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845|回复: 5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少数民族丹巴服饰文化调查

 [复制链接]
⊙作者:曾雪玫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丹巴服饰因文化上的差异,大体可划分为嘉绒服饰、宅垄服饰、羌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四个类型。

2017-04-04 10:28:52,甲居藏寨的碉楼 雷康/摄  7D195831.jpg  保存到相册

一:嘉绒服饰
  嘉绒服饰是指居住在丹巴境内的所有嘉绒藏族的服饰。因藏族占丹巴总人口的75%以上,因而,嘉绒服饰也是丹巴的主流服饰。

  1. 男子服饰
  (1)男子服装
  丹巴嘉绒藏族男子服装由袍子、衬衫、裤子、帽子、鞋等元素构成。
  袍子:袍子在男子服装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用料非常讲究,特别是礼仪节日盛装用料非常贵重。夏装一般用图案高雅的绸缎为主,领边、袖边、底边用水貂皮镶嵌,镶边最窄的有1寸,宽的有1尺多到两尺,边越宽越华贵。春夏装一般以细毛呢、毛料、贡缎、氆氇、棉布做料子,以花磕磕或水绍皮镶边。冬装一般用羊羔皮做里,绸缎、毛料、呢子做面料,镶以水獭皮,镶边宽度在3寸到1尺不等;也有用老羊皮做袄,这种皮袄以黑布或豹皮镶边,尤以豹皮镶边最为华丽和珍贵。牧区的袍子就注重实用性,日遮体、夜御寒、寒暑皆宜。平时的袍子热天一般用黑、咖啡色、深绿色平布或灯心绒做面料;冬装一般以黑或白毡子做料,有用豹皮或虎皮镶边的。袍子可以男女兼穿,男子穿时衣服要扎得高一些,女子穿时扎得很低,几乎拖到地上。
  衬衫:男子衬衫横宽竖短,衣袖宽长,给人的感觉是身短、袖长、领高。一般以各种颜色的丝、绸、棉等布料制作,但不包括桔黄和金黄色。领、袖口、胸襟用锦丝缎镶边。冬天有用黑色或咖啡色灯心绒做衬衫的,有单、夹、棉、皮之分,用金丝镶边。
  裤子:裤子在穿着时上半截被袍子遮盖,底部又扎在鞋子里面,但袍子和鞋中间露出一截,因此没有什么装饰,但用色和用料都很讲究。
  帽子:丹巴男子的帽子有“博士帽”“狐皮帽”、“金盏碗”等三种,因季节的不同而使用。热天主要戴博士帽,这种帽子为毡质圆形帽,帽檐有大有小,帽檐小的为日常戴,帽檐大的为节日或外出时的礼帽,戴大檐帽时把左边的帽檐圈上,有一种潇洒之感,用于春夏两季,既可遮阳又可防雨。冬天戴“狐皮帽”,这种帽子有两种,一是用整张狐皮制成,戴时包缠头部,狐皮的头尾相系于后脑部,尾垂于肩;一种是一张狐皮做两顶帽子,用丝绸和布做顶,狐皮做帽檐,既美观又暖和。还有一种叫“金盏碗”帽,这种帽用黑色的毡呢制作,帽环有锦缎装饰,帽筒为圆柱形,上沿头顶呈半圆形,下沿有两大两小的耳冀,前后翼较大,左右翼较小。戴的时候后翼和右翼圈进帽里,只露出前翼和左翼,用金丝缎和丝线进行装饰,可以算是四季帽。
  鞋:丹巴藏族的男鞋在样式上可分为靴子和普通鞋,鞋子的底一般是多层皮缝牢于鞋帮上,一种里边为毡子,面子全为黑牛皮;一种为里边同样是毡子,鞋帮为黑牛皮,两种鞋都很大方。靴子用黑、红皮革和软呢子为筒制成,底部1寸多厚,靴帮似船型,顶向上翘,靴筒长至膝盖下,用专用靴带绑束。还有一种很普通的靴子,是用自制的原色皮革做成,靴底是一张厚皮,靴中垫有牛羊毛,靴帮也是船型的。

