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422|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8-17 20:23:5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丹巴婚恋文化调查

 [复制链接]
  林俊华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
 
  丹巴各族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小家庭。但在藏族社会中还残留有母权制家庭的痕迹。在这些家庭中,一般由长子或长女继承本家的土地和房产;有的家庭则由父母在诸位兄弟姐妹中挑选一个能干之人,留在家中为自己养老送终和继承家业,其余兄弟姐妹或出嫁,或入赘别家,或另立新家,或出家为僧。无子女的家庭可以抱养亲戚的子女,养子或养女享有与亲生子女相同的地位和权利。女子出嫁或男子入赘,他(她)们在婆家或岳丈家,享有与其他子女相同的地位和权力,不会因为其儿媳或女婿的身份而遭到家人的歧视。
 
  在历史上,除一夫一妻制外,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一夫多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姐妹共夫。即一家数姐妹之间,以长女的名义招一女婿进门,实际上则由众姐妹共夫。所生子女只有长女之子称夫为父,其余姐妹之子女仍以叔爸称呼,牧区也可直呼其名。另一种情况是一男子先后娶数名女子为妻,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第一夫人没有生子而造成的。
 
  一妻多夫的表现形式是兄弟共妻。即以长兄名义娶妻,但由众兄弟共有。这种婚姻一般在说亲定婚时就要向女方说明并征得其同意。所生子女一律称原配之夫为父,称其余弟兄为叔爸,牧区则直呼其名。众兄弟长大后,若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家长或长兄同意,也可另娶妻成家。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川东地区民间古床纹饰的象征性寓意 金沙“太阳神鸟”文化解读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8-17 20:24: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婚姻形式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过去,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藏族、汉族、还是羌族,丹巴人的婚姻总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实现的。即使在丹巴绝大多数地区都流行自由恋爱之风,但如果要想走进婚礼的殿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在丹巴小金河地区,当一个男子长到十五、六岁时,父母就开始为之物色对象。有的家庭甚至在儿子只有十二、三岁在就开始为其张罗着请人提亲。在提亲到定亲的过程中,媒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家人看中了某家女子,便请媒人(当地称红爷)前往往女方家说亲。第一次登门说亲,要带上两瓶烧酒,一个大腊肉和一些挂面、糖果。女方父母若是同意便收下礼物,并将女子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男方家将八子取回家后,先在神龛上放三天,三天内若无不吉利之兆,便请算命先生给男子和女子合八字。如果合不起,便用红布将女子八字包好,请媒人稍稍退回。如果合上了,就办重礼给妇女方家“回信”,并点香烛、放鞭炮、宴宾客,举行定婚仪式。在这些地方,只要定了亲,一般说来双方的婚姻关系就算基本确定了。
 
  在小金河流域的羌族与汉族之俗基本相同。但在藏族地区,虽然也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提亲的双方不像汉族地区那样仅限于男方,女方家如果愿意,也可托媒人向男方家求亲。媒人多是舅舅之类的人担当。
 
  2.出嫁与入赘
 
  在丹巴的婚姻形式中,出嫁与入赘两种形式同存。在汉族地区的招婿之俗,一般只是发生在只有女孩而无男孩子的家庭和男子家庭状况较差的人家。在这种婚姻中,入赘男子的地位都是比较低的,在入赘前他们一般都要先给岳丈出具婚契,写上所谓祖上无德养吾如此无能之辈,为生活计自愿入赘某宗祠家庭为婿之关的语言。结婚后的长子长女须使用岳丈大人的族性,只有在满三代人后,他们的后代才能换回自己祖宗之姓。解放后,实行婚姻自主、婚姻平等,此俗渐废。
 
  在藏族地区,也有招婿之俗。与汉族不同的是,藏族男子无论是娶妻还是上门入赘,他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不会因此而改变或遭到歧视。
 
