1的状态存在,两个量子位也构成类似的4种不同状态。但量子位不需移动,要执行的程序被汇编成一系列的射频脉冲,通过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操作把逻辑门带到量子位那里,该锁只用一步就被打开。这一切用电场、电磁场的电子、光子和电磁波、激光等传输很好理解,就类似原子核磁场和外加磁场,它既能作方向定位又能对二进制量子比特编码进行操作,而且能有远距离瞬时缠连的听令于操作者指挥的同时作用。但操作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编码作远距离瞬时缠连的听令于指挥的同时作用,不是电场、电磁场的电子、光子和电磁波、激光等类似的量子信息隐形传输,却不好理解。
2017年12月12日新华社报道,潘建伟院士及张军教授等人研制小型化量子通信系统,发展出新型微弱雪崩信号提取技术并利用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研制出1.25GHz单光子探测器的单片集成读出电路芯片,尺寸为15mm×15mm。这在实现高速量子通信终端设备中,体积占比最大的探测器模块尺寸减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而且通信波段单光子探测器是其中的核心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通信距离、通信速率等关键参数。由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研究员徐令予教教,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雷奕安教授等科学家,质疑潘建伟院士等科学家的量子计算机远距离瞬时缠连的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应用,形成类似对抗性神经网络的层数增加,成为2022诺贝尔物理奖深度学习的转折点。
徐令予教授说的“量子通信技术困境”,如2017年12月6日上海“观察者”网发表徐令予教授的《量子密码工程建设还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一文认为:量子密码通信仅联系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一小部分之前三分之一的量子通信,媒体把量子密码通信吹得天花乱坠可休矣。徐令予教授说:他不是批评量子密码技术的本身──量子密码技术对信息系统安全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通过总结经验、调整计划,方向是明确的。而且潘建伟院士也是赞成:量子密码、密钥分发通信与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有联系又是有区别的。
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所长梅晓春教授,也有“不能实时通信”的量子通信技术的质疑。如根据彭罗斯的里奇张量引力效应,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通信,类似靠围绕“实验星球”作圆周运动的量子纠缠对中的一个“实验粒子”,一边要作“体旋”的“偏振”运动,像光纤通信发送信息的旋转运动在进行编码一样──但即使发电报或发微信,发送的主要内容一开始也还不一定能“实时通信”,而要等到双方都实时同时开通机子才行。在现实中,比如墨子号卫星和地面,也是不一定能“实时通信”的。潘建伟院士承认,量子秘钥用的不是单光子,而是弱激光束。如果采用弱激光束,还是量子通讯吗?
梅晓春教授说:“激光就是光子的克隆”也只有一半对──激光是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跃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激光原理”,即为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这种“克隆”离不开“电子”,也离不开“电子”绕原子核的旋转。这与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通信,理论上的里奇张量效应有相同的地方。但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里奇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明确的,是引力子──是类似正、负的虚数或复数的量子──这在超出光速的距离范围外就会起作用。在小于或等于光速的距离范围内,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韦尔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类似正、负的实数或复数的量子。因此潘建伟的“量子通讯”使用的“信道粒子”也是明确的──梅晓春替潘建伟说的是:“不是单光子,而是弱激光束”──即不是“电子”,也不是无线电通讯,而是弱激光束无线通讯。梅晓春问:“如果采用弱激光束,还是量子通讯吗?”
潘建伟院士的回答也许是:它之所以是“传统激光的方法仅仅披上量子力学外衣的传统激光保密通讯”,是因“传统激光保密通讯”成熟的,不仅是“有线”的类似光纤的激光通讯。深度学习传统激光的方法,量子纠缠在“量子信息隐形传输”上下功夫还有路要走。
潘建伟团队早宣称,是从国际承认正统的否定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实验的量子通讯大师塞林格教授,那里学得的方法──这在中国科学家中,没有第二个。潘建伟团队还超越塞林格团队,是我国墨子号卫星首先做了和地面的“量子通讯”实验──即使不是“实时通信”,但它已超出光速的距离范围外。就是说,它涉及类似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里奇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类似正、负的虚数或复数的量子──而不是之前塞林格团队在地球上做的“量子通讯”实验──这是在小于或等于光速的距离范围内,量子纠缠传输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深度学习能认识是类似正、负的实数或复数的量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50:00|只看该作者
“量子通讯”的成熟,是以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人工智能成功,为最高标准──假设定为,是100G智能互联网通信,它的目标类似“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智能手机”的使用──它的意义在于快速、大信息量的全球、全太阳系的全覆盖的万物互联网通信。那么潘建伟团队的“弱激光束无线通讯”的量子通讯做成熟,也只算10G智能互联网通信──它赛过目前5G和6G智能手机与互联网通信的前景。
为啥潘建伟团队不说他们的量子通讯“信道”中的“弱激光束,要包含多少个光子?传输200公里后,仍然有没有信号?光子被光纤吸收多少个?剩下的几个中偏振值不变仍然有效的有几个?”
他们连这种数字,都不公布,也许是他们对量子信息隐形传输实验中,从韦尔张量引力效应到里奇张量引力效应的认识还没有把握。甚至对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实验中的“第二信道”──类似韦尔张量效应的弱激光束量子秘钥在具体操作,用传统激光方法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不妨碍他们已走进“量子通讯”。所以梅晓春教授说的疑问还有:“量子密钥分配只能采用点对点的模式,因此不能在互联网上进行非点对点的传送。除了要求发送和接收两端,同时拥有专用的量子通道和发送接收设备,还不允许线路中间有任何中继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存在,因为这些都是可能产生泄密的部位”。
其实这个问题,深度学习在许多模式识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息隐藏技术可以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思路,利用神经网络的对抗生成隐藏信息,获得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生俱来的自适应、海量等特点。所以转换到对于“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者来说,可以看到因为“思路不同”,传统分析的无线电信息传输和光纤激光信息传输手段,难以发现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实验中,“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是一起结合,隐藏在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中的。
2、深度学习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真功夫贝里相位】
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划时代,类似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组解决牛顿的万有引力无介质超距作用,转折到无线电波模式的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的循环交替的传播模式,提出量子纠缠超距作用传播模式的存在;潘建伟团队2022年初首次利用可实验验证的、类似贝尔不等式的定量判据的,存在定域、测量独立性、纠缠源独立性的在类空间隔纠缠交换光量子,以超过5.3个标准差的实验精度,验证了实数无法完整地描述标准量子力学,严格确认了量子力学中复数的必要性。
但类似麦克斯韦对前人“以太”学说的深度学习,把“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看成时空普遍类似“以太”粒子,存在的缺陷一样,潘建伟团队实验验证量子纠缠超距作用,实数无法完整地描述标准量子力学,也还没完善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中复数或虚数的粒子,或量子场的具有形态的缺陷。正是在这次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划时代转折点上,张天蓉教授及时给予“AB效应和贝里相位”深度学习的指导──她在2022年10月12日科学网的博客专栏的论文即可见。
贝里(1941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布里斯托尔大学教授。他主要以贝里相位而知名,该现象可以在量子力学和光学实验中观察到,是一种拓朴相位。贝里也曾得到过沃尔夫物理奖等多种奖项。
“AB效应和贝里相位”把变化的“量子场”看成,类似存在定域、测量独立性、纠缠源独立性的“粒子”或“量子”处理方法,也做出了证明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存在的诺奖级别的贡献,并且是先于20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贝里相位被量子力学和光学实验的观察所证实;贝里相位或所谓的几何相位,它是通过封闭路径上贝里连接的积分来计算的。贝里相位描述了一个复矢量围绕给定路径的整体相位演化,与洞的数量不同,贝里相不仅是空间的特征,而且是空间中物理状态的特征。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兹,在理论上发现了类似“AB效应和贝里相位”的拓扑相变与拓扑相贡献。
1AB效应
电场E和磁场B,分别被定义为“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和“单位长度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如果在电子运动的空间中,每一个点的电场和磁场都为0的话,对电子的运动就应该没有影响。那么既然“电场和磁场都为0”,对电子运动的影响从何而来呢?
亚基尔•阿哈罗诺夫(1932年-)出生在以色列,目前是加利福尼亚州查普曼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40多年前,阿哈罗诺夫就纠结于这个问题,发现实际描述电磁场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电场磁场(E和B),另一种是用电磁势(A,φ)。前者基于“力”,后者基于“能量”。传统认为“力”比“能量”更基本,即从经典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观点认为:电场E和磁场B是更基本的、具观测效应的物理量,标量势φ和矢势A仅是为了计算方便,而引入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仅仅具有数学意义,并不代表物理实质。
并且电磁势还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规范选择下的电磁势(A,φ)可以对应于同样的(E,B),这点可以用“势能“概念作类比:决定引力大小的,不是绝对势能值,而是高度差。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建立,“力”概念逐渐淡出,变得次要,而“能量”概念越来越起主导作用。那是因为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确定的轨道,难以谈“力”,“能量”则对宏观微观都适用。因此,在电子的薛定谔方程中,一般使用电磁势而不是场强,于是便提出了”哪一套物理量(A,φ还是E,B)更为基本”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阿哈罗诺夫和玻姆,没有追踪这个热门而孤独地扑在两个基本物理量(“力”和 “能量”)的关联上,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电磁理论中的电标势φ和磁矢势A,真的只是数学工具,没有“真实”物理意义吗?他们认为应该由物理实验来回答。
为寻找特定运动电子构想:只有电磁势(A, φ),没有电场磁场(E或B)的环境,他们巧妙地来证实磁矢势A和标势φ是有物理意义的。当时他们设计了电AB效应和磁AB效应两种方案,电AB效应却一直未能实现,但磁AB效应很快就实现了,并已被多次证实。
2、磁AB效应实验
考虑一个理想化的通电螺旋线圈,电流在线圈内部产生磁场。如果线圈非常细又非常长,磁场B将完全被限制在螺旋管内部。在螺旋管外部的整个空间里,电场E和磁场B都为零,但是,磁矢势A却可以不为0。此外,量子力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双缝电子干涉实验:电子通过两条狭缝后,荧光屏上出现干涉条纹,从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这便是阿哈罗诺夫和玻姆的实验构想:在双缝实验的两个狭缝间靠近狭缝处,插入一个非常细无限长的通电螺线管。
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时线圈中不通电,调节光路使得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然后,再将线圈通电。这时候,实验结果也是干涉条纹,两次的干涉条纹会发生变化而不同吗?