  (2)男子装饰
  丹巴男子的装饰品多见于颈、胸、腰、手指上。颈上多戴以珊瑚、翡翠、玛瑙、松耳石等制成的项链,一直要拖到胸前,有的在项链上还挂一小护身盒(“嘎乌”)。护身盒有圆的、方的、扁圆的,质地有金、银、铜,由金银嵌珠、镂空花纹嵌各种珠宝,工艺相当精美。是装饰品与宗教信仰的有机结合。腰上佩带有精雕细刻的长腰刀,玲珑剔透的小腰刀,火镰盒。腰带一般都用大红、玫瑰红、粉绿色的绸带,在腰后打结。手指上戴戒指,一种为金质的圆圈状,没有图案;一种为银质的有精美图案,并嵌有珊瑚、翡翠。戒指不仅是装饰品,又有驱邪、辟邪的作用,还可表示婚姻状况。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不摆了 江津天上宫“首事”──钟云舫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6-17 11:07:5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 妇女服饰
  丹巴藏族妇女的服饰比男子服饰复杂,与其它地区的藏族服饰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说丹巴男子的服饰表现了丹巴藏袍与其他藏区的一致性,那么丹巴妇女的服饰则充分表现了丹巴藏族的地区特点。

  (1)妇女服装
  丹巴藏族妇女的着装,平时以“三片”(一片是搭在头顶的头帕,当地人称“巴惹”;一片是下身前面所系的近一尺宽的窄围腰,当地人称“罕修”或“航召”;一片是下身后面所系的宽大的后围腰,当地人称“格支”或“玛桑”。)为主。盛装时则以外套、百褶裙、披衫为基本元素。
  头帕:也称为花帕子,丹巴县格什扎、巴旺称作“巴热”,是嘉绒藏族妇女的普遍穿戴习俗既可遮阴又可美化装饰。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嘉绒妇女“发结细辫,头裹花帕”。花帕子按面料可分为棉布花帕(“卡斯尔巴热”)、平戎花帕(“斯布玛巴热”)和金丝花帕(“杰高巴热”)。头帕可折成两折、四折、六折等搭于头顶与前额齐。其面料最通常的颜色是黑蓝两色,均以五色彩线束边。图案构形分为中心花纹、角花和边花。既美观又实用的头帕绣工精美,堪称一绝。头帕绣花皆以小花为主,花朵花叶多刺绣,五色彩边以直线锁边,挑、绣、锁结合。最常见的图案有直接源于大自然的桃花、菊花、蝴蝶;有受汉文化影响的纹样,如牡丹花、寿字纹以及抽象纹样折线形山纹、波浪形水纹、横条彩虹纹、雍仲纹和回纹等。色彩搭配通常以黑底上配以桃红、黄、绿、白色的图案。色彩和谐而醒目,暗底亮花,红花绿叶,搭配得当,恰到好处。生活气息浓,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是丹巴嘉绒藏族审美观念的体现。可见,自然环境不但影响着服饰的款式,而且对纹样的装饰主题亦有影响。
  围腰:一般是黑色或咖啡色的棉布,下方的两角用色布组成小三角的图案,上端两边接有围腰带子。带子由彩色丝线或彩色棉丝织成一个个的方形图案,尾端有须。着装时在腰后打一结,多出两尺来长掉于腰后,增加了腰后的色彩。
  垫围:中老年妇女喜欢在后腰拴一个三角形的垫围,用羊羔皮或雪猪皮做里子,黑色平布做面。平时,垫围具有护腰作用。礼仪节日盛装时的垫围则是作为一种装饰。制作精美,里层用白色或天蓝色的平布,外层用有精美图案的丝绸制作。
  外套:也称长衫,一般为中长,在巴底、革什扎和24村间其长度略有区别,或过膝,或到膝,式样类似清末满族妇女的旗袍。衣领和胸襟及袖口镶有金丝缎,衣服里面镶有天蓝色的边,腋窝以上的纽扣基本上不扣,让里面的衬衫和长衫的天蓝色在里边显现出来,造成一种多层次的丰富感。颜色以青色为主,也有油绿色的、紫绛色的、赭红色的、翠蓝色的,并用水獭皮镶边。用料多为丝绸、缎子、毛料、呢子,也有用平布或灯心绒的。
  披衫:都是妇女们自己纺线织成的毛织品,有纯白色的,也有黑、白两色相间或红、白两色相间的。
  百褶裙:膝盖以上为筒形到腰际,膝以下到脚面为白色的裙子组成,左右两边各镶有三四条彩色裙子,穿着时由褂子遮羞,实际上只露出五寸左右的裙边。走路和跳舞时百褶裙错落有致非常美丽,衬托出妇女腰身的秀丽。
  “褂子”:褂子一般拖到膝盖、无袖。有老羊皮做的,领和边镶花氆氇。也有羊羔皮做里,平布或丝绸做面,领和边用花氆氇或锦丝缎做装饰,一般都敞开穿。
  腰带:丹巴藏族妇女重要的服饰特征之一。她们使用的腰带都自己织。织带子是丹巴妇女的基本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不会织带子是被看不起的。用料上有丝线的,有棉线的,用色上有彩色的,有黑白二色的。一般来讲,棉质品为平时用,丝质品在盛装的时候用。带子上都织有数十个不同的几何图案。
  鞋:相对于上述服装,丹巴藏族妇女的鞋则较为简单。常的女鞋有两种:一种为单层牛皮底,黑牛皮帮,鞋腰用红色呢料,鞋口为五寸宽的天蓝色或黑色的布,鞋里是自织的毡子;另一种在其他方面都一样,只是鞋腰为素色的獐子皮或鹿子皮,在着装时鞋帮以上全被衣服遮盖。

