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13|回复: 1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蜀虎 发表于: 2007-8-17 17:05:2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从石崇拜看禹羌关系

 [复制链接]
⊙ 李绍明/文
  大禹是我国继炎黄之后又一人文初祖,夏王朝的奠基者,同时又是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对中华民族的缔造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大禹与羌有着密切的关系。众多史籍均言“禹生西羌”“禹兴西羌”。这应是中华民族的忠实记述。诚如晋人转引《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陆贾《新语》言:“大禹出于西羌”;司马迁《史记》谓:“禹兴于西羌”以及《水经·沫水注》于广柔县云:“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祜之也”等等均是。但是,究竟大禹与羌人有何具体关系?今仅从民族学、民俗学的石崇拜角度论述其间的关系问题。



  石崇拜是初民社会中自然崇拜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于石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物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均有重要作用。故初民将其神化并作为崇拜的对象。在原始公社时期,人类处于石器时代,以石制作石斧、石簇、石刀等工具,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乃至战争之中。当时还有些初民居于岩石洞穴之中,以此遮风避雨或挡避野兽。因之,初民对石具有崇敬之情乃是情理中事。当人类进入文明之后,石的作用有增无减,石既是建筑的重要原料,矿石经过采选冶炼,还可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所以,石崇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得以一直延续下来。虽然各民族、各地区对石崇拜意识产生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石崇拜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以为某种石有功于人,故而感恩戴德,加以崇拜;其二是以为某种石与众不同,故奉之为神。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有关大禹及其子启的神话传说中显示出与石崇拜的密切关系,其原因亦不外上述两种。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史籍多言在汶山郡广柔县的石纽地方。如杨雄《蜀王本纪》言:“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赵哗《吴越春秋》言:“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陈寿《三国志·蜀志》言:“禹生于汉山之石纽,夷人不敢牧其地”;谯周《蜀本纪》言:“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常璩《华国志》方:“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鲧得有萃氏女,治水一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等等均是。由于白晋时广柔县的辖境甚广,包括现今汶川、北川和邻近的什邡诸县均有以石纽命名的地方,并有禹生于此的相关传说。
  以上诸地的石纽,均有石崇拜的含义。比如民国《汶川县志》记李元《禹迹考》云:“汶邑之南十里许飞沙关,俗称凤岭,岭端平衍,方可十余亩,土人称为刳儿坪。坪南悬岩峭壁,下临岷江,前有巨石百丈,前人摩崖书大禹王故里五字。”在这里将石纽解释为有“巨石百丈”,理应为石崇拜的一种,即大石崇拜。又如清《四川通志·山川》于龙安府石泉县(今北川县)云:“石泉县石纽山在县南一里,有二石结纽,每冬月霜晨有白毫出射云霄。山麓有大禹庙。《名胜志》、《帝王世纪》以为鲧纳有萃氏,胸臆圻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薰修裸享,岁以为常。”在这里将石纽解释为二石结为纽状,且在冬月霜晨有白光射出的一块灵石,也理应受到崇拜。与此同时,北川禹穴附近还有一种血石崇拜。民国《北川县志·古迹》云:“血石,在禹穴附近,溪石上俱有殷红血点,像生禹时所遗之溅血也。”《四川通志》谓:“此石能催生,治心痛。凡患之者将血石用滚水沃之,服之立愈。”据笔者就地考察,见血石实属一种有红色斑点略似血斑之石,谓此亦与大禹降生有关,也是石崇拜的一种解释与形式。再如民国《什邡县志》云:“禹王庙,(什邡县)治北二百四十里三江口山内。后有禹母祠。其地怪石嵯岈,层岩左右交插。洛流曲屈环绕,中有九联坪,坪境之末,庙基在焉。基址鸿阔,年代无稽,古碑屹立,字迹不可辨,疑秦白问物。相传禹母居此。”在此又将石纽解释为“怪石嵯岈,层岩左右交插”的现象。将这一地层变动以地质现象作灵异,亦属石崇拜之列。总之,以上民俗现象均将大禹的降生与石联系起来,其文化内涵值得充分重视。
