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说中,以汉中至成都平原之间的某一段古道、栈道为金牛道本不为错,但若反过来把金牛道定性为某一段则不全面、不准确。此外,也还有其他一些地方有与“石牛便金”相关的历史传说。如《元丰九域志·新定九域志》中“旱山”(位于今陕西南郑县南)条引《十道志》云:“山傍有石牛,盖秦所造,以绐蜀者。”
http://www.phoer.net + s/ J5 T3 t$ Z4 P7 T) [+ I1 `. P5 V& w# s3 `+ w/ g0 U/ x6 H. J% w- { http://www.phoer.net
唐代金牛县的设置,金牛道的命名,使金牛道与褒斜道有了明确“分工”,其方位逐渐明晰。明清时南、北栈道的划分,使金牛道的方位完全“定格”,这就是自陕西勉县西南行至四川成都的全程。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6的表述是:“金牛道,今之南栈。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 j) Z) f- b" @: \ M) I% Y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7 q; }2 O1 w& ~7 A- E4 _3 ~金牛道路线的演变
http://www.phoer.net / s7 O, }' b. W9 I
http://www.phoer.net 7 e% {+ u S3 S1 C P顾祖禹关于金牛道的表述,只讲了自沔县至剑州,而不涉及中途行经地,这正是学问大家的严谨之处,因为金牛道的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是很大的。8 |- L5 @' [7 N, P5 J+ x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4 Q9 P( M! y" C2 @. X+ \1979、1989和1999年的三版《辞海》,198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99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工具书,都列有“石牛道”或“金牛道”词条,释文不尽相同,但关于金牛道的路线大体一致,这就是: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经宁强县,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广元趋剑门关至成都。按古地名来说,所经的主要地方有:西县、金牛驿、五丁关、宁羌州、七盘关、朝天驿、利州、葭萌、剑门关、涪城、雒县,大体即现在川陕公路的路线。《辞海》并收有金牛道称谓的来历即“石牛便金”的传说。按其释义,似乎今天的川陕公路就是古代金牛道的线路,张仪、司马错灭蜀时就是按此路线进军,事实并非如此。金牛道的主线有过两次大的变动,它在先秦至南北朝、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代路线是不同的,主要是金牛驿至葭萌段的变化。这里按其每条路线的代表时期,分为秦汉金牛道、唐宋金牛道、明清金牛道论述。2 z D+ G; A; v/ r: |$ ~$ Z3 _+ F' Q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h" ^/ C z7 a/ o. B& Z& J' m一、秦汉金牛道──经白水关之道。战国、秦、汉时,金牛道的路线殊难考究。张仪、司马错灭蜀,乃至尔后秦庶长甘茂伐陈壮、汉太中大夫张骞通南西夷、更始帝遣柱功侯李宝将兵攻蜀的具体路线,史籍未载。但史料表明,早期蜀道是经过白水关的。白水关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龙江右岸,白龙江古称白水,西汉于此筑城置县。《资治通鉴》卷40载,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割据四川的成家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取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这是开白水关路的早期记载。尔后,建武六年(30),刘秀诏隗嚣从天水伐蜀,嚣上言“白水险阻,剑阁败坏”以拖延。顺帝时,议郎李固经洛阳、汉中“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上述史实说明,自陇右、汉中入蜀均需经过白水关。《三国志》之《先主传》、《庞统传》载,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为自固,遣大将杨怀、高沛把守关头(即白水关),防御割据汉中的汉宁太守张鲁。而刘备随后设计杀掉了杨、高二人。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取汉中时很可能即越白水关而进军。进军时,“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别征破之……。”马鸣阁道的地望,史家有不同观点。清《昭化县志》记为“今三堆镇”,在今广元市西北、白龙江东岸。《中国历代战争史·刘备攻取汉中作战经过图》亦将马鸣阁定位于此,并在文字中叙述:“刘备本军攻马鸣阁(今四川省昭化县西北),另遣将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但马鸣阁旋仍为刘备所攻破,……遂进击阳平关及广石。”如果说进军路线还存在疑问,刘备自汉中还成都时则十分明确是经过白水关的。《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典略》载:刘备为汉中王后还治成都,“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蜀汉炎兴元年、魏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攻破关城”,而蜀将姜维则“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上述事例,说明白水关是东汉乃至以前自汉中入蜀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条道路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有理由确信,先秦、秦汉时金牛道(古称秦汉金牛道)均经白水关。秦汉金牛道的路线是:自汉中勉县(古沔阳县、西县)西南行,经宁强县大安镇(古金牛驿)、阳平关(古阳安关、关城),自燕子砭(古青乌镇、除口戍)西南渡嘉陵江,由广坪、金蝉寺抵白水关,沿白龙江到昭化(古葭萌),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上,越剑门关经武连驿抵梓潼,历绵阳(古涪城)、广汉(古雒城)至成都。此为金牛道最初的路线,亦即张仪、司马错攻蜀所行之道。唐武德时金牛县的治所也在此道必经的宁强县代家坝一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这条道路一直通行。东晋太宁时,成主李雄曾遣其将李王含等出白水;南北朝宋、氐汉中之战中,仇池王杨难当据守白水城,宋梁州刺史萧思话置戍于葭萌水(即白水),元嘉十九年(442)宋龙骧将军裴方明克平白水城,是此道得到利用的事例。唐宋以后,白水路并未全废。南宋时,蒙古入寇,史有宋“三关不守”之记载,“此‘三关’谓仙人、阳平、白水也。”直至明末时,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均有过白水关之经历。不过唐以后白水关道已非入蜀主干道,因为循嘉陵江之道已经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