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研究谜托邦出路借鉴(摘要) 朱大可 这个计划的源头,我做了二十多年。去年东方出版社出了我的《华夏上古神系》,算是一次学术性小结吧,接下来是工作室把这些学术成果转化为小说。我工作室的一些90后的小朋友,他们正在进行一个叫做“谜托邦”的写作计划,每年大约推出16~20本类型小说,大部分属于幻想小说。 当然还有都市悬疑和历史探案。这是年轻一代的志趣。他们的原型写作实验,目前还有不少缺陷,不完全符合所谓“市场化”的标准,但却展示出一种新的希望。可以确信的是,在三五年之内,类型小说会有一个重大的进化契机,能够为大众文化的改良,无论是类型小说还是大众影视,起到一点微薄的推进作用。 现在对印刷品非传播时代已经过去。1949年以来,文学最红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一本文学杂志会被上几十上百人翻阅,翻到后来杂志的边都卷起来了。现在你看看,一本新出的杂志,有一两个人翻看,就很不错了。一般根本没有人看,因为人人都在看手机,手机解决了所有问题。民众所需要的东西,新闻和图片就能满足了。还有就是它的娱乐功能,所以纸质文学很容易被代替。这是小说家的悲哀,他们永远不可能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 文学正在小众化,只要坦然面对这个事实就行了。以前文学曾经有过大众化时期,但那是不太正常的。文学就像是一种精神药剂,甚至有过一种专门用来疗伤的文学品种,名字就叫“伤痕文学”。在我的记忆里,它的疗愈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人在阅读文学中,慢慢修复了记忆里的伤痛。现在文学失去了这个功能,新时代的创伤,需要新的疗法,而那就是娱乐,是商业电影、大众电视、游戏和网络文学。但纯文学应该继续以小众和微众的方式存在下去。它的意义在于捍卫汉语的价值底线,否则的话,只剩下互联网语言,那汉语就基本完蛋。 互联网语言是一种双刃剑,它制造了大量新词,提升了语言的活力,但它同时也消解了语言的个性、质感和深度,导致汉语的粗鄙化和劣质化。纯粹的文学写作,至少保住了汉语的底线,使它不至于变得太坏。这就是作家的责任。 坚持纯粹写作的作家,现在他们有点寂寞,因为 读者日益稀少,只有在获奖的时刻才会被关注一下,那是转瞬即逝的荣耀。但是没有关系,哪怕小众化和微众化,你的存在也仍然是有价值的。就像金字塔那个顶端,距离大地最远,它只是一个小尖尖而已,但它 代表着人类精神某种仰望的东西。当然也不反对类型小说或是网络小说,恰恰相反,鉴于它是大众所需要的事物,所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但衡量大众小说的标准会有所不同,它看起来比较简单:第一是口感,也就是可读性,看它有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二是营养,也就是看它价值观是否正确,有没有在里面投放有害的添加物。这是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当然还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是用来指导我的学生写作的。(摘自《朱大可访谈:中国是奇观超级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