  (2)妇女装饰品
  巴妇女的装饰非常丰富,也非常讲究,制作也非常精美。
  头匝:头匝有两种,一种是扁圆,中间镶红珊珊,两边各嵌一翡翠,头匝在正中;一种是戒指形状的头匝,在扁圆头匝的两侧。头匝一般都由银子打制,有精美的图案。发辫也有装饰作用,辫子在头上缠两转,左辫掉于后臂,右辫掉于前臂,直拖到腰际。中老年还在额两边编很多小辫,从额分开拉到耳边,青少年编辫的人较少。
  耳环:一般都由银打制,接耳处为一圈环,朝外一面做有花,花心镶有珠宝。下面为三颗珊瑚,中间大两头小。
  项链:项链由珊瑚、翡翠、松耳石、九眼珠、黄琥珀等制成,项链戴得多少由家庭经济决定,戴得越多越富丽。
  护身盒:妇女使用的护身盒一般都比较小巧,有方的、圆的、扁圆的,上面镶有珊瑚和翡翠。
  腰饰:银腰带,用银子打制搭扣和禧涟,腰中间一长方形图案,中间镶红珊瑚,两边镶翡翠。长方形图案两侧排列很多个银泡,银泡上有精美的图案。用红皮子或红布缝制成带子连接,拴于腰带上面,增强妇女的富丽感。如遇节日或隆重场合,则在腰间装饰各式各样的金属坠饰,从腰的左右两边一直下坠到腿部。各种坠饰上装有小铃铛,走起路来叮叮当当,悦耳动听。
  手镯和戒指:手镯有象牙和银质的,银质的打有图案,镶有珊瑚和翡翠,象牙有单圈和双圈。戒指一般用银子打制,上面镶有珊瑚和翡翠。

