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4|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3-12-24 21:14:2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蒋琬后裔蒋德钧在绵阳遗迹探寻

 [复制链接]
蒋琬后裔蒋德钧在绵阳遗迹探寻
刘文传
在今绵阳市西山子云亭风景区内的三国蜀汉名臣、三国文化重要遗存“蒋琬墓”园里,有一块于清光绪庚寅(1890年)四月竖立的“蒋恭侯墓”大石碑上,尚可辨明“钦加三品顶戴署龙安府事湘乡裔孙德钧重修”等字样。这位蒋琬的裔孙,龙安(今绵阳市平武县)知府蒋德钧立在蒋琬墓后的“蒋恭侯墓”碑,其碑文用正楷颜体书写,笔势浑厚雄劲,一直被视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但是,这位蒋德钧其人,至今留在绵阳大地(包括平武、江油等地)上的遗迹还有没有呢?回答是:还真的不少,并且值得去认真探寻!
一、蒋德钧其人
蒋德钧(1852—1937),湖南湘乡人,湘军名将蒋泽沄的长孙,官至陕西布政使、追赠内阁学士蒋凝学之子。国子监监生出身,年少时即以军功保举做官,一直升迁到候补道员。光绪八年(1882)补实缺,被委任为四川省龙安府知府。龙安府位于四川西北部,辖平武(今绵阳市平武县,附郭县)、江油(今江油市)、石泉(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彰明(县治在今江油市彰明镇涪江西)四县和三土司。龙安府幅员辽阔,地瘠民贫,汉族、氐族(今称白马藏族)和羌族杂居,社会状况复杂。蒋德钧在此地做了十二年知府。他严吏治、靖治安、兴教育、办慈善、轻徭赋,颇有建树,官声很好,当地人为他修建的纪念牌坊(德政坊)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江油太白公园内。
尽管龙安府的府衙设在平武龙安镇。由于平武地处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而属县江油不仅交通便利,且处于所辖四县适中位置,故蒋德钧在江油县城(今武都镇)设置了知府行台,长期住在江油施政办公。至光绪十九年(1893)离任,蒋德钧在任10多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深受龙属四县士民的爱戴。今江油市太白公园内矗立着一座巍峨宏伟的石雕牌坊,就是他离任时江油父老乡亲为他建造的德政坊。该坊原位于青莲镇伍家坡江绵官道旁,1984年移于太白公园内。曾任湖南布政使的江油匡山书院山长李榕在《丙戌八月重游匡山奉酬蒋少穆太守》一诗中,说“朝接吏民逾日昃,夕治文书过夜午”,意思是说蒋德钧每天一早协同属员接待士民、处理政务,一直忙到天黑,而晚上草写或批阅文书又往往熬到深夜。当然,这只是对他任职10年勤于政事的一个特写,后面还将用遗迹述说。
蒋德钧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离任龙安知府后,回到湘乡,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开矿山、修铁路、搞实业、办新学、建图书馆、推行乡村自治等,成为朝野看重的维新人士。晚年的蒋德钧还在家乡继续推行龙安之治,故湘乡有“小龙安”之誉,人们都尊他为“龙安公”。民国 26年(1937)逝世,民国政府授予他“大年大德”匾额。蒋德钧著有《匡山图志》4卷、《求实斋类稿》12卷、《求实斋类稿续编》6卷、《求实斋丛书十五种》等著述传世。
二、蒋德钧的传世著作
《蒋德钧辑》由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湘学研究中心整理,为湘学研究丛书之一,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选辑蒋德钧撰著《求实斋类稿》十二卷、《求实斋类稿续编》六卷、《匡山图志》四卷,并附蒋德钧传记资料四种。许多文稿系蒋德钧在龙安知府任上所撰写,是研究晚清龙安府辖地治理和李白文化等极其珍贵的原始文献。