  上述关于大禹降生与石有关的传说及遗迹已经说明大禹与石崇拜的外在联系。其实上述诸多传说及遗迹的核心内容还在于说明大禹与石还有着内在联系,亦即禹为石的后代,禹乃石所衍生,这就是典型石崇拜的最高形式。有关禹生于石的传说虽然早在远古即已有之,只不过言不雅顺,历来被儒生言化所掩没了罢了。但细微搜寻起来,仍还有这样一些一鳞半爪的文字遗留足以说明问题。比如《淮南子·修务训》即说:“禹产于石。”又如:《墨子·墨子后语》说:“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再如《随巢子》亦谓:“禹产于石。”(《艺文类聚》卷六引)这正道出了大禹与石崇拜的具体联系。
  大禹产于石的说法固然值得注意,而大禹之子启亦产于石的说法更发人深思。大禹娶涂山氏女的说法见于众多典籍。如《楚词·天问》言:“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波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朝饱?”既然涂山氏是人,怎么其子启却又出生于石?这自然有个神话传说加以解释。有如洪兴祖补注引《淮南子》云:“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响,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而去。至青高山下,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此一说法变见《随巢子》与《默墨子·墨子后语》)。这便是禹化为熊、涂山氏化为石,石裂而生启的传说。至今河南嵩山尚有启母祠以及裂了口的大石──启母石的遗存,作为这一传说的说明。无独有偶,启生于石的传说及遗迹,同样说明夏人有着强烈的石崇拜的信仰。



  作为自然崇拜的主要崇拜对象之一的石崇拜,历来较完整地保存在羌族的原始信仰当中。现今羌族有20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诸县以及绵阳市所属的北川县境内。据研究,他们是古羌人的一支后裔,至迟在先秦时即由西北的河湟一带逐渐迁移到岷江上游一带。因此,现今羌族的石崇拜应视为古老的羌文化的延续。
  现今的羌族仍盛行万物有灵观念的多神崇拜,他们以为无沦何处均有神灵的存在,并关系到人们的吉凶祸福。与此同时,他们还有鬼和精灵的观念,并认为这些都是不能与神灵等同看待的。羌族崇拜的神灵中多数是自然界的神灵,诸如天、地、日、月、水、火、石、树、羊牛神等等;其次是祖先崇拜和地方崇拜;再次还有家族和个人保护神的崇拜。在诸神中已有了主神的观念。他们以为天神和太阳神最大,是诸神的统率。羌族信仰任何神灵均以一种乳白色的石英石作为偶象的表征,供奉在山上、地里、屋顶或庙内。此外,在门楣、窗口、碉楼上以及神(树)林之中也供奉着这样一些白石,作为神灵的象征。这一石崇拜形式,被称为以白石为中心的多神崇拜或以白石为表征的诸神信仰。这种以白石作为诸神代表的石崇拜可谓石崇拜的典型形式,在其他民族的自然崇拜中已不多见。
  羌族何以如此崇拜白石并以白石为诸神的表征?这应从羌族的心态及信仰中求得解答。羌族世代相传的口碑史诗《羌戈大战》是这样说的:现今生活在川西的这支羌族的远祖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草原。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后来遭到北来的异族入侵,羌人被迫西迁,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马各奔前程。其中一支在大哥阿巴白构率领下奔向了补尔山。这时敌兵突然来袭,激战三天三夜,羌人且战且退,损失惨重。就在这支羌人败退到无路可走时,他们便向天女“木姐珠”祷告,祈求帮助。于是木姐珠从天上抛出三块白石,顿时变成岷山上的三座大雪山,挡住了敌兵的追赶,这支羌人乃得以来到松潘境内的热兹草原安居。三年以后羌人重建家园有了成效,于是大家决定在雪山顶上捧白石,白石供在房顶正中间,以兹报答神恩。这便是羌族对白石崇拜来源的应有解释。后来,羌人在这里又受到来自今茂县一带称作“日补坝”地方的一支叫“戈基人”的侵犯,羌人屡战不胜,又求助于天神“几波尔勒”,几波尔勒授白石给羌人,羌人赶走了戈基人,终于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于是,羌人又加强了对白石崇拜的信念。由此可见,羌族白石崇拜的根本原因,在于羌族相信在该族的关键时刻白石对他们起了保护作用。