即线圈不通电,内部外部都是E=0,B=0,A也为0。线圈通电,但紧密缠绕的螺线管将磁场完全包在了它的内部,外部磁场仍然为0,不过,外部的A不为0。从经典电磁理论观点分析,两种情况下电子运动的空间以内均无电磁场,干涉图像不会变化。虽然圈外的磁矢势A不为0,但经典理论认为A不影响电子运动。
然而,如果用量子理论来计算,却会预期一个不同的结果。他们认为,通电螺线管的存在会使原来的干涉条纹产生移动。如果通过螺线管的电流反向,干涉图像移动的方向也会反向。他们进行详细理论计算设计的验证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近30年内有许多与此相关的实验,也得到他们预期的结果。但也总有果争论,认为理论有缺陷,实验也可能存在漏磁现象。一直到了1986年日立公司的科学家等人的严格无漏磁通的实验,才得到了学术界的最后认可。
后来在超导体中也得到验证。至今又过去了几十年,AB效应已被物理学界完全肯定,并写入了教科书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
3、定域性和非定域性
AB效应之所以引起物理界关注几十年,因为它涉及到量子定域性还是非定域性?也就是与爱因斯坦和玻尔“世纪之争”相类似的问题,以及对贝尔1964年提出的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
现在最终都证明量子理论是非定域的。但麦克斯韦方程是定域性质的微分方程。这种定域的描述方式是很容易得到公认的,如此描述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场传递的接触作用。它克服了牛顿力学“超距作用”的困难,将带电粒子运动状况的变化归结为,每一点的场对它逐点作用的结果。因此经典电磁理论认为,只有空间中每一点的电磁场的强度,以及它使得运动电子经过该点时所受到的电磁力,才是基本的,才具有可观察的物理意义。
定域性质的微分方程认为,电磁势不是物理可观察量的另一关键点是:电场和磁场是规范不变的,而电磁势在不同的规范下,则取不同的值。举个例子:几万伏特的高压电线是很可怕的,但停在上面的鸟儿,却仍然活蹦乱跳,丝毫感受不到危险,这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是站在地面上,高压线的电压,相对于地面的数值很高。尽管如此,但在鸟儿能接触到的局部小空间范围内,这个值却没有什么物理意义。鸟儿能感受到的、对它能表现物理效应的,是它两只脚两点间的电压差,而不是某点电压对地的绝对数值。因此,对鸟儿来说,完全可以作一个电压的平移变换(V->V’),将电线上某点的电压值设为0。这样来研究问题,计算要简单些。
因为有物理意义的电压差(V1-V2)是在平移变换中保持不变的,所以鸟儿感受到的物理效应在变换下将没有任何区别。电磁理论中的规范变换便与此有点类似,当然比鸟儿问题要复杂许多,但却同样也能起到简化计算,保持物理基本量不变的效果。
经典和量子的冲突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经典认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定域的,意味着相互作用只能在“附近”发生,也就是说任何物理效应都不可能以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所以,定域性似乎保持了事件之间的因果性。然而,量子(例如AB效应和贝尔实验)却打破了定域性的概念,证明了量子理论是非定域的、
这是不是说量子理论允许超光速,违背了相对论呢?相对论说的是能量和信息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量子现象中的超光速也许可以不解释为这种情况,即量子理论非定域,不一定违反因果律。
第二个问题是:在AB实验中,是否存在某种规范变换,使得线圈外所有点的磁矢势A都变成0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AB效应与几何相位(也称拓扑相位)的概念有关:几何相位与电子运动的动力学无关,而是仅仅与电子运动空间的拓扑结构有关,因此,一定的空间拓扑下,规范变换不能使电磁势完全变成0。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50:51|只看该作者
4,几何相位深度学习
“相位”概念通俗说,就是周期函数中旋转的角度。相位的数值从0到360度变化。描述波动的两个最简单参数是相位和振幅,比如光波,振幅平方代表光强,相位的变化代表频率,即颜色。干涉现象的本质便是相位起作用(同相加,反相减)的结果。
相位概念与波动的能量和时间有关,属于“动力学相位”。后来,发现另外一种“取决于循环路径的空间几何形状(或拓扑)”的相位,以示区别,称其为几何相位。几何相位在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性,不过认识还刚开始,杨振宁院士强调相位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主旋律之一;相位的根源在于几何而非动力学的,正是几何相位。
第一个发现几何相位的,是1956年一位印度物理学家。接着在1984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贝里教授提出:一个量子体系随参数缓慢变化再回到原来状态时,可能会带来一个额外的相位因子。这个相位因子不是由动力学产生的,而是由(某个)空间的几何性质而产生的,因此称之为几何相位。此外,贝里证明了这个相位因子是规范不变的,因而它很有可能具有可观察的、不可忽视的物理意义。
AB效应,便能用这个几何相位因子来解释。这是贝里在研究量子混沌的时发现贝里相位的。用两个图例解释几何相位:(1图a)在平面上作一个等边三角形;(1图b)在球面上作一个大圆等边三角形,再分别在平面和球面上的三角形的顶点,和等边的中点,作矢量平行移动一圈后回到点1(1和7是同一点),比较两图各自矢量的变化──(1图a)在平面上移动,矢量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平行相反。(1图b)在球面上移动,矢量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相互垂直。这为啥?因为球面与平面不同的几何性质在起决定作用。
这个例子,矢量方向改变的效应是几何的,不是动力的。贝尔说:类似“洗澡”,有时“洗澡水”中有小孩,有时没小孩。上述的例子,如果在平面上“洗”(平行移动),洗澡水中没小孩。但如果是球面上洗,就不要糊里糊涂地把水给倒了,可能有个小孩在水里。再说怎么样改变才算是动力的呢?比如说,小孩自己将身体旋转,扭来扭去,或是在移动的过程中,被别的人或物体碰撞而产生了方向变化,或说小孩是在风中移动,状态随时间而改变积累起来的方向变化等等,都应算是动力性的。除去这些因素,只是因为经过路径所在的空间的几何性质,如前所说的平面或球面之不同而造成的方向改变,就是几何的了。
再联系磁AB效应的贝里相位,用(2图a)、(2图b)和(2图c)说的“贝里相位”。双缝电子干涉实验电子通过两条狭缝后,荧光屏上出现干涉条纹。实验如果第一步时线圈中不通电,干涉条纹与线圈通电的变化不同。即线圈不通电,内部外部都是E=0,B=0,A也为0。线圈通电,紧密缠绕的螺线管将磁场完全包在了它的内部,外部磁场仍然为0,只是外部的A不为0。即电子运动的空间以内均无电磁场,虽然圈外的磁矢势A不为0,但A不影响电子运动。
贝里相位指,有时是0可以忽视;有时则不能忽视。(2图)用三个图例的解释是:任何波动,除了振幅之外,还有相位。如在(2图a)双缝实验中,没有放进通电线圈,干涉条纹FC0=路径A电子波相位-路径B电子波相位之差,产生出来的。在(2图b)中放进通电线圈后,A路径和B路径之间的相位差发生的变化是FC= FC0 +F。
的确分别对如2图a、b、c中没线圈和有线圈进行计算,为啥相差了一个相位因子F?因为这个相位差只依赖于螺线管里的磁通,不依赖于电子是否受到电磁场的直接作用。如通电线圈存在的(2图c)相位:F= B+C+C→A ,即在两条路径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相位因子。如2图a、b、c中的情况,相差了一个相位因子F。
5AB效应和空间拓扑几何相位意义
从拓扑的角度来解释AB效应,得到不可积相因子的根源,是来自于那个细长螺线线圈中的磁通量。磁场改变了空间的拓扑性质。没有磁场时,空间是平庸的、单连通的普通三维空间。
什么是“单连通”?如果一个区域中的任何一条闭曲线,都能连续地收缩到区域中任何一点,此区域便被称为单连通的。用二维图形(3图a)单连通图形为例,淡蓝色图形中的任何曲线,例如与图中那条从B出发、到C、再回到B的类似曲线,都可以连续地变小而收缩到任何点。这说明那块淡蓝色图形是“单连通”的。
但是如果在这个区域中挖一个或几个洞,成为像(3图b)多连通图形所示的淡蓝色区域,情况便会有所不同。如果区域中的某条闭合曲线,有“洞”被包围其中的话,就不可能连续收缩到一个点了。这种图形空间便成为“多连通”的,也就是拓扑非平庸的了。
在AB效应中,通电螺线管的存在,相当于在电子运动的三维空间中挖了一个长条线形的洞,使空间变成了非平庸的,也使得电磁矢量势绕着螺线管积分一圈后,出现了一个不可积的相位因子。因此,这个相位因子,并不是与每一点的局域电磁场(或电磁势)有关,而是与电磁势绕环路一圈的积分有关,这说明比较微分而言,积分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质。这就说明AB效应不是一个局部效应,而是电磁势产生的一个整体效应。因此,贝里几何相因子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量子系统(乃至经典系统)的整体性质的重要性,这也就是如今它成为了量子理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重要概念的原因。
AB效应和贝里相位的研究,深层次揭示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与空间拓扑性质的关系,使物理学家们从拓扑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不同形态。这对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和量子纠缠的研究和应用有参考和启发价值吗?有。但“AB”这个名称取自在1959年设计这个实验的两位理论物理学家亚基尔•阿哈罗诺夫和戴维•玻姆姓名的首字,遗憾的是,63年来仍然停留在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纠缠的研究和应用,只把A表示磁矢势,B表示磁场上,或磁或电。
赋予AB效应名字更加深刻的涵义,应该是“人和物”,特别有用。事实上的确也是这样:从1935年爱因斯坦等提出EPR佯谬,到1952年玻姆作隐变量解释,再到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将EPR佯谬转化为可检验的科学。又从1972年起,克劳泽用钙原子制备纠缠光子对,到阿斯佩改进修复克劳泽的实验纠缠粒子间距过小,证伪了贝尔不等式,让物理学界认识到量子纠缠的重要性。再到1997年至目前,蔡林格和潘建伟等进一步推动开创性的实验,展示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把相互纠缠的光子对分离至相距400米远,直至用到墨子号卫星和地面的通信。但没有认识到“人和物”,还有与“磁和电”有对应量子纠缠关系,所以量子计算机的应用普及阻力很大。
3贝里相位对量子纠缠人工智能的参考价值】
1纠缠状态粒子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意义
2013年出版的《量子之谜》一书中,介绍克劳泽和阿斯佩等用实验证明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到2022年克劳泽、阿斯佩和蔡林格因对贝尔不等式和量子纠缠的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国际是认可对他们的实验和计算的──这些实验和计算,与原子时空内部,有类似圆周运动的量子引力里奇张量效应也相关。
分析克劳泽和阿斯佩对贝尔不等式的研究,以及实验证明玻尔全域性操作联系的说法是对的,但这并不就等于证明了量子纠缠全域性类似实数的超光速的存在。因为他们并没有阐明其实验操作,与真实的类似虚数超光速联系的物理机制。其次,蔡林格和潘建伟院士等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量子纠缠和类似快子超光速的存在,但蔡林格和潘建伟院士等的实验并不是对贝尔不等式研究的直接检验,当年也没有说明类似快子的纠缠隐形传输,是实数还是虚数超光速?