《蒋德钧辑》收录了蒋德均的论文、书信、诗篇等反映其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振兴文教等方面的作品,也是研究蒋德均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的重要资料。蒋德均的为政作风务实稳健,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尤其是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政绩突出。辞官回乡后,他还曾深度参与了湖南的维新与新政运动,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符合时代潮流、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切实可行的建议,实现了由官场向实业、由旧式官僚向新派绅士的华丽转身,为湖南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一手研究资料。
该书的《求实斋类稿》收录有蒋德均的《文钞》三卷,《禀牍》三卷,《公牍》一卷,《书札》三卷,《告示》二卷。在《求实斋类稿续编》中收录有《保甲团防》一卷,《教育文献》一卷,《公益实业》一卷,《慈善义庄》一卷,《诗钞》一卷,《楹联》一卷。特别是四卷本《匡山图志》是研究江油匡山历史文化渊源不可多得的史志资料。书中的附录也很珍贵,有《徐大昌·蒋公德政坊序》《郡侯蒋少穆公德政坊碑文》《先祖父少穆公事略》等。
三、江油的蒋德钧德政坊
蒋德钧德政坊,全称“郡侯少穆蒋公德政坊”,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原址在青莲镇五家坡,1984年迁于江油太白公园。坊高8.4米,宽7.3米。中门高4.25米,宽3.2米,正楼匾额书“恺悌同思”,边楼右额书“除暴”,左额书“安良”等大字。柱下前后立夹柱石。该德政坊为今江油仅存的两处清代大型石质牌坊之一,是研究我国牌坊类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
蒋徳钧德政坊,为西北──东南向,四柱三门三重檐歇山式牌楼,青砂石雕琢嵌砌。牌坊分三层,层层上收,各层鸱吻尾部高翘,檐角飞伸。有多幅戏剧、动物、花草及八宝等图案,单是人物雕刻就达20幅计130余人,内容有郭府寿宴、太白醉写、三星八仙、槐荫送别、杨家将、飞虎岗、瓦岗寨、凤仪亭等故事。全坊融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一体。江油市先后于1985年、1992年两度公布蒋徳钧牌坊为文物保护单位。该德政坊宝顶为“山”形,中间正面雕刻“天官赐福”,背面“三星高照”,前后屋面均有两只石狮镇守。上层,有竖匾,书“德政”二字,多处镶嵌镂空石雕。中层,正面匾额书“恺悌同思”四个大字,柱联隶书:“循名昭凤阙;雅化传龙州。”背面匾额书“咸称神明”四字。柱联行楷:“秋严包孝肃;春暖宋广平。”包孝肃,是包公的谥号,宋广平即宋璟。下层,明间上方横梁阴刻“郡侯少穆蒋公德政坊”九字。
牌坊次间有四匾:“除暴”、“安良”、“来暮”、“去思”。下层柱联及华板《郡伯蒋公少穆大人德政叙》、《郡侯蒋少穆公祖去思颂》两文载有很多有关蒋德钧的事迹,是研究蒋公的重要文史资料。
四柱有撑鼓八面,对联五副。正面内联:“建文翁室,筑新丰塘,课士劝农,恩周涪水;选山阴钱,载郁林石,怀清履洁,德配廉泉。”外联:“元石勒芳名,任雨洗风磨,千秋弥著;黄堂留治谱,愿张前王后,一德相承。”正面内联:“三湘多政事材,喜襜盖南来,群瞻宋璟阳春、袁韶佛子;四邑堕讴思泪,忍旌旟北去,尚说涪江虎渡、匡阜鸮飞。”外联:“叠石郁林高,愿吾民触目反身,须念见公后日;怀人苓隰远,祈圣朝赐金增秩,依然还我使君。”内侧双钩隶书联:“戎铠难留,去去花骢朝北阙;伋车再到,欣欣竹马迓西河。”
