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88|回复: 3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曾广溯 发表于: 2007-12-7 17:46:3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曾氏溯源

 [复制链接]
曾氏溯源
曾氏歷史的輝煌
我曾氏出自公孫之子,軒轅皇帝之裔也。源出夏禹,衍於東魯。祖派有以巫公、點公為開派者。但曾氏以參公開派則是“遵王之制也”因此,曾氏譜源可以用“始於軒轅,曲烈建國,巫公定姓,曾參開派”四句話來概括。二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先祖名人輩出,為華夏文明做出的貢獻無不彪炳史冊。
春秋末,曾蒧(點)、曾參父子同為孔子高足。曾蒧有堯舜氣象。曾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並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頗有建樹,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以孝著稱,奉行忠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被后世尊封為〈萊蕪侯〉、〈宗聖公〉。曾氏輝煌歷史就此開始續寫,足以讓我們后人為之自豪。(下面以曾参为开派记叙)
西漢的曾煒,官至尚書令,其子曾樂有功加封都鄉侯。十五派曾據有功加封關內侯,因恥事王莽,擕族南遷江西盧陵吉陽鄉,形成我南方曾氏之發祥地。三十三派曾丞,官至唐司空兼尚書令,生子珪、舊、略分衍吉陽、臨江、臨川三大房。
珪公五子曾隱進士及第,裔衍福建泉州,史稱龍山派。其子延世公八傳裔孫曾會科舉中榜眼,累官至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贈楚國公;會公次子曾公亮則是靠自己的努力做到宰相高位,並潛心研究軍備,著有〈武經縂要〉曾公亮告老在西府休養,他兒子曾孝寬則在東府做右丞相參政,父子同朝為相,傳為佳話;南宋時,泉州又有曾懷和曾從龍狀元先后拜相,真可謂“一門四相,曾半朝”
而南豐略公之后曾鞏,則文筆稱雄於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鞏公兄弟六人除長兄未致仕外,其餘皆進士及第,尤曾布、曾肇最爲顯赫,布公歷任戶部尚書同知樞密事;肇公則歷任吏部侍郎,遷翰林院學士兼侍讀,歷經三朝,更十一州,立朝端嚴有大臣之體,享譽滿朝。
最爲受近代推崇的當屬清朝之文正(國藩)公,歷任兵部、吏部、禮部尚書、兩任兩江總督等官職,因有功於當朝,封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名聲赫赫;更可貴的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勤政清廉,正派嚴謹而名重后世。其子紀澤(惠敏)公得其真傳,出使英法駐俄公使,不卑不亢,恪盡職守,殫精積慮保全國土,是清朝唯一沒吃過敗仗的外交家。近現代在各領域不乏有傑出的曾氏專家學者和將領元勳不勝枚舉,所有這些都説明曾氏后裔為國家、為民族立下了豐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我炎黃子孫的皎皎者矣!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曾广溯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曾广溯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曾广溯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曾广溯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曾广溯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曾广溯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七十七:辆、挂和串 雅士名厨黄敬临
