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779|回复: 12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作家15岁上北大25岁卧轨自杀 30年后弟弟说出海子死因

 [复制链接]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葬心贝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葬心贝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葬心贝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葬心贝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葬心贝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葬心贝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巴蜀鬼才旧话重提 炮轰王立群 [转帖]央行首次表态建议民间借贷合法化
12#
 一眼 发表于: 2018-4-13 00:12:4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15岁上北大25岁卧轨自杀 30年后弟弟说出海子死因

源自:楚天都市报
原文标题:15岁考入北大,19岁成大学老师,25岁卧轨自杀……30年后弟弟说出了海子的死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天才诗人海子
  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流传至今,仍广受欢迎。
  每年春暖花开的日子
  中国的诗歌圈、大学校园
  都会有很多海子的纪念活动
  尤其是他的母校北大。
  1989年3月26日
  是海子的忌日
  他离世时只有25岁。
  而今时间过去了快30年
  海子的诗歌和故事仍在流传
  但一直有个未解之谜:
  海子为何自杀?
  30年来,众说纷纭……
  4月10日,海子的胞弟查曙明
  来到武汉参加皖鄂文学交流活动。
  这位曾经与海子睡一个床铺的亲兄弟
  回忆海子生前的一幕幕
  仿佛就在昨天。
  “海子生前,我一直与他通信。但我们通信的内容,离不开封闭的农村生活,离不开尘世的喧嚣。作为家人,作为亲人,我们无法走进他所追求的那种精神境界,也很少与他谈诗。”
  查曙明后来遍访哥哥
  生前友人、同学、同事
  才渐渐还原了海子的内心走向
  推测出造成这一永远遗憾的原因。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青年。
  父母都是农民,改革开放后,家里经营着一家豆腐作坊。
  1979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还是个娃娃、年仅15岁的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北京大学毕业证
  从大三,海子开始写诗,因为诗歌结识了一帮诗友,例如他的北大校友、著名诗人西川等。
  1983年,19岁的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常常被邀请参加学校学生诗社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青春年少的海子结识了他的初恋女友。
  “网上说海子的初恋女友是他的学生,其实不是的。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两门课──哲学和美学,而他的初恋女友是经济学专业的,海子没有教过她,他们是因为爱好诗歌而相识相恋。”海子的弟弟查曙明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
  海子对初恋是刻骨铭心的,激情澎拜的,他们互相之间写了几万首诗,常常通宵不睡,给对方写诗。
  但山盟海誓的爱情,最终也挡不住滚滚现实的洪流。
  1986年,女孩毕业,去深圳工作,与海子分手,后来又去了国外,嫁作他人妇。
  海子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中……
  1986年和1988年暑假,海子两次进藏,寻找诗歌灵感,以诗会友,但在会友过程中感觉遭到了别人的冷遇,而闷闷不乐。
  “海子早慧,性格敏感,这大概也是造成他选择不归路的内部原因。”查曙明说。
  1989年春节,海子回家跟父母说,他已经跟学校请假半年,准备来湖北武汉治病。
  因长期通宵熬夜写诗,空腹饮酒,海子落下了胃病。身体不健康大概也是摧毁一个人意志的重要原因。
  而导火索,是海子在老家接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在信中海子听闻中国政法大学校庆时,他的初恋女友也将回到校园。
  他便匆匆赶回位于北京昌平的校园,一个星期后,1989年3月26日,传来了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的消息。
  学校、家人这个时候发现
  海子已经写了很多封遗书
  遗书内容有些奇怪
  卧轨之前,海子曾经留下5封遗书:
  一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4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是有关朋友告诉我,我也是这样感到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顶点。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
  海 子
  89.3.24
  二
  另外,我还提请人们注意,今天晚上他们对我的幻听折磨表明,他们对我的言语威胁表明,和我有关的其他人员的精神分裂或任何死亡都肯定与他们有关。我的幻听到心声中大部分阴暗内容都是他们灌输的。
  现在我的神智十分清醒。
  海子
  89.3.24 夜5点
  三
  爸爸、妈妈、弟弟:
  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常远报仇,但首先必须学好气功。
  海 子
  89.3.25
  四
  一禾兄(即:诗人骆一禾,《十月》杂志编辑):
