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39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7-26 21:02:1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川北民歌的语言特点

 [复制链接]
.  武小军 
  
  川北地区,崇山峻岭,谷深峡长,地形险要。唐代文人欧阳詹在《栈道铭序》里写道:“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又说:“阴期穷谷,刀仞直下,莽岩绝壁。麋麋无蹊,猿猱相望。”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联通蜀地的咽喉要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而古朴的民间文化,民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广为传唱的民间文化之一。至今在川北的广元、青川、旺苍、平武等地,只要深入到云雾缭绕的山里,在山间、在河流、在田坝、在村宅、在树下,都可感受到民歌那悠扬、婉转、质朴、率真的风格,并受到心灵的感染。
 
  川北民歌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地方色彩浓郁。常见的有小调、灯调、牛歌、情歌、锣鼓草歌等,也包括一些佛歌、神歌、堂匠歌、新民歌等。它以质朴的思想内容、多变的语言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川北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川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民歌源自土地,诠释乡音,表现乡情,它以语言为承载,以方言而润色。民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有人类就有民歌,有生活就有民歌。川北民歌充分表现出了其质朴、凝练、形象、抒情和富于韵律等语言特色。
 
  1.川北民歌语言的地域化特征。川北民歌语言的地域化特征就是指乡土乡音,通过富有特色的方言词运用,即景生题。川北由于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大山林立,连绵不绝,民间多以农事为主。如耕田、锄草、施肥、薅秧、收割、采茶、蚕桑等,就产生出了诸如牛歌、锣鼓草歌等与生产劳动相关联的民歌,有时还配以击鼓和敲锣,甚是热闹与欢快,而方言词的使用则更增添了民歌的地域化特征。如锣鼓草《讲规矩》:
 
  虽然是个锣鼓草,出了洋相脸也烧。
  新人新事暂不表,先把交接来办好。
  今天大家把草薅,团结互助要做到。
  一来要少开玩笑,二来莫要到处跑。
  三来盖子要排好,四来少要伸懒腰。
  第五要把草锄尽,第六下细莫抛锚。
  第七切莫把架吵,第八不许光摆条。
  第九说话分老少,第十不要发牢骚。
 
  川北人喜种包谷(玉米),在锄二道包谷草时,往往形成一条薅草队伍,配以歌郎引导,在愉快的民歌中完成劳作,锣鼓草歌便应运而生。这首民歌,就用了一些典型的川北方言词,如“薅草”、“莫”、“摆条”等,其中,“薅”一般作“锄”意,但川北人两词并存并用,但更喜作“薅”,《说文》:“薅,拔去田草也。从蓐,好省声。”更侧重拔去、拔除等义,而“锄”则倾向于用“锄头”这种工具除草、松土。而“莫”则为一古语词,表否定,至今仍为川北人所用。“摆条”则可谓川北人用词的一大特色,今义为“摆龙门阵”、“吹牛”、“闹磕”等。
 
  除此,川北民歌中方言词的运用可谓比比皆是,如:
 
  (1)而今和妹搞毷了,揩汗就用桐子叶。(搞毷:关系不好;揩汗:擦汗)
  (2)住在老林边,吃的兰花烟,烤的疙瘩火,吃的洋芋果。(疙瘩火:用树根烧火)
  (3)豌豆开花刀对刀,你回娘家焦不焦?(焦:着急)
  (4)隔河望见姐爬坡,打个哦嗬等到我。(哦嗬:拟声词,供多种情景使用,含义丰富。)
  (5)明天哪里做活路,悄悄咪咪喊一声。(做活路:干活、工作;悄悄咪咪:动作、声音极轻微)
 
  类似于此的还有很多,真正体现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隔山不同话,隔水不同音”的语言表现特质。
 
  2.川北民歌多用民间口语,话语质朴。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讲的是说话、写文章欲求“信言”,则应当力戒华而不实,当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应素朴清淡、平易明快,务求淡泊清真。川北的民歌语言,多从生活口语中直接提炼,通俗、雅致、质朴而又清新,类似于“原生态”。在生产劳作中,人们感受到要用歌来表达的时候,话语便自心而生,随口而出,不加润饰,常表现为短小朴实、简明好学等特点。如《耍歌》:
 