  (3)化妆用品
  近年来,特别是在城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妇女,一般都至商店里购买现代化装品使用,但在过去,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妇女,一般是使用牛奶、羊奶、酥油、猪膘、动物油、花瓣、果皮、果仁、植物油和野山松脂等等作为日常护肤品。在农村,特别是小金沟一带的妇女,她们往往使用民间秘方自己制作一些美容护肤品。
  猪胰润肤防裂油:以猪胰子、白酒、梨汁为原料制作而成。用时倒取适量于手心,双掌合搓,轻拍于脸上或皲裂处。猪胰子有润肤愈皲裂之能,黄酒也具有润肤之功,并能通畅血脉。几样共用,既能起到润肤愈裂,又有滋养皮肤皮潦草的作用。经常使用可使皮肤白净细腻,还有助于去斑润肤,悦面除皱。在小金河、格宗、牦牛河一带以前几乎家家都要做这种防裂护肤油。
  蜂蜜刺葚浆:黄刺葚(当地叫“乌胚儿”)是当地一种长在刺丫上的象草莓的野果,味甜汁多。成熟的葚质油润,酸甜适口,以肉厚、色紫、糖足为佳,每年5-6月为采摘的最佳时节。她们将这种果实洗净后,榨取其汁,然后以蜂蜜和刺葚按6∶4的比例混合搅匀即可。如果没有刺葚时,也可用雪梨汁替代。使用时一般在晚上洗脸后取适量涂于脸部或手上,具有保湿、补充肌肤水分及营养的功效。
  鲜花美甲素:沿河一带的姑娘还有美手指和脚指的习俗。她们采摘指甲花瓣与明矾或岩硝倒碎,用紫苏或豇豆叶包彩色指甲。据说包好的指甲颜色,防腐防酸,既有保护指甲的作用,又是美的标志。
  这些化妆品虽然很“土”,“土”得连名字也没有(上面物品的名字都是我们取的),但全都是纯天然的绿色物品,对身体只有保护作用,绝无任何负作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6-17 11:08:17|只看该作者
  3. 嘉绒服饰的地方性特征
  从总体上讲,丹巴嘉绒藏族各地的服饰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地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细微差别。
  从头帕上看,虽然头帕是丹巴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但在边尔、聂呷、莫斯卡等地牛场上的妇女则一般不戴头帕,平时就戴小羊皮加工缝制的帽子和狐皮帽子。革什扎地方的妇女虽有戴头帕之俗,但在逢年过节时也有戴金毡帽和狐皮帽的。即使是在戴头帕的人群中,头帕的制作和穿戴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巴底姑娘们的头帕,全部用黑色布料制作而成;而中路和革什扎等地的头帕则有黑、白两种颜色。在头帕的图案制作上,巴底的头帕绣花,颜色鲜艳,花型夸张而富丽。革什扎、中路一带的绣花则比较朴实,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却又不失靓丽。在头帕的装饰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头帕边沿绣的齿形花纹“拉乌最”(象征吉祥的佛塔),巴底人和革什扎人以粉红、淡黄、蔚蓝居多,色彩显得鲜艳;中路人则以青、蓝、淡黄、红色居多,显得朴实。在戴头帕时,巴底姑娘一般将头帕折成四叠,宽度较窄,仅到鬓角两边或略过一点,用粉红色的绒线将头帕固定在头上;头帕前缘向前伸出较多,使其在脑后的长度往往是齐肩而不过肩,伸出额头的头帕前缘的两角还微微向上翘,显得温婉、俏丽。而中路和革什扎的美女头帕都只折成三叠,用金黄色的绒线固定在头上,头帕前缘略靠后,皆不超出额头使其在脑后的长度均超过肩部,头帕在额头两边的长度往往超过眼眉,但并不卷翘,显得沉稳、端庄。
  头帕的制作和穿戴不仅有地域上的差异,而且也有年龄上的区分。少女或少妇的头帕绣有彩线花边,中间或四角绣有花朵,少女头帕以彩线刺绣鲜艳花朵于帕子中间和四角,并在四角或前两端吊彩线、束五色彩边;少妇的头帕只在四角绣角花、花朵,多为缠枝式,有五色彩边但不加彩线须束。梳一根或两根则不等,下端接兰、青或红色头线,然后,从后颈往头顶搭头帕处的四分之三斜挽束于头后。不绣花的头帕是中老年妇女所用,老妇头帕只束五色彩边。在中路,老年妇女用青布制成筒形的帽子,内垫白布,夹层里絮一层薄棉花,边子用一般狐皮,后方制花打叠,戴时毛皮翻在面上,看起来也很精神。
  除头帕外,女子服饰中的其它一些元素也存在一定差异。巴底一带的女子一律身着黑白颜色相间的披衫,质地以麻面料为主;服装以浅栗色为主调,质地多为毛缎;衬衣以粉红色居多,围裙用宽边缎子镶边,裙上面所绣花朵大且多。在中路,服装以黑色为主调,质地以绞绒料为主;喜欢穿浅红色或白色衬衣,围裙则用缎子滚边而不镶边。在中路中年以下的女性一般不穿百褶裙,在其它地区似乎没有这种限定。在革什扎一带的女子与巴底女子一样,喜欢以浅栗色为主调的毛缎服装,但在围裙的制作和使用上,与中路一带的更为接近。而在衬衫颜色的选择上,革什扎女子似乎更喜欢白色。而梭坡女子着装的颜色以黑色和猪肝色为佳,衣长齐膝,袖长齐指为度,是金银丝领边或惯用水獭皮镶边,内衣则以白色为佳。