2# 四姑娘山
 楼主|曾广溯 发表于: 2007-12-7 17:47:1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曾氏的遷徙歷史
曾氏外遷約在秦代以后,參公嫡孫曾西的三子錫公,其長子曾芬“官茶州遂於其地而家”(茶州在今湖南茶陵轄地);十派曾扶衍廣東、曾泰衍襄陽、曾游衍豫章;十一派曾艾衍袁州;十三派曾頊衍扶風(今陝西興平),其長子曾玉衍冀州(今河北冀縣),次子曾淐衍青州(今山東臨淄);至西漢末,十五派曾據有功加封關內侯,因恥事王莽,擕族南遷江西盧陵吉陽鄉(今江西吉水境),后又遷千鶯鄉,形成南方以盧陵為中心的我曾氏第二發祥地。
三十三派曾丞,官至唐司空兼尚書令,子珪、舊、略分衍吉陽、臨江、臨川三大房。三十四派曾珪,配蕭氏,子五:寬、綽、豐、暉、隱。寬、綽衍吉陽,豐衍袁州,暉衍廣州。隱由江西遷徙河南固始。唐僖宗光啟間,曾隱子延世,為光州刺史,父子避黃巢亂奉旨率族人隨縣佐王潮、王審由光州固始入閩,由此曾氏亦繁衍於泉、漳、福、興之間,延世八世孫榜眼曾會,而曾公亮即為延世公九傳裔孫。
三十四派珪公長子寬公三傳曾慶,唐禦史大夫,“立朝鯁直,遠近憚之”。子二:曾偉、曾駢。長子偉生輝,三十九派曾輝,官鎮南節度使、上柱國散騎常侍,分東西南北四宅於四子:四十派:長子東宅主崇鼎、次子南宅主崇鄴、三子西宅主崇德、四子北宅主崇楨。崇德公十五傳子集公長子芝公衍湖南寧鄉麻田,即為南宗。再十一傳衍詠公,清代前請翰林院五經博士,主修湖南、長沙祖廟,修葺闔族譜碟;國藩公是崇德公四子從修公二十九傳裔孫,我瀘州開基祖──子集公五子芬公,則是崇德公長子澄修公十五傳裔孫,於明朝前期由江西徙河南又徙麻城入四川瀘州。
三十七派慶公次子駢二十二傳曾質粹,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奉旨歸山東嘉祥縣襲翰博(翰林院五經博士),承接宗聖參公祭祀,即為東宗。
三十四派舊公,唐聖曆中(699年),遷居江西永豐縣雲蓋鄉望仙裏。曾舊五傳有裔孫蟠、蟾,共分衍兩房。長曾蟠過繼泳公為后,裔衍永豐。次曾蟾,遷贛南虔州,生五子,長子洪祥,裔衍廣東增城;次子洪立,裔衍贛東南豐;三子中立,裔衍寧都;四子中美,宋建隆間徙廣東南雄府保昌,裔衍保昌始興廣州、南州、新會等處;五子中彥,由贛州寧都縣遷徙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為曾氏入閩始祖。中彥有三子,長子曾美返遷江西新淦縣,次子曾良亦遷江西石城石壁下,三子曾俊世居汀州府寧化縣。曾俊五傳(宗聖四十五派)有江、淮、河、漢、海兄弟五人,先后從橄欖樹村遷上杭縣茶地陳坑、蘭溪磜頭、廬豐扶陽、中都長嶺下、紫金山曾坑等村開基,均尊其父恩一為曾氏入杭一世祖。
略公后裔,徙江西臨川(今撫州),傳至三十八派孫洪立,官南豐縣令,即為南豐始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即為其后裔。略公后裔五十三派佑孫公(字志誠)由江西南豐遷徙福建汀州,南宋后避元兵擾又徙廣東長樂(今五華0,志誠公即為廣東長樂始祖,其后裔衍粵各地及四川、香港等地。
曾氏遷徙四川,始自魏晉時期宗聖公二十三傳裔孫曾曜。但曾氏大規模入川有兩次:一是元末明初,再就是明末清初,而以明末清初最多。明初是個大移民時期,洪武時期移民是因爲元末明初戰亂四川人口大減的補充,包括軍籍移民、奉旨移民、軍官解組入籍和避禍避難移民,其移民多稱自湖廣麻城孝感鄉而來(實為過境,多非原居麻城),我祖芬公即是元末明初“避紅兵之亂”而來;清初四川因爲長期戰亂,更是人口銳減,田園荒蕪,大量的移民來自閩、贛、粵等省,其原因也多是因戰亂后奉詔入川,其間奉詔者多享有優惠政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曾广溯 发表于: 2007-12-7 20:16:15|只看该作者