其正面华板《郡侯蒋少穆公祖去思颂》文字为:
循吏肇始炎精,跇为歌诵,李/唐德政碑、遗爱颂称权舆焉。 /非有殊政异绩沦浃人心,鲜/足语此也。
邦伯蒋公少穆,守/我龙郡。诛榛养楚,濯痍煦寒。/豪猾敛踪 ,宵柝 罢警。衢不掇/遗,市无胠箧。昔之打掍谙论/者,今则绳趋矱步矣。威棱 既/匌,惠泽弥澍。剖决事理,裁断/如神。狱讼罔滞,甿娄厥居。严/约吏役,惩其斡剥。扑灭虐焰,/霆肃风清。戴星微服,钩察民/瘼。有利必举,靡害弗蠲。四邑/习俗,纤悉在目。惟我彰人,尤/能乐利。倬闿文学,崇构讲室。/龙州课士,匡山罗英。用絣椎/者,今为邹齐。宾兴助费,给解/筹资。大庇欢颜,于斯至矣。公/以劬任己,廉洁盟心。秩满去郡,/卧辙兴号。遮留不得,如失/慈父。循声茂绩,罄石难铭。爰/为颂,以纪其实事。
颂曰:古有/龚黄,今推蒋侯。强挫暴,弭/掠戢偷。发奸无翳,决讼如流。/畴比斯洁?廉泉与俦。
又曰:我/侯抚字去何劳,饮食教诲相/周遭。昔无绔襦今絮袍,哺兹/寒素跻英髦。士无樵笑土无/豪,愿侯重莅慰群嗷。侯德万祀歌陶陶。
光绪十七年八月吉日谷旦
背面华板书写的文字为,《郡伯蒋公少穆大人德政叙》:
悦誉希声,循良扼腕;过情溢美,高/洁汗颜。而沦浃既深,讴吟斯起,比/南阳歌召杜,西蜀爱亮瞻也,有可/异者。
龙州素号清衢,夙称胜地,索/异绩于巢云,寻殊勋于蹑翠,未有/若我少穆公祖之奇特焉。公/来自潇湘,族于岳麓,乃祖节建/碧幢,维藩重望;而公符握青绶,/□续徽音。当公之未至也,狐党/□群,鸱侪恣毒。视宪典为具文,以/萑苻为故习。莫可若何,伊于胡底?/洎夫竹马迎来,维裳褰视;龙章按/部,熊轼临州。而豪猾从风,妖狸畏/日矣。夫武健者寡恩,严明者易酷,而公子视黔黎,申心儒素。火旱/水溢靡弗周,几番调剂;盗贼农桑/悉为理,再四防维。决讼若流,隐虑/缧绁滋累;输忱即释,曲怜愚鲁罔/知。所谓爱威互克,宽猛交济者,非/其人欤?至于学建名山,膏沃髦秀;/费筹童卷,燠遍衿寒。心弥苦矣,情/斯至乎?又况庭可悬鱼,门无饷米。/膳宰露从,微行弗扰;役胥霆肃,狱/谳罔奸。洵一钱弗肯贪,臣真如水;/更半菽奚妾啜,吏亦似冰。蒲练常/安,罄私槖为赏赉;款段亦足,睹/公帑皆脂膏。斯又摩尼坚净,匣镜/光明者也。我彰恩膏棠荫,泽饫/黍膏;风仍怀葛,俗尚羲轩。弗解铺张/之语,弗工侧艳之词。约举惠心,如/宣金奏;但论实政,何暇玉雕?代金/铸以贞珉,聊志无忘之盛德;曜玉/光于寿碣,允作保障之权舆。谨叙。/
彰邑绅耆士庶公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蒋琬后裔蒋德钧在绵阳遗迹探寻 西藏林芝巴松措景区迎“高原精灵”黑颈鹤越冬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3-12-24 21:15:0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蒋德钧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蒋德钧就任龙安知府时,江油、彰明分治,江油为龙安府江、彰、平、北四邑之一,此前的清朝200余年来,鲜有通达之士,长期处于文化荒原地带。光绪九年(1884),蒋徳钧到任后,即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在他就任之前,龙州一直没有一所府属书院。他深感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和迫切,到任仅3个月,便捐出俸钱,设立府属龙州书院,院址暂设于知府行台内。与此同时,因县属登龙书院距县衙后墙太近,过道太窄,骑马出门旋转马头都困难,且院舍极为狭隘和颓敝。他便与县令恩坤和县内有关人士商议,从江油县衙的办公费中抽取一定资金,又得张姓县民捐助木材,再由县令恩坤请准于府,缩减县衙后墙,对登龙书院进行拓展和扩建。6个月后竣工 ,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