  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死。诗稿在昌平的一木箱子中,如可能请帮助整理一些。《十月》2 期的稿费可还一平兄,欠他的钱永远不能还清了。遗憾。
  海 子
  89.3.25
  五
  校领导:
  从上个星期4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孙舸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直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这一切后果,都必须由常远或孙舸负责。常远: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孙舸:现在武汉,其他有关人员的一切精神伤害或死亡都必须也由常远和孙舸负责。
  海子
  89.3.25
  除了自杀前的5封“奇怪”遗书之外
  人们还在海子的遗物里发现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后来,通过学校的调查、医生根据他生前的状况推测,海子患有精神分裂症。遗书中所述内容,可能是他出现了幻听。遗书中提到的两个人常远、孙舸,后来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表示他们的交往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异样。”
  查曙明说
  不过海子和常远、孙舸一起学过气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写,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也许是指他在国外生活的初恋女友;说‘尘世’二字,也许就意味着他已经决定了要去另一个世界。”
  查曙明充满自责地说
  海子离世前最后一个春节回到老家
  家里人正忙着在豆腐作坊里劳作
  没有觉察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我们那个时候没能理解他的诗歌。”
  海子去世10年后
  查曙明遍读海子的诗歌
  自己也成了一名诗人
  现在是海子纪念馆副馆长。
  他念起海子的
  《在昌平的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人需要与自己独处
  但太深的孤独会吞噬我们的身心
  愿我们远离孤独
  多给自己一些阳光吧!
  身处逆境时
  多想想身边的家人、朋友
  请求他们伸出援手
  也许心结就能打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6-3-28 10:31:00|只看该作者

拥有“诗和远方”的海子 是流俗的易传还是高雅的失传?

  马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海子不死,是否会爱上这句歌词?
  今年是海子离开的第27年。在三月的春天里,诗和远方同在,岁月跫音,被神化的海子再一次“复活”。他的名字和诗句再一次被人们提及,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频频上演,似乎都在努力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用诗歌纪念海子,有人说,不理解的人觉得酸,但诗和民谣一样,这种最散漫的文体,是为表达无法量化的复杂心绪而存在的。如今,在社交平台被刷屏的歌词中,“诗”和“远方”成为爱好文艺的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一个情怀容易被肢解泛滥的时代,诗与歌悄然碰撞,它代表的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或仅仅是一碗被诟病的“鸡汤”?
  海子和他的“远方”
  有人说,高晓松在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里大谈的“远方”,是从海子的诗歌里讨了个巧,将海子的“远方”演变成“诗和远方的田野”,有了具象的意义,成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枕。
  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有舒婷、北岛、顾城,而“海子永远排在最前面”。1989年,海子自杀,正读大学的高晓松极其悲伤,他曾在一篇纪念海子的文章中写道:“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是‘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海子是一个很冷静、很冷酷的诗人,一句话破除了那种所谓罗曼蒂克文艺青年总在追求的‘远方’。”
  这句被高晓松钟爱的句子来自海子的《远方》,是一首写给自己的诗。
  海子生前曾两次到达西藏,1988年,他第二次入藏,据说是因为一位女诗人。他们在诗歌活动中结识,这位女诗人比海子大十岁,得到母性温暖的海子保持着单恋。在被女诗人拒绝后,海子写下了《远方》。“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不难看出,海子的“远方”,拥有着一片广阔的空无。
  此前,海子曾经历过一段“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1986年,他结束了两年的初恋岁月,“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在日记里,海子写下绝望的文字。同年,海子创作《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黑夜的献诗》写于1989年2月初,海子自杀前的一个月。“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再一次提及“远方”,以一个模糊不清的地点,寄托着他全部的绝望,在“来去之间”,回顾着其孤独的一生。
  1989年3月26日,“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的诗人海子坐在冰冷的轨道上,以死的方式,抛弃了生活的苟且,奔赴到那个被他称作“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的地方。
  海子是熬制过期的鸡汤?