因为郭光灿院士等在2009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之谜》一书中,认为是实数超光速。但我们分析克劳泽、阿斯佩和蔡林格等真实的实验操作,是类似虚数超光速──是微观里奇张量机制产生的点内空间传输效应。这个分析到2022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科学家首次验证量子力学中复数不可或缺纠缠》,报道潘建伟、陆朝阳、张强等中国科学家,利用类空间隔的纠缠交换光量子网络对实数形式的量子力学进行的检验,以超过5.3个标准差的实验精度验证了实数无法完整地描述标准量子力学,严格确认了量子力学中复数的必要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51:24|只看该作者
为啥在中国科学家内部,有郭光灿院士和潘建伟院士为代表的不同?蔡林格院士、克劳泽和阿斯佩等获得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但宣传有时也会是:“成也文章,败也文章”。
从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到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兹,以及贝里的拓扑相定域性和非定域性发现,再到阿斯佩和克劳泽、蔡林格和潘建伟等,为量子纠缠、量子计算机新技术奠定的基础,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他们通过开创性的实验,展示了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但这种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仅仅是证明了电磁势(包括矢量A及标量势φ)的重要性,以及与其相关的电子波函数的相位的重要性吗?我们说要“人和物”对应“磁和电”,这是啥意思?
把“物”对应“电流、电子、电波、激光、光子”等,都好理解。因它们是无生命的类似实数的物质,或东西。但把“人”对应“磁场、磁体、通电螺旋管线圈、非常细无限长的通电螺线管”等,不好理解。
其实从磁AB效应实验以上“深度学习贝里相位”一节说的,其中“磁场,是类似时空中如果一个区域中的任何一条闭曲线,都能连续地收缩到区域中任何一点,此区域被称为的单连通,也许就类似“人”时空。这里把“人”对应“磁”,在于两者还有许多相似。
以该节(3图a)单连通图形为例,任何从B出发、到C、再回到B的类似曲线的“单连通”的区域,在其中挖一个或几个洞,成为像(3图b)多连通图形所示的区域,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区域中的某条闭合曲线,有“洞”被包围其中的话,就不可能连续收缩到一个点了。这种图形空间便成为“多连通”的拓扑非平凡。
在磁AB效应中,通电螺线管的存在,相当于在电子运动的三维空间中挖了一个长条线形的洞,使空间变成了拓扑非平凡,计算使电磁矢量势绕着螺线管积分一圈后出现了一个不可积的相位因子。因为磁AB效应不是一个局部效应,而是电磁势产生的一个整体效应。贝里几何相因子的研究,虽然使人们认识到量子系统(乃至经典系统)的整体性质的重要性,但也没有从深层次揭示“磁和电”对应“人和物”,也存在类似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与空间拓扑性质的关系。这里再回顾用(2图a、b、c)说的“贝里相位”、“拓扑几何因子”“拓扑腔、孔、洞”,实际说的是时空拓扑的变化。对此常炳功教授用的“气时空”概念,这也部分类似中医说的“气”升、降、阴、阳变化。
但认真分析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到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兹,以及贝里的拓扑相定域性和非定域性发现,其实磁场、通电螺旋线管等磁体,产生的南北两极,类似量子纠缠。南极出北极进的磁力线转动,“磁力线”是什么粒子?这里的量子信息纠缠隐形传输,也类似潘建伟验证实数无法完整地描述标准量子力学,应确认量子力学中复数的必要性吗?因为从贝里到张天蓉教授说的“线圈非常细又长”的细长通电螺旋线管是什么意思?是磁单极子吗?
他们只说这里的磁场B将完全被限制在螺旋管内部,在螺旋管外部的整个空间里,电场E和磁场B都为零,但是,磁矢势A却可以不为0。正确吗?其实这里他们隐含了“磁单极子”的假设。
因为“线圈通电,紧密缠绕的螺线管将磁场完全包在了它的内部,外部磁场仍然为0”,不是磁场南北两极量子纠缠,磁力线在作南极出北极进的转动的数学逻辑。即北极进到螺线管内部的磁力线,由于螺旋线管非常细长,类似孔、洞、腔空间→0,可以认为磁力线就是一维的一条线。但为啥南极出到螺线管外部的磁力线→0呢?因为在螺线管内部类似孔、洞、腔的外部空间→∞,即虽然圈外的磁矢势A不为0,但A不影响电子运动,但电场E和磁场B→0。
贝里相位指,有时是0可以忽视;有时则不能忽视。他们用三个图例的解释是:任何波动,除了振幅之外,还有相位。在(2图a)双缝实验中,没有放进通电线圈,干涉条纹FC0=路径A电子波相位-路径B电子波相位之差,产生出来的。在(2图b)中放进通电线圈后,A路径和B路径之间的相位差发生的变化是FC= FC0 +F。
的确分别对如(2图a、b、c)图中没线圈和有线圈进行计算,为啥相差了一个相位因子F?因为这个相位差只依赖于螺线管里类似“磁单极子”的磁通,与电子是否受到电磁场直接作用无关。如通电线圈存在的(2图c)相位:F= B+C+C→A ,即在两条路径连通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相位因子F。“磁通”是什么意思?
“磁通”有类似“电子”这种量子的粒子存在吗?直到如今,物理学也只说是:当螺线管里的磁通存在时,电子围绕这一复连通空间转一圈,就会多一个几何相因子,说明磁AB效应深层次,揭示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与空间拓扑性质的关系。这就完结了吗?
2、从“磁和电”到“人和物”的人择原理
常炳功教授的“气时空”概念,他说研究了20多年现在研究不下去。扬州著名工人永动机研究家孙纯武厂长,搞了40多年的太极话天下到月球医生的偏心涡旋发动机,也才停留在类似冰壶阶段。人工智能(AI)尽管在机器翻译、语言和物体识别等方面取得进展,人工智能专家加里•马库斯教授说“AI理论再现寒冬”;到美国互联网大企业脸书老板马斯克能收购推特,也不能避免要大规模裁员。而高能物理、凝聚态理论,也停滞不前。为啥?
关键就出在,量子纠缠与公式E = mc^2方程的深度学习上。
电磁波的无线电传播,电场的变化和磁场的结合容易理解。但把“人和物”对应“磁和电”,为啥纯自然科学实验与“人择原理”,水火不相容?有说“人择”是唯心,唯物接受不了;“人择”被认为是科学,是放弃科学时所使用的原理。其实1973年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提出人择原理,有两层意思:第一,考虑到的事实是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必然具有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存在相容的特权。这被称为“弱人择原理”。即宇宙必须是我们可以在其中存在。
第二,宇宙以及它所依赖的基本参数,必须承认在某个阶段是它内部的创造观察者。这被称为“强人择原理”。即如果宇宙中没有人出现,我们就永远不会在这里研究它。这极具争议。但如果你正确地运用人择原理,也可以引导你走向辉煌的科学进步。如通过爱因斯坦的E = mc^2方程,更容易发生能量和质量可以互换的反应。
例如从人择原理看,碳原子核太轻,不足以产生氦聚变。但我们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观察者,我们是由碳构成的。因此宇宙一定有办法产生这种碳──如果氦聚变是最合理的方法,那么碳原子核的能量没有正确性吗?不。20世纪80年代没有人知道真空的零点能量是多少?人择原理被误解为,物理定律使观察者的存在,成为不可能;也被误用为,宇宙是由定律、常数和产生宇宙的初始条件,所控制的。
但同样的宇宙,反过来又产生了我们。这并不意味着,宇宙必须具有它所具有的确切性,才能承认我们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一个在某些根本方面不同的宇宙,对观察者来说是不可能的。
人择原理一个引人注目的起点,是我们不能用人择原理,来了解为什么宇宙是我们看到它的方式,而不是其他任何方式?
它允许我们,由于我们的存在;而限制宇宙的性质,这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在科学上的目标,是了解宇宙是如何通过自然过程,达到其目前的性质的。如果我们用人类的论点来代替科学的探究,我们将永远无法达到那个目标。即人择原理不能科学地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属性是这样的?
