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19|回复: 1

[自然科学折耳根和马兜铃有毒性食用需谨慎

 [复制链接]
折耳根和马兜铃有毒性食用需谨慎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周浙昆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负责人 王庆浩教授
(摘自2025420--23日科学网)
摘要:作为药物和食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药物要考虑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因此一些药物比如抗癌药即使副作用很大,但考虑到其治疗作用也是要应用的。因此折耳根作为药物和作为食物完全是二码事。
关键词:折耳根、鱼腥草、马兜铃、有毒性,谨慎食用
0、引言
折耳根,学名鱼腥草,四川盐亭农村叫“猪鼻孔”。《本草纲目》记载,折耳根可食用药用,其叶腥气,故称鱼腥草;它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折耳根、蕺菜、猪鼻孔、臭茶、臭灵丹等等。主要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鱼腥草的生长。
周浙昆教授,1956年生,云南昆明人。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师从吴征镒院士,1990年获科学院与英国皇家植物园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曾在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4年,包括英国皇家植物园、美国康乃尔大学、荷兰莱登大学和日本千叶大学。
1折耳根和马兜铃是温柔的毒物
2025420日科学网个人博客专栏,周浙昆教授发表的文章《温柔的毒物(2──马兜铃和鱼腥草》中说:“鱼腥草在西南地区被叫作折耳根,是西南地方非常流行的蔬菜和调味品,叶和根都能食用,或单独凉拌,或与腊肉烹炒,在贵州甚至被做成冰激凌”。
“折耳根的腥味,是很多人的口中的香味,对于我而言折耳根味道就是臭虫压碎散发出来的怪味,别人眼中的美味我是无福消受。
“记得在墨脱考察的时候,蔬菜奇缺,而折耳根却到处都是,伸手可摘。有一天晚上我们唯一的一道菜就是折耳根拌豆瓣酱,那天晚上我是下了决心要学会吃折耳根的,可是折耳根一到口中,感觉像是一口咬碎了一堆的臭虫,怪味刺鼻,难以下咽,只有放弃。
“折耳根是西南人民的最爱,2023年贵州折耳根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西南地区人们普遍喜食折耳根,网友们将西南三省,戏称为折耳根文化圈,在西南不会吃折耳根,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西南人。折耳根(鱼腥草)也是一味常见的中草药,被称为广谱抗菌的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中医认为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病症。“非典”期间,鱼腥草是卫健委推荐的8 种抗 SARS 中药之一,认为鱼腥草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等。
“鱼腥草被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高饲料转化率,提升家禽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家禽生长发育,改善机体健康。我在日本游学时,曾听说日本人用折耳根做茶叶。有一阵子坊间传出鱼腥草含有一级致癌物质──马兜铃酸,不能食用。用鱼腥草(折耳根)做的针剂也被暂停使用。这深受西南人民的则耳根,还能不能食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折耳根的确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进入人体后,经过体内的代谢过程,部分会发生代谢,转化形成马兜铃内酰胺类生物碱。
“马兜铃内酰胺是一大类化合物的统称,除了是马 酸在肝中的代谢产物外,又作为一种独立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外细胞实验已经证明,马兜铃内酰胺中的AL-I具有肾细胞毒性,可造成 DNA 突变,肾间质纤维化等危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沪指强势翻红 高股息资产纷纷上涨 折耳根和马兜铃有毒性食用需谨慎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6 天前|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从周浙昆教授到王庆浩教授
2025423日科学网个人博客专栏,天津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负责人王庆浩教授发表的文章《鱼腥草有毒性,食用需谨慎》中说:
“鱼腥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因其独特的‘鱼腥’气味而得名,在民间常被用作野菜食用。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鱼腥草中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成分,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王庆浩教授说:根据高彬等(2021)和武营雪等(2023)的研究,鱼腥草中含有多种可能具有毒性的化合物。
“参考文献”是:高彬,、黎贵凤,、孙侨生和武营雪、康帅、李妍等科学家,用多项细胞实验,证实的鱼腥草提取物,对肝、肾细胞的潜在危害;例如肝脏毒性:高彬等研究发现,鱼腥草二氯甲烷部位在100 mg/L浓度下就能使人胚胎肝细胞存活率降至66.3%,随着浓度增加,毒性效应更加明显。肾脏毒性:武营雪等的研究显示,鱼腥草提取物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等多种肾细胞具有毒性作用。除了上述研究外,近年来多项实验也表明鱼腥草可能具有肝肾毒性: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BⅡ在体外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有关。
长期高剂量喂食鱼腥草水提取物的大鼠出现轻度肝损伤,血清ALTAST水平升高,提示潜在肝毒性。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对折耳根(鱼腥草)的食用提出以下建议:控制摄入量:避免长期大量食用鱼腥草,尤其是未经处理的鲜品。特殊人群慎食: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应谨慎食用。加工方式影响:传统的水焯、浸泡等处理方式是否能有效降低毒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王庆浩教授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毒性不仅仅指的是致癌,肝肾毒性也是毒性。实际上,很多药物并不致癌,但却具有肝肾损害的毒性。鱼腥草可能不致癌,但可能具有肝肾毒性,因此食用需要特别谨慎!鱼腥草作为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其潜在毒性长期被忽视。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其含有的内酰胺类等毒性成分对肝、肾细胞的危害。
建议公众在食用鱼腥草时保持适度,特别是长期食用者更应注意潜在风险。同时,期待更多深入研究来明确鱼腥草的安全食用剂量和方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药物和食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药物要考虑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因此一些药物比如抗癌药即使副作用很大,但考虑到其治疗作用也是要应用的。因此鱼腥草作为药物和作为食物完全是二码事。
3周浙昆教授与王庆浩教授的交流
2025420--23日科学网周浙昆教授和王庆浩教授的文章后,跟帖表明他们之间有交流。例如:周浙昆回复王庆浩 :“王老师的博文,对于鱼腥草(折耳根)食用的安全性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前一篇博文的结论不够严谨,有点偏颇。我也正在查阅资料,准备再写一篇博文来说明折耳根毒性的问题。谢谢您的提醒”。
王庆浩回复周浙昆:“周老师不客气,您根据参考文献的结论认为,鱼腥草低极性段萃取物含有毒性物质,得出食用则耳根没有危害,但引用不全面。对不同观点,最好都引用,如鱼腥草中内酰胺生物碱,具有一定肝、肾细胞毒性”。
4、结束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20世纪50年代巴尔干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一群肾病患者,到1991年才因比利时的病例, 意外揭开了困扰巴尔干地区半个世纪的医学谜题,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肾衰竭和马兜铃酸有关: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农村有利用自己种植的小麦烘烤面包的习惯;欧洲马兜铃常常混生于麦田中,马兜铃的种子随着小麦混入面粉中,让面粉中含了有毒成分,引起了中毒。对患者样品的检测,也发现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原因真相大白。
参考文献
[1]高彬,、黎贵凤,、孙侨生等,鱼腥草肝细胞毒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04)
[1]武营雪、康帅、李妍等,肝肾细胞毒性导引下鱼腥草中内酰胺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中国现代中药, 2023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2:17, Processed in 0.686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