清光绪十三年(1887),蒋德钧又主持重建大匡山太白祠,并于祠旁修建颇具规模的匡山书院,再将原有登龙书院学生合并一起,聘请当时著名学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李榕担任山长和讲席。从而,开启了江油兴教办学的新气象。此时的匡山书院计有学舍60余间、藏书楼5楹,其他如礼堂、斋祭室、厨房、仓库、马厩、厕所等一应俱全。为解决办学经费,他想尽办法为书院置办田产,捐献俸薪。为培植当地文风,蒋德钧还修建了江油县城(武都镇)东南向石家庵后山上的“蜚英塔”,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江油县令桂星修建的县城(武都镇)南向石佛山巅的“南雁塔”遥相呼应。据说那是应佛家之说,祈佑金榜题名、振蔚江油文风而建。“蜚”通飞,“蜚英”即振飞英才之意。
蒋德钧还特意礼聘剑州人,退休在家的咸丰壬子(1852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李榕(字申夫)来江油住讲。原来,李榕与蒋德钧是老相识,蒋德钧的父亲与李榕在曾国藩幕中一起共事多年,甚是相知。
李榕对匡山书院的建立和兴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匡山书院在开始修建时,他就给蒋德钧太守提供过很好的建议:“匡山往年大雨雹中,寺院内水深数尺,近日创建供奉之祠,已觉过高,当门一楼孤峙,而木植涂饰俱极脆薄,鄙意极不谓然,徒以成事而止。侧闻旁建书院,规模又复壮阔,切望谆谕督工诸人於上盖瓦片,四围墙壁为切实经久之计,或如海疆民房概用筒瓦,或如北直仰瓦坐泥。墙壁或火砖或泥砖,尺寸较市尘村落之房舍加厚一倍。窗用木板,启闭门用实木填心,屋脊垒瓦结灰,一切搬阿鼇见爪,雕窗槅门之类,概从历禁。能如鄙说,山深林寂,风雨怒号之地,又无人长年住守,约计可保四五十年完好,著如龙州、登龙两院办法,不可以五稔矣。”匡山书院遂于1887年l2月建成。
李榕在剑州,龙安两地教馆三处:兼山书院、登龙书院、匡山书院。以“古道”树人之法(修身、读书、书法、作文、治世五方面)教育生徒百余人。为此,光绪十八年(1892)江油蜚英塔建成的第二年,江油就出了该县清朝第一位进士张琴,江油人俗称为张翰林。以后张政、罗秀书、柯根腴……江油人文蔚起,英贤辈出,其重要转折当从龙安知府蒋徳钧起。他是江油文化荒原的拓荒者,立丰碑于龙安古道上,实至名归。
再说这蒋徳钧在江油兴办的书院,到了后来的民国时期,就演变成了“龙绵师范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驻防绵阳、三台一带的川军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决定由龙安府和绵州所辖的江油、彰明、平武、北川、梓潼、安县、罗江、德阳、绵竹九县集资在江油建立“龙绵联合县立师范学校”,以原龙安联合县立中学为校址(今江油武都镇)。龙绵联合县立师范学校,简称龙绵师范。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佑木、张秀熟、邹风平、谭德政等人,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在民国时期,该校中师生经常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活动,遭致当局不满(民国21年2月被29军饬令停办)。2009年3月26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原学校基础成立。
五、蒋德钧开凿“湘源井”