那“人和物”对应“磁和电”怎么来的呢?这就是量子纠缠,存在的启发:经典逻辑的说法是,一个人的两条腿,类似左右手征是对称纠缠的。两条腿上做的鞋子。也应是类似左右手征是对称纠缠的。
那么能否先假设意识决定物质,然后假设物质是迭加态,人的意识所到之处,物质塌缩成单一态?比如一个盒子里放了一只鞋,这只鞋既不是左脚也不是右脚,同时它既是左脚也是右脚,这就是迭加态。这种说法正确吗?不正确。有“物”存在,还不是“意识”,也不是意识的“迭加态”。诚然,鞋子,左右两条腿上可以做成一样,不是类似左右手征对称纠缠的。这种鞋子,左右两条腿上也能穿。但如果不是真“物”,只是“意识”,是不“量子纠缠”的,也缺迭加态。
为啥?有真“物”,才类似磁AB效应中通电螺线管的存在,相当于在电子运动的三维空间中挖了一个长条线形的洞,即类似常炳功说的“气时空”,但它没有像《解码宇宙──新信息科学看天地万物》一书说的:即使没有人在场,类似周围的光反射像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一样。这才类似迭加态,类似量子纠缠,即使是冗余码不是避错码。
有教科书上说:你打开盒子,鞋子从迭加态塌缩为左脚或者右脚;不理解这种思想,是没法理解量子纠缠的。这有误导。它说量子纠缠就是一双鞋,分在两个盒子里,两个盒子相距一千八百里,没打开盒子的时候,两只鞋都是迭加态,但是打开一个盒子的时候,这个盒子里的鞋塌缩为左脚的(右脚的),同时一千八百里外的鞋会塌缩为右脚的(左脚的),这就是鞋子纠缠,量子纠缠同理。
它还备注:现实中两个量子不会像一双鞋一样,即使相隔一千八百里仍然保持成双成对的,这种状态只是ERP佯谬里假设出来的情况。通过仪器制造两个电子,它们的总角动量等于0。也就是说,一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和另一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平行,但完全相反。分别把这两个电子称为A和B,它们的总自旋为0。在制备出这对电子之后,将它们分开,比如,一个放在北京,一个放在南京。
为了不影响这对电子的总自旋,假设这个电子对在制备出来之后,从制备仪器飞出,A飞向北京,B飞向南京。就这样,两个电子的自旋就纠缠起来了。如果测得A电子的自旋向上,那么,不用去南京测量B电子,就可以得知南京B电子的自旋一定向下。而整件事的诡异之处在于,在北京测量A电子之前并不知道北京电子的自旋是向上还是向下的,这是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的。
如果测量A电子的结果是向下,那么南京的B电子的自旋就向上。爱因斯坦将这个诡异的纠缠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接着它说:一双鞋当然不是量子纠缠。我们可以将一双鞋称为经典纠缠。理由是只要这双鞋,在工厂里配对的时候是一只右脚的、一只左脚的,那么它们就是一对的。不过,现在做贝尔所做的那个实验:将一只鞋放进一个盒子里,送到北京;将另一只鞋放进另一个盒子里,送到南京。这样,如果北京朋友打开盒子,发现鞋是右脚的,那么他不用去南京,也知道那只鞋是左脚的。可是,这为什么不是量子纠缠呢?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52:05|只看该作者
因为在北京的那只鞋,不可能是左脚的,它不会变。如果是一双量子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拿一只量子鞋,无法知道它是左脚的还是右脚的:有可能50%的概率是左脚的,50%的概率是右脚的;也有可能30%的概率是左脚的,70%的概率是右脚的。量子鞋诡异,是它的左右两只鞋是不确定的。可是,一旦在北京的量子鞋被发现是右脚的,南京的那只量子鞋立刻就变成左脚的。反之亦然,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前面只是说了两个电子的纠缠。其实,多个电子也可以纠缠,多个光子也可以纠缠,多个原子也可以纠缠。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量子力学的群体都可以纠缠。
贝尔说将这种分类法用在一群电子上时,不等式就被破坏了。如果这个不等式被破坏了,那么量子力学就是成立的。物理学家在过去几十年做了很多实验,都说明贝尔不等式被破坏了。也就是说,量子力学是成立的。贝尔继续说,如果不等式被破坏了,那么电子的一些特征就不具备实在性。就是说,一个电子的自旋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和其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同时存在。这不就是不确定性原理吗?
其实,这不是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不能同时测量一个电子的自旋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和其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能同时测量不等于它们不同时存在。麻烦是在:不仅你不能同时测量,它们还不能同时存在。就是说,电子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旋转,不具备同时存在的实在性。总之,量子纠缠在否定电子性质的实在性上,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电子在两个方向上的旋转不具备同时存在的实在性,但量子纠缠是存在的。有人说,量子纠缠是一种瞬时作用,所以可以用来做瞬时通信,也就是超光速通信。这是可能的吗?
正确的答案是:不可能。还没有人能够设计出一种利用量子纠缠实现超光速通信的方法,更没有人在现实中做出这种实验。
以上教科书上说的量子纠缠,在两个电子、多个电子、多个光子多个原子,以及任何一个量子力学的群体上,有人在场和没有在场,都是成立的。但它说的在工厂里配对生产的一双鞋,一只右脚的、一只左脚的,做贝尔实验:将一只鞋放进一个盒子里,送到北京;将另一只鞋放进另一个盒子里,送到南京。这样,如果北京朋友打开盒子,发现鞋是右脚的,那么他不用去南京,也知道那只鞋是左脚的。
可是,它说这不是量子纠缠,就有误导、误用之嫌。在北京的那一只鞋,和在南京的那一只鞋,虽然本身没“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作类似超光速的实数或虚数、复数的量子信息隐形传输,但如果北京的朋友和南京的朋友知道这双鞋在工厂里配对生产的真实性,就类似磁AB效应中通电螺线管的存在,相当于在人群、自然、社会的“气时空”挖了无数长条线形的“洞”,即从北京和南京的朋友,到所有知情的人及工厂生产者之间有类似虫洞,像《解码宇宙──新信息科学看天地万物》一书说的,有量子信息隐形传输才是成立。
3、健康码、身份证人择原理与导弹、无人机
“人和物”对应“磁和电”,真实就有量子信息隐形传输。这说的是磁AB效应中的通电螺线管类似“磁单极子”,但狄拉克说的磁单极子至今未发现,而1930年狄拉克说的一个电子之外的真空,是被负能态的电子(正电子)占满,形成了负能态的电子海,同时所有正能态都未被电子占有。当海中的电子受激发跃迁到正能态上时,便出现了正负电子对的激发态。即所谓空穴就是正电子。1932年安德森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如果把教科书上说配对生产的一双鞋分开看作类似量子纠缠,那么这里类似磁AB效应中的通电螺线管,只能类似人,而且是类似磁单极子式的。
即科学是充满了人的,人也充满非拓几何量子纠缠性。这使得科学有“本地性”,也有“普适性”。本地性,如在地球上测量重力加速度参数,同一个区域是普适性的,而到其它不同纬度的地方测量,重力加速度参数却又有差别。但科学的很多定律是普适性的,这也许可看做“弱人择原理”。再说1980年代初搞改革开放时,我国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啥?因为实践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今40多年实践后的事实,我国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农村很多家庭也都有了私人小汽车,类似华为5G这类高新科技大企业进入世界之林也不在少数。
今天全世界新冠疫情流行,我国承担抗疫最有力的保障,如做全员核酸检测在大中小城市为啥都可以进行?因为可以实行“健康码”制度。而这个制度能实施,因为智能手机、5G基站在我国基本普及。现在可以说:“科学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主要指人的行动,类似科学要做实验。做实验要有懂专业的人,也还要有做实验的设备仪器。而且仪器工具越先进,结果越精确。所以讨论量子纠缠,不是只停留在口上,还要有真实、有用的工具。智能手机就是最简单的量子纠缠工具之一。但智能手机等高新科技,还停留电子计算机阶段,有时还满足不了今天全世界新冠疫情大暴发抗疫的需要。
2022年11月26日我们在绵阳市青年广场小区有一次偶然体验:
11月26日之前,我们已经连续五天参加住地附近青年广场的全员核酸检测。25日下午通知青年广场龙汇花园开始实行封闭管理,每天做核酸检测从开放的青年广场搬到我们住的龙汇花园内。今年绵阳市排队做核酸检测,“健康码”普及用智能手机登记,很方便;只有极少数老年人用老年手机的,才用“身份证”登记。这很费时间,因要在纸上逐一登记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只有个别人,这还可等待。
事情发生在26日早晨7点钟后,我们排队去做核酸检测,发现智能手机中“健康码”停了。因为都是这样,问维持秩序的志愿者,有说是省上的系统出了故障。这是可能的,大数据云计算集中在省上。
同时封闭到各个物业小区做核酸检测,管理的医生只能派备一至两人。只有极少数人智能手机中的“健康码”反复按能打开,等待的人也少,排一个队,正好还有一位管理的医生暂时未到。但已在做核酸检测管理医生的那路排队,几百号人因改为用“身份证”登记,队列很长。幸好不到半个钟头,大家智能手机中的“健康码”能打开了。
其实,无论智能手机中的“健康码”,还是各人身上拥有的“身份证”,都是和“省上的系统”纠缠的。问题是“身份证”的量子信息隐形传输的“信道”,一端还停留在手工上。赶不上“健康码”的量子信息隐形传输,全“信道”都可以是无线电类似的电子计算机量子信息隐形传输的先进。可见,马克思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
全省某个时刻同时做核酸检测,电子计算机出现类似“健康码”大数据云计算在多人智能手机暂停的临时故障,如果能类似普及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就很容易避免。而且量子计算机还能为实现量子纠缠提供工具方案,这类似上世纪钱学森院士推动人体科学的70时代,一直在思考“意念致动”原理的工具方法。钱学森院士对我们的影响和直接的教导,是告诉要重视对玻姆的全息隐秩序论的研究。1985年我们在湖南省《自然信息》杂志第三期发表的《隐秩序和全息论》,以及1990年在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气功思维学》一书,其中就有阐述量子信息隐形传输全息自旋纠缠原理,分别获得四川省思维科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绵阳市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玻姆的全息隐秩序论,可以说是开“人和物”对应“磁和电”的先河。
1952年提出此论的英国著名科学家玻姆,他认为:量子物理学说明“摆脱了偏见”的个人可以联合起来并形成集体精神。这是一种超生理、心理的大脑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且还跟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及罗森在1935年发现的量子EPR效应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像过去曾经相爱的爱人们互相不能忘怀一样,一度有过相互作用的亚原子粒子,千百年以后在相距若干光年的距离之外还能对彼此的运动瞬时作出反应──人的行为是大脑内储和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后的反应,这里既包括了态度,也包括了效果。
什么是隐秩序?先看显秩序,玻姆说:老鼠、人和飞驰的星系等的日常世界,就属于显秩序。而在隐秩序中,每一个事物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别的任何事物联系,即对任何单格元素的仔细研究,原则上都可以揭示这个宇宙中的其它任何一个元素的详尽信息。这,玻姆称之为全息宇宙学。但至今70年来,玻姆的全息隐秩序论只是科学理论,还不是能操作量子纠缠类似像智能手机这种显秩序的工具。
