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我国主要是试验研究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到90年代初,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等才开始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城市信号控制系统技术。一些大城市逐渐开始建设交通监控系统,一些高速或高等级公路逐渐开始建设监控及电子收费系统等。随着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矛盾出现及日益加剧,国家开始重视并逐渐加大智能交通的研发力度。有关部委完成了“中国ITS体系框架”、“中国ITS标准体系框架研究”、“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等项目及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绵阳的智能交通也成为题中之义。但绵阳的智能交通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无法有效协同整合;有人才,但其掌握的技术也处于分隔独立状态。 【2、立足绵阳审视智能交通人才需求】 工业强市,推进“两化互动”,科学技术是先导,技术革命引领工业发展。立足绵阳市情,全面审视智能交通人才需求,单纯从物质准备这条线看,整合人才资源配置,加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利用绵阳作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优势,以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契机,大力发展物联网,在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同时,建设中国科技城“智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绵阳与全国发展脉络的经历是一致的。 1、绵阳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简介 绵阳市交通运输基础产业,是服务性行业,点多、线长、面广、移动性强,与个人和组织联系密切。在现实的交通运输过程中,人与汽车,汽车与道路,道路与运输,运输与管理,管理与信息,信息与非线性数学,这些大量的的原始数据流,需要懂并行运算和非线性数学的计算机及数学的专家来建模。因此,智能交通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加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不是单纯的只是安装几台联网电脑,实施的简单监控管理;它是多元化、全方位、全天候、自适应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是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实施三网融合迭加物联网,实现道路运输智能化管理的重大课题;是信息工程技术、云计算、非线性代数等科学理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这场战略中,如何取得战略至高点,如何驾驭战局,如何引领未来走向,这虽不及神九飞天、蛟龙探海,但也犹如在琴弦上弹奏美妙弦乐的舞动,成败与否,孰能担当? 一个城市如果有大型计算功能的计算机,有懂熟练操作云计算、分析处理车流量拥堵方法的人才,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能及时在互动的汽车导航系统作出无线传输咨询引导,那么政府部门实施交通管理的功能与效率将会倍增。因为交通的本质就是人、车、路等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智能交通作为复杂开放、随机可控的大系统,对交通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内部要素之间的整合协同,而且受地理环境、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 2、“AI+交通”中的不确定因素 经济快速发展,使交通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各内部要素的规模日益扩大,内部要素之间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处理协调好这些关系,关键还是在于人才的健康、高效运行。随着技术更新换代,物联网、云计算和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战略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呈现出加速度不足的情况。针对当下最为热门的智能交通和云计算,更是人才紧缺的重点领域。 据了解,绵阳本地大学,应届毕业生由于经验不足,很难快速接手项目,需要接受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培训,才可以上手。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大多以传统的软件开发为培训内容,培训老师由于很难快速接触到最新技术,所以培训内容更新升级滞后,也就无法及时满足绵阳智能交通企业的需求。 3、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 国外的实践证明,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能有效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可使交通堵塞减少60%,使短途运输效率提高近70%,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两至三倍。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但使用它们的也需提高素质,这也需要经常培训。 例如,绵阳市在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方面,会加快推进感知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由车辆电子信息卡、手机卡、银行卡和绵阳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网构成的“三卡一网互联互动平台”,构建感知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准确、实时的服务信息。 例如,加快推进车辆停放诱导系统建设,充分运用智能探测技术和网络技术,规划建设停车场数据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对各停车场位置、车位数、停放状态等信息进行实时发布,引导驾驶人员便捷停车,减少道路“巡泊”交通量等。 【3、统筹兼顾智能交通人才协调配合开发】 目前智能交通人才开发利用,协调配合统筹兼顾,绵阳市委和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绵阳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像及时雨,为绵阳城市智能交通化增添了动力。 绵阳城市公共交通,关系广大群众安全便捷的出行需求,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绵阳近年来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理念,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绵阳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的高端业务比例,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努力已经明显提高。但目前绵阳智能交通、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告急,也是不争的事实。 1、绵阳智能交通企业招聘需求 面对绵阳智能交通企业需求招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绵阳本地大学应开始实行“在校生定制百人计划”,即从绵阳本地各高校及培训机构,选取对口专业整班定制在校学生。绵阳智能交通企业与学校一起,确定在校生毕业前的培训计划,使定制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绵阳智能交通企业对应岗位。 (1)这种学生定制策略,一方面减少了在校生的就业压力,保证在校期间专注于学习,有方向、有目的、有重点的学好知识技能,顺利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能缓解绵阳智能交通企业招聘压力,有目的定向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应届生,减少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使企业能力得到快速有效地补充。与此同时,对于高校和培训机构,能够使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有效与市场对接,更直接的利用企业的优秀培训资源,减轻学生就业安置的压力,这种人才定制策略形成了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良好局面。 (2)应配合公安、交警等安全部门的人才和设备,最大限度挖潜,如智能交通应该而且能够有效预防恐怖袭击,加强基础设施和出行者安全,并可用于评价灾难程度与加快交通恢复,实现快速疏散和隔离,重点集中在安全防御、用户服务、系统性能和交通安全管理方面。这也是从比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智能交通(ITS)发展的特点,为我所用。 (3)绵阳智能交通企业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不能闭门造车,应有前瞻性。在美国,智能交通的研发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模式,通过体系结构研究引出各子系统功能,然后逐步研发实施。日本采取官、民、学协调体制,民间起步,政府协调,拨款资助。欧盟为官方和民间并行。绵阳智能交通也可采取官、民、学相互合作协调体制,加大对智能交通企业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可采取政府为主、企业参与方式。大部分资金一般通过传统方式,如公路信用基金等,由政府提供,并注重调动民营企业发挥应有作用,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