今江油市武都初中校园及附近,大致为清末江油县衙、登龙书院和文庙一带旧址。校园操场东侧有一口古井,清末登龙书院、江油高等小学堂,民国龙郡中学、龙绵联立师范学校、江油初中、江油简易师范学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江油师范学校、江油五七中学的师生,都曾饮用过这口古井中清澈甘美的水。尽管今天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一旦停电停水,师生们仍然受惠于这口古井。这口古井便是清光绪版《江油县志》记载的“湘源井”。
这口“湘源井”,其名字的由来是源于李榕《重建江油登龙书院记》一文。其文末写到:“太守名德钧,湘乡人。院成掘井于东偏,榕名之曰‘湘源’,志不忘也。”这就是说,清光绪十年(1884)登龙书院建成后,在书院偏东位置开掘了这口井,因蒋德钧是湖南湘乡人,所以,李榕为它取名“湘源”,意在饮水思源,不忘重建书院和开掘这口井的人。
六、蒋德钧的《匡山图志》
《匡山图志》是迄今为止绵阳市境内唯一的一本名山图志。是一本生动形象地介绍匡山地理及人文的历史图册,全书共为4卷。卷一介绍匡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承载,卷二介绍历代文人学士写匡山的有关诗文,卷三记载友朋以及编纂者一起游匡山的唱和诗文,卷四收集有关于匡山书院的几篇碑文。全书约有2.5万字,所记内容都与李白都有关系,篇篇诗文无一不在介绍、讲述、歌咏李白的行迹、故事和诗风神韵等,为我们了解出蜀之前的李白开辟了一扇窗口。
丙戌(1886)八月,蒋公偕宾客到大匡山,见残存的太白祠一派狼藉,遂有了重修的举措,至第二年(1887)七月竣工。太白祠建成后,前来拜谒的人士络绎不绝。学子文士常聚于太白祠读书赋诗,可谓开启了“李白读书台”活动的新时期。蒋德钧重修太白祠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而他并未居功自傲,揽为已有。他在《新修匡山太白祠二十四韵并记》中谦虚地表示,自己仅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一步,当年太白读书习剑之风已经不存,只有招回他的精灵,才能使故土重现昔日之辉煌。蒋公曾将这首诗寄给他的父亲蒋泽雲(字嗣炎,号溶川,曾任江西盐运使,浙江即补知府),得到父亲的赞赏与鼓励。蒋泽雲在《子德钧寄呈重修匡山太白祠记》一诗中,肯定了儿子的政绩,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从父子二人的诗文交流中,可以窥见他们对李白的共识与崇敬,也可以窥见其深厚的父子感情及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影响。
《匡山图志》卷四辑录了几位学士名人关于匡山、匡山书院的记事文章,与蒋公有关的后三篇文章,不仅记载了修建书院的经过,还讲述了它的作用和意义。其中彰明进士、内阁中书王麟荧(字献甫)的《匡山书院记》文采横溢,洋洋千字,极尽匡山之秀,畅叙匡山文化之悠久。王麟英在其《匡山书院记》中说道,由先贤圣哲开创的自先秦、两汉、魏晋、唐、宋一路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理应传承光大,就好比展翅高翔的飞鸟,终归要休养生息于青山林木之中,所以郡守蒋公才有“书院之创”,得以让广大学子有读书求知的地方,尊千古诗人李白为楷模,使其精神继往开来,“将使酒仙如昨,千载下尚有朋俦;诗法非遥,一堂中斯为俎豆”,起到“宏倡涪雅,兴起蜀才”的作用,此乃“郡守之意”“郡人之福”也!王麟荧言辞中肯,太守蒋公建造书院的初心,就是为了弘扬先贤李白精神,使其后继有人,为发展川蜀文化培养人才。
七、蒋德钧主持重建大匡山太白祠
光绪十三年(1887年),蒋德钧在江油主持重建了大匡山太白祠。他在《
新修太白祠二十四韵并记》是这样记载的:
匡山在江油县治西三十里,太白读书处也。《一统志》:“匡山亦曰戴天山,太白访道士处也。有祠一椽,庑下有碑,镌太白《出山诗》一首。”丙戌八月,余偕宾客一至其处,遗像黑昧,满目榛莽,乃蠲疏剔治,增其旧制。工成,适提学高公按试至,公讌祠内,遂纪以诗。
才名塞今古,金殿隐星辰。有主开元盛,馀生骨相屯。