量子纠缠特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统一,才是标志。特色量子纠缠,是工具,类似“意念致动”,它的重要,有时赛过“能源”。如遇新冠疫情,用“健康码”和“身份证”,它们不带能源,由于省上管理系统存在类似量子纠缠的实践,都可以使用。但科学“健康码”,比“身份证”登记省事,而且智能手机的“健康码”类似意念致动可变化,“身份证”却不行。当然做核酸检测,学前儿童的“健康码”也可以用复印在白纸的的二维码,类似“身份证”,也不能类似意念致动可变化。
所以从“新冠疫情”,发展到“俄乌战争”开辟无人机与导弹的竞赛,健康码和身份证人择原理,与导弹和无人机也有其相似。如打出去的导弹类似身份证,不能量子纠缠“意念致动”任意可变。而无人机、无人潜航器、无人水面舰、无人作战部队机器,也带炸弹枪炮,同导弹一样类似一种能源,但它们类似“健康码”的可变,放飞的无人机听指挥飞行,类似量子纠缠“意念致动”一样。导弹不是意念致动,也仅类似偏心涡旋发动机。但智能手机却有类似无人飞机的地方,如两地之间的智能手机能联络,这是无线电波在联系,无线电波类似量子相干性。无人飞机带炸弹的智能飞行,也是无线电波在联系。
智能手机需要锂电池,无人机也需要动力,所以能源也重要。但用蓄电池、电动机、油料、核材料等作动力、能源,办法也还有很多。人类自身就自带能源,他们制成的机器,像操纵自行车、摩托车、电动汽车非常方便。这类机器类似量子纠缠“意念致动”,虽然可用无线电波、激光、电脑等办法操作,但能及时快速操作超大数据、云计算的量子计算机,突破还不多。即使如此,类似在乌克兰战场上,俄军大范围使用“自产攻击性无人机”,这里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武器装备的生产,一架无人机的制造过程并不复杂。其次,2019年我们在北欧自费旅游,在挪威听导游介绍,无人机更多的不是飞机,而是用在矿井挖煤和开隧道的地下、地面行走的无人机,可见用途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52:37|只看该作者
再从玻姆说的隐秩序到钱学森说的人体特异功能、张颖清说的生物全息,后来都停止;从常炳功说的“气时空”到孙纯武说的太极图类似的偏心涡旋发动机等方面说,他们的工作也还只停留在理论上。其实古人说的太极阴阳偏心涡旋,类似量子纠缠。用太极图阴阳偏心涡旋,论证能造偏心涡旋发动机是永动机,是违反能量守恒的。
即能量消耗后,能量补充从何而来?而类似意念致动的偏心涡旋发动机,要有类似无人飞机和智能手机在两地之间的联络功能,不然只能类似导弹,手动开关发动后就完了。
孙纯武的偏心涡旋发动机要和中科院精测院冯芒教授的量子热机竞赛,也只类似导弹与无人飞机的竞赛。因为冯芒教授是用量子相干性提升热机效率,其量子相干性说到底,也是一种量子纠缠,工作物质是一个开放的单个原子量子体系;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展现的技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望应用于能源、生物、医药和工程等领域,用于开发分子马达、纳米机器人和微型智能装置等。
由此说到常炳功的“气时空”,中医说的“气”,是类似“数”。这种“数”也类似量子纠缠、量子起伏;可变,类似阶梯,可降可升。“数”为啥会变?怎么变?因为按数学0=自然数、实数、虚数、复数的正负数对相加,和无数0相加。所以不管“气时空”或真空,有时都可类似云雾室,任何东西经过“云雾室”,都会留下路径,而且有无数不同的路径。这种“路径”就类似“虫洞”,即所以有形或无形的物质,经过不管“气时空”或真空,都类似在“虫洞”中运动。
由此说到量子纠缠的全息,是一种自然全息,是一种整体全息。钱学森用人体科学指导张颖清的生物全息研究,之所以失败,他们都强调“部分”。与他们不同,整体全息到宇宙全息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是可以降维的,如三维变二维膜面,可制造互联网等工具。
4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深度学习量子纠缠
无处不在的量子纠缠,在万物智能互联的新时代纠缠包含人工智能。2022年10月8日科学网个人博客专栏,转发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黄志洵教授祝贺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文章:《不算迟到的胜利》。他说:“本次授奖的意义,不仅是对量子力学的支持,而且还是对研究和发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量子雷达的鼓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他也另有的看法,他说:“从量子纠缠态研究的进展可以看出,量子力学世界观,已完全击败了狭义相对论世界观”。
黄志洵教授把“量子纠缠”,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量子雷达”等科学工具联系起来,与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是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不算迟到的胜利”──量子纠缠特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统一;特色量子纠缠,是工具。但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还值得深度学习量子纠缠──正如“俄乌战争”,一方想多占“土地”,一方想“自主”,各说各有理。量子计算机还不是公共工具,保密是花钱出力方看重的利益,即使推后也无大碍──信息安全佯谬影响,让“代工”具体研究量子计算机的进展不快。即多极化在今天会变为科学前进的一个障碍。
这里是否可以把“革命”纳入“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分析呢?2022年11月24日观察者网,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房宁教授的《古巴:美丽岛上的两个世界》一文,其中房宁教授对“革命”以古巴为例作了科学人择原理的分析:“古巴是一个革命的传奇。古巴历史上从来不穷,假如美国不制裁古巴,古巴人生活很好。在一定程度上古巴人自己选择崇拜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是什么支撑了古巴人?是古巴人为民族尊严,古巴人是坚定的独立自由的向往者,不管过什么生活,哪怕艰苦,都要自己去决定。古巴人爱讲的革命,其实革命的意思,就不向美国低头”。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也有类似宣传:保持主权属于真主信仰,过贫穷生活到死后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因为从世俗化向宗教化转变是一种不服输的现代化之路,是最大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的统治力,找到一种维护了独立自主、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让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都能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在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意义在于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关系,给人民一个信号、一种规则,让人民产生正面和积极的预期,才能努力工作、投资置业。如新冠疫情核酸检测,从个人角度讲只要国家总方针、总策略一天不变,应继续坚定支持并执行政府政策,不抱怨、不指责,并积极向家人等提供正能量的解释。
其实多极化如“旅游”,全球化如“联合国”,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定出好规则,共同遵守,穷和富、大和小,有价值之处,都可取。
根本的是如皮埃尔•居里,在1903年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所说的:“我们可以预见,如果镭落到坏人手里,它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东西。因此人们会自问:认识自然的奥秘,是否对人类有益?人类能够从中获得好处,还是害处?我相信,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利益,将多于它的危害”。之前,他在1894年给他的未婚妻玛丽•居里写信中也说:“你的理想是报效祖国,然而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不公正的社会秩序;如果我们盲目行动,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拖累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反,如果我们献身科学,我们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科学才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一个领域内,只要我们认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搞研究,就一定会成功”。
由此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深度学习,安全复杂系统其实是人为的复杂系统。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恩(1879-1968),他在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为使用核能奠定了可能。但之前人们对释放原子能的争议,怀疑论者占上风,不少人以为能量这么低的中子不能击破原子核;要打破原子核,需要额外供给强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打破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哈恩人工核裂变的试验成功,打破了这一旧观点,成为近代科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突破。
因为哈恩的发现,核分裂的研究得以走向正确的方向而突飞猛进,成果之一,就是制造出原子弹。制造原子弹,项目最终发展为三个部分:核反应堆、铀和重水(用作核裂变反应中的减速剂)生产,以及铀同位素分离。哈恩的名字被载入人类史册,核能已经在各项和平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裂变的发现使世界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与此相似,也许量子纠缠的落实会使世界开始进入量子纠缠→虫洞→卡西米尔平板效应→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纠缠的有7个关节点的循环的“非拓几何”或曰“大拓扑”时代。
例如,2022年12月2日科学网报道,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发现神经递质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单胺是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负责在大脑神经元和身体其他部位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使,影响精神状态、睡眠、疼痛处理以及肌肉、血管和激素的产生。一旦神经递质响应刺激而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作用于受体,它就会被转运体重新吸收到细胞中循环,使身体免于不断合成新的神经递质。
又如2022年12月2日央视新闻播放,美国脑机交互技术公司总裁马斯克宣布,该公司“神经连接”正在就“向人脑植入脑机接口设备”寻求人体试验许可,在约6个月内进行脑机接口人体试验。这是一种将大脑信号转化为行动的设备,专注恢复人类视力及帮助无法移动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机等应用,以恢复脊髓受损者的全身功能。
还有2022年12月1日中新网报道,美国谷歌的悬铃木处理器,能利用一台量子处理器对全息虫洞进行量子“模拟”。量子引力与量子纠缠有关,是一种假设的物理理论,描述的是与这两类情况都相关的对象,譬如人们迄今仍无法窥其真貌的黑洞的内部,量子物理与广义相对论“相看两厌”的局面,而量子引力却在尝试将这二者调和。此次谷歌演示标志着距离类似量子引力信息传输的应用更进了一步。