  有人说,海子以死亡的缺席,赢得永恒的在场。高晓松迷恋着海子的“远方”,而高晓松的“远方”在网上被疯狂地流传,被无数人推崇、共鸣着。
  很多人搞不清为什么喜欢这句歌词,只是单纯地听到“诗与远方”,就忍不住泪流面满。
  这似乎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在多次传播后,有了一种心灵鸡汤式的变质解读。
  海子创作于卧轨自杀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充斥着无尽的绝望和悲伤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人只读过海子的这一首诗,在诗句中,海子描述的,是普通人向往的生活,但于海子而言,这首诗却写了他赴死前无尽的悲凉,海子用“明天”这一模糊的意象代替了他即将消逝的生活。
  “在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很多人纪念海子,其实并非是醉心于他的诗,更大程度上,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切入,表达自己对诗歌以及诗歌里描述的诗意生活进行一场现实的怀念。”
  而海子的诗歌正好成为利于传播的承载体。在如今,诗歌正逐渐模糊化、边缘化,很多人在词语中寻求生活的缺失,从而无限放大并曲解诗句本身的意义,读者用温柔的眼光净化掉海子诗句中原有的悲伤和绝望。英年自杀的海子不再是完整的个体,他仅仅是一个符号,标志着美好的大海和春天。
  很多人喜爱海子的诗,简单地如同爱那首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在周云蓬演唱的《九月》底下,有网友留言:“这才是远方”。然而,这首在海子绝望之中写下的“远方”诗,与多数读者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出入。
  很多人真正理解诗和远方吗?或许不然。木心曾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远方”的海子,曾用近200万的文字引领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如今却仅凭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俗在朋友圈中,陷入进巨大的误解之中。
  “平民化的”语言并非是扭曲的共鸣,三月的春天也并非是纪念者神化的狂欢。解读海子的一生,及词语间纯粹的诗意,或许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海子诗选: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
  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
  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
  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
  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
  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
  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以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
  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
  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
  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
  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山楂树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
  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
  但不会遇见你。
  一棵夏季最后
  火红的山楂树
  象一辆高大女神的自行车
  象一女孩 畏惧群山
  呆呆站在门口
  她不会向我
  跑来!
  我走过黄昏
  型风吹向远处的平原
  我将在暮色中抱住一棵孤独的树干
  山楂树! 一闪而过 啊! 山楂
  我要在你的乳房下坐到天亮。
  又小又美丽的山楂的乳房
  在高大女神的自行车上
  在农奴的手上
  在夜晚就要熄灭
  夜色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 爱情 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 王位 太阳
10#
 天文星 发表于: 2016-3-25 11:31:00|只看该作者

当我们在纪念海子时是在纪念什么

源自:中国青年报
  【原文编者按】作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海子之死,逐渐被不少人追述为向诗歌献祭、“杀身成仁”式的文学行为,并在各种猜测、引申、变形后,被赋予了世人对文学精神的浪漫幻想。
  当我们在纪念海子时是在纪念什么
  1989年3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查海生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天他刚满26岁。从查海生到海子,从北大寒门学子到中国诗坛王子,他的生命轨迹短暂而绚烂,还未及命运跌宕便戛然而止。二十多年后,海子之死早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坊间众说纷纭,后人各方评说,似乎也未能完全弄清海子自戕的原因。