  3.先进门坎婚
 
  在24村各地则有一种当地人称着是“先进门坎”的婚谷。在这些地方,当一个家庭缺少劳动力,或因家中子女在外读书、工作,家庭中无子女操持家务,而家长又看中了某家女子贤惠、能干,会操持家务。于是这家人便会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对方家庭同意后,便举行一个定婚仪式,先将女子接进家门,帮助料理家务。当女子和男子双方都成年,并建立起感情后,再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婚礼。这种婚俗略似汉族地方的童养媳。但是,如果女子在进男方家门后仍与男子无感情,或另有所爱,可以提出回娘家或与他人结合的要求,男方家不能干涉,并且还得付给女子在家劳动时的报酬。
 
  4.等级婚姻与世婚
 
  解放前,贵族与百姓之间是不许通婚的,婚姻只能是在同一等级、同一阶层的人中进行。即土司对土司、头人对头人、百姓对百姓。如果是土司与头人通婚便会认为是降低了身分;即使偶尔发生有土司或头人娶了低于自己等级的女子为妻,不仅被世人瞧不起,其所生子女也会被视着“根根不好”而受世人轻视,甚至被连土司、头人的继承权也会遭到剥夺。据丹巴人讲,曾经有一位巴底土司,因看上了一位民间美女,最后他只得把土司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
 
  在等级婚姻的基础上,一些土司与土司、头人,头人与头人之间,便形成了世代通婚的约定。如:绰斯卡土司与巴底土司,巴旺土司与丹东革什扎土司之间都有世婚之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8-17 20:24:25|只看该作者

  三、求偶方式
 
  1.革什扎地区的“抢帕子”习俗
 
  在革什扎、巴旺、牦牛地区,每当寨子上庆典、集会、庙会之际,年轻小伙子见自己所喜欢的姑娘,对姑娘产生好感时,便轻轻地将其头上的帕子抢去,佯装逃走。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便紧追不舍,找出各种借口讨回头帕,并请求对方谅解;小伙子则把头帕原物奉还姑娘,并且表达歉意。如果姑娘默不作声,满面羞涩,而且纹丝不动,则意味着姑娘对小伙的示爱并不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小伙子会以还回帕子为借口,常把姑娘引到僻静处约会。当然,有的姑娘也会以讨回帕子为借口去约会小伙。姑娘的初次赴约,往往会请上几位伙伴相陪。
 
  2.24村的“顶毪衫”习俗
 
  在中路、梭坡等24村(即原康定明土司所辖地区),每当青年男子要去向姑娘求爱或约会时,总要在头上顶一件宽大的毪衫,俗称“顶毪衫”。“顶毪衫”一般发生在有姑娘聚会的地方。如本村或邻寨的哪户人家结婚、庙会、念经或下种、收割时,晚上一般都会有许多姑娘集聚在那里。这时,小伙子们便各自头顶一件毪衫来到姑娘们聚集的那户人家的楼下。如果与姑娘事先有约的,楼上的姑娘会为小伙子把门稍稍地打开,让小伙子进去。如果没有约好的,小伙子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打开主人的门。然后蹲在锅庄外的楼梯间里,用变声的嗓子向屋内的姑娘抛去一支支的山歌和情歌,或用吹口哨、学鸟叫等方式挑逗楼上的姑娘。如果情歌打开了姑娘的心房,那他们将被邀请进入锅庄内,与姑娘相对而坐。如果惹恼了姑娘,冷水、烙片、木棒、火灰等,就有可能从姑娘手中飞来,成为将他们赶走的工具。
 
  进了屋的小伙子虽然与姑娘们坐在一起,但依然是毪衫盖头。这时慷慨的主人会给他们送上青稞酒、水果、干果等食品。小伙子与姑娘边吃边对着情歌。你唱我答,情歌往来,情意绵绵,直唱到三更半夜。夜深了,人累了,姑娘们倒睡在锅庄旁。这时,顶毪衫的小伙子便会顶着毪衫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位姑娘。若是姑娘对他有意,就会让他挨着睡在一起,相互小声地说着情话。若是姑娘无意,则不允许他睡在自己的身旁,小伙子则知趣地悄然离去。有的对上象了的情人,则会双双顶在一件毪衫下走出锅庄,去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尽情地去品尝爱情的甜蜜。
 