夜郎天惨淡,供俸事沉沦。多口谗何炽,孤臣道不伸。
酒家非得已,乐府岂无因。知己投明月,奇编泣鬼神。
招魂无宋玉,同命悼灵均。涪水园庐好,乡祠俎豆陈。
公故宅在彰明漫陂渡。匡山灯火地,图像涧溪滨。
近代风流歇,边陬盛迹湮。桃花空雨露,野竹已荆榛。
贱子官斯士,非材愧负民。探奇疏志气,修废敢因循。
昨岁中秋节,今兹上巳晨。谪仙宣作主,载酒迭为宾。
李申夫方伯,绵谷松杉美。经旬土木新,商量作重九。
点缀拓前人,缘隙培丹荔。求田佐白蘋,鞧轩开胜社。
庠序絜明禋,酣宴云含帓。高歌月满轮,去来疑有数。
风物自长春,书剑当年误。精灵故园亲,登临殊谢范。
眺览隘洮岷,清景留题在,贞珉更不磷。
重建的大匡山太白祠,塑李白身着官袍像于祠内。龛上题“天才俊逸”的横匾,两边有“锦心绣口”“明月肺肠”的挂匾,还有邑令葛竣起题写的“读书台”匾额。对联有“可怜头白未归来,惟见长江留浩月”、“樽酒何时怀落月,书台空自锁闲云”、“词客有君应识我,高堂今日读何书”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3-12-24 21:15:37|只看该作者
八、蒋德钧颁立小匡山示禁碑
在今江油小匡山李白读书台,还竖立有文物保护石碑,言“太白故居”(读书台)。这是1961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省保文物。
小匡的建筑群体呈三殿两院中轴线布局,坐北向南,前殿有“读书台”匾额,原由明代古田人郭文涓题写。亦有李榕书联:“词客有君应识我;高堂今日读何书。”现存殿宇为2012年重建,殿中塑青年李白像,青铜色,身坐竹林,手持书卷,放眼远方,有坚毅俊迈之气概。中为观音殿,亦新重建。后殿之后是魁星阁,亦为新建。后殿是李白读书台古建。面阔五间,三面青砖合围,正面未设隔扇。古砖长30、宽16、厚8厘米,上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读书台置”14字铭文,楷书,多阴刻,少阳雕,字体风格与彰明县文庙铭文砖一致,为龙安知府蒋德钧手迹。脊檩有墨书两则:“大清光绪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重建;岁次戊子年庚申月丙子丙辰时立。”
小匡山李白读书台在5·12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墙体和屋顶均经过补葺,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旧物。据古碑及史志资料记载,小匡山也是李白少年时期的读书处遗迹。旧有太白祠,道光十四年(1834),康懋仁重修祠宇。光绪十三年(1887),龙安知府蒋德钧修大匡山太白祠,并建匡山书院。光绪十四年七月,康甲秀等遵蒋德钧所嘱,在小匡山培修了太白祠。十五年,蒋知府与江油知县李振武来祠,清查庙地,据乾隆年间大钟铭文,堪明四至,确立界石,又建义学,延请赵举人教授诸生,又竖《示禁碑》,严禁士庶居民砍伐界内的山林竹木。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读书台遭拆毁,仅剩一重殿宇和一座字库。
当年,龙安知府蒋德钧于光绪十五年在小匡山竖立的《示禁碑》形制为竖长方形,宽1.29米,高2.02米,双面刻字,正面是龙安知府蒋德钧、江油知县李振武颁布的示禁碑文,碑阴额刻“聿观厥成”四字,后列捐资姓名百余人,住持觉喜,下面落款时间为:光绪十五年九月重阳谷旦。碑云:
钦加三品顶戴、赏花翎、特授四川龙安府正堂加囗级记录十四次蔣德钧/
赏换花翎、升用同知直隶州知州、特授龙安府江油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李振武