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已表明,“量子纠缠态”正从理论走向技术,量子纠缠现已开始得到应用,并产生了很广阔的研究领域,其包括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和更为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使用改良工具和一系列长期实验,蔡林格和他的学生潘建伟院士等团队,利用纠缠量子态证明了一种称为量子隐形传态的现象,它可以将量子态从一个粒子移动到远距离的另一个粒子。即获奖者的一种新型的量子技术正在出现纠缠态方面,工作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基本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量子纠缠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巨大资源。
实现量子纠缠,完全超出了爱因斯坦的超常直觉,形象地说,许多物理学家完全翻越了爱因斯坦的大山。实际上量子纠缠早就开启了后爱因斯坦时代,只不过一直暗藏在许多物理学家的心里。的确,量子纠缠超越直觉意义,且物理学承认有价值,正好是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神奇的诠释。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必将极大地推动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通信等领域的发展。如今,中国科学界不乏实力派科学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如全国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正式开通,通过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生产的量子密钥,量子保密通信从“有线”迈向“无线”,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从最灵敏的微弱光测量仪器单光子探测器,在量子信息、激光雷达、光纤传感、生物荧光探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
所以在2016年初国外直接探测到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之后,更是让人们愈加相信黑洞的存在,也非常让人期待以直观的电磁方式探测到黑洞。所以视界面望远镜并没有放弃观测,反而以全球联网的方式,把这一探测技术推向了极致。以此反观潘建伟团队搞“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也类似如此──东西方科学家联合──潘建伟和他的在奥地利的导师蔡林格合作,量子通信实验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彼此独立地处理数据,也彼此验证和校对,保证了最终结果准确可靠。
原因是政府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正通过实际应用测试量子通信骨干网络──潘建伟团队带领“中国队”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前沿领域;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不计风险的投入,使得我们率先尝到成功的果实──潘建伟回国后经十余年耕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领头羊。潘建伟和导师蔡林格既是师生,也是竞争对手。但潘建伟在中国的境遇比蔡林格要好得多。蔡格林带领的维也纳量子科技中心小组占据这片领域的前沿,在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新加坡,也有量子太空实验的计划。但蔡林格说:建立量子卫星的计划这项“烧钱”的计划,面临异常复杂的申报手续,“它在欧洲空间局太慢了,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决策。”蔡林格看到学生在中国干得热火朝天,就主动向潘建伟提出,要加入到中国的量子卫星计划中来。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0:57:22|只看该作者
潘建伟欣然接受。于是奥地利就成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的第一个国际合作伙伴。2003年潘建伟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2005年潘建伟与杨涛、彭承志等同事们发表了题为“13公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朝向基于人造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研究论文后,13公里这个目前国际上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的最远距离,其纠缠的特性是仍能保持的实验结果。2017年底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团队联合我国相关机构,与奥地利科学院蔡林格研究组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奥地利之间首次实验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的分发,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
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以具备了洲际量子通信保密的能力,为未来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地面“京沪干线”和天上的“墨子号”星地链路已经进行了整合。从2017年9月底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贯穿济南和合肥,而兴隆地面站通过光纤接入了北京的多个量子通信网点。
2019年1月10日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48届量子电子物理学科学大会上,潘建伟教授被授予代表国际激光科学和量子光学最高成就的“兰姆奖”,以表彰他在量子信息前沿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实验贡献。2019年2月14日由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卫星科研团队,凭借为下一代的安全通信网络奠定基础而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授予克利夫兰奖。但这还只说明量子密码、密钥分发通信,属于仅处在单光子群的广泛应用。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来自人们对量子纠缠漏洞的不满,正源于每一阶段可应用范围的不够。
当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专家、中国密码学会理事李智虎教授也说:“经典(安全)肯定是要接纳量子(技术),量子其实也离不开经典,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绝对不是对立面”。如量子纠缠隐形传输,是借助于两个粒子之间的纠缠作用,将待传输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给接收者。经典信息是发送者对原物进行某种测量而获得的,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通过纠缠来传送。
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之后,就可制造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这个过程中传送的仅仅是原物的量子态,而不是原物本身。发送者甚至可以对这个量子态一无所知,而接收者是将别的粒子(甚至可以是与原物不相同的粒子)处于原物的量子态上。原物的量子态在此过程中已遭破坏。潘建伟院士早就在做的,只是光子纠缠隐形传输实验,早在2003年潘建伟院士由于在量子纠缠隐形传输以及量子纠缠态纯化实验实现上,就有了重要贡献。在万物智能互联的新时代,量子信息传输数据的增长速度远超人类想象。
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正式揭晓:高能宇宙线起源、室温超导、新材料创制、新型RNA疗法、类脑智能和脑机接口、面向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超高比能安全储能、仿生材料与器件、复杂系统与高阶网络,以上每一个都凝结着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的前端思考和前瞻研判。
而现阶段即使并不看好人工智能(AI),可以取代实验技术,也只是因为量子计算机的普适应用(AI量子计算机)还没有突破。如类似要使AI真正成为结构生物学的重要工具,还将有赖于普适应用的量子计算机更大的数据库、更强的算力,以及更新的算法;如制药业,就需要利用AI量子计算机进行结构生物学计算的这个局限性解题。
又如,所谓公约密码学标准(PKC)是量子计算机与信息安全量子计算,快速发展未来面临巨大的安全漏洞:量子计算机通过计算能力绕过现行的防御,直接暴力破解用于保护现有几乎所有网络通信的PKC,可能彻底颠覆和完全破解现代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所依赖的数字加密系统。通过这种对密码的破坏性,将使得身份验证的安全与通信隐私难以保证,军事情报系统、金融交易系统,乃至全球经济的支持系统都将面临潜在的巨大风险。由此一旦大型量子计算机真正问世,将对现有信息安全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基于公钥体制的身份认证体系,即使是区块链等技术,也均会受到颠覆性破坏,这危及整个互联网及应用的安全。为此,必须引入能抵御量子计算的新型密码机制,以确保网络空间安全──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
如果说让“代工”们具体研究量子计算机的进展不快,来自官方或投资方,施加的量子通信技术要求安全的压力,还是隐晦的话。那么来自对立派的同行、专家的的压力,也许是开门见山的。
例如,2019年4月25日梅晓春教授发给我们的电子邮件《郭光灿再破量子秘钥,潘建伟要不要给赏?》,特别是2019年4月9日梅晓春教授发给我们的电子邮件《潘建伟团队的辩解和悬赏100万有用吗?》中说:“潘建伟们把仍然是传统激光理论和技术做成的、保密等级低下的东西,套上量子力学的外衣,说成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并做成国家工程,是极其荒唐的事──试图用所谓的量子通讯来取代现有的通讯加密系统,是自不量力的,即无知又狂妄。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另搞一套量子通讯。与传统的光纤通讯相比,量子通讯工程没有任何优势,还是为国家和社会省些钱吧,别劳民伤财不做也罢”。
如果说梅晓春教授的这种批评还是“轻”的话,那么在美国的王令隽教授曾对潘建伟的批评就过“重”了。如他曾发文说潘建伟与奥地利科学院蔡林格研究组合作,是出卖国家科技情报;蔡林格在奥地利曾见过达赖哪嘛,有“政治问题”,潘建伟是蔡林格的学生,也就牵连有“政治问题”,等等──王令隽教授不想自己是中科院公费留学派去美国的,虽说国家没有强调公费留学一定要回国工作,但这种陷别人于“政治险境”的猜测,能报答国家公费对他的培养?
其实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早就应该“解封”,因为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性基于物理学基本原理,与计算复杂度无关。因此即使未来强大的量子计算机问世,也不会对其安全性形成威胁。它的优点,在于具有对抗计算破译的长期安全性,无论攻击者具有怎样的计算分析(包括量子计算)能力,量子密钥及其加密通信应用都是安全的。