  如果没有姑娘们的聚会,有的小伙子则一个人顶着毪衫向自己喜欢的姑娘家楼下走去。如果是已经相识、相爱了的,姑娘会主动把小伙迎进屋里,或者是从家里出来,与小伙一起顶着毪衫去寻找偏僻的地方约会。
 
  3.巴底的“爬墙子”习俗
 
  在巴底乡,当一个未婚男子喜欢上某个未婚女子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去攀登这个女子家的墙壁,然后从窗口进入姑娘的卧室与之谈情说爱,并在天亮前(鸡叫二遍)离开。
 
  据说,过去巴底的小伙子爬墙,全靠自己的勇气、力量和技巧。但是,现在的巴底人爬墙子已经没那么传统了。为了少让小伙子受爬墙之累,一些姑娘也会从窗口放下一个绳子,帮小伙子省力和“提速”。有的小伙子甚至会邀请几位同伴协助,让同伴们用一根与楼房高度差不多的木杆,利用类似撑杆跳高的方法把自己直接送到目的地。也有的是事先约好了的情人,他们来到姑娘的楼下时便向姑娘的窗户弹小石子,姑娘听到动静后会悄悄地下楼为他开门和看狗。
 
  据调查,在道孚县的扎坝地区,男子走婚也要“爬墙子”,但二者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尚需作进一步的调查。
 
  4.小金沟的情歌对唱
 
  在小金河流域的岳扎、半扇门、太平桥等地方,这里的俊男和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则是从对情歌开始的。
 
  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结婚、做酒、集会、庙会等人群聚集的场合,最容易导致有爱情故事的发生。因而,青年男女总是利用这种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寻求了解和追求对方的机会。当一个小伙子看上某个姑娘后,他便主动向姑娘抛去一支支的情歌。情歌多为即兴演唱,其内容多是赞美姑娘的美貌,如身材棒呀,人才好呀,眼睛亮呀,秀发美呀等等,同时也有一些对对方进行了解的内容,如询问姑娘家住什么地方,找到婆家没有之类的内容。这时,接到情歌的姑娘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都会根据小伙所唱的内容给予回答。
 
  在情歌中相识相爱后,小伙子便会约着姑娘退出了对歌场,寻找幽静的地方去谈情说爱。如果小伙的示爱遭到了姑娘的拒绝,小伙子也不恼怒,而是在人群中去寻找新的对象。
 
  5.东谷的“问三年、等三年”习俗
 
  在东谷一带,青年男女的婚恋,有一种叫做“问三年,等三年;同意等三年,不同意等三年”的习俗。他们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完全是一场“马拉松”赛,需要经过许多沟沟坎坎才能走到一起。
 
  所谓“问三年,等三年”,即无论是男方向女方求亲,还是女方向男方求亲时,对方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要在三年后才给予答复。在这三年里,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得再向别家求亲或接受别家的求亲。在此之后的是“同意等三年,不同意也得等三年”。即对方同意了,也得等上三年才能请媒人正式求婚,而正式求婚也必须经过三次对方才会正式答应。如果对方不同意,那双方都得再等三年才能向别人求亲或接爱别人的求亲。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8-17 20:24:59|只看该作者

  四、各地婚俗
 
  在丹巴,青年男女可以通过“爬墙子”、“抢头帕”、“顶牟衫”等形式自由恋爱。但是,如果要真正走进婚礼的殿堂,则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巴底婚俗
 
