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亮
门神 年画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木刻门神年画又是其中老百姓最为喜欢的一种样式。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年画成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民间习俗。门神年画世代相传,至今沿袭,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图画。 一、门神年画的由来及演进 “年”字构形在甲骨文中是劳动者背禾回家;在民间“年”是丰收、喜庆、吉祥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元日》诗,把九百余年前过春节的热闹、温馨的情形展现给我们。 门神年画,就是由早期的桃符演变而成的。早在战国时期,中原过年节时,就有了悬挂“桃符”的习俗。据古籍记载,“桃符”是一对宽一寸、长七八寸的桃木板,上面刻有消灾降福的咒语和图案,在年末更换。 门是人们进出的通道,也是与外界的联系点和分隔点。秦汉之际,人们将神荼、郁垒以及其它能驱鬼邪的神灵,贴于门上以保佑宅院平安。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右神荼,左郁垒,俗谓之门神”。到了唐代,门神逐渐演变为唐代开国勇将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的形象。《三教搜神大全》载:“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允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链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又据《神仙鉴佛祖传灯》载,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武惠妃绿香囊等物,绕殿奔戏。玄宗呵斥小鬼时,出现一胡髯黑面、破帽蓝袍的大鬼,捉拿小鬼。此大鬼即为钟馗,他自告奋勇愿除天下妖孽。玄宗醒来,病遂愈,让神画手吴道子画其像,悬后宰门,后世仿以祛邪。 自唐代起,秦叔宝、尉迟敬德和钟馗便成了门神画的主要内容。门神形象始终与驱鬼紧密相连,同最初的“桃符”一样。北宋时期宋神宗还专门下圣旨,命宫廷作坊,刻印吃鬼的钟馗像,责令各大臣带头贴在大门上。到明清时期,门神驱鬼风俗更加流行,后世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增加了关羽、赵云、穆桂英等戏曲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门神。当时民谣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贴上门神,有门神为自己把守大门,人们心里才感到安全坦然。 随着时代发展,民间门神年画在最初仅为辟邪求吉的基础上,又逐渐融入老百姓质朴和淳真的审美需求;其题材也日趋丰富起来,出现美女、娃娃、风俗、山水花鸟、松鹤、桃、灵芝、莲花等祥瑞图案,突出了装饰门房等功能,反映出民众对幸福太平生活的向往。中国木刻年画在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涌现出天津杨 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江苏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重庆梁平等有名的年画之乡。这些年画作品畅销大江南北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民间艺术一绝。 年画的贴挂时间一般是在农历除夕。民间贴年画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是由外面靠街的大门往里贴,据说这样能使钱财往家门里流,所以要贴的第一种年画就是靠街大门上的“武门神”。贴完了武门神,进院后要贴的是影壁墙中央的“福字灯”。贴完“福字灯”,在屋门贴上“文门神”,然后进屋挂“财神”。最后在老人的房门上贴“榴开百子”、“金玉满堂”,年轻夫妇的房门上贴“麒麟送子”、“欢乐新年”等。民居的其他场所也有相应内容的年画贴挂,如供猪圈门上贴的“打猪鬼”,偏房单扇门上贴的武将“单坐”门神,场院门上贴的“场神”,牲口棚上贴的“牛马平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