导游葛晓蔓带大家参观了路边的一户嘉绒藏族的家,站在其家中的平台上拍摄。“上甲居在两年前的2005-7-21日去过,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上甲居”居住的人家比“下甲居”要稠密一些,远观视觉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两者的建筑风格一样,房屋都有一个帽形的顶层,四角都有保护神白石装饰
地点:下甲居·甲居藏寨·聂呷乡·丹巴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8:12:55
这里的嘉绒藏族羌族一样,也有白石崇拜的现象:“把石头作为神灵崇拜,白石神供于房顶,在白石旁边插玛尼旗「藏传佛教供神的象征」,后面中间放砌一个香炉,用以燃檀香或柏香。”这里的人称白石为“惹不补”亦即土地神之意
地点:下甲居·甲居藏寨·聂呷乡·丹巴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8:14:55
  白石崇拜并不限于现今的羌族,它还盛行于讲羌语的一些民族,乃至藏缅语族的一些民族中。因为这些民族在远古时均有族源上的密切联系,故而他们的文化都具有相似的现象。仅就白石崇拜而言,比如分布在川滇交界处的普米族,也以白色为和平安宁的象征,每户在宅旁都有白泥或白石彻成的神灶,为各种祭祀焚香祈祷之重要场所。又如分布在川西北的嘉戎藏族,“白石崇拜的风俗极盛。举凡房顶四角、拜神之地、窗台、墙上地中所供之白石,皆随处可见。……嘉戎诸部对白石的称谓虽因语言各别,但对白石的崇敬并以其为土地神则同一。且崇拜的区域,远远超出了嘉戎八土司所属,而与大碉文化乃至石棺葬文化分布之区相重叠。”再如居住在冕宁一带的尔苏藏族(又称“多次藏族”或“里汝藏族,”),“在他们家中供祖先灵牌的楼上,都要供奉一块世代相传的石头,它被认为是他们最古老的祖先。……家家户户屋脊正中都摆着一至三块白石(乳白色的石英石)当地藏族认为白石概是天神又是家族的保护神。……每户的门框顶上都要供一块石头,凡是节庆或有人出远门时,须以鸡血毛祭献给这块石头,目的是避邪,避鬼,保家庭清静安宁,出门人一路平安。”再如居住在冕宁一带的另一支纳木依藏族,“各家各户的屋脊的东端放三块洁白的石头,也有的供五块或七块。这种白石须从人迹罕至的高山捡来,纳木依语称之为“木补”,意为石神,在他们的观点中,白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由于白石是从山中捡来的,他们也把白石视为山神的代表。”再如居住在康定、九龙和石棉一带的木雅藏族,“尤以崇拜白石最引人注目,木雅人房顶垒有两个白石堆,房顶的四角也放白石。木雅人认为房顶放白石可保家中清洁平安,吉祥如意。每年过春节时房顶的白石须更新一次。”而石棉县的木雅人,人们不仅在房顶供奉白石,而且每家都保留了白石,供奉期间每早起床后都要焚香顶礼膜拜,这种习俗在普米地区也曾见过。”再如居住在泸定,康定一带的贵琼藏族,“把石头作为神灵崇拜,白石神供于房顶,在白石旁边插座柳旗(喇嘛教供神的象征),附近放一香炉,用以燃檀香或柏香。”再如分布在道孚、炉霍、新龙、丹巴一带的尔龚藏族,操尔龚语即道孚语之戎巴、如革什扎,丹东巴旺三土司之民,称白石为“惹不补”亦即土地神之意。再如居住在道孚、雅江一带的扎贝藏族,“房顶四角均供有白石神,甚至修建房屋还在砌墙时,往往在墙壁中间砌一圈寓有某种宗教意义的白石。这种房屋矗立在高山上,远远望去,瞩目观。”
  纵观上述所举羌族、普米族以及四川西部藏族中的一些支系均有对白石的信仰与崇拜,说明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这些民族在族源及文化上具有密切源流关系的客观反映。当然这些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的表征尚不止此,此不过仅就石崇拜一项而言。即令如此,也可以说明其间的联系了。若是我们再联系到有关禹与启相关石崇拜(包括白石──“血石”崇拜)的记载与遗迹,便不难看出禹与羌确乎着有族源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羌族|主题: 151, 订阅: 0
2007-08-05日(上):甲居下的大金川 茶馆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7-8-17 17:10:5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推荐]

  从历史典籍和有关遗迹以及有关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来考察禹羌关系已如上述。但大禹乃先秦之人,先秦之时的羌人是否存在石崇拜的现象?这尚须从考古资料中予以证实,方能完善这一论点。
