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友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老舍的《茶馆》,艺术地见证了一段历史的变迁。人物形象生动,思想深沉、经典!
如果要说生活中的茶馆,早年的成都如果不是中国第一城了,也要算名列前茅。成都人不是太悠闲么?那时候除了少数高级茶厅外,一般的中小街道至少也有一两家茶馆。它们很少用自来水,更不用井水──它略带咸、影响茶味;那时有拉板车的,放上三只大木桶,从府南河取水,送往茶馆。茶馆都有滤水缸,用棕丝片、沙石、层层过滤,然后烧开水泡茶饮用。这种水没有怪味,泡茶清香。芙蓉亭一类书场茶馆,可以调素琴,亦可以阅金经。
那时的茶馆还有个功能──讲礼信。谁与谁有了矛盾,发生口角,相互约来亲朋好友,请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公道,进行调解,重获和谐。双方如水火不容,再对簿公堂。这些茶馆一到晚上,特别热闹,做工的收工了,商人的店铺关门了,邻里亲朋,冲壳子,摆龙门阵,谈生意、谈生活……先到茶客见后来者,定叫“倒茶,茶钱这儿给了!”从不搞AA制。对方一定回应“换过,换过”。什么换过?你先来,茶喝得没有味了,应当重泡一碗。“日行千里未出门,说起当官未管民”的茶堂倌更是吆喝着:“开水,开水烫着背;啊,茶钱,这边给了。谢了!”还有喝“加班茶”的,走累了,口喝了,没有钱,或没有时间,便走到茶客前,叫声大爷,喊声掌柜,“喝口加班茶”,“喝嘛”,大都愿意。一般就用茶盖舀点解渴,也有“渴龙”不客气欲将茶喝干,幽默的茶客也不起火,只是“嗨,嗨,不要把妈都喝了,一会儿咋泡?”
文化大革命真是“大革命”,在“整改阶段”,一道命令,成都茶馆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给它定的性是“藏污纳垢的场所”。“场所”没有了,污垢依然:打砸抢、招摇撞骗,摸包儿小偷同样活跃。但是苦了茶客,更苦了下力的民众,累了、渴了、哪里去找茶水?
现如今,当然不说了,高档茶馆(茶坊)林立,但价钱很高,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所幸社区还有街边茶馆,还存留着老成都茶馆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