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是,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稀薄气体。其实,在有相互作用的体系中,类似的现象早已被观察到。1938年前苏联的卡皮查发现了液态氦4在2.19K 以下的“超流”(即零阻尼)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有相互作用体系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941年朗道提出了超流现象的理论。1911年昂纳斯发现的超导(零电阻)也是一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不同的是两个电子(费米子)由于吸引作用组成“库柏对”,从费米子变成玻色子,而这种玻色子的凝聚形成超导现象。与稀薄气体不同,这些库柏对构成的玻色子很大,远超过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每个库柏对与很多其它的库柏对有交叉。这些特点导致了许多新的困难,直到1957年,即超导现象发现46年以后,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再经过15年,到1972年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得奖被推迟的重要原因,是BCS理论突破了量子力学的传统框架,允许体系的粒子数不守恒,引入了“对称破缺”的重要观念。 这一观念不易被人们接受,但对微观和宇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6年发现的高温超导现象,又对凝聚态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看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的凝聚态理论的范式,包括元激发的概念、朗道的费米液体理论等,都需要有重大的变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冷原子的研究,可能对阐明高温超导机制,探索凝聚态理论的新范式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激光束形成的驻波,可以构造人工的光晶格,把冷原子束缚于其中,位阱的深度可以调节,可以用来研究超导--绝缘体转变和其它复杂的物理过程,为在“清洁”的、人工可控条件下,研究凝聚态物理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玻色子可以研究超流到绝缘体的转变,而对费米子可以利用磁场调节原子间的有效相互作用,研究从BCS态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转换过程。从潜在的应用角度看,被束缚的原子或离子可作频率标准,可存储量子信息,用这样的凝聚原子团簇,可以实现“原子激光”,用的不是光,而是原子团簇。 4、激光技术新极限量子调控进展与展望之三 激光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从光纤通讯到激光手术刀,从激光武器到日常生活中大量应用的光盘。 未来的激光技术要向新的极限进军:超高频率、超高功率、超大能量密度、超短脉冲。首先是提高激光的频率,从可见光到紫外,再到X射线,各国正在加紧研制的“自由电子激光”,就是要建立比现有同步辐射光源强数十亿倍的X波段的相干光源。激光功率可以达到千兆兆(1015)瓦,相当于全世界的发电总功率,它所产生的电场强度,远超过原子内的电场强度,可以把分子、原子打成碎片。 利用激光形成的超大的能量密度,可以模拟早期宇宙的演化和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可以为可控核聚变过程“点火”。 激光脉冲的宽度,可以短到一个飞秒(10 ^-15秒),甚至几十个阿秒(10 ^-18秒)。用这样短的脉冲可以拍“分子电影”,甚至“原子电影”,直接观察分子和原子内部的电子过程,可以测量单个分子的动态瞬时结构,甚至控制化学反应的路径。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可用“摩尔定律”描述:每18个月,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体翻一番,这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力。过去,常有人“预言”,立足于硅工艺的大规模集成技术“快到头了”。事实上,硅工艺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这些“预言”。现在,这样的发展真的快走到尽头了: 一个是实际问题,散热不能解决,即使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师的想象力,也想不出新的“绝招”;一个是原理问题,晶体管的尺寸太小(几十个纳米),电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理论描述,基于经典理论的电子学已不再适用,必须用量子力学,探索全新的器件原理。 针对第一个困难,要寻找新的信息载体:除了电荷外,可以运用电子的自旋,开发自旋电子学,还可以利用各种分子和纳米结构。 更重要的是,除了半导体和通常的磁性材料外,还需要开发更广泛的其它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等,探索它们的新奇特性。 5、呈展现象量子调控进展与展望之四 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P.W. 安德逊 1972年曾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的基本观点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高一个层次的复杂系统会呈现新的规律,“不能依据少数‘粒子’(指这些子系统)的性质,作简单外推来解释由大量‘粒子’构成的复杂集聚体的行为。正好相反,在复杂性的每一个层次,会呈现全新的性质,而为理解这些新行为所需要作的研究,就其基础性而言,与其他研究相比毫不逊色”。 凝聚态就是这样的复杂系统,它的结构基元是原子核和电子,但它的运动基元,却是各种“准粒子”或“元激发”,这些“元激发”表现出许多奇异的性质。由于相互作用和电荷、自旋、轨道等自由度的相互制约和竞争,凝聚态会呈展出一系列新奇的量子现象: 如超导、铁磁、反铁磁、铁电、反铁电现象,电荷、自旋、轨道有序,整数和分数量子霍耳效应、庞磁阻、巨热电效应、巨磁光效应、庞电致电阻等。这些新奇量子体系的低能激发态,也会具有许多奇特的性质,例如,分数量子霍耳效应态的元激发,具有分数电荷,遵从分数统计。要能对复杂的凝聚态系统实现“量子调控”,就必须了解这些新奇量子态的本质、研究不同有序相的竞争和转变(量子相变)以及相应激发态的特性。 举两个例子,说明这类“呈展现象”和它们可能的应用。 第一个例子,是在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合物中,观察到所谓的“庞磁阻”效应,即磁有序相变附近,磁场中的电阻可差几十倍,这当然是一种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磁存储材料,但加磁场有一定的技术困难。 后来发现了一种更有趣的现象,在掺镤的材料中,相变温度以上,用一个很小的驱动电压,就可以使系统在高电阻和低电阻两个状态间可逆地变化,称为“庞电致电阻”效应,它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由于可用电脉冲激活,它的响应时间比磁存储元件快得多。它的另一个重要的优点,是与现有的硅工艺可以兼容。 第二个例子,是所谓的“拓扑量子计算”。前面已经提到分数量子霍耳效应和相应元激发的分数电荷,以及它们遵从的分数量子统计。 一般说来,这些元激发是“阿贝尔”型的,可以互相交换。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填充数为5/2 和12/5 时,元激发是“非阿贝尔”的,不可对易。同时可以证明,运用这种系统进行量子计算非常稳定可靠,因为有拓扑性质保证。微软公司已经在圣巴巴拉成立了一个“Q”团队,专门研究这种拓扑量子计算的原理和方案,并大力支持若干单位有关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实验研究。 6、量子信息量子调控进展与展望之五 量子理论和信息技术在20世纪创造了辉煌,导致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可以预期,这两者在21世纪的结合,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学科──量子信息科学,它可能导致一场更新、更深刻的革命。 经典的信息用二进制的0、1来存储,信息本身与存储介质完全无关。例如,一个二进制数 101代表5。量子信息存储在量子态中,同样3个量子比特可以存储8个状态。以此类推,300个量子比特可存储的状态是2的300次方,相当于整个宇宙中的原子数,这就奠定了运用量子计算机进行海量并行运算的基础。 早年爱因斯坦用“隐形传输”的徉谬,来质疑量子力学的正确: 按照量子力学,如果两个自旋处于“纠缠态”中,不管它们相距多远,对其中一个自旋进行“测量”,发现自旋向上,那另一个自旋就一定也是向上。按“常理”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当年爱因斯坦质疑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论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