  早年夏鼎先生在甘肃洮寺洼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的寺洼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青铜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4世纪至11世纪间。在此类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使用大砾石作为随葬品的现象。夏先生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一文中介绍说:“第一号墓葬,人骨离地1.6~2.4米,凌乱放置,系两架人骨,但不完全……这或属两个墓葬。殉葬品15件,为分属两墓,1~9号墓是一起,垒成三四层,器口离地面自2~2.1米不等。其余的八件殉葬品,是另一起,6陶罐平排成弧形半圆,口部离地面1~1.8米。附近有大砾石数块,分散着放置,并不在一堆。砾石大约有达15x20x35厘米者,人骨附近和陶罐中都有马家窑式陶片,至于小陶珠及石球虽是紧靠着陶罐,介都有属于马家窑的可能。”。又说:“第二号墓葬,这是婴孩的墓。人骨和葬罐。”离地面较浅,仅1.4米。孩骨碎乱,未采取。附近稍西有大砾石二块,或和墓葬有关。
  夏先生分析说:“洮河流域在古代适在氏羌的区域中,并且由文献方面我们知道由春秋直到唐代,氏羌中有部落确曾实行过火葬制的。这次火葬的发现,增加了寺洼文化和氏羌民族的关系。”就在这次发掘的两墓葬皆是用大砾石随葬的,原发掘报告说:“第一号、第二号墓葬中,都曾发现大块的砾石。裴文中在寺洼山所发掘的一墓,在人骨的旁边及十面,也都有排列的大砾石很多,裴氏以为‘或与墓葬有关。加以我们的两个例子,这些大砾石似乎确是与之有关。’但是排列凌乱无次,我们不知放置这些砾石的意义是什么。”由于当时对这种现象仅是初步发现,并未作任何比较研究及与各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尚不知砾石的随葬与墓主的石崇拜观念有关。
  自1938年以来,在四川岷江上游的以羌族为主的聚居区内,相继发现了一批石棺葬,现以其最早发现地汶川县雁门乡萝葡砦命名为“萝葡砦文化”。其时间大约在秦灭巴蜀以前的战国早期直到乐汉晚期。岷江上游萝葡砦文化的创造者,笔者等倾向于早期由西北迁徙来此地的一支氐羌族人。
  近年四川的考古工作者在茂县别立寨的早期石棺葬中发现有以白石作为随葬品的情况。白石放置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其一,将白石撒在石棺内人骨架的上半部;其二,较大的白石放置在人骨头部;其三,小的白石堆放在人头骨的两侧。这种以白石随葬的情况,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中尚属首次发现。因此,引起了史学界与考古界的广泛重视。沈仲常先生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说:“早期住在洮河流域的古代氐羌人,有用石头随葬的习俗,虽然在洮河流域的墓葬中所使用的‘砾石’,而在茂汉地区石棺葬或是用大小白石。从石质来说虽有不同,但其用‘石头’随葬,则是基本相同的。由此,似乎可以视为,从西北迁到川西茂汉地区的氐羌族,他们仍然保存了用‘石头’随葬的古氐羌人的遗俗。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茂汉别立古棺葬用‘白石’随葬的遗俗,说明它保存了古之氐羌对石头的特殊重视,也许还可以说得过去的。所以,我们认为茂汶石棺葬中这一发现,是一种早期石棺葬在有关氐羌人早期对白石重视的一个新的例证。”沈先生这一论断十分精辟,可说解决了从考古学资料论证羌族白石崇拜渊源的问题。但为何古代氐羌人以白石随葬?笔者认为这也只有从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中才能求得解答。
  最后,我们若将文献资料、民族学和民俗学资料以及考古学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便不难发现羌族是一个从古至今都保留着浓厚的石崇拜的一个民族,而大禹和启的传说及遗迹中亦保留着浓厚的石崇拜观念。加之东晋以前的史籍都说:“禹生西羌”或“禹兴西羌”,因之,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有充分根据的。在此,我还想引用吾师徐中舒先生对我们写的那本《羌族史》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语。正如徐师所说:“司马迁说:‘大禹兴于西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后氏,就是以羌族为主体并与唐虞两个联盟部族在黄河流域完成的一个统一大国。”这种说法可谓一点也不夸张。
羌学泰斗李绍明讲话。合影后,研讨会第一场开始,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教授主持。
地点:迎宾馆·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6-07-02 9:22:28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的讲话,标题是《“禹兴西羌”说新证》
地点:迎宾馆·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6-07-02 9:23:3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4:11, Processed in 1.0452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