  在巴底一带,当青年男女通过“爬墙子”相知相爱后,便可进入到谈婚论嫁的阶段。这时,小伙子的舅舅便会带上1桶烤酒、12个麦面包子,到女方家提亲。作为媒人的舅舅不仅要向姑娘父母长辈详细介绍小伙子如何有本事、如何会料理家务、又怎样会挣钱等等,而且还要承诺将来会如何善待姑娘,如何合其幸福生活等等。这时,如果姑娘的父母拒绝这门婚事,他们便会让小伙子的舅舅将1斤酒和12个包子带回去。反之,则收下这些礼品,并送给舅舅一个带把子的礼物(一般以铜瓢最好)。据说这样的寓意是如果将来舅舅所说的话有不真实之处、或男方家对姑娘有不好之处,将由舅舅承担全部责任。
 
  男方舅舅把亲事说好之后,就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如果本家没有妹妹或姐姐,就在男方的亲戚范围内请一个妹妹或姐姐)去女方家接亲。
 
  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不带任何礼物。女子嫁到男家来时,自带一个背水桶,一把水瓢,一根背水带,一个背水垫腰用的腾条圈圈,一张皮子垫背。女子在进屋时要背一桶水,倒进男家的水缸里。此时,男家新郎在楼上等候,不会出门迎接娘子。女子将水倒进水缸后,就在锅庄火塘内点燃柴火,当女子把火烧旺时,新郎才下楼和女子相见,慢慢领进内屋,这桩婚姻就算完成。
 
  当晚,新郎家将所有亲戚请来喝酒、玩耍,并让新娘同各位亲戚相互认识。而各位亲戚则向新娘说一些体面、吉祥的祝福之语。亲戚朋友要玩到深夜离去后,新郎、新娘才能正式圆房。当她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娘家会组织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将姑娘的陪嫁物品和嫁妆一起送到婆家。故,当地有“喝二道喜酒”之说。
 
  2.革什扎地区的婚俗
 
  在巴旺、甲居、聂呷、革什扎等地,其婚俗与巴底一带大致相同,不过明显要比巴底一带复杂得多。
 
  在这些地方,当某家的小伙子长到十七、八岁时,他的父母就开始为其物色对象,也有从小就定娃娃亲的。当父母亲看上某家的姑娘后,就请媒人带上草烟、砸酒、腊肉、哈达到女方家说亲。与巴底不同的是,媒人可以是小伙的舅舅,也可以是伯伯,也可以是他的直系亲属。
 
  结婚时,女方不大办婚礼,不准备嫁妆,不接收彩礼,但需要组织一个100多人的送亲队伍。送亲人员原则上应是三代内的本家亲戚中的同辈组成,如果人员不够,隔壁邻居以及女子平时耍得好的未婚女子也可以加入送亲队伍,以表示女方的人缘好,亲戚多。
 
  而男方则必须举行隆重的婚礼。在这些地方,男方要在婚礼头几天就请人搭好帐篷,摆上火盆桌子,铺上被子,准备好酒、水果、糖、瓜子、香烟等物品。帐蓬内还要给新娘准备一个专位,并在座位旁边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铺上红毡毯,摆上酥油花等物品。新娘座位的方向由道师或喇嘛按新郎新娘生辰八字测算确定,一般是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或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
 
  接亲时男方选派一名和女子八字相合的男孩或女孩,带上一条哈达,两瓶烤酒、一块腊肉和“泽把火”(藏语,泽把火即是一根铜捧或木棍上栓着五色彩绸、哈达组成)、一面小铜锣和一撮请喇嘛念了经的麦子(也叫“格西高鲁”)等物品到女方家接亲。接亲时,接亲使者手执“泽把火”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新娘,依次是新娘的伴娘、姑妈、姨姆等,之后才是其他送亲的男人们。
 