  红花碗里装红塘,红绣花鞋送红娘。
  红萝卜里辣子面,猪血苋菜红米汤。
 
  这首耍歌,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入题,巧妙编排,不加任何润饰,老少传唱。除此,有些民歌还于平淡中显现新奇,浅显里寓含深意。如《拜联手》:
 
  拜上联手听端详,你是多年老歌郎。
  胸中自有书百卷,歌文出口使成章。
  我是昨天才学歌,今天那敢充内行。
 
  仔细听来,如同在娓娓对话,显得自然、随和,而又透出一种人生哲理。由于民歌的质朴,也表现出很大的“即兴性”,在民间流传的民歌,很多已找不到原创者,加之程序(曲调)的固定性,人人都可即景编出,因此,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
 
  3.川北民歌语言简洁、凝练,擅用白描手法。语言的凝练,常表现为结构的跳跃,用最少的字(词)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民歌虽来源于生活,但并非直板而不变地反映生活。川北民歌经过老百姓一代代地加工改造,凝注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集中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愿望和对社会的认识等。川北民歌的语言虽源自人们的口头语言,但却不是随意拈来的,而是经过锤炼的,是川北语言浓缩出来的精华。它往往通过最准确、最简洁、最凝炼的话语表现出最丰富、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如《人穷志不穷》:
 
  高山种荞荞杆红,茄子开花象灯笼。
  城墙倒了线条在,虽然人穷志不穷。
 
  这首民歌,言简意赅,着墨不多,却很精炼。以日常生活中事物起兴,阐述出了一个重要的做人原则,读来上口、易记。而在旺苍、青川等地流传的红军歌,则更为简洁凝练,如:
 
  在家中受人压迫,才来当红军。
  红军维护我穷人,唱,唱,唱,
  满街坊唱起大家听。
 
  最能体现凝练特征的当属川北情歌,由于特殊的地域风情,有的情歌凝练生动,有的则粗俗不堪。《情妹情郎》这样写道:
 
  栀子开花瓣瓣黄,一个情妹两个郎。
  一个前面打露水,一个后面抱衣裳。
 
  短短四句话,两个动作,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子追求女子的生动形象,逗趣而含蓄,给人营造出一种无限想象的空间。
 
  4.川北民歌语句形象、语言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并不是指华丽浓艳辞藻的粉饰、雕琢和堆砌,而是指运用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真切自然地描写人、事、景、物,从而刻画人物、深化思想。历代诗歌不仅讲究语言的精练,还讲究语言的形象和生动,鲁迅先生就提出了关于形象性的标准:“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历史上优秀的诗歌总是熟练地运用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川北民歌的形象性在于擅用形象化的语言来绘声绘色地描绘事物的性质、情状和人物的情感,仿佛可以令人看到、闻到、触摸到。川北民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语言形象性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充满真情和快乐的《三月桃花红满坡》:
 
  三月桃花红满坡,红军来到穷山坡。
  穷妹捧出荞面饼,黄酒送给亲人喝。
  三月桃花红满坡,四山唱起幸福歌。
  打倒土豪分田地,穷哥穷妹笑呵呵。
 
  歌中用“三月桃花红满坡”点出了时令、具体事物和状态,勾勒出一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一个“捧”字,表达出人民对红军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笑呵呵”则刻画出山地百姓翻身作主人的无比自豪和欣喜的面部表情及内心世界。整首民歌八句两节,反复咏唱,仿佛让人看到一队红军进驻山寨,人民提携食物,夹道相迎,每个人脸上笑逐颜开,加之山花烂漫,感时开放,这是一幅怎样的春色画卷啊。
 
  为增强形象性,有时还通过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反映内在的精神面貌。如情歌《太阳落坡四山阴》:
 
  太阳落坡四山阴,脚踩石头冷冰冰。
  口吃黄瓜冰冰冷,情妹说话暖人心。
 
  用“脚踩石头”、“口吃黄瓜”和“情妹的说话”相对比,用“冷冰冰”和“暖人心”相对比,更好地突出了后者。
 
  有时还运用“起兴”手法,极力营造环境,然后过渡到主题,从而展示人物的心理,如《嘴儿乖》:
 