㈢ 曾氏历代修谱简叙


㈢ 曾氏历代修谱简叙
  武城曾氏修族谱始于西汉。西汉曾伟及东汉曾谭曾两次修辑曾氏族谱,为南朝梁时谱学家王僧孺所推重。
  唐宋以后,曾氏后人多次编修族谱。唐贞观四年(630年)八月,中书舍人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同为唐初曾氏族谱作序,称曾氏“入我大唐,本支益茂”。曾子二十九代孙曾兴、三十二代孙曾谊作《唐谱》,三十九代孙曾辉、曾耀作《吴谱》(这里的“吴” 是指五代十国时杨溥所立之国),四十四代孙曾匪等作《宋谱》。五十一代孙曾晞颜、五十二代孙曾巽申作《元谱》。文天祥在《曾氏旧谱》序中提到“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阀阅,故以谱牒为重”。
  明初,曾子五十五代孙状元曾棨、解元曾鼎在前人修谱基础上续修新谱,汇编总谱,各支庶后裔亦各自为谱。曾棨、曾鼎等人遍访诸族散居四方者,条分缕析,相与参订,至永乐甲辰年(1424年)元月告成,曾棨为之作《武城世袭曾氏续修重谱叙》,此为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谱活动。明末,曾子六十一代孙曾洁盘协同六十三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宏毅又一次大修族谱。他们竭十余年心力,汇编总谱告成。其间,曾洁盘迹遍海内,汇各房系支谱与大宗谱,互相校对,补缺正讹,存真杜冒。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宏毅并将修谱原委冠于总谱篇首以为叙。
  至清代,各地曾姓谱牒混乱,多有伪冒之嫌。清世宗赐给《省身念祖》四字图章,曾氏族谱总局(设于湖南宁乡县痲田,南宗宗子房所居地)遂在每页族谱上加盖此章,以存真杜冒。并规定“南宗设局,东宗查核,以杜混冒,呈公府核印后由东宗盖钤印”。曾氏后裔分东宗、南宗始自明嘉靖年间,曾质粹奉旨东归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祀曾子之后,曾质粹后裔被称为《东宗房》,其他为,南宗房》。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一月,《曾氏大成宗谱》由曾子六十八代孙曾养修辑完成,并为之作序。嘉庆至道光年间,东、南两宗大修总谱,正名为《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系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谱活动。南宗曾衍咏倡修通谱局,其间数十年,天下曾姓要求联修族谱者络绎不绝。嘉庆七年(1802年),广西岭溪曾氏族谱由曾衍相等人编修告成。清道光六年(1826年),曾衍咏等辑修的南宗谱告成。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东宗派人去南宗修谱总局(设湖南宁乡),并与南宗汇核各房支系,厘其舛谬。其后,东、南两宗协同修谱,确保宗圣后裔一脉流传,“共膺千秋”。清顺治年间,清政府始赐给入谱曾氏后裔优免差徭的特权。优免差徭促进了曾氏修谱的积极性。曾国藩乞假返回故里时,发现分衍各处宗圣后裔未入总谱者甚多,遂向曾氏后裔发出《武城曾氏催修总谱文正公原启》,称曾氏“迄今迭沐皇仁,翰博有袭,差徭优免”,但曾氏后裔流衍于海内,须清查圣裔,“修总谱以归画一”。于是发启示以催修总谱,要求速缮草册,解总局案定汇总。东宗亦下文催促南宗修谱总局甄别混冒以防邀优免。此次通修,统一规式,规定由东宗审核加盖御赐《省身念祖》印记,谱首封面统一印刷大红龙图和奉旨《敕修宗圣族谱》、《武城曾氏重修》字样,以示重视。
  民国初,湖南宁乡曾氏南宗修谱总局局长曾传进又发出启示,号召南宗各房辑修族谱,由曾国藩、曾国荃后裔曾重伯、曾霖森及各族士绅呈请东宗颁给《民国钤记》。经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仍照旧章办理,要求族谱未合者争先,已修者再续。1935年,湖南宁乡曾纪锐编修成《武城曾氏重修族谱》。鲁南滕、峄、费等地曾姓后裔亦协定修谱,由滕县崇村曾姓发起,组织编修《滕房曾氏续修族谱》,参加编修者共十八人,设主修、编修、校阅、监修等职。主修为曾昭海,编修为曾纪文、曾纪斌。1936年夏续修族谱完成。该谱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例,除曾纪文为之序外,还收有不同时期修谱序文七篇,另收纶音、奏牍、案牍、族源、宗子世系等共四册,详细介绍了当地曾氏后裔衍徙情况。
4# 金佛山
 楼主|曾广溯 发表于: 2007-12-7 20:20:00|只看该作者

补充《曾氏溯源》


曾姓来源
  曾氏起自夏后姒姓禹之后六世孙少康之子名曲烈,出封于鄫,曲烈之后见履癸无道,隐居莒以鄫为氏。其后汤放桀,武王伐纣,至春秋鲁襄公时,鄫氏子名巫以莒将灭,去莒来鲁。鲁襄公五年,鄫巫取莒公子为后,《春秋》书曰:“莒人灭鄫,遂仕于鲁”。鲁襄公六年,鄫始去邑为曾。
  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生参,鄫之为曾,自点而始,自此,住东鲁嘉祥南武城,因而考其所自出尔。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各国诸侯称王,天下将乱。周灵王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岁十一月,生孔子,天将孔子为木铎,使之设教四方,周流列国,后修鲁史,以示诸褒贬,号曰:《春秋》。
  鲁昭公七年,曾点从学于孔子,昭公十五年,曾参亦从学于孔子,二“子”天资明敏,孔子叹曰:“吾门弟子,点有春风沂水之趣,曾参有慎独诚身之学,可谓大贤矣”。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寿七十三岁,继传孔道者曾参也昔孔子设教之时受教弟子三千。颜回第一,不幸早卒。赖曾参传孔子之学,传于思孟,流传后世子孙。

武城曾氏谱源
  轩辕-昌意-颛顼-鲧-禹-启-仲康-相-少康-(次子)曲烈(始封鄫)—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曲烈至此天命归汤基仍承爵)—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渿—杞—焳熹—埙和—成锐—一倩(左面三点水旁)—椿—烱—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宏仁一松—炲—墅—镇玉—浥—祥槫—炷—方瑆—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襄公六年甲午七月鄫为莒灭世子巫遂奔鲁去鄫之邑为曾)—夭—阜(叔孙宰臣)蒧(即点,字子皙。为孔门高第,有尧舜气象,生于景王己未年九月十四日葬南成山干隆廿年重修设祀。配上官氏葬仝夫山生子一名)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2 14:57,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