  当新娘快到时,男方家在大门外摆上水桶,搭上哈达,送亲的长辈要在水桶上放上适当的喜钱,以示吉祥。送新队伍到男方后,由接亲人带上新娘和伴娘首先进入男方屋内,从楼上到楼下每个房间转一圈,撒上早已准备的“格西高鲁”,完毕后才把新娘及所有送亲的人引入帐蓬入座。随后男方的亲伯伯亲舅舅们进帐蓬,在女方长辈的对面铺上褥子,摆上酒,带上哈达互相说祝酒词(堪布热)。男方的伯伯说完后会把哈达献给女方的长辈以表示深深的谢意,女方的长辈边采取同样的礼节表示感谢。中午开始婚宴。婚宴毕,送亲的人员再度集中在帐蓬里,男方的伯伯舅舅又象上午一样来到帐篷,摆上酒碗,带上哈达举行第二次堪布热。同时男方家还要向送亲的人赠送人民币,长辈们每人两元,同辈或小辈每人一元,以表示深情的感谢。
 
  送亲的人当天下午就要返回。临走前,女方的长辈们也要在自己的坐位上放上一元钱,以表示对男方家盛情款待的感谢。并在离开之前,组织送亲的队伍跳上三曲“登白桑波”吉祥锅庄舞,一是对男方家表示感激之情;二是祝福一对新婚男女的幸福美满,白头偕老;三是祝愿男方家庭人丁兴旺,吉祥安康。吉祥锅庄舞结束后,新娘和送亲的队伍一道回到娘家。第二天,男方的接亲使者再次要带上一些礼品,到女方家把新娘和她的父母一同接到男方家来,新郎要专门为新娘的父母在客厅铺上褥子,摆上藏桌、茶盘,盛上水果、糖果,食品等,盛情款待岳父岳母大人。下午,岳父母离去,新娘则从此同她的丈夫一家生活在一起。
 
  3.东谷河流域的婚俗
 
  在东谷一带,其婚俗与道孚八美一带较为相似。送亲的队伍由舅舅、哥哥、弟弟为主的亲戚组成,称为“阿拥”,意为舅舅。因为在婚礼的三天之中,送亲之人总要比接亲的人高出一辈,他们对接亲者拥有绝对的支配权。接亲的人称着“朝乌”意为侄儿,在这三天之中,送亲人说什么他们都得听,即使是骂了他们也得受着,否则他们就休想接走新娘。
 
  东谷人接亲有一个严格的“三段论”。即新郎家要派出三批人马分三程迎接。第一批称为“仁实”。由2-3人在结婚的头天带上彩礼来到新娘家里迎接。彩礼包括给新娘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衣服和首饰,以及给新娘父母从头到脚的一套衣服。接亲之人到达新娘家后,他们只能坐在锅庄下方。当新娘的长辈对彩礼进行检查验收且合格后,他们还得接受新娘长辈的一番告诫,如:姑娘嫁过去后一定要好好对待,不得有虐待行为等等。只有当“朝乌”们点头承诺后,新娘的长辈们才会与他一起协商第二天出嫁的具体时间和线路。
 
  临出嫁前有个简单的仪式。接亲的“朝乌”绕锅庄转上三圈,再唱上一曲祝福之歌。如果不会唱歌改献哈达也行。新娘则向锅庄磕三个头,向自己家族的祖先、父母、长辈告别。
 
  出嫁时新娘一律骑马。新娘骑的和驮陪嫁的马都由接亲的“朝乌”带去,送亲的“阿拥”们所骑的马虽各人自带,但喂马料、备马鞍之类的活得由“朝乌”去做。在路上,无论是过水沟、过桥、翻山越岭,只要送亲的“阿拥”觉得合适,“朝乌”们都得按“阿拥”的意见在路边挂上哈达,以求在山神、水神那里讨得平安。
 