  不过,作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海子之死,逐渐被不少人追述为向诗歌献祭、“杀身成仁”式的文学行为,并在各种猜测、引申、变形后,被赋予了世人对文学精神的浪漫幻想。诗人海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被神化,最终登上了“诗歌王子”的神坛,成为当代诗人、文艺青年们的精神偶像。在每年3月下旬,各种方式的纪念海子的活动都会陆续出现,有人搞诗歌沙龙、朗诵会,也有人回到海子故居追忆、拜祭,甚至有人“重走海子路”,搞一番模仿海子卧轨的行为艺术。
  在海子离开27年后,中国社会面貌、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子当年为之痴狂的诗歌,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降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社会关注度也迅速下降,诗人早已不再是舆论追逐的明星。“诗人卖诗”“诗人乞讨”等事件层出不穷,似乎“诗歌已死”如同“纯文学已死”一样,成了时代宿命。但是,与唱衰纯文学的论调相反,现在依然有许多青年热爱诗歌,依托于高校、媒体、出版机构的诗歌类活动依然有不少受众。尤其在繁重的都市生活压力面前,读诗、写诗似乎又成了一些人寻求心灵宁静的途径,海子的“诗歌门徒”始终存在。
  在这样巨大的反差下,海子的形象逐渐被复杂化,纪念海子也成了不同人编织各异话语的渠道。有人在谈海子时附加了对故去的文学、政治岁月的怀恋和想象,有人则追捧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灵鸡汤式解读,面对这些颇为吊诡甚至是滑稽的现象,若海子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追求太阳足迹的海子最终与成就他的时代一同消失。“诗歌热”的文学黄金年代,依然令世人“念念不忘”,因此,海子之死被解读成告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告别文学理想主义岁月的标志性符号,进而推演出各种隐喻与联想,这是可以被理解的。不过,纪念海子不能神化海子,更没必要诉诸话语的狂欢、极端情绪的宣泄,将海子之死祛魅,重返对诗歌的纯粹信仰,或许才是对逝去诗人的最好纪念。(文/黄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5-7-20 09:31:00|只看该作者

海子携带《孤筏重洋》之谜

最近看了挪威电影《孤筏重洋》(Kon-T iki),这部电影在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中败给了《爱》,许多人有些惋惜,但似乎不必,与这部“剧情片”同名的纪录片《Kon-Tiki》(康-蒂基)在1951年就已经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导演与编剧都是Thor Heyerdahl(托儿·海尔达尔)。
  托儿·海尔达尔是挪威人,出生于1914年,就学于挪威奥斯陆大学生物学专业。1937年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法图伊瓦岛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岛上有凤梨──这是来自南美的植物。虽然教科书一直说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但当地人自称来自东方──他们崇拜太阳神,很久之前追随夕阳来到这里。海尔达尔决定转行研究人类学问题。
  这个生物学家花十年时间写了一本人类学专著《美洲与波利尼西亚之史前关系》。他提出,1500年前这些太阳神的崇拜者从南美来到波利尼西亚。他还有一个更宏观的看法:海洋对古代人来说,不是天堑而是通途,是人类早期的交通干线。
  他来到美国纽约寻求出版,但出版商拒绝出版这本离经叛道的书(今天的百度百科里,仍然说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一个出版商质问他,根据人类学常识,1500年前太阳神的崇拜者不掌握造船技术,他们是怎么穿越太平洋的?海尔达尔说,他们有筏子,一种用轻木(Balsa,今天的孩子们用来做航模的木头)做的筏子。出版商建议他做一次这样的旅行来证明。
  海尔达尔找到《国家地理》杂志寻求赞助,但杂志编辑部觉得这件事太冒险,他们不想与这种自寻死路的丑闻沾边。
  在酒吧里,一个水手认为用绳子和轻木做的筏子在海浪中航行,木头互相碰撞,绳子会被扯断。但一个推销冰箱的工程师赫曼对他的筏子图纸进行了改造,认为此事可以成功。
  他们在探险俱乐部听一个叫彼得的老资格水手(有木腿作证)说,远航要学会一件事:巨细靡遗,一切都按当地人的做法来。因为当地人积累了他们祖先上千年的智慧,所以,“能用绳子就不要用钉子,能用骨头就不要用钢铁。”事实上这成了这次航海的精神指南。
  资金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海尔达尔最后联系上了秘鲁总统,总统对波利尼西亚群岛是自己人发现的这一点很感兴趣,他让美国海军提供了大量物资给这个六人远征军。物资里有些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专业物资:海军口粮、驱鲨剂、海水淡化剂,以及截肢锯。
  远征军最先进的就是船长的理论:古人是很聪明的。其他方面就比较业余。因为没有试航,所以一出发问题接踵而至,电台一直不正常;当鲨鱼袭来的时候,他们发现某人撒入海中的竟然是番茄粉,驱鲨剂早就不知何时已撒入汤中被他们喝了!
