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5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南国红豆 发表于: 2007-5-5 11:43:5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童年拾趣

 [复制链接]
  偶然记起的儿时几首儿歌,它是我们孩提时代口语训练的启蒙教材,别有一番故乡情结,它记录着我人生的起点,童年的欢笑,成长的历程。虽年代遥远,却依稀仿佛:

其一
  大月亮
  小月亮
  哥哥起来学木匠
  嫂嫂起来蒸糯米
  糯米蒸得香
  打起锣锣接姑娘
  姑娘接得矮
  嫁给盘海
  盘海脚多
  嫁给罗锅
  罗锅拱背
  嫁给陶妹
  陶妹逃走
  嫁给毛狗
  毛狗骚臭
  嫁给幺舅
  幺舅嫌她
  嫁给田家
  田家笑死
  嫁给鹞子
  鹞子翻山
  嫁给春官
  春官打卦
  嫁给河坝
  河坝舀水
  嫁给小鬼
  小鬼不吃米稀饭
  一棒打得渣渣烂

其二
  芝麻地头烧香
  把婆婆的指头烧着了
  给婆婆蒸个大馍馍
  馍馍呢?猫儿吃了
  猫儿呢?钻洞了
  洞呢?草塞了
  草呢?牛吃了
  牛呢?翻山了
  山呢?雪盖了
  雪呢?化了
  水呢?打墙了
  墙呢?猪拱了
  猪呢?打死了
  皮子呢?甩下河了
  河呢?干了

其三
  张打铁
  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
  我要回家割燕麦
  割一斗
  喂毛狗
  割一升
  喂鸭子
  鸭子下个火巴火巴蛋
  打到锅头团团转
  舀到碗头乱麻线
  吃到嘴头像草荐
  其四
  酸酸草
  红根根
  我是家婆的亲孙孙

简析
  这几首儿歌都具有我国传统民歌的压韵、明白晓畅、节奏明朗、质朴天成、浓烈的乡土气息等特点,宜朗诵,易记忆,在金川民间口口相传。
  1.压韵
  第一首,前六句亮、匠、香、娘,压ang韵,以下各句每两句压一韵,每两句转一韵,韵脚分别是:矮和海,多和锅,背和妹,走和狗,臭和舅,她和家,死和子,山和官,卦和坝,水和鬼,饭和烂。更值一提的是“盘海脚多\嫁给罗锅\罗锅拱背\嫁给陶妹\陶妹逃走\嫁给毛狗\毛狗骚臭\嫁给幺舅\幺舅嫌她\嫁给田家\田家笑死\嫁给鹞子”这几句,不但每两句压韵,而且压双韵,比如,“盘海脚多\嫁给罗锅”,“罗锅”压“脚多”(用金川音读);“陶妹逃走,嫁给毛狗”,“毛狗”压“逃走”,“逃”和“毛”韵母都是“ao”,”走”和“狗”韵母都是“ou”,以下不一而足。象这种压韵形式,我还没有找到旁证。读来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第二首,采用的是民歌惯用的同字压韵,通首“了”字压韵,有很多说“子”的民歌亦如是。
  第三首,用了四次转韵形式。
  2.明白晓畅、质朴天成和浓烈的乡土气息
  这几首儿歌都充分运用金川老百姓口头用语,亲切自然,一听便懂。如金川人把“锣”,叫做“锣锣”,“螃蟹”叫做“盘海”,“狐狸”叫做“毛狗”,“住宿”叫做“歇,”把“接媳妇”叫做“接姑娘”还有极富有金川地方色彩的词语:“骚臭”、“嫌她”、“笑死”、“渣渣烂”、“婆婆”、“馍馍” “火巴火巴蛋”、“团团转”。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儿歌增加了浓浓的金川泥土气息。
  另外,第一首儿歌,前两句为后面表现人物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宁静而温馨。第四首,采用了“比兴”手法。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南国红豆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南国红豆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南国红豆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南国红豆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南国红豆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南国红豆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台当局公布台铁“太鲁阁号”事故“最终调查报告”,引岛内网友质疑 残缺的鬼
2# 四姑娘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7-5-18 20:1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很多有趣的童谣都消失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急待拯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7:26,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