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东亚--东北亚是中华文明最早起源之争】 1、东亚--东北亚概念模糊之妙 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说:“中国重视全人类文明,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没有汉族,就无所谓中国,更无所谓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是一个古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诞生的。到19世纪末,清王朝逐渐没落,为摆脱困境,中国才开始具备民族国家的某些特征。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即中华文明是有明确主体的,也就是说中华文明是有创建者、继承者、发展者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无论怎么表述,中华文明的创建者,就是今天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其次,从中华文明的内容上看,这些文明的内容是围绕着一个族群的生存、发展而展开的。中华文明是有明确服务对象的。早先是华夏族群,现在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中华大家庭。 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说:“东亚的地域想象,似乎是一个流动的概念。狭义上可指东北亚,广义上又掺杂着亚太、乃至世界因素。‘全球本土-东亚论述’一词,之所以如此强调东亚,是因为从文明论和形势论的维度来看,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仍然需要东亚这个地区性视野”。 说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地质人员一道在华北进行寻找矿藏和采集古生物化石的工作,并对仰韶遗址进行了发掘,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发掘和研究的序幕;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是中华文明失落盆塞海洋文明认知产生的开始……如说通过古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通过微量的DNA片段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类演化特点,与中华文明最早起源是东亚──主要是东北亚不冲突──因为船上看似轰轰烈烈,其实船下的朝向,是鼓励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是被古尼人和古丹人杂交西来说迈进的。这些有根据吗? 需不需要用类似大语言模型智能聊天手机作初步的检测? 这种需要当然从时间和范围上,都难很快结束。而随手可见的报道说2008年之前,人们尚无法明确区分后来人的污染和当时人类的DNA,人类演化研究相对罕见。而基于帕博教授高通量技术的出现,也就是二代测序技术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补丁的开发,才使得古DNA在近20年里迅速发展,并为结合大型文库建设和机器自动化,以评估背景微生物的影响──国际国内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案的评估和研究,发现采用帕博教授方案对于降低外源DNA污染影响是最有利──在过去几年里,成功地将新方法应用于考古遗存,采用帕博教授主导开发的古DNA捕获技术,成功获得了四万年前田园洞人的古基因组,发现田园洞人已呈现亚洲人的遗传特征。这是中国发表的第一例人类古基因组,也是迄今东亚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基因组。 该基因组,填补了东亚在地理和时间尺度上的巨大空白。此外基于东亚人群的大量研究,探明了不同古代东亚人群的遗传特点,首次发现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人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相关人群的迁徙扩散模式以及环境适应性遗传变异情况,进而勾画出迄今最长时间尺度下东亚人群的动态遗传图谱,这无疑对于重构整个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项研究业已绘制出东北亚人群此消彼长的复杂历史图景,以及早期农业人群的迁徙扩散图景。 现在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得天独厚的遗产,帕博教授的分子古生物学研究,还包括古蛋白、古微生物组、表型组等技术,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赋予古DNA新的活力,未来必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深度结合,这是多学科交融的必然。近年来,我国帕博教授古DNA考古方法的发掘工作,与科学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全面介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硕果累累。可以说,没有古DNA等技术发掘就没有考古学,没有科技也没有考古学。 可见中华文明是失落盆塞海洋文明的文明认知的产生,不怪外国人,也不怪老一辈的一部分中国学者,因为到今天我们一部分的年轻学者也是主动在跟上。这影响到外国一些出版社,也主动在跟上。 但从2019年末到2023年末这四年时间,其中从2020年初到2022年底有三年时间,全球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暴发,空前的“隔离病毒”──“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封城、隔离、隔断、封闭”,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群体”,在整个宇宙中和自然界,类似一块晶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晶体也如此。 所有的晶体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晶体中形形色色的缺陷,影响中晶体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方面的性质。随着测量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对晶体缺陷研究的不断深入,晶体缺陷的类型、移动、组态分布及内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一些规律,将会逐步被揭示;晶体缺陷对材料的性质的影响规律,也必将被逐步探明。 理清“工艺—材料—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更多具有优异功能的材料,必将极大地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其次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群体”,在整个宇宙中和自然界,类似水结构。 水孕育了生命,创造了文明。水结构的无穷奥秘,在科学史上,平凡水分子而非凡水结构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液态水结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水结构除了以四面体为主要的多面体外,还能形成稳定的三元环、四元环、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八元环,其中四到八元环可以在冰晶体或非晶体中找到证据。水结构实验证实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实验误差、理论基础、模型假设、时间标度和粒子大小各不相同,获得的实验结果往往分歧较大,甚至同一种实验方法不同的模型假设获得的结果也自相矛盾,似乎都不能全面阐述水结构问题。因此,正等待着更多的有志青年去探索。 2、中华文明探源120年(1903-2023)是啥? 2023年12月20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夺去了很多同胞的生命。让人格外揪心和痛心。唯一值得庆幸的,我们救援非常及时。真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民失去了房屋,但帐篷迅速搭建,一切有条不紊。 中华文明探源联系地震,我们想到2005年3月20日《绵阳晚报》第六版,发表《百年海啸话嫘祖──嫘祖发掘者的故事》一文中说:何拔儒是绵阳市盐亭县榉溪河畔珠瑙沟人,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东京弘文师范学院留学。出国时,何拔儒带了他临摹家乡“盘古王表”石龟碑的碑帖。他虚心地向外国友人等请教。一次他随同弘文师范学院师生到三鹿实地考察,在一座山头,何拔儒指着大海,正讲解他的上古四川盆塞海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与海啸关系的地理动力学研究时,海啸又发生了,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出生在四川盐亭县的何拔儒馆员说:“山海”就是“盆塞海”,《山海经》就是以“盆塞海”文明为中心的古联合国史地志书。何拔儒曾把《山海经》看成是《涸海古卷》,并以盐亭县榉溪河两岸,距今8000年左右犹存的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山寨聚落遗址,以及围绕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的地貌作为具体考古平台,提出西部远古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大围坪--海啸有关联的假说。 他说这种文明失落的证据,是四川盆地几经盆塞海、几经干涸,由此人类早期起源地的青藏高原,四周河流,江水入川,围绕古巴蜀盆塞海形成过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的。此期的迁徙实是围绕青藏高原与盆塞海的起落,周期流转,与后来盆塞海彻底干涸后的迁徙也有区别。留学又见海啸+地震,在大海的涛声中,何拔儒慢慢破解了“盘古王表”的秘密。而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中,有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朋友。一个是后来领导四川保路运动的张澜先生,一个是教过毛泽东的长沙第四师范学校校长陈润霖。 何拔儒那时常和他们讨论中华文明是海洋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的问题。但张澜说:“观点愈现代愈接近科学,而科学要寄希望于民主,但民主是反封建的;这清庭不会答应,所以要革命!” 何拔儒很有兴趣地问:“革命起来,会不会破坏那些上古文明的遗存?”张澜笑了笑回答说:“革命也有婴儿期,做错事是难免的,这叫‘在劫者难逃’嘛!”张澜虽然比何拔儒小10岁,但当时,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的中国同盟会正在日本东京筹建,何拔儒还不知陈润霖和张澜介入反清斗争。 7 Y0 n6 t* p) z5 B. G- ]/ L http://www.phoer.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