  最紧急的问题其实是:筏子靠洋流和风前进。但船的方向似乎不太准,能否进入洋流而不是进入大漩涡很难讲。
  我怀疑他们依靠的不是先进的帆船技术,也就是说不能利用伯努利效应逆风航行。他们必须用1500年前的史前技术。他们坚信这种技术已经足够驾驭海洋,但问题他们是否百分之百地掌握了这种技术?赫曼也惊恐地发现,轻木吸饱水分后变得比海水重,所以时间一长,筏子可能会沉。
  当他们顺利进入洋流并顺利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答案证明海尔达尔是对的,也证明古人的确很聪明。海尔达尔依靠这次航行,成为了著名的人类学家。
  《孤筏重洋》这本书能从探险书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海子最后的日子携带着这本书(其他三本是《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这本《孤筏重洋》的意义何在?其实它是最具备那个时代气氛的书。
  在焦虑、苦闷与找不到出路的八十年代的人看来,这不是一本脚踏实地的书,这本书在他们看来具有特殊的超越性。
  回忆起来,表面上八十年代是充满了理想的时代,但其实那也是一个充斥着气功、朦胧诗与完全无法弄懂的西方哲学名著的时代,最为时髦的北京高校的西方哲学讲座里(与带功报告也差不多),主讲人熄灭所有照明设备,点着蜡烛影影绰绰地给大家讲尼采,各专业的学生听得热血沸腾,回到宿舍久久不能入睡,以为听到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秘密。
  《孤筏重洋》这本书曾经有的“热”,符合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态,对于所有外国的先进技术来讲,咱们既然都是外行,所以咱们就是要用外行的精神打败专家。所谓外行的精神是什么呢?依靠谁也不懂的神秘力量去击败技术精湛的对手。
  以前,《孤筏重洋》这个故事里具备的专业精神被忽略了,业余态度反而得到了最大的赞赏。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留意的是,海尔达尔的生物学证据是坚实的,出版商的建议是中肯的(影片也没有“黑”出版商),传统(甚至是史前人类的传统)是可贵的。
  八十年代恰恰是反传统的。怎么反?用气功、朦胧诗、西方哲学来反传统。难道不是这样吗?(文/曾园)
8#
 红叶 发表于: 2015-3-26 09:32:01|只看该作者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

  摘自《海子诗选》,海子著、查曙明编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有删节
  推荐理由:海子是一个渴望精神安定,抗拒繁乱现实世界的一位诗人,他所向往的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这些反映在他的诗中,就形成了原始质朴、植根大地、神秘与深邃这三大特征。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
  这是一部首次由海子家人编选的海子诗集。海子父亲授权,海子弟弟编选。书中海子及家人珍贵照片首次面世,海子生前好友、著名诗人西川作序,海子大弟弟细腻文字深情回忆海子故乡生活、爱情故事。
  故乡生活
  海子的故乡怀宁县查湾村高桥屋,坐落在安庆市北郊一片田野之中,海子的童年和少年在此度过。我们的老屋门前不到十几米,便是一汪池塘,池塘边有几棵槐树和桃树。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槐花飘香。五六月,池塘中间便开满红、白相间的荷花,煞是好看。有时,海子央求村里大人采摘来一枚含苞待放的荷花,把它插在盛满水的竹筒中,置于床前的矮桌上。宁静的夜晚,我俩躺在床上,竖起耳朵,聆听荷花开放的脆嫩声音,在一阵阵荷花的清香中进入梦境。
  这神仙般的日子只在海子八九岁前,海子曾在日记中写道,他的童年时代结束得太早、太快了。的确如此。1974年老屋全部拆迁,我们村搬迁至靠北几百米的一个山冈上,一直延续至今。老屋成了一片良田。此时海子已经十岁,寄读于离家五里外的高河中学。小弟也在这年呱呱坠地。我已七岁,需要帮父母照看两个弟弟。
  我们家世代以农耕为生。农忙之际,父母和村里劳力集体出工,忙种、忙收。农闲时,父亲作为一个手艺人,带着剪和尺,走村串巷,为大家缝制衣服,换取微薄报酬,来缓解捉襟见肘的家境。母亲则在山冈较为平坦处开垦了几垄地,种上麦子,补充家中匮乏的口粮。十岁的海子进入中学后,便很少同我打成一片。星期天,寒暑假,他不是在家看书,就是帮母亲在麦地除草、施肥、收割。
  进入中学后,海子读书很勤奋。夏夜,我躺在蚊帐中一觉醒来,看见海子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上身穿着父亲宽大的衬衫,下身没在装满水的木桶中,仍就着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看书、写字。寒冷的冬夜,纸糊的窗外,北风呼啸,躲在破旧棉被里的我,夜半常常被冻醒,朦胧中,海子还坐在书桌旁,轻跺着双脚,揉搓着双手,眼睛仍盯着摇曳的煤油灯光下的书本。
  人们常说海子是个天才,但我认为是海子成长的环境和海子的勤奋好学,才使得海子的天才得以升华。
  母 亲
  年轻美丽的母亲是一位富家小姐,为了爱情,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贫穷的父亲,并且不离不弃,恩爱一生。母亲一生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兄弟四人。从小她就教育我们要学知识、学文化,做人要善良正直,做事要坚持,对社会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生活要积极乐观。在海子牙牙学语时,母亲发现海子对文字情有独钟,便千方百计寻来旧报纸旧书籍,启蒙海子识字、写字。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一次,海子和我帮母亲收割麦子,母亲远远看见有枚麦穗遗失在地头,她让海子去拾起来,与成捆的麦穗归拢在一起。母亲说:“每颗粮食都是老天的恩赐,不能随便糟蹋。”农家出身的海子对麦子、麦地总心存感恩和敬畏。
