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96|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在“巴蜀文化及巴蜀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复制链接]
章玉均(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
  应该研究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现代社会正由工业化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位置日益重要。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文化有经济功能,经济中有文化含量。有的产业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的企业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如成都的浣花溪,在历史上可行船,尤其在春游时,人们会坐上游艇观赏沿岸景色,在今天,新建了浣花溪公园,亦可通过举办一些含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出,将这个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带动起来。
  目前,四川文化产业的相当滞后。除报刊、新闻、电视业较为活跃外,大部分产业的发展进程缓慢,这主要是存在着观念和体制方面的障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社会,是否有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目前有几种看法:1、传统文化“没搞头”;2、传统文化这个“下里巴人”比不过西方高雅的“阳春白雪”;3、传统文化中失去的东西已不可挽回;4、打着传统文化的招牌,行的却是走样的传统文化,久之,传统文化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市场。
  应该看到,全球化不排斥民族性文化、地域性文化。江泽民同志说,文化的民族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全球化的浪潮虽排斥经济主权,但不拒绝文化特色。文化应是多元的,在全球化过程中是互补互摄的。而且,文化在其变迁、替代过程中,无先进、落后之分,那只是多元文化相互理解、交流创新、与时共享的过程。要选取巴蜀文化的精品,在保持民族、地域文化优势的同时,吸收世界文化,做到“和而不同”,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主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如何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国有体制下,这种转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充分利用民营资金,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资源是一种优势,要整合资源,突显优势。一方面是物类资源,分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如,乌木,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就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注意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要开发、保护并举。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在发展巴蜀文化产业时,要有研究巴蜀文化、传统文化的专家积极参与,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产权,不能“过河拆桥”,对专家“召之即来,呼之即去”。
  在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时,不能只承其形而弃其神。如云南某旅游点,以一姑娘“献你一杯茶”表演来展现一种民俗,只不过具有导向意义,若欲真正理解这种“表演”的文化内涵,则必须身临其境。目前正规划的“巴蜀文化博览乐园”,得到了崇州市、乡政府的支持,有懂行的专家热心参与,还有资金提供,是极好主事。不过,除规划外,还应考虑市场对象、产业的长期性问题。
  (整理者:四川社科院哲学所研究生刘兴淑)

谭继和(四川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文化产业的兴起在20世纪初,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为一套新的理论产生于英、德法兰克弗学派。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提的较早,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概念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它的提出经历了三个过程。
  (1)1978~1985年,初期研究时期。主要是文化商品化,但没有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
  (2)1985~1992年,文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所谓的文化制造业是指文化产品,具体指广播、电视、新闻等文化娱乐消费,这就要求文化企业化。标志:广泛兴起广告公司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3)1992~今天,这一时期掀起文化产业化浪潮。主要指:民营企业的文化化、国有文化单位的企业化。这里文化产业不仅企业化而且集团化,宣传产业成为工业的一门类。在1978~1992年以来的发展基础上,近年来,文化产业正式作为各个地区、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
  四川的文化产业提出较早,但作为产业,这几年才兴起,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全国的其他各地也兴起了文化产业的浪潮,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文化产业;广州的“世界大观”等文化产业。与深圳、广州等全国各地的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四川产业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和发展道路。
  1995年以前,四川文化产业大多盲目引进西方文化,没有在本土文化上扎根。后经过这一经验教训,提出巴蜀文化如何在四川兴起并扎根的问题。因此,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值得人们去研究。文化产业的功能是多样性的,它应该发挥它的娱乐功能、享乐功能。文化产业的根本功能是娱乐性,教育是文化产业的第二性,应该寓教于乐。这就要求我们:
  (1)转变对文化产业的观念。转变对文化产业的观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预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后,文化应该出现新的结构、新的意识。
  (2)文化产业应是一种经济型、技术型文化,应统筹规划。四川文化产业正处于技术型文化转变中,要认识到文化产业是经济型、技术型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意识性的文化。
  从它的兴起至今,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功的喜悦,但其中也不乏经验和教训。有的人感到惘然,但更多的人是看好它的未来。四川产业文化将何去何从呢?
  四川文化产业有很多门类,基础性门类是指教育性的文化。将教育做为产业,是对还是错,这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教育产业化有很多好处,但也导致师资力量的下降。
  文化产业投入有四种:①资金投入②智力投入③互联网兴起的空间投入④文化战略投入。
  文化产业除教育外,还有知识型产业(动力)、高科技产业(中间)、媒体型产业(导向)、艺术型产业、休闲型产业、娱乐型产业等。因此,对文化产业要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文化产业是产业的高层次的发展,是精神生产的现代性的表现形态。巴蜀文化产业不只是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而且是精英文化的提高,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
  (整理者:四川社科院哲学所研究生蒋小云)