  紫竹子来顺沟栽,黄菊花儿九月开。
  到处都有知心妹,就是没你嘴儿乖。
 
  5.川北民歌话语直白,直抒胸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皆因某一客观事物的触发和刺激,从而唤起对生活的体验,使感情这一“触角”处于高度灵敏、极为活跃的状态,真正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激情,带来审美的愉悦快感。
 
  川北民歌注重抒发感情,有时感情的表露可谓一露无遗,这在情歌、山歌等形式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玉兰花开白如云》:
 
  玉兰花开白如云,惟独开在老山林。
  翻山越岭来找你,你才是我的心上人。
 
  这首情歌,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也没有细微的人物刻画,话语直白,直接表露心中的情感,不娇柔,也不做作。也有些民歌,对人物情感进行了较为细腻地刻画,如小调《月儿落西下》:
 
  月儿落西下,思想小冤家。
  奴家不在我家耍,心中乱如麻。
  他也不来耍,我也不怪他,
  写封书信拜上他,奴有知心话。
  姐儿进绣房,打开龙凤箱。
  印红纸儿取一张,搁在桌儿上。
  墨儿挨成浆,纸儿叠成行。
  砚台搁在髂膝上,自写自思量。
  手提狼毫笔,珠泪往下滴。
  眼泪汪汪写不起,心里好着急。
 
  这首小调,分为五节(章),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充分表达出了一个女子对心中爱恋的男子的思念之情。以“小冤家”喻对男子爱之深,以“乱如麻”、“自思量”极写心里活动,以“珠泪滴”、“眼泪汪汪”写出因着急而流泪满面的情状,感情可谓细致入微。
 
  6.川北民歌语言讲究韵律,但又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川北民歌虽从民间发展而来,表述又多变化,但仍然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即讲究句式的协调、统一,并配合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虽有押韵,但其平仄韵律不太讲究,形式灵活自由,不加雕饰,句式多为五言、七言。情歌、山歌多为四句一首,小调、灯调、锣鼓草、新民歌等则为多段或长段。
 
  有些民歌,有着规整的句式、严格的韵律,如七言《山歌子》:
 
  山歌子来子山歌,你的莫得我的多。
  我屋装了几背篼,坡上搁了几岩壳。
 
  这首民歌,句式整饬,七言四句,韵脚为歌(歌、壳)、波(多)韵,合辙(坡梭辙)押韵,类似古诗绝句,读来上口,但内部结构较松散,自由灵活。
 
  有些民歌,为配合押韵,有意识地更改韵脚音节,使之符合音韵的和谐。如灯调《福禄寿喜歌》:
 
  一个福字十三划,提起福字人人爱。
  福禄寿喜来,天官赐福来。
  一个禄字十二划,提起禄字人人爱。
  禄位高升来,加官进禄来。
  一个寿字十二划,提起寿字人人爱。
  寿比南山来,八仙庆寿来。
  一个喜字十二划,提起喜字人人爱。
  喜报三元来,抬头见喜来。
 
  为求压韵,“划”字读作苏韵huai,以便和“爱”、“来”等韵脚相配。
 
  有时则以数目排头,按韵填词,数字与词关联不大。如《扇子文》:
 
  一写三国诸葛亮,二写韩信楚霸王。
  三写桃园三结义,四写张生跳粉墙。
  五写五字排五方,六写大将王彦章。
  七写荆州刘志远,八写磨房李三娘。
  ……
 
  川北民歌粗犷炽烈,朴素美好,若飞泉瀑流,又如山溪清涧,既让人欣慰激奋,又使人浮想联翩。很多年来,朴实而率真的川北人民,用自己特殊的方言,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独有的智慧,将民歌这一民间语言文学形式很好地保存着、传诵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接触,川北民歌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内容以及更多的表现技巧。我们期待着川北民歌在保持自身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发扬光大。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人文重点课题“川北民间语言语汇研究”,编号:川教科SA05-049) 
 
 
  武小军,西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源自:《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门神年画的民俗性特征 巴渝文化论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8:26,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