  海子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求学和工作时,母亲时刻挂念着他。只要一闲下来,她就会坐在家里的矮凳上思念远方的儿子。海子也时刻想念着母亲。现如今八十高龄的老母亲已满头白发,脊背已弯曲,但海子好多诗篇如《祖国(或以梦为马)》、《给母亲(组诗)》,她都能清晰地背诵。她仍经常坐在门前的矮凳上,手里拿着本海子诗集,不时低头一句句轻声吟诵,有时则会合上书,面朝北方,默默思念着已“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的海子。
  爱 情
  海子在世时,很少同父母和我谈及他的爱情。但我却见证过他恋爱时的冰山一角。
  1985年,我已是一个青春萌动的高中生。这年春节海子回家度假,由于家里兄弟较多,床铺少,父母便安排海子和我同睡一床。半夜我被父母房间老式摆钟的叮当声惊醒,朦胧中,我见海子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盘坐在床中央,双手合十,把相片贴在胸前,面朝北方,口中喃喃私语。第二天,大年初一,我怀着好奇心,从海子枕头底下,翻出一张女孩的半身照片和一封未发出的信。照片上的女孩,使我一时惊艳,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挺拔的鼻梁,齐耳短发。我小心打开相片下面的信件,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情书。我虽只是匆匆一瞥,却记住其中的一句:“让我在新年的钟声中,在遥远的山村,与你一同祈祷,一同祝福。”我知道:哥哥恋爱了。几天后,在床前的书桌上,我有幸先睹了海子那首《你的手》。北方/拉着你的手/……/她们就是两盏小灯/我的肩膀/是两座旧房子/……/你的手/在他上面/把他们照亮/……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浪漫的一首恋爱诗。
  1986年,海子回家时参加了村庄里一个与他同龄的堂侄的婚礼。记得那天他喝醉了,这是我第二次见他醉酒。一回家,他便倒在床上,用棉被蒙着头,轻声呜咽。母亲见状,上前轻轻拍着他,安慰他。好久,他才沉沉睡去。后来我才知道哥哥失恋了,《葡萄园之西的话语》记述了这段感情。
  1987年,在我们家年夜团圆饭的饭桌上,父母语重心长地说:“海生,你年龄不小了,也工作好几年了,可以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了。”哥哥也表态,明年一定带一个女友回家过年。这年假期后,海子带母亲上北京去玩了一趟。从北京回来后,母亲说在海子北京昌平住处碰见一个姑娘经常来看海子,并帮海子洗被子,收拾房间,母亲常夸这个姑娘朴实、贤惠。在北京,海子郑重其事地把他在诗歌中称为“S姑娘”的女孩介绍给母亲。后来,海子还是在爱情中受伤。
  纪 念
  海子去世后,父母用海子的诗集稿费修葺了海子故居,为海子留住了一片心灵绿洲。海子的堂妹查平生,不仅视海子的父母如亲生父母,经常关心,孝顺他们,还多年来一直帮父母热情招待全国各地的到访者。
  海子有许多诗友。海子去世后,海子视为兄长的骆一禾率先帮海子整理出版了《太阳·土地篇》,西川大哥花了十多年心血,整理出版了《海子诗全集》,陈陟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海子的第一本诗集《小站》。韩沐新慷慨解囊,帮海子故居置办了一台电脑,使得海子故居与外界多了个交流平台。汤淮昌大哥多年来一直把海子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来赡养。
  海子诗歌有众多的崇拜者,海子去世后这种崇拜一直绵延。谭五昌老师经常在全国各地组织海子诗歌研讨会,荣光启老师不仅研究海子诗歌,现在还致力于完成海子关于《红楼梦》批注的整理研究。卧夫大哥几次不远千里来到海子故乡修葺海子墓,用摄影来记述海子故乡,纪念海子。
  海子的诗《夜色》是海子生命的写照: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红叶 发表于: 2014-4-10 00:32:00|只看该作者

赵志明:海子之后,再无海子

⊙作者:赵志明

  韩东在《有关大雁塔》的诗中说道,"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不外乎有的人爬上去看看风景,做一回英雄,然后再下来;有的人勇敢地跳下来,做一回当代英雄。
  每次读《有关大雁塔》,我都会联想到海子。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转眼也过去了25年,也被谈论了25年。海子在1989年自杀,之前是第三代诗歌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诗歌流派林立,出现了"他们""非非""莽汉""城市""撒娇"等各种诗派,将现代汉语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惜的是,在此之后现代诗歌在经历了热点关注时期之后,日益衰微,直到今天。
  每年3月26日,各地诗人都会开展海子的纪念活动,基本都是自发组织的,情真意切。海子生于3月26日,死于3月26日,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海子的有意为之。海子通过生与死的重合,构成了他自身的仪式感。他显然没有想到,在他身后,他的死亡会成为中国诗歌津津乐道的大事,耀眼的亮点。
  不仅如此,第三代诗人致力争取的,让诗歌跟生活,跟语言,跟真情实感联系更紧密的尝试,取得的些微影响,也部分因为海子的死所激发的某种狂热,而沉寂下来。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海子的死固然是个人的悲剧,是诗坛的绝大损失,但海子之死对中国当代诗歌走势的不那么好的影响,我觉得一直被忽略和避而不谈。