陈世松(四川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同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逐渐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对文化需求和消费也日益旺盛。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巴蜀文化产业”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对中华文化的保持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为产业,第一,它要有一定的规模;第二,它要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作为文化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组成部分,更应有广泛而健康的影响;第三,它要有相当的带动作用,毫无疑问,文化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
  在这个“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要求文化界、知识界和企业界人士充分合作,也就是说必须文化界和企业界“联姻”,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大。这样做,不仅对文化本身的发展有利,同时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来丰厚的物质与精神回报。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有许多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都被淡忘、削弱、边缘化,甚至濒临灭迹,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也正如物种多元化的消失,同样有着不可换回的严重后果。显然,文化作为本民族、本地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基于人们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消失,正如失去了土壤的植物,必然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惆怅与迷失。文化和企业的“联姻”可以有效的保护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并对文化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和企业的“联姻”,也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品位(在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等方面)。相比之下,针对现今社会上一些消极文化,只图当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必然会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
  在文化和企业联姻的过程中,我们以前做过很多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我认为,要做到前面所述的有益双赢的“联姻”,就要求文化界和企业界都有充分的认识。现在,我感觉文化界对此的认识要比企业界的充分,这也许是因为文化接触市场要比企业接触文化多的缘故,这也是社会客观条件和大环境决定的。下面,我就以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联姻”认识的不同步:
  成都市沙河整治工程正在进行,希望融入客家文化的内容,建设“客家文化园区”,文化界的同志积极响应,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意见,在前期地域考察,论证研究和具体方案上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但是在实施阶段,企业界却没有让文化界人士参与其中,拿着方案我行我素,结果“客家文化园区”的建设和原定方案相去甚远。文化界同志的劳动得不到承认,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被人随意删改,最后这一切不公正待遇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途径来解决。企业界这种不尊重文化,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严重挫伤了文化界人士的“联姻”积极性。
  再比如,龙泉区洛带镇规划发展旅游业,文化界为其一手策划、打造、包装“火龙节”项目。前期,地方政府甚至把此项目的办公室都设在了四川社会科学院,当这个项目策划成功后,他们就抛开文化界自行操作,结果在第二届他们照搬原样,把“火龙节”办成了一种乡间庙会,远离了文化界的精心策划。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延续性和长期性,只图当前利益而没有前瞻思想。
  另外还有成都的廊桥,据文化界考证,当年马可波罗曾经来到这里,于是以此作为其响亮的名片,扩大了影响。但事后文化界人士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这种现象现在是比较普遍的。
  这些都是不成功的例子,其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以此来说明现在我们企业界的朋友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文化界和企业界的认识是不同步的。但是文化事业必须向前发展,这种认识的不同步往往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有时甚至是破坏),给经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企业界的朋友会逐渐认识到文化、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认真的参与其中。我们前面谈到的“联姻”尝试出现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大家认真研究。企业界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之前,这种探索性的工作就义不容辞地落到了文化界人士的肩上。现在,为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们不得不又做一种新的尝试:为什么文化的产业化不可以由文化界自己来推动呢?
  大家都知道,客家文化作为四川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四川龙泉驿区集中体现,那里的客家资源十分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客家方言基本保持完好;二,客家历史源流和演变脉络十分清楚;三,客家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民俗事象保存完好。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龙泉驿区盛产水蜜桃,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都要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我们在思考,是否可以把客家文化产业和桃花节“联姻”,扩大其影响。我们初步拟定,第一步要创作一首歌,一个徽标,一本书。歌曲最能震撼人们心灵,使人与环境合二为一;徽标可以展示我们客家文化健康、进步的形象;书籍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详尽的了解客家文化,给人以知识的指导。这样,既有形式也有内容,既有自然景观也有地域文化,从品味、情趣上都给旅游以新的活力。
  (整理者:四川社科院哲学所研究预读生白亮)

卢泓杰(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馆长)
  近年来,在成都平原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地对乌木资源及其艺术进行发掘和创造,受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把乌木与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相媲美,称为“东方神木”、“四川一绝”。同时,乌木文化也引起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曾亲笔题词“天府瑰宝”。
  乌木在成都、在四川、在北京、在香港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拥有了具体的“人类与环境”共融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叫做森林文化。文化就是绿化,绿化即是文化。森林文化的功能渗入到古蜀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艺术领域,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主线”,为古蜀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生存和繁荣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古代巴蜀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犹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人杰地灵,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山海经》谓蜀中有“建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乃黄帝、众帝上天之梯。那么,远古时代那些上下天庭的“建木”又在哪里呢?这批凝重古朴的乌木赫然面世,说明《山海经》中所记属实。在成都乌木博物馆的乌木藏品中,仍留有上古人类使用石斧石凿等工具的砍凿痕迹,它与成都羊子山、方池街、三道堰等古文化遗址的发现互相印证,是研究长江文明起源、巴蜀古代文化的重要考古资料。
  由于乌木独有的材质,以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再加上能工巧匠、艺术家的创作,成为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成都艺术博物馆藏有乌木艺术品上千件,其中大型作品有的长达十多米,重达10余吨,小型精品有的仅数百克,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型,包括巴蜀文化、川西民俗,宗教文化、现代雕刻及天籁艺术等五大系列的艺术作品,其中有6件乌木艺术品在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及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和特别奖。
  乌木艺术品系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的艺术品,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古人言:“家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按目前市场的价格来估价,其市场的价值总额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即可提高四川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亦将扩大四川文化产业的创汇额度。总之,如何按照四川省委的“三个转变”的战略思想,把资源优势转变成资本优势,用乌木文化的发掘、乌木艺术的发展、乌木产品的创新、乌木市场的建立,促进我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良性反应将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整理者:四川社科院哲学所研究生文豪)
  (以上发言均未经本人审阅)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沧海一瞬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沧海一瞬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沧海一瞬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沧海一瞬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沧海一瞬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沧海一瞬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这样的女人才是精品中精品 2003-12-20日:萝卜寨民俗风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3:06, Processed in 5.85001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