“解封”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也许更安全。例如,国内各地主要公共场所、道路,重要地方,近十年来几乎逐一都实现安装了“摄像头”,实现类似“天网工程”、“天眼工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22年在我们绵阳市内物业小区住户出入的大门口,大部分也安装了“人脸识别”。这类低级的量子纠缠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安全。给国家公安机关破案带来好处,央视新闻也有不少报道。再说“俄乌战争”通过以星链为支撑的战场管理软件系统的量子纠缠技术的运用,双方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战友在什么位置,哪些才是敌人,不必通过观察坦克制式、外形和标志来分辨,实际也算“公平”。
5、非拓几何深度学习认知量子纠缠传输
1量子热机与人深度学习拓扑量子纠缠非拓几何
激光摄影的图像,还有“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相似”的全息特征,联系类似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机制的完整性、可分性、不确定性、精确性等对称的统一性,与自发对称破缺的统一性。从深度学习全息原理的角度去看待量子信息,也许能演生时空模拟及量子拓扑物态的成果。例如,复旦大学吴咏时教授,是既研究引力理论又研究凝聚态物理的专家,他认为:量子计算机能联系衍生时空和衍生几何,这是中肯的。但这也许还处在欧几里德几何和非欧几何时代。
平面几何,也称欧几里德几何,张天蓉教授写的《AB效应和贝里相位》,讲拓扑相变与拓扑相,贝里在研究量子混沌的时发现用两个图例解释几何相位:在平面上作一个等边三角形;和在球面上作一个大圆等边三角形,再分别在平面和球面上的三角形的顶点,作矢量平行移动一圈后回到同一点,比较两图各自矢量的变化。这里球面的曲面不同于平面,属于非欧几何。
拓扑学(Topology),数学中研究连续性现象的分支学科。拓扑学一词是由表示位置的拓扑斯(Topos)和表示理念意义的词逻格斯(Logos)这两个希腊语词汇合成的。拓扑学起初是几何学的一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任意伸缩和扭曲等变形,但不许割断和粘合。
即不能撕破,也不能跳跃粘接。如把橡皮膜任意拉伸扭曲变形成可以想象到的奇怪形状;所有这些形状在拓扑学的眼中都是相同的。但有一些关于如何拉伸和挤压橡皮膜的规则:一是橡皮膜上不允许有穿孔;二是不把两点合并在一起。如果任意拉伸扭曲或挤压违反了这些规则,那么两个物体在拓扑结构上就不再相同了。拓扑学称这种在不打破既定规则的情况下的拉伸为同胚,如可以将橡皮膜球体塑造成甜甜圈的形状,但如果不打破规则,就不能将边缘合并在一起。
因此,拓扑学是研究拓扑空间在同胚(拓扑)变换下不变的性质。同胚变换是指连续变换,且其逆映射也存在连续。从直观上看是研究图形在这样的形变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图形可作任意弯曲、拉大或缩小形变,只要形变过程中原来的点不粘为一点,也不产生新的点。
但在化学中,拓扑学提供了一种在三维(3-D)空间的约束下描述和预测分子结构的方法。如分子拓扑学是数学化学的一部分,它处理化合物的代数描述,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独特而简单的表征。又如从微分拓扑学到几何拓扑学,微分拓扑学是研究微分流形与微分映射的拓扑学。从而使许多几何问题与上同调(示性类)和同伦问题联系。
从量子热机与人,深度学习拓扑学,发现量子纠缠类似非欧几何,而可叫“非拓几何”或“大拓扑学”。为啥?在拓扑学中,足球所代表的空间叫做球面,游泳圈所代表的空间叫环面,做好的球面和环面可以像橡皮膜任意连续变形,但不能撕破和粘接。对应量子热机,却不是“不能撕破和粘接”。量子热机做功,由量子相干性提升效率,是利用工作物质从热库吸热,并对外输出可用功的一类机械。利用此招,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冯芒教授团队研制的量子热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展现的技术也能用于开发分子马达、纳米机器人和微型智能装置等,类似“撕破和粘接”。由此联系,人也类似是一种“量子热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1:01:44|只看该作者
人的意念、智能说到底,是一种信息。量子信息隐形传输,也是一种量子相干性。人能做类似“撕破和粘接”的事情,即在拓扑学的基础上,“非拓几何”是类似联系人手,做橡皮膜可以撕破和跳跃粘接的事情,这是一种非拓扑学的规则。量子热机的量子相干性,也类似打破有“不能撕破和粘接”规则。同样做好的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是拓扑学中最有趣的问题之一,也不能撕破和粘接。
但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做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的撕破和粘接的问题,就属于大拓扑学类似的“非拓几何”。霍金认识的“黑洞辐射”道理,也属于“非拓几何”大拓扑学。而且“黑洞辐射”对象只是“空间”,其实也可以推论到“时间”,叫做“时间辐射”;“黑洞辐射”还可以推论到人体的“基因”,叫做“基因辐射”。黑洞辐射、时间辐射、基因辐射,都可以算作“非拓几何”,或叫大拓扑学。
“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产生后,问类似拓扑几何拓扑学的“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怎么来的?就是类似“非拓几何”。而20世纪以来产生的“量子论”和“相对论”,也是类似拓扑几何拓扑学。吴京平教授2017年以来出版的《柔软的宇宙──相对论外传》和《无中生有的世界──量子力学外传》两书,都写得很好,但结尾不了了了。为啥?因为他没注意到“非拓几何”,使“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可以和量子纠缠工具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衔接。
今天前沿科学理论、人工智能等企业,再现寒冬,原因也与缺“非拓几何”有关。又如杨振宁和李政道之争、田刚和丘成桐之争、郭光灿和潘建伟之争、陈独秀和孙中山之争等,涉及中医和西医之争,超光速有实数和复数之争,也与缺“非拓几何”差别有关,这能强起来?能复兴?而为啥英国残疾人霍金的书《时间简史》经久不衰,91岁的数学家彭罗斯2021年获诺贝尔物理奖?都因探到了非拓几何。
2黑洞信息佯谬深度学习量子纠缠非拓几何
“非拓几何”强调类似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这种拓扑学中最有趣形体,研究如何做撕破和粘接的办法生成,其意义在于类似“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拱火的多极化之争,有统一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方面解决的可能性。前沿科学理论、人工智能等企业再现寒冬,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向“非拓几何”引导,也会有充满生机的情况。
量子纠缠做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的撕破粘接类似的办法存在,最有顶级说服力证据的,首先要联系1974年由霍金最先探到的“黑洞辐射”理论,和由此引出的“黑洞信息佯谬”,以及首先由彭罗斯和霍金引起的黑洞信息丧失问题上的争论。
量子理论推导出的霍金辐射在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上制造的这个佯谬,信息似乎不再守恒了,这被称为黑洞信息佯谬。近年来似乎正在被逐渐破解,熵、纠缠、涨落、虫洞……这些晦涩难懂的名词在这里显得非常自然。新研究引入虫洞等结构来解释黑洞内部消失之谜,但并非就到达了“非拓几何”大拓扑学的位置。和上节说的“量子计算机信息安全佯谬”不同,“量子纠缠黑洞信息佯谬”的争论差不多都是正能量──因信息佯谬问题既艰难又关键,即使是在简化模型上取得的进展,也是在推动和提升对“非拓几何”宇宙的理解。
黑洞信息佯谬问题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目标,更是理论物理向前延伸发展的重要阶梯。信息佯谬被彻底解决了吗?如何解码霍金辐射的?这项工作的复杂性是出人意料的超级复杂,下面是对近50年来国内外的破解工作,分为“拓扑几何派”和“非拓几何派”,举些典型的例子人物逐一介绍。也许霍金在去世之前,在这两派之间保留模糊,也就因为霍金放弃类似非拓几何复杂性过高的操作。
1)霍金
霍金不是不可以批评的。他建立的时间奇异点理论,论证的黑洞存在;他发现的黑洞辐射理论,带来的大统一场途径;他将宇宙论与弦理论、膜理论结合,取得的卓越成果,使他在当今科学界备受推崇。但正如他说,相对论存在的问题,是在时空奇点处会失效,即爱因斯坦的理论不适合空间破裂的情况一样。《解读<时间简史>》一书也指出,霍金推出的黑洞蒸发和黑洞可以重新开放,其隐含的“霍金环面”及“霍金多环路”,霍金本人并没有说清楚。霍金1998年3月6日在美国白宫的讲话也表明,他也是在球面与环路之间徘徊。这也类似西方的圈量子引力理论,并无“圈量子”的微单元组成一样。
2004年7月15日霍金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表达他有承认黑洞理论有误的想法。2004年7月21日霍金又在都柏林第17次广义相对论研讨会上宣布,他已能对黑洞信息佯谬做出圆满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洞是可以‘重新开放’的,从而释放出落入其中的信息”。这和1976年他的分析方法不一样,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基于马尔达西那的最新研究成果。
2)彭罗斯
黑洞这个词是1969年惠勒的提出来的。同年彭罗斯提出“宇宙监督”,猜测在一颗恒星的坍缩过程中如果产生一个奇点,就必然会有一个事件视界随之形成。其后,为他和霍金等在黑洞信息佯谬问题上争论,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他说,“存在一位宇宙监督,它禁止裸奇点的出现”。其实,黑洞的视界就自然地包围着奇点。这里,从视界到裸奇点,再到“点内空间”应有一些层次。2015年彭罗斯的《宇宙的轮回》一书出版,已不同于他第二个阶段的《皇帝新脑》、《时空本性》、《通向实在之路》等三本书。
在这第三个阶段,他绝口不再提里奇张量引力讲的当一个物体,有被绕着的物体作圆周运动时,被绕物体整个体积有同时协变向内产生类似向心力的收缩作用,而转向宇宙轮回。为啥?因为终极科学理论最大难题,是遇到的熵增不能轮回。彭罗斯用尽平生的学问,得出他认为最好的结果。但我们认为,彭罗斯还是没有解决熵增为何能轮回的问题。因为解决熵增联系宇宙的轮回,类似蝉鸣知了的“翻转”,只能从分“点内空间”与点外空间的平行宇宙轮回才可解。
但彭罗斯只从共形映射应用于宇宙的爆炸开端和宇宙膨胀结束,两者在两端的拓扑结构的不同,才得出再变回原来的空间。然而这里的熵减,从类似时间箭头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看,也有“引力熵”的存在──这是因为引力不同时存在有反作用的斥力。霍金的黑洞辐射原理,启发我们想到“时间辐射”的熵减,可说明彭罗斯的“宇宙轮回”平行线划段,只类似在“点外空间”的熵减变化,这是不够的。
但如果能进一步拟设在“点内空间”,也可说明熵减的变化,只不过是在他的平行线划段图中,再镶嵌进一对平行线,再类似重演前一世代从大爆炸奇点开始到膨胀快结束质量坍塌奇点的翻转。只不过这一对平行线的“点内空间”是类似虚数时间的地方。这里时间流逝带着类似黑洞的点内空间部分前行,正虚数时间粒子多。对留下的时间消失部分类似完全“0”的点内空间的时间量子真空,也设想会有量子起伏类似的虚数正、负对的分离。那么在这种时间前行部分膨胀翻转坍缩时,类似黑洞时间宇宙的表面外附近,时间真空的这类量子起伏,因黑洞外界面是显正虚数时间粒子多的零位膜,所以它也吸引量子起伏负虚数时间粒子落入此黑洞,而正虚数时间粒子则向偏离此黑洞方向的远处逃逸,而完成前一世代时间不能倒流的使命。
我们把这种时间辐射原理,称为共形循环宇宙时间辐射原理。
3)佩奇
佩奇,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物理教授,霍金的前研究生。解决霍金黑洞信息佯谬,1993年他提出类似抛物曲线的纠缠熵曲线,被称为佩奇曲线;抛物曲线先升后降的转折点,被称为佩奇时间节点。