  海子之死,让海子日益成为诗坛的海子,而不是成为诗歌的海子。海子因为对当时社会现实、诗歌现状和生命体验感到绝大的困惑,才会将自己献祭。但海子显然想不到,他的死亡、他的诗歌,会有可能演化成制约新诗发展的新的因素。海子有可能变成他所反对的东西。
  换句话说,海子在80年代取得的诗歌成就固然不容抹杀,也绝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稍微理性的人当会看到,80年代的诗歌撇开其诗意不谈,到了2000年以后,到了2010年以后,其影响力必然衰微,其诗歌的题材、内容、表达上,必然呼唤新的突破。退一万步讲,如果海子没有死,那他到了现在会怎么评判自己在80年代的诗歌创作,他在新世纪会给我们贡献怎样的诗歌作品,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就拿海子生前好友著名诗人西川来说,西川在2000年以后,诗意越发成熟,他的代表作《小老头》等诗歌,更是突破了"小我情怀",指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这显然是西川自身努力的转型,是对时代发展的一种顺应。但是就诗歌影响而言,死去的80年代的海子,远远超过了健在的诗意日益精进的新世纪的西川,更不用说其他的现代诗人了。我有个朋友说,现代这么多诗人,加起来抵不上一个海子。这与其说是对海子的褒扬,不如说是对诗歌现状的痛心疾首。
  很多优秀的诗人,被迫在一隅写作,被迫在一个圈子里互相欣赏,写出的作品不受评论家重视,也不被大众所阅读和接受,也就情理之中了。海子如果活着,他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巨大的遮蔽物,遮蔽住其他诗人、诗歌,阻碍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吗?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显然不应该退回到汪国真之流的水平,但回归到海子80年代诗歌那样,充满童真、想象力、农业社会的抒情、孩子气,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吗?甚至是被唯一接受的吗?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归咎于海子。海子死后,他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已经与他无关。海子之后,再无海子,留下的只是他的诗歌。海子诗歌中经典的作品,被人反复诵读而流传下来的那些佳作,也会在很长时间内流传下去。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人们也会纪念海子,为他的诗歌才华,为他的去世,但因此而将海子神化,将他变成一个偶像,我觉得真没有这个必要。这是一种故步自封,是一种退步。
  90年代初期,我稍微具备了一点文艺鉴赏力,那时候我喜欢三毛、王朔、海子,到了00年左右,我可能不再看他们的东西,转而喜欢朱文、库切、于坚、韩东、西川、杨黎、小安等诗人和作家。在语言和思维上,他们显然更接近这个时代,虽然未必被这个时代更为接受,甚至有可能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当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海子的诗句,还是令人艳羡的,而且我绝对相信海子对生活的这种诗意想象,在当时是真诚的、优美的。换了现在,谁再跟我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觉得TA就是矫情的,是个大傻逼。TA盗用了海子的诗句,他一点都不尊重和理解海子,是一个肉麻的伪抒情分子。

⊙ 作者简介
  赵志明,70后小说家,江苏溧阳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图书编辑、影视策划,现为坏蛋独立出版发起人。出版有小说集《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
6# 青城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4-4-10 00:31:02|只看该作者

海子遗书显示其常产生可怕幻觉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89年3月26日
  1989年3月26日一大早,海子穿了件白衬衣、蓝裤子,挎着个军用书包在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遛了几圈,乘汽车来到了山海关。他沿着铁道向前走。
  傍晚时分,他在铁轨的一处躺下。
  一列火车呼啸而来,铁轨上那个温暖的身体一分为二……
  从海子留下的五封遗书当中可以发现,生命最后阶段的海子不仅听觉出现了问题,而且头脑中经常产生大量可怕的幻觉。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89年3月24日夜里,可怕的状况又一次出现。但被意念折磨透了的海子认为有人在控制他的思维。他认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上帝要召他回天,他的大脑处于暂时性的“紊乱”状态,但并没有达到“疯狂”的临界值状态,他安排了自己的“死”。他写了封遗书: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和××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
  25日夜里,同事被他的大叫声“我活着没意义了”吵醒。
  同事以为海子出了什么事,迅速地从床上爬起来敲海子的门,问他出了什么事。海子面色苍白地说:“不好意思,惊扰您了,刚才做了一个噩梦。”他感觉自己像是做错了什么,郑重地向同事道了个歉。
  海子再也睡不着了,他穿好衣裳,接着昨天再次写起了遗书:“爸爸、妈妈、弟弟: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学院××报仇。”