  当送亲队伍来到中途,新郎家会安排第二批接亲队伍在那里迎接,藏语称着“伴(儿)实”。到达新郎家大门外时,新郎家则举行第三次迎接,藏语称着“通实”。
 
  第三批接到后有一个热烈的下马仪式:先由接、送亲双方人员“斗嘴”。只有当接亲方斗赢后新娘方能下马。下马时由新郎的母亲将新娘牵着走进屋内,这时婆婆会给新娘一个戒指或其它的礼物。接、送亲的队伍也跟着进屋喝茶。在喝茶前,“阿拥”对“朝乌”们有什么不满之处都可以通通发泄出来,发脾气、骂人都行。“朝乌”们也只能点头称是或赔礼道歉。“阿拥”们一旦喝了茶后,就绝不能再发脾气了。否则,不仅主家会生气,而且也会被别人耻笑。
 
  晚上则是一个由喇嘛主持的宗教仪式。届时,新娘坐在一个方用麦子画有拥忠符号的地方,新郎则坐在一个用青稞画有拥忠符号的地方。喇嘛则为他们念经祈福。
 
  婚礼结束后,新娘不进洞房,而是同长辈们住在一起。三天后,则与自己的长辈一道回到娘家。新娘回家时,新郎家也得按接亲时的方式分三段将她们送回去。此后,少则一两天,多则一年两年,新娘才会回到婆家,与新郎开始正式的夫妻生活。
 
  4.小金河的汉族婚俗
 
  小金河流域是一个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杂居区,且以汉族居多,因而其婚俗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其婚姻一般都包括说媒、订婚、婚礼等程序。婚礼又有耍花夜、赞花、哭嫁、周唐等内容。
 
  耍花夜一般是在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在新娘家里进行。当晚,接亲的人同新娘的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在新娘家里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当地人称之耍花夜。
 
  赞花也称赞郎仪式,在婚礼的头天晚上举行。它是新郎的长辈、亲戚、朋友们用美丽、吉祥的言辞,对新郎进行赞颂和祝福的一个仪式。“赞花”既是对新人的祝福与赞誉,也是各位长辈、亲朋们文化知识、口才能力的一种比拼。其语言的表现形式为打油诗,其内容不仅要吉祥、喜悦,而且是见啥说啥,即兴发挥。“赞花”仪式一般由村寨中有威望且能说会道之人或先生(道师)主持。“赞花”仪式开始后将新郎请出坐在木凳上,然后由主持人致开场白:“未曾开言惊四方,屋内宾客请住声。亲戚老表不要闹,叔爷老辈不要笑,支客大哥对我讲,主家请我来赞郎……”于是,众人各自就位,长者入坐,小孩站在两边。主持人继续从古到今、从远到近地的高谈阔论,并从中引出今天的主题:“赞花”。开场白结束后,父母、长辈、平辈和晚辈开始依次登场“赞花”。“赞花”者每人为新郎挂一段红、说一则吉祥,新郎则一一磕头致谢。
 
  哭嫁是小金河流域的一种婚俗。所有新娘在临出嫁前都会放声大哭,用哭唱的方式来表达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邻里乡亲的难割难舍之情。哭嫁既是新娘临出嫁前矛盾心理的反映,也是一种习俗,哭与不哭、哭的程度、哭得是否情真意切,都关系到人们对新娘品德的评价。
 
  周堂即拜堂,当地人也称之为圆房,是婚礼中最为核心的一个仪式。周堂仪式由一德高望重、能说会道之人主持。拜堂仪式结束后便将新人引入洞房后,由一些多子多福的妇女便为新人铺床、撒喜果,并为新人说一些吉祥的祝辞。倘若理床者与新娘是平辈,也还会说些幽默风趣的段子。整个过程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5.中路婚俗
 
  在中路梭坡等地,当青年男女通过顶牟衫等方式认识并产生感情后,小伙子便会向姑娘提出婚姻要求。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就向他的父母正式提出解决婚姻问题,并邀请他的长辈(舅舅)中有威望的长辈前去提亲。提亲成功后,双方家长便可请喇嘛打卦择定黄道吉日举行婚礼。
 