因此可以通过辐射和黑洞之间纠缠的程度来测量霍金辐射中信息的缺失。他的发现来自类似打牌──假如有人正在给你发牌,一共52张,一张一张地发,牌面朝下,你拥有的纸牌的熵,就是你对这些纸牌另一面无知程度的量度。具体来说,如果你只拿到一张牌,熵就是52,因为有52种可能性。但当你拿到更多牌熵就会上升。到26张牌时达到500万亿的峰值。在此之后,熵都会下降。到最后,熵就为0。即解决黑洞信息佯谬,佩奇认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量子效应是量子纠缠。虽然霍金辐射本身似乎没有任何信息,可是它们在整个系统中却一直和黑洞内部的粒子相互纠缠,导致黑洞辐射的量子可以携带信息从黑洞中逃逸出去。所有信息都被编码在黑洞视界表面,伴随着向外辐射,黑洞自身质量和视界表面积在不断缩小。
所以必然在彻底蒸发消失之前,就先遇到这个信息饱和的状态。这个时刻,就是佩奇曲线上的佩奇时间。即描述两个系统之间量子纠缠强弱的一个有效度量,是量子纠缠熵。黑洞蒸发过程中3种不同的熵曲线。蓝色线表示黑洞的热力学熵,绿色线代表霍金计算的辐射熵;黑色曲线是佩奇曲线,也是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所预期的结果。然而在黑洞蒸发的过程中,这样的普适性质的曲线被破坏了,即到达某一个时间点后,黑洞的热力学熵竟然会小于霍金计算的辐射熵。不同于在黑洞蒸发末期才出现的黑洞信息佯谬,佩奇认为在黑洞蒸发的中间过程,矛盾的结果已经产生。佩奇在1993年的研究发现,如果从量子力学允许黑洞在蒸发中释放而不丢失信息,那么辐射或者黑洞的纠缠熵应该满足另一条不同的黑色曲线,就是计算纠缠熵。
在蒸发的早期,纠缠熵符合霍金的预期应该逐渐增加,而在某一个时间之后(佩奇时间),纠缠熵开始递减至零,就像热力学熵所描述的那样。而这样一条佩奇曲线可以认为是是黑洞不丢失信息时应该产生的结果,给解决黑洞信息佯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
4)沈阳炮兵学院曹黄金
沈阳炮兵学院学员曹黄金和张立国教授,在2003年《现代物理知识》第1期发表论文说,霍金黑洞辐射是发生在黑洞内,由于不确定性原理,有超光速粒子跑到黑洞外。基于实超光速粒子,是反相对论的,对不对不说,但黑洞辐射是发生在黑洞内,不是霍金的原意。

10#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2-12-23 11:03:07|只看该作者
5)北师大物理学系赵铮教授
赵铮教授从热力学第三定律“不能通过有限次操作把物质的温度降为绝对零度”着手,认为奇区的温度当且仅当k-=0时,即r+=r-时,k+才等于零。因此,黑洞若降不到绝对零度,视界就不会消失,外部的观测者就不会看到裸奇点。
赵铮教授认为,彭罗斯和霍金等人证明奇点定理时,都用物质的具体结构,如测地线和在绝对零度或温度为无穷大的情况下证明的,也就是说奇点定律是在非物理情况下证明的,它违背广义热力学第三定律。所以他的论证,是不依赖于物质的具体结构的,就有理由相信,广义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排除时空奇点,保证时间的无限性。
当然他也承认,有存在达到绝对零度的可能性。自然界有可能存在着绝对零度的物质,光子有可能就是这样的物质。T=0和T=∞在某种意义上是等价的。不能通过有限次操作,把系统的温度降到+0K或升到-0K。这意味温度定义于实数轴上的一个开区间内,按照赵铮对时空奇点定理的热力学理解,一旦考虑热效应和量子效应,时间的起点或终点就消失了,它表现为无限绵延的存在物。
但霍金求助于黑洞视界附近量子涨落的理解,和赵铮利用黑洞视界附近的统计力学效应来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例如,不能说婴儿在娘肚子中永远不能出生,活人永远不能死亡,虚实观控相对界不存在。
62021年物理学新视野奖获得者恩格尔哈特
内塔•恩格尔哈特,是麻省理工学院年仅32岁的物理教授,也是一位天才,她被认为是在黑洞信息佯谬上取得进展的一位领导者。她2014年和剑桥大学阿隆教授共同开发出能关联不同维度空间表面积与量子纠缠的联系──看似不同的物理量本质上竟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让专家得以窥见自然界潜在的统一性。
2019年他们发现黑洞视界内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对象,称为“量子极值面”。如果信息确实能够从黑洞中逃逸,那么量子极值面上似乎恰好编码了黑洞演化过程中逃逸信息的精确数量。量子极值面把时空一分为二:在极值面内部,信息已经被辐射顺利掌握;而在极值面以外,一切都还是黑洞保守的秘密,辐射无法获取这部分信息。
随着黑洞产生更多的辐射,量子极值面也向外移动,包含的体积也就越来越大。最终在黑洞彻底蒸发殆尽时,黑洞中的所有秘密,都可以被辐射探知并携带出去。量子极值面的公式和结论几乎都是在带有边界的“反德西特(AdS)”空间中研究得到的,那是负曲率的空间。而我们的宇宙基本上是平坦的,也没有边界。量子极值面可以用来计算各种不同的时空,包括推广到平坦空间中,也有类似意义下的量子极值面。研究从霍金辐射中解码信息的算法,就是研究在黑洞视界附近量子引力如何把信息编码进辐射中的过程。
黑洞内部的形成,黑洞内部的动力学行为,一个物体落入黑洞之后所经历的过程,所有这些黑洞视界背后的历史,都被量子引力编码进了辐射产生于黑洞外临近视界处。那么信息究竟是如何被编码进霍金辐射中的?如何根据辐射来解码其中的信息希望找到在辐射中还原出信息的解码算法?这最需要一台能够完全测量黑洞所有辐射的量子计算机,能造出来吗?可惜千禧一代都还不是“非拓几何派”。
7)非拓几何派先声柯召、赵华明和魏时珍
柯召、赵华明和魏时珍等川大的数学、化学和物理学家的猜想,对造能够完全测量黑洞所有辐射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1963年前,他们并没有对外公开说研究西方数学的庞加莱猜想,和苏联数学的灵魂猜想为“空心圆球不撕破和不跳跃粘贴,能把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的证明。我们知道这个情况,也是很偶然的。柯召──魏时珍猜想,也叫“柯猜弦论”、“柯猜芯片”。
作为“非拓几何”的先声,“柯猜弦论”、“柯猜芯片”打破“拓扑几何”的规则“不撕破和不粘贴”,首先把应用推向极致──空心圆球不撕破和不跳跃粘贴,也能把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60多年来的今天得到见证,一是如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近3年来静默管理封城锁国隔离……疫情催生大量“云端见”常态化──一座座封闭校园的线上网课,远隔重洋国际会议的视频传播,见证网络会议、在线教育、线上会展,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等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
二是贝肯斯坦--霍金面积熵公式的应用推证。黑洞信息佯谬涉及著名的贝肯斯坦--霍金熵“面积熵公式”,我们简称贝--霍熵公式,但他们证明都是理论上的。而且其他信息佯谬解决的黑洞“视界”办法,都没有超出拓扑学联系规则的应用说明。时间像管子、空间像球体的贝--霍熵公式,是1972年以色列学者贝肯斯坦,通过霍金证明的公式提出黑洞熵的概念和公式,它等于黑洞视界的面积。黑洞公式:
S=(Akc^3)/(4hG)          (5-1)
A=黑洞事件视界的面积,h=普朗克常数,G=牛顿引力常数,c=光速,S=信息熵,k=玻尔兹曼常量。以上如果设h、G、c、k等常数都为1,那么黑洞熵S=A/4。这里把黑洞事件视界的面积联系球面的面积公式A=4πR^2,设球体的最大截面的面积为球体赤道截面的圆面积S=πR^2。黑洞熵像一个球面一样,是封闭的所能包含信息量的最大可能的熵值,这取决于球的边界面积而不是体积。
因此A=4πR^2=4S,反之,S=A/4。这里运用“柯猜弦论”、“柯猜芯片”的证明,是可以和萨斯坎德的《黑洞战争》“持球跑进”,以及与特•霍夫特的全息原理做对比的。并且还可作更大范围的物质和信息观控相对界计算熵公式S=A/4的应用。
因为“柯猜弦论”、“柯猜芯片”简证贝肯斯坦-霍金熵公式,是一个空间区域,能容纳的信息的最大比特数,等于边界面积上所覆盖的普朗克面像素,在同时考虑引力和量子力学的时候,被带向一个数学表述,即普朗克面积最多为1/4比特。2008年我们在《河池学院学报》发表的《观控相对界与信息范型》,就是用“柯猜弦论”、“柯猜芯片”引理,简证贝--霍熵公式反复出现且无处不在的1/4。
这就是任何点内空间的信息,要翻转覆盖在点外的球壳上,这如同眼睛现象:假设视界有类似普朗克尺度点孔的通道,以此进入或录入球壳进行比特计量,设r=半径,D=直径,则穿过观控相对界的圆眼孔通道面积S1=πr2;覆盖在点外的球壳面积S2=πD2=4πr2。
则最终形成的信息熵的视界表面积比是:
A= S1/S2=πr2/πD2=1/4         (5-2)
设每经过普朗克管道截面的面积极限孔一次,为信息单位一比特,那么一个类似普朗克长度半径的球体物质A的信息量为1/4。
这里存在一个物质和信息观控相对界问题,即物质不能直接进入大脑变成为意识,物质和信息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人们认识物质常常要通过大脑的意识起作用。如同与学习工程、生物和物理的认识相通;把大脑比作一个点,那么物质进入点内,信息即是进入点内的代表。量子纠缠弦线类似虫洞的共形场(AdS/CFT)对偶,无处不在,即虚数也联系点内空间,所以信息范型类似虚数论。它的观控来源于物质和信息相对观控界面是有眼孔的,这类似生物膜的离子通道。
就是说,任何宏观物质要变为信息,都要类似化为微观物质,通过共形场论(CFT)+反德西特空间(AdS)观控相对界的点孔进行比特计量。这里不但把宏观和微观联系在一起了,而且把物质熵和信息熵(AdS/CFT)也联系在一起了。物质和信息的观控相对界(AdS/CFT)物元分析求解非拓几何问题,这里物质熵全息界可以像“柯猜芯片”的一个球面一样,是封闭的,一定空间体积的物质或能量所能包含信息量的最大可能的熵值,取决于球的边界面积而不是体积,因此物质熵A可设为球的边界面积(球面积),因圆球要与圆管的内壁相切,球的直径切面圆的面积S=πr^2。
A=4πr^2=4S               (5-3)
S=A/4                    (5-4)
方程(5-3)中,S设为物质熵A球面穿过观控相对界的圆眼孔面积S=πr^2,可看作全息界的信息熵。想象一束短暂的光线从观控相对界的实数类一边垂直射入,这里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些虚拟的光线都是从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进入或录入虚数类的。
如果该物质能坍塌为信息,则最终形成的信息熵的视界表面积πr^2将不能大于A/4。按照该系统的熵不能减少,因而
A=V.S                    (5-5)
(5-5)式为通道流量公式,V为流速,流速V可以为光速C。这时S=πr^2,r为观控相对界信息熵的视界通道半径,由于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进入或录入的眼孔只能为点孔,即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可多于一个以上,r并不是点孔的半径,而是点孔视界表面积的积分求和值s的换算半径;A也为点孔视界信息熵流量的积分求和值。
柯猜弦论认为物质可分的极限为普朗克长度,即约为10^(-33)厘米,那么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的最小切面极限也为普朗克表面积。由于不管虚实或正负的物质要转化为信息,都要从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进入或录入,设每经过普朗克表面积极限孔一次,为信息单位一比特,那么一个类似普朗克长度半径的球体物质A的信息量,为H=A/4比特。而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物质进入或录入的流速V可以从零増大,最大极限为光速C,因此可以对众多的物质或信息问题进行有限计量。物质进入观控界膜的类似离子通道转化为信息,原来的流速都变为零,因此信息守恒,而且信息可以克隆。
信息克隆也可有慢有快,而且可以信息增殖。即信息可以光速传播,信息可以光速为零储存,信息可以超光速增殖。
人的眼睛类似“火墙理论”,这种机制保证信息不会掉入黑洞。回顾黑洞的热力学熵与黑洞视界的表面积成正比的贝--霍公式,其比例系数刚好是普朗克面积的4倍。这启示贝--霍猜测黑洞的粗粒化熵,应该与热力学熵差不多,也与面积成正比。而粗粒化熵又只对应着自由度的个数,所以每个4倍普朗克面积的“熵单元”,就对应着一个黑洞的自由度。这样整个黑洞就可以被看做一个有限自由度的量子系统,其自由度数就等于“熵单元”的个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1-1 07:2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