  在男子服饰方面,水子乡多黑白毪衫长衣,质地的选择上偏重绸缎、平绒、金丝绒等高级面料;衬衫喜红、黄、白、绿颜色的彩色绸缎。革什扎的服装若用高级面料制成,上衣衣须、衣袖和衣襟上都镶有金边;喜白绸缎衬衣、镶有金边的氆氇短衣、镶有水獭皮或豹皮的氆氇长衣和白绸缎裤子。而中路乡男子服饰则喜藏青色、红色的毪子长衫,在长衫的领、袖、襟的边上都要用水獭皮、或豹皮或者镶边或者包边,看起来显得格外美丽大方;衬衣是用白色和麻白色的布料作成,这样的长袖衬衫在跳锅庄舞时两袖外摆,动作优美动人;裤子则喜青布、蓝布的,腰围都是直筒的前方不开口,还有一种就是专门用来迎接外宾贵客和跳舞时穿的白色麻布裤子是一种直筒大脚裤。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6-17 11:08:28|只看该作者
二:宅垄服饰
  丹巴县太平桥乡至今还保存有清朝时期嘉绒藏区流行的女性古装服饰──宅垄服饰。目前就上下宅垄两村有三十多套,单干山村有十三套。据介绍这些服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成为嘉绒藏区服饰历史见证和珍品。
  古服饰由下围百褶裙和上衣马褂组合成套,嘉绒语称为“德围”。百褶裙的衣料有三种,一种是真丝做成;另一种是麻沙料,这种料是用胡麻线和细麻丝纺织的;还有一种是用细绒毛纺织的,就是用小钱(方孔铜币)作坠子搓拧出很细很细的毛线,然后用手工织出来的,这种面料的服装更为珍贵。百褶裙都是手工缝制,工艺十分精细,百褶裙的褶皱长而密且很均匀(在甲居藏寨有一家人收藏有一百褶裙,其褶子有108褶,每褶宽约为3厘米),穿在身上如孔雀开屏,又似流水瀑布。上衣马褂均是用真丝绸缎做成,圆领齐腰,袖口宽达一尺。在马褂上有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雄狮猛虎、蓝天白云、山水鹤鸟、吉祥八宝”等图案,穿戴起来华丽高贵。
  这些服饰据说是在清干隆时期最为贵重的,最早只是土司头人家的女性才拥有,主要作为女儿的嫁妆。后来逐步成为土司头人,甚至是百姓们在重大节日或在大型活动场所,特别是跳锅庄时穿戴的服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6-17 11:08:42|只看该作者
三:羌族服饰
  丹巴县境内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小金河流域地区的太平桥乡三岔沟内的丹扎村、长胜店、纳布村(丹噶),岳扎乡的可尔金村和半扇门乡的阿娘沟村,与当地藏、汉民族杂居。据《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记载,“羌族男子除常穿羊皮褂子外,抑或穿汉装、或穿藏装。羌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复杂,穿棉制右开襟长衫,搭头帕,系围腰和腰带。衣服的襟边、领口用彩色丝线锈有图案。头帕用墨色棉布做成,两对角也锈有图案,用头发或假发与彩色毛线系在头顶,毛线上系有各种金银首饰。”现在大多数羌族男女都喜穿汉装,也有不少羌族男的仍喜欢戴皮帽,穿长衫,披褂子,缠绑腿,挂烟干,佩小刀。女的也喜欢搭头帕,戴耳环,穿裙子、系花带。
  在羌族的服饰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羊皮褂子”。杨国君先生在《丹巴羌族的民俗文化调查》一文中详细介绍到“‘羊皮褂子’也叫‘皮褂褂’、‘领褂子’,是用绵羊皮、山羊皮和岩羊皮做成,其制作工艺和方法,是将已晒干的生羊皮拿来用冷水浸泡三至五天,全软后捞起加工,加工程序:脱水,削刮,上油,踏扯,搓揉直至干燥柔软。在加工中不去毛,也不起层,只要达到使羊皮柔软适度即可。缝制皮褂子,按照羌民的传统习惯,针线活之类的家务事主要由家庭主妇承担,但羊皮褂子却一般由年长的男子来负责缝制。一件成人羊皮褂子需要两张完整的羊皮料才能做成,缝纫的连线一般使用獐子或麂子皮割成的皮筋线。缝纫时主要工具有:尺子、剪刀、锥子、皮针、皮线、木槌等。缝制要有较高的技巧,特别是在挖领口、开襟边、收腰围、编纽扣等方面的工艺都需要具备高超熟练的技艺,否则制作出来的羊皮褂子就会扇领耸肩,翘尾锁腰,既不合身、又不美观、不结实,也不经用。羌族的羊皮褂子正反两面均可穿用,在秋冬季节毛面贴身,以达到保暖御寒之目的。在春夏季节则将皮面向外,毛既防雨,又防晒。在劳动的时候,皮褂子是盖肩垫背的好工具,在休息的时候皮褂子又可以用来当坐蓐。假如在劳动中困倦了,还可将羊皮褂子铺地当毯子用,羊皮褂子的用途十分广泛。”
6# 青城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6-17 11:08:55|只看该作者
四:汉族服饰
  丹巴汉族服饰与内地汉族其本上没有区别。
  据调查,过去在小金沟流域区的汉族喜欢穿着一种自制的叫“云云鞋”的花布鞋。云云鞋用布壳做底,黑色或蓝色的灯心绒、平绒做做鞋面,鞋面绣花。鞋形如小船,鞋尖微翘,十分漂亮,成为小金沟的一大着装特色。云云鞋不仅有保暖、装饰的功能,而且还是姑娘们向情郎传递爱情的重要信物。在这些地方,云云鞋还是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在结婚时,每个姑娘都要有十几双或几十双自己做的云云鞋压箱底,作为嫁妆一同带到婆家。

  曾雪玫,康定民族师专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08:4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