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自表后主》中,诸葛亮反复强调他任职期间,“不自治生”,“不别治生”;谈及他的日常开销,又反复说“资仰于官”,“悉仰于官”,全靠官俸和赏赐。那么,他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呢?关于诸葛亮的俸禄,《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只有两处提到他的“禄赐”。一次见载于《蜀志·张飞传》:“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这一记载明确,且所得赏赐数量不菲。一次见载于《蜀志·李严传》引《诸葛亮集》。李严劝请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断然加以拒绝。他在给李严的回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关于“禄赐百亿”,后世都认为是一个概数,不是实指他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不过,李伯勋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加注说:“古代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其小数十万为亿,大数万万为亿;汉代多以小数计。此百亿为概数,盖指刘备定益州后,赐给诸葛亮的五千万钱(合五百亿)。”其实,将“禄赐百亿”如此考证坐实反而不妥,因为同时获得赏赐的除了钱五千万外,还有黄金五百斤,白银千斤。如三者相加,会是多少亿呢?诸葛亮在这里怎么会少说他得到的禄赐呢?我们综观全文,诸葛亮是在强调他的禄赐已经非常丰厚,不应该再向皇上提出任何要求。 还有一段谈到诸葛亮受赐的话,是《诸葛亮集》从《北堂书钞》卷三十八中辑录出来的,很多专著都加以采用。原文是:“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段话的意思很明了:“我受到八十万斛的赏赐,现在家中的蓄财不多,连妾也没有与其身份相称的衣服。”但这段话有些令人困惑不解:受到八十万斛的赏赐,为什么还在叫穷。那么,“八十万斛”是个什么概念呢? 《诸葛亮文译注》在解题说明中说:“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三国时成都的绵、雒地区亩产谷物30斛至50斛。按亩产50斛计,诸葛亮受赐80万斛,相当于一万六千亩土地的年产量。”一年亩产50斛的是高产田,若一年亩产10斛,则80万斛又相当于八万亩田的年产量。这是一个多么惊人和庞大的数字。因此,有人对此置疑。 台湾的蔡瑞乡先生在《诸葛亮》一书中说:“在他写给李严的书中提到:“吾受赐八十斛,今无余蓄,妾无副服。”月八十斛是为中级官吏的俸禄,有些书上误写成八十万斛,这样写有点夸张。也有写成八千斛的,这还差不多,较为可信。” 李伯勋先生在《诸葛亮集笺论》中说:“今考,《书钞》张氏本及陈、俞本皆脱‘万’字,而陈、俞本‘十’又作‘干’(可能为‘千’之误),故疑《影宋书钞》‘八十万斛’为‘八千斛’之误。假如是,……作为蜀汉首辅,诸葛亮受赐八千斛(合427680市斤)是不多的。”不过,一次受赐42万多斤谷物,我们认为,还是算多的。 李先生说,八千斛合今42万斤谷物,不知如何折算的。笔者曾在《木牛流马考辨》一文中引资料说,汉代一斛(石)合今30市斤谷物。而刘琳先生在《华阳国志校注》中考注得更明白:“汉代容量单位有大斛(石)、小斛二种。大斛一斛约当今二市斗,小斛约当今一、二市斗……一市石稻谷重约一百五十斤。”如此,按大斛,一斛等于30斤,小斛一斛等于26斤。80斛按大斛折,约为今2400市斤,8千斛约合今240000市斤,8万斛则约为今2400000市斤。如果一次接受到24万斤或240万斤谷物的赏赐后,还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是不可理喻的。按小斛折,八千斛和八万斛也分别不少于20万斤、200万斤,这也不是一个小数。因此,对于《北堂书钞》这段文字,我们认为,还是存疑为好。 关于诸葛亮的俸禄,他任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时,无从落实,因为这两种职务不是常规职务,是因临时需要所设置,俸禄不清楚。任丞相后,其俸禄多少可以从汉制中获得。汉制,丞相之秩为万石,月俸之谷为三百五十斛,钱六万。蜀依汉制,诸葛亮的俸禄不会超过这个数目。 除了一次明确的赏赐外,还有这样多的俸禄,诸葛亮奉行节俭,开支有限,除了购置十五顷薄田外,他的钱肯定是用不完的。有学者推断,他把大量的钱财封存于府库和拿来赏赐了他的下级。关于这一点,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从他对赵云的一次谈话中可以得到佐证。《蜀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曰: “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诸葛亮既然都在吩咐赵云赏赐手下的将士,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也是这样做的。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诸葛亮获得的赏赐是丰厚的,他的俸禄也是可观的。对这些,我们不应该回避,去力图缩小。我们应该做的是,分析他是怎么对待和处理个人财产的,在临终时为什么只有不多的家产,从而对他淡泊于私产的态度加以分析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