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9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23-3-1 16:41: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智慧教育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陈永涌 冶成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要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

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智慧教育是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它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丰富了传统教学方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信息化革命的产物,智慧教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要发展智慧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支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校要教育学生晓大德、讲公德、严私德、守美德,培育身心健康之人、德才兼备之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之人。智慧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机交互为依托,借助混合式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有助于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拓宽教学育人空间,助推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推动教育方式转型。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等,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育形态从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学习结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习组织者,智慧教育注重教学融合应用,为教师从教会知识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电子白板、多媒体课堂等设施的普及,使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提高教学针对性;各类教育APP的开发和使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思维、互助协作能力等。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政策。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智慧教育依托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基层学校、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例如,智慧教育采取“互联网+课堂推变”“互联网+创新素养”“互联网+智慧教研”等教学模式,通过直播或录播课程、教师在线辅导授课等方式,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教育的本质是推动新一代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评价、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课程模式乃至教育思想观念等的全方位变革。要紧跟时代步伐,发展智慧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高水平教育的期待和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系统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要积极构建家校社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学习环境是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具备教学过程人性化、人机协同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等特征,支持学生利用小程序、在线课程等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进而密切家校社之间的联系。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社区,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构建智慧、协同、共育的家校社学习环境。

建设沉浸式智慧校园。沉浸式智慧校园以智能技术驱动,注重“境—身—心”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要以沉浸式智慧校园为载体,把在线教育服务无缝嵌入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实现物联化的教学资源开发。比如,开发具有更灵活的连通性、更敏锐的感知性、更全面的嵌入性的数字教科书等,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开发具有高度沉浸感、真实感、体验感、操控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产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要融合运用 5G、XR、AI等技术,提供多模态交互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培养,助力认知、思维和行为协同发展。

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当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三横三纵”格局,即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三横”体现全面覆盖,以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为“三纵”体现“五育并举”,细化不同教育类型的育人活动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例如,借助“双师课堂”等模式,将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覆盖到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学生共享优质师资;针对乡村学校缺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的实际,提供优质资源,帮助乡村学校开齐课、开好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要用好这一优质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网络,丰富乡村群众终身学习的载体,努力建设人们满意的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终身学习体系。

  
⊙ 作者简介
  陈永涌,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冶成福,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重点划定 将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06:0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