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最终导致了麦克斯韦方程的发现。 8、1821年,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提出了黑体的概念。同年,法拉第在复现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提出了电流的环绕效应,进而发展出了电动机的原理。 9、1823年,安培完善了奥斯特的发现,并提出了安培定律。 10、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黑体”的概念,并将其引入热力学研究。 11、1864年,麦克斯韦创立了经典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12、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开创了有线(光速)通信时代。 13、1886年,赫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发现了光电效应。 14、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意外地发现了X射线。同年,马可尼和波波夫独立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标志着无线(光速)通信时代的来临。 1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同年,瑞典物理学家塞曼发现塞曼效应,即在磁场影响下光谱线的存在。 16、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森发现了电子。 1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光子的量子化,普朗克辐射定律来解释黑体的辐射发射,即方程式E=hν。因此,量子力学诞生了。 18、1902年,亨德里克·洛伦兹通过洛伦特以太理论解释了塞曼效应。 【2、弦膜圈量子引力发展的第一阶段】 1、1904年,法国科学家庞加莱提出庞加莱猜想,奠定了当代前沿科学弦膜圈量子引力的数学基础的形式体系。 即正猜想的收缩或扩散,涉及点、线、平面和球面;逆猜想的收缩或扩散,涉及圈线、管子和环面;外猜想的空心圆球内外表面及翻 转,涉及正、反膜面和点内、外时空。 2、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弦膜圈量子引力与四维时空的联系。他还解释了光电效应,将光视为粒子,因此提倡牛顿的微粒理论。 3、1909年,卢瑟福进行了α射线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及原子行星轨道模型,留下原子弦膜圈量子引力的悬念。 4、1911年,昂尼斯发现超导电流环现象,留下电子弦膜圈量子引力的悬念。 5、1913年,玻尔发展卢瑟福模型为电子能级的原子模型,并提出了原子半径量化的理论,留下量子弦膜圈量子引力的悬念。 6、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和爱因斯坦场方程,在理论上指出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存在类似粒子的动量。 7、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义相对论方程,完善了从狭义到广义的弦膜圈量子引力与四维时空的联系。德•西特找到爱因斯坦广义义相对论方程的一个特殊解,即宇宙高度对称,空空如也,并且是不停地快速膨胀的德•西特时空。 8、1919年,卡鲁扎以柱面条件和增添第五维,统一广义义相对论和电磁场方程,开启当代弦膜圈量子引力的先河。 9、1922年,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同年,奥托•斯特恩和瓦尔特•格拉赫进行了斯特恩--格拉赫实验,由此证明了自旋的量化。 10、1923年,德布罗意假设波粒二象性,假设德布罗意波长λ=h/mv。 11、1924年,泡利用电子的内部角动量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线的精细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