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周浙昆教授到王庆浩教授】 2025年4月23日科学网个人博客专栏,天津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负责人王庆浩教授发表的文章《鱼腥草有毒性,食用需谨慎》中说: “鱼腥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因其独特的‘鱼腥’气味而得名,在民间常被用作野菜食用。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鱼腥草中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成分,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王庆浩教授说:根据高彬等(2021)和武营雪等(2023)的研究,鱼腥草中含有多种可能具有毒性的化合物。 该“参考文献”是:高彬,、黎贵凤,、孙侨生和武营雪、康帅、李妍等科学家,用多项细胞实验,证实的鱼腥草提取物,对肝、肾细胞的潜在危害;例如肝脏毒性:高彬等研究发现,鱼腥草二氯甲烷部位在100 mg/L浓度下就能使人胚胎肝细胞存活率降至66.3%,随着浓度增加,毒性效应更加明显。肾脏毒性:武营雪等的研究显示,鱼腥草提取物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等多种肾细胞具有毒性作用。除了上述研究外,近年来多项实验也表明鱼腥草可能具有肝肾毒性: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BⅡ在体外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有关。 长期高剂量喂食鱼腥草水提取物的大鼠出现轻度肝损伤,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提示潜在肝毒性。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对折耳根(鱼腥草)的食用提出以下建议:控制摄入量:避免长期大量食用鱼腥草,尤其是未经处理的鲜品。特殊人群慎食: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应谨慎食用。加工方式影响:传统的水焯、浸泡等处理方式是否能有效降低毒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王庆浩教授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毒性不仅仅指的是致癌,肝肾毒性也是毒性。实际上,很多药物并不致癌,但却具有肝肾损害的毒性。鱼腥草可能不致癌,但可能具有肝肾毒性,因此食用需要特别谨慎!鱼腥草作为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其潜在毒性长期被忽视。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其含有的内酰胺类等毒性成分对肝、肾细胞的危害。 建议公众在食用鱼腥草时保持适度,特别是长期食用者更应注意潜在风险。同时,期待更多深入研究来明确鱼腥草的安全食用剂量和方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药物和食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药物要考虑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因此一些药物比如抗癌药即使副作用很大,但考虑到其治疗作用也是要应用的。因此鱼腥草作为药物和作为食物完全是二码事。 【3、周浙昆教授与王庆浩教授的交流】 2025年4月20--23日科学网周浙昆教授和王庆浩教授的文章后,跟帖表明他们之间有交流。例如:周浙昆回复王庆浩 :“王老师的博文,对于鱼腥草(折耳根)食用的安全性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前一篇博文的结论不够严谨,有点偏颇。我也正在查阅资料,准备再写一篇博文来说明折耳根毒性的问题。谢谢您的提醒”。 王庆浩回复周浙昆:“周老师不客气,您根据参考文献的结论认为,鱼腥草低极性段萃取物含有毒性物质,得出食用则耳根没有危害,但引用不全面。对不同观点,最好都引用,如鱼腥草中内酰胺生物碱,具有一定肝、肾细胞毒性”。 【4、结束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20世纪50年代巴尔干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一群肾病患者,到1991年才因比利时的病例, 意外揭开了困扰巴尔干地区半个世纪的医学谜题,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肾衰竭和马兜铃酸有关: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农村有利用自己种植的小麦烘烤面包的习惯;欧洲马兜铃常常混生于麦田中,马兜铃的种子随着小麦混入面粉中,让面粉中含了有毒成分,引起了中毒。对患者样品的检测,也发现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原因真相大白。 参考文献 [1]高彬,、黎贵凤,、孙侨生等,鱼腥草肝细胞毒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04)。 [1]武营雪、康帅、李妍等,肝肾细胞毒性导引下鱼腥草中内酰胺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中国现代中药,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