为/据情出示严禁事。案据“江油县小匡山士民康甲秀、康维翰、刘继向、囗囗囗、康坤秀、康安邦、何/永太、王定乾、敬尚俊、王大祯、文国盛、罗金光、王天炳等,为协恳示禁,以囗囗囗事情。小匡山读/书台旧有太白祠,殿宇毀败,筹议培修正殿、两廊、抱厅、前殿、山门。完峻,蒙宪天亲往,看明周/围四处,东至牌楼垭点灯山界,南接太白井界,西至大山岭李姓水沟界,北至细倾子李、潘两/姓连界,均立小匡山界石。所有界內山林树竹,向被佃戶、附近无耻男、妇耗伐不堪,是以协恳/宪天暨囗仁恩,赏示严禁,以培丛林,如蒙允准,神民均沾。伏乞。”等情。据此除禀批示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处团约、士庶居民人等,一体知悉:嗣后,小匡山界內山林树竹,不得妄行/砍伐,如有不遵者,许该首事等,指名禀究,其各凜遵毋违。特示
具禀江油县小匡山首事贡生康甲秀、武生康维翰、文生刘继向,为培修古祠,禀恳报销事情:生等去岁遵谕培修/小匡山读书台,唐贤太白公之遗迹也,名胜再入邑志。国初旧有古祠,乃因世远日湮,遂致栋倾垣裂,沐[5] /宪天亲临查看,谕饬生等赶紧培修正殿、抱厅、前殿、山门,生同士绅筹议募化,于去五月兴工,至今告竣,/前后给缴退地方酬客演唱,以及修造房屋等项,共用去钱一千八百九十三千九百一十八文,收来助资/一千六百四十七千二百文,去岁卖桤木树三十三千九百六十文,又卖木渣桠枝钱四十九千六百文,压/租钱六十三千文,卖芋麦八十六千四百六十文,今岁卖杂树梢子钱六十七千文。六起共来钱一千九百/四十七千二百文,前后两底,下剩钱五十三千三百二文,做脊、门楼、供桌用净,理宜报销,另举首事经理,以/昭慎重,俾免误公,神民两感,伏乞大人辕下,赏准施行。
词批:查,该首事倡议修复小匡山太白祠,辉煌名胜,自捐多钱,该本处公会及众士/民等共相捐助,集资一千六百余串,鸠工庀材,岁余,工程遂竣,规模精整,墙宇坚固。该首事等厥工甚巨,深/堪嘉奖,特由本府赠給花红各一分,以示喜悦之意。至小匡山旧有公地,岁入芋麦卅余石,因多年失管,/遂为旁人侵占,现经本府亲往查验,照旧一律收复,即此租设立义学一堂,名曰读书台义学,每年延聘/学望较优之士,于此课读生童,并筹课奖之费,以与大匡山相和应,则尤为艺林佳话也。该首事等仍将一/切经理,俟至来年再行报替,用账涂销,账簿弍册发还,并行县知照。
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九月初九日公同晓谕
九、蒋德钧绵州蒋琬祠墓碑敬远祖
光绪丁亥年(1887)冬,蒋德钧在龙安知府任职将满五年,龙安诸事顺遂,于是蒋德钧专程赴绵州拜谒蒋琬祠墓。此时的蒋琬墓,经过咸丰末年蓝朝鼎持续数月的“绵州围城”之战,已有较大程度的破坏。蒋德钧以个人俸禄,出资培修了祠墓。
此时,蒋德钧之父、湘军宿将蒋溶川赋闲在家,虽然远隔蜀山湘水,父子间一直保持通信联络。光绪戊子(1888年)春,蒋德钧将在绵州西山绘制的“绵州蒋琬祠墓图影”从四川寄给了父亲,蒋溶川既为儿子的政绩备感欣慰,儿子在绵州拜祭先祖的事,更令他由衷喜悦,于是把这份喜悦写进了诗句中:“……绘图诒梓邦,谛观还往复。仰维社稷器,清芬愧似续。为政屏修饰,安民德弥淑。龙州虽偏小,绳武缅芳躅。”
蒋德钧之父蒋溶川,生于1833年,卒于1893年,湖南湘乡人,湘军名将蒋之纯之子。咸丰同治年间,蒋氏父子两代人从戎参军,功高名著。蒋溶川之子蒋德钧,荫祖、父两世功勋,以部郎选授四川龙安知府。蒋溶川工于吟咏,有诗集《溶川诗钞》四卷行世,集中有多首“示子诗”,即写给儿子蒋德钧的诗,以鼓励其勤政为民。
湘乡蒋氏源远流长,奉蜀汉大司马蒋琬为远祖。之纯、溶川、德钧三代,为清晚期湖南蒋氏代表人物。蒋溶川官至陕西布政使;蒋德钓以功臣之后,三十出头即任龙安知府,循声卓著,返乡后积极投身近代湖南维新及洋务运动,多有建树,此不赘述。于是,绵州蒋琬墓,将潇湘宦游者的邦国情结与家族伦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作者系: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绵阳市欧阳修文化(名人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19:20,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