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28|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4-1 20:54: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赤壁之战与东风之谜

 [复制链接]
──兼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钱玉趾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是利用特定地形特殊气候的谋略制胜。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 , 初步统一北方的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 进军赤壁。孙权和刘备有五万联军抵御。初战曹军失利, 退驻江北。后周瑜等利用火攻, 大破曹兵, 从此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
 
  火攻与风有密切关系。《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载:“孔明向周瑜密书:‘欲破曹公, 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并说:‘亮虽不才, 曾遇异人, 传受奇门遁甲天书, 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要东南风时, 可于南屏山上建一台……亮于台上作法, 借三日三夜东风大风,助都督用兵……’”在建台及复杂的祭风仪式之后。又载:“是日, 看看近夜, 天色清明, 微风不动。瑜谓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 怎得东南风乎? ’将近三更时分, 忽听风声响……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 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阳生, 来复之时, 安得无东南风? 何足为怪。’”
 
  京剧《借东风》演的是诸葛亮祭风借风助周瑜火烧赤壁的场景。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借东风”是虚构的情节。天行健《正品三国》说:“这东风不是诸葛亮借来的, 而是一种客观的天气现象。”《三国志》的《魏书·武帝纪》载:“公(曹操) 至赤壁, 与备( 刘备) 战, 不利。于是大疫, 吏士多死者, 乃引军还。”《蜀书·先主传》载:“先主( 刘备) 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 权与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 与先主并力, 与曹公战于赤壁, 大破之, 焚其舟船。”《吴书·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 各领万人, 与备俱进, 遇于赤壁, 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 士卒饥疫, 死者大半。”以上都未说及借东风之事。记载较详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曹公入荆州, 刘琮举众降, 曹公得其水军, 船步兵数十万……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 刘备) 并力逆曹公, 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初一交战, 公军败退, 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 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 实以薪草, 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 上建牙旗, 先书报曹公, 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 各系大船后, 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 指言盖( 黄盖) 降。盖放诸船, 同时发火。时风盛猛, 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 军遂败退, 还保南郡。”以上是说火攻的计策是黄盖提出并实施( 与诸葛亮无关) ,“时风盛猛”, 取得极好效果。这风应是顺风,但未说风向。
 
  火攻时是什么风向,《三国志》没有说,《三国演义》说是东南风。《三国志·魏书·贾诩传》的裴松之注说:“凯风自南, 用成焚如之势。”说是南风。这风向成了一个谜。卢盛江《正说三国》说:“正当东吴军发起火攻时, 大冬天突然刮起东南大风, 风助火威,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兵船! ”易中天《品三国》(上) 说:“裴松之在《贾诩传》的注文中说:‘赤壁之战, 盖有运数。实有疾疫大兴, 以损凌历之锋; 凯风自南, 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 岂人事哉! ’也就是说, 首先遇到了非典或禽流感( 疾疫大兴) , 削弱了战斗力。其次是因为没想到寒冬腊月居然刮起了东南风( 凯风自南) , 让黄盖火攻得手。曹操的失败, 实在是运气不好。”《品三国》还说: 最重要的原因,“曹操之败, 败在轻敌; 孙刘之胜, 胜在联盟。”“曹操没有看出黄盖是诈降, 没有想到冬天也会刮东南风,都是小问题。”东南风的说法, 应是因袭《三国演义》。2003 年发生于中国的非典是在5~9 月的温热季节, 隆冬季节发生非典的可能很小。禽流感可以传染人, 但造成大面积人员患病的实例还未见到。曹军的“疾疫”是伤寒或流感( 重症) 的可能性较大。赤壁之战的地点是在湖北蒲圻县( 市) 赤壁镇,此处长江由西南流向东北( 偏东) ; 时间是冬季。《三国演义》说是旧历十一月二十日( 对应于2005 年12月20日、2006 年12 月22日) , 此说实无依据。气象科学的观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气候学界将中国大陆分为华北、华中、华南等8个气候区, 华中气候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盆地; 江苏、安徽、河南、陕西4 省的南部; 福建、广东、广西的北部。南京应属本区。罗汉民等《气候学》载有1960~1970 年南京各月风向及无风频率表, 1 月的风向频率分别为: 西9% 、西北12% 、北10% 、东北18% 、东12% 、东南7% 、南3% 、西南3% 、无风26% 。10 年平均: 1 月按31 天计, 西北风吹3.72 天、东北风吹5.58 天、东南风吹2.17 天、南风吹0.93天。气候学上7 月为夏季、1 月为冬季的典型气候,与赤壁之战的隆冬接近。南京近北纬32度, 赤壁近北纬30 度, 又属同一气候区, 两地的气候尤其是风向频率相差不会太大。
 