  婚礼这天,男女双方分别由一长辈(一般是舅舅)负责组成接亲和送亲队伍。接亲的队伍都要直接到达新娘家迎接。当他们到达新娘家后,便会与送亲人员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和酥油茶。在这种时候,送亲的队伍中的长辈会向接亲一方提出,当女儿嫁过去后必须当作自家人看待,决不允许虐待自己的儿女等要求。而接亲一方的长辈也会向对方承诺:你们家的人到了我们家之后,我们将如何如何好好的对待,要看成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等等。只有当接亲方作出承诺或按送亲一方的要求做出承诺,才准许将新娘接走。
 
  新人出门,喇嘛或道士要根据新郎新娘的属相和大门的朝向推算出新郎新娘正对面走出门还是侧着身子走出门。出门前父母要给儿女献上哈达,祝福他们的婚姻白头到老,幸福吉祥。送亲的人中还要选一个属相和新郎新娘相合的人走在前面,手举一幅唐卡神像,送亲队伍常常都是八九十人,甚至多的达一百七八十人。送亲队按喇嘛或道士测定的时辰出发,浩浩荡荡,一路唱着欢乐的山歌,开着吉祥的玩笑向对方走去,沿途有许多人家户要在自己门口摆上水捅,装满洁水,放上鲜花和挂上哈达,茶盘内放上青稞酒和杯子,以祝吉祥。送亲中的长辈就会在水桶上、茶盘上放一些钱。送亲队伍到了对方家门口时,早准备好的唢呐,莽筒一起吹得震天动地,煨桑香烟飘渺,冉冉上升,气氛十分浓重。另一方则早在门口摆上古老的铜器水桶,盛上鲜花。送亲的长辈在前面带头,用右手中指和十指,点于水桶中的水和花向天撒去,以求吉祥、平安。这时支客和长辈向送亲和接亲队伍敬上一杯美酒说一些应酬的客套话,引导他们到楼上就坐和用餐。
 
  到了晚上要举行婚礼,婚礼由舅舅或长辈主持。仪式上的上方挂着标志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八宝图和唐卡神象,神象前还点着九个酥油灯,以表九九长寿。这时由长辈们一一祝福献上祝辞,献上哈达,接着大家都献上哈达,献祝辞,祝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长辈祝福,有同辈开吉祥玩笑的,使仪式更加浓重。这是每个献哈达的人和祝词人展示自己口才的良好机会,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双双要面对神像跪在藏毡上认真听取祝福。
 
  仪式完后,大家要在坝子上点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锅庄舞,欢乐到天明。
 
  6.羌族婚俗
 
  羌族婚俗与嘉绒藏族基本相同,但在细节上有一些不同于当地嘉绒藏族的特点。一是嫁女时,娘家做一个长约1 2尺,宽约0 6尺、厚约0 2尺的长方形“锅圈子”馍馍代替女儿出嫁。结婚时用布将馍馍包好,然后请一个与女儿八字相投的女孩将馍馍背到婆家。途中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往后看。有的人家还要在馍馍中间夹一根骨头,表示该女子命中该有的一切和她将来的命运都全部带到了婆家。馍馍背到后,先在婆家神龛上放七天,然后由家人分吃。同时,男方家到在迎亲时,要拿一锭白银(民国年间用银元,解放后用人民币)放到女方家内房的壁柜里,表示该女子虽已出嫁,但她仍是父母的宝贵财富,也不会忘记娘家人。
 
  婚礼后的女子仍住娘家,一般要等到他(她)们都长大了,彩礼也交清了,婆家才能派人将儿媳叫回来,让她与儿子“圆房”。
 
  7.回族婚俗
 
  丹巴回族因人口少,长期与当地汉藏两族杂居,因而婚俗也打上了藏汉两族文化的特征,通婚范围也扩大到藏汉两族中。但同时也还保存着一些本民族文化中最根本的要素。如主张提倡亲上加亲;与回族通婚的其它民族的成员须改信奉伊斯兰教,并按伊斯兰教的习俗生活等等。
 
 
 
  林俊华,康定师专科研处长,教授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1 13:09,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