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磁体中处于外围的超导磁体口径大、磁场强,因此其机械应力问题(正比于磁体口径、场强及电流密度的乘积)比小口径超导磁体更为突出,采用超导股线密绕方式难以解决。此外,外超导磁体与内插水冷磁体之间存在强磁耦合,并且需要考虑内插水冷磁体正常励/退磁过程导致的额外交流损耗,以及内水冷磁体发生事故和掉电时产生的交流损耗、电压、故障力等,因此,混合磁体的外超导磁体通常采用管内电缆导体技术制作。管内电缆导体是将多股超导股线通过多级扭绞的方式制成电缆,然后将电缆穿入不锈钢管再压制成特定形状的导体。其导体技术解决了常规超导导体通电情况下交流损耗高、载流能力小和机械强度低等问题,是大型超导磁体的首选方案。 (2)稳态强磁场磁体技术展望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研制涉及四项关键技术,即:高功率强磁场水冷磁体的设计与研制;高稳定度直流大功率电源的设计与研制;大口径超导磁体的设计与研制;针对特定科学目标的用户实验系统。 由于强磁场在物理、材料、化学、生物学以及测量新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强磁场极端条件被国际上称之21世纪科学、工程和技术的交叉联合体,又被称之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随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及中国各行业对稳态磁场需求的提升,人们对于磁体的要求在向更高磁场、更大口径、更好的均匀度与更高稳定度的方向发展。由于高场水冷磁体运行时能耗太大,同时,近年来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得到提升,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将是未来稳态强磁场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研发出既有高临界参数又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的新型高温超导线材,或通过新型加工制备技术提高现有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是推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发展的关键。 在磁体设计方面,由于超导材料的载流特性、几何结构复杂及使用条件的特殊性,需要发展高级数值分析技术来确定和优化磁体结构。对于大口径高温超导磁体,研发出适合于高温超导线材的新型导体结构同样是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的重要课题。基于稳态强磁场在中国基础研究及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报导我国计划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项目,分为稳态强磁场和脉冲强磁场两个部分建设: 稳态强磁场部分──将建设20~40特斯拉稳态混合磁体、高功率水冷磁体和超导磁体等9台稳态磁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地点为安徽省合肥科学岛,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承建。脉冲强磁场部分──将建设50~80特斯拉短脉冲磁体、长脉冲磁体和长短合成脉冲磁体等11台脉冲磁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地点为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由华中科技大学承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东北大学协作建设。
【5、结束语】 2024年10月2日科学网个人博客专栏,东华大学顾伯洪教授发表的《又到了诺奖季节》一文中说:“无论对诺奖的褒贬如何,诺奖在所有科技奖项中的举世公认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要取得诺奖级的科技成果,天分和环境都缺一不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都有说法,但是,前者更易出现,而后者千年难得一遇”。 顾伯洪教授还说:“一项科技工作,假如不是马上有可以看得见的应用背景和需求导向,在资金支持上会有很大压力,能沉住气搞下去真是需要勇气。即使是马斯克搞SPACEX,没有雄厚财力,哪个敢搞?公众、社会和有关部门不要、不能也不必指望现代科技工作者像德国数学家魏尔施特拉斯那样,白天教书,拿着微薄的收入,晚上还要研究阿贝尔问题,最终成为现代分析学之父。在现代庞大的科技体系中,指望平地起珠峰,那不是小概率,而是零概率……现在我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从清朝落后,到现在慢慢扭转局面,一步步都是先人们的接续努力,但是现在基础还是相对薄弱,毕竟差距上百年之久,不是一岁一月可以突破的”。 针对顾伯洪教授的“差距上百年之久不是一岁一月可以突破”之说,天津中医药大学王庆浩教授的跟帖说:“我国以前经济更薄弱,但改革开放40多年就快速增长为世界第2强。我们的科研落后,并不能责怪基础薄弱,而是我们的措施方法出了问题。我国50年代到70年代基础比现在更薄弱,却涌现出汤飞凡的沙眼衣原体,陈中伟的断肢再植,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影响世界的重大原创成果。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加以改革,而不能把责任推到老祖宗”。 其实顾伯洪教授和王庆浩教授说的都有理,这使我们想到孔子和“柯猜”:“元宇宙”AI文生视频,虚拟空间对人的精力的吸引,带来我们在不自觉地疏远真实的世界。虚拟空间中的接触,永远无法完全等价于在现实空间中的面对面交流与感受。这种疏远带来的一个实质性问题,便是对真实世界的实在感知会随之减少。而一个人对真实世界的实在感知,是他理解能力赖以建立的基础。 我国稳态强磁场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不是AI文生视频,不是虚拟生成。但不是“科学岛”搞此工作的“官科”、“民科”,顾伯洪教授说的也是事实:“假如不是马上有可以看得见的应用背景和需求导向,在资金支持上会有很大压力,能沉住气搞下去,真是需要勇气”;即也有一点像“元宇宙”。 而王庆浩教授说得也对:“我们的科研落后,并不能责怪基础薄弱,而是我们的措施方法出了问题”──没有像孔子那样,没有钱、没有权了,仍不懈去追究、宣传人文科学。其次说“柯猜”:柯召、赵华明、魏时珍和张圣奘等一批关心未来百年之大变局的巴蜀的大学教授,攻坚“空心圆球不撕破和不跳跃粘贴,能把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的证明,精通数理化生前沿科学和多种外文,也不用外文去发表议论,而是像孔子一样默默无闻传授给学生,60多年后终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洪敬谱,我国稳态强磁场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科技日报,2024年9月22日; [2]张雨欣、王傥,探索未来,解码“元宇宙新体验”──仙海开辟科技旅游新“游道”,绵阳日报,2024年9月24日; [3]汪帆一,元宇宙多元一体柯猜芯片无声胜有声──读《刚火就开始收割,元宇宙就是这样招人烦的》,Academ Arena,January 25,2022; [4顾伯洪,又到了诺奖季节,科学网,2024年10月2日; [5李雯刁,量子电磁温度变量子AI三旋应用──现代基础科学在中国,Academ Arena,September25, 2024; [6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7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8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9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10王德奎、林艺彬、孙双喜,中医药多体自然叩问,独家出版社,2020年1月; [11王德奎,中国与世界秘史,金琅学术出版社,2019年11月; [12王德奎,中国层子模型六十年分析回顾,金琅学术出版社,2022年11月;Academ Arena,April 25,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