  《诗经·邶风·凯风》有“凯风自南, 吹彼棘心”,《孔疏》引李巡曰:“南风长养, 万物喜乐, 故曰凯风。”屈原《远游》有“顺凯风以从游兮”,《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 是一种温煦柔和的风。赤壁的隆冬不会有凯风, 所以, 裴松之所注“凯风自南”是错误的。一月份平均吹南风0.93 天, 利用南风火攻曹军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以上所述南京一月份的风向频率, 西风与西北风合计为21%, 东风与东北风合计为30% , 应是东风(包括东北风) 强于西风(包括西北风) 。用于火攻的机率也大。而东南风的频率(7%) 较小, 用于火攻的机率也较小, 因东南风接近垂直吹向江对岸, 大概是罗贯中选用东南风的原因。易中天《品三国》说:“没想到寒冬腊月居然刮起了东南风……实在是运气不好。”这话似乎说寒冬腊月不该刮东南风,是“运气不好”, 偶然碰上了。他电视演讲说: 一直刮着西北风, 不知怎么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实际上风的强弱与风向都有一定规律的, 当地人尤其是渔民船夫都较清楚。
 
  本人生于江苏南部长荡湖(洮湖) 东侧, 50年前孩提岁月的隆冬, 看到西北风吹起满湖大浪, 吹几天后湖边及河湾的水面要上涨好几寸, 淹没滩涂及平斜河岸好几米。以后便吹东北风或东风, 大浪扑向湖西, 水面逐渐下降, 被淹的滩涂及平斜河岸又会露出(会露更多) 。人们会争相到这里拣拾鱼虾河蚌, 拣取飘来的苇草作燃料。无论是西北风或是东北风(东风) , 都要一连刮几天, 当地人叫排风。风向变换时, 往往无风, 当地人叫歇风。童年时看大人们放风筝, 许多个风筝连成一串, 总长有几里, 大的风筝超过3×3 平方米。风筝上天, 两个壮男拉不住。我们村西南是一片广阔的麦田(再外是湖) , 是理想的放风筝地区, 加之东北风频率大, 常可连吹多日。有经验的放风筝者对风向风速有精确的掌握, 何时东北风起, 早有预料。风筝上天, 日夜有人守望。歇风前风势减弱, 立即拉收, 极少失误。否则,一旦歇风, 风筝与绳索落在田野几里长, 难于收回;落于树顶或河中, 容易损坏。从三国至今, 气候的变化不会太大。
 
  孙坚、孙策、孙权是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人, 周瑜是庐江舒(安徽庐江西南) 人, 吴的国都是建业(江苏南京) 。因此, 吴国的将士对于当地的气候应了如指掌。他们精确预测、周密准备、智勇实施(包括诈降) , 采用风助火攻,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曹操是沛国谯(安徽亳县, 属华北气候区)人,20岁去了洛阳、顿丘, 长期在北方征战, 不熟悉水军渡江作战的方略。赤壁的气候对于曹操应属茫然, 是个谜; 这个谜让他走向失败。曹军有20 万之众, 即使“疾疫”使之减员一半, 还有10 万, 对5 万敌军仍有压倒优势。曹军坚守江北休整, 严防火攻,周瑜是无法取胜的。如果曹操知道西风、西北风和北风的频率有31%的特点, 利用西风、西北风或北风火攻孙刘联军, 将获大胜, 三国的历史可能改写。周瑜先用风助火攻应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说风助火攻是“小问题”, 值得商榷。
 
  《孙子兵法·地形》说:“绝水必远水; 客绝水而来, 勿迎之于水内, 令半济而击之, 利; 欲战者, 无附水而迎客; 视生高处, 无迎水流, 此处水上之军也。”主要是说, 要渡江作战, 应远离水流驻扎; 敌军渡水而来, 要在渡过一半时就发动攻击; 不要靠近水边抗击敌军; 军队要驻扎高处, 使视野开阔。曹操的军队是沿江驻扎, 水军的船只又连成一片靠岸停泊,违背了孙子兵法的上述法则, 埋下了失败的祸根。《孙子兵法·火攻》说:“凡火攻有五: 一曰火人, 二曰火积; 三日火辎……火发上风, 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是说火攻要烧人, 烧物资、烧车辆( 及船)……火攻要在上风发动攻击, 白天风吹久了, 夜晚可能停止( 不能等风停了才火攻) 。曹操没能利用火攻取胜, 反倒被周瑜火攻落败。《三国志·周瑜传》说:“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盖( 黄盖) 放诸船, 同时发火。时风盛猛, 悉延烧岸上营落。”由此看来, 曹操失败的原因应是很清楚的。尽管如此, 要是没有风助, 周瑜也不一定能胜。唐代诗人杜牧《赤壁》:“东风不予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说如果赤壁战役中没有东风( 包括偏东的东北风、东南风) , 周瑜便要失败, 二乔( 孙策妻、周瑜妻) 便会被俘, 关押在曹操建造的铜雀台上。此说应有一定的道理。
 
 
 
  钱玉趾,四川省科协(成都)
 
  源自:《文史杂志》2007年第1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文翁兴学与蜀学兴盛 藏彝走廊的民族文化生态单元
2# 四姑娘山
 何晓 发表于: 2007-4-15 20:16:2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学习一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12:43,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