  “从上个星期四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
  此时的诗人似乎已经神经错乱,走火入魔了。这种精神崩溃,最终导致了诗人的死亡。 ●
  倘若海子活到今天,他已经五十岁了,25年前的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在海子50岁诞辰和逝世25周年之际,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纪念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海子的诗歌如何能影响一代代年轻人,他对当代诗歌的贡献是什么?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海南作协海南文联副主席、诗人、诗歌评论家李少君和海子的北大校友等。李少君表示,海子的诗歌有着超越世俗生活的意义。
  一个时代的神话
  从24日海子的生辰日起,就陆续有读者和网友自发前往海子的墓前缅怀海子,凤凰文化专程前往山海关拍了一个与海子及春天的诗有关的纪录片,还有很多读者和网友通过网络发表海子的经典诗句以纪念海子。26日上午,《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在微博上晒出海子自杀时带在身边的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香港诗人廖伟棠也晒出英文版的《亚洲铜》表示纪念。日前,谭五昌主编的《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纪念集》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昨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了诗歌朗诵会。可以看出,海子虽然离开25年,但他却仍然活跃在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心中。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自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著有诗集《土地》、《海子诗全编》、《海子的诗》等。
  海子考上大学时只有15岁。据海子的同学刘广安介绍,因为海子年纪太小,上学时,整个北大法律系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他。后来,北岛、芒克等人创办的《今天》杂志正在校园中流传,海子开始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海子1983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与骆一禾、西川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在去世前的几年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以诗歌为主的近200万字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子的价值一再被张扬、被确认,成为这个时代的“神话”。
  海子的意义在其去世后显现
  海子的94级北大校友贺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海子去世后入校的,但当时一般的北大同学都知道海子的名字,中文系的同学更是很多都买了海子的诗集,“有一次过年,我们去男生宿舍玩,有个男生还翻开海子诗集,充满感情地给我们朗读《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此外,《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是大家熟悉的诗篇。”
  1985年,《亚洲铜》在四川诗歌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第一期发表,“海子”这个笔名正式启用。《亚洲铜》被人们认为是海子进入真正的诗歌创作的肇始之作,据说骆一禾非常喜欢,赞为“不朽之作”。这首诗歌中的很多词汇后来成为很多青年诗人的“词典”,比如鸟、青草、野花、河流、黑暗、月亮等。
  2001年,海子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虽然这首诗在2004年的新版教材中被撤了下来,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然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诗句。贺女士说:“海子自己最看重他的《弥赛亚》等长诗,但他流传最广、最受喜爱的还是那些抒情短诗。他的诗里经常出现太阳、麦地,感觉他一直在追求一种金色的梦想。”
  李少君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子诗歌的意义并不是在他的时代产生的,而是在他去世后产生的,“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强调政治激情和大的现实观,那时候有些人认为他的诗过于空泛。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变得非常现实,是个世俗化的时代,需要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充满激情和想象的诗意生活,海子的诗显得比较空灵,有梦幻色彩,正好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因此他的意义是在去世以后不断显现的。”
  捕捉到年轻人的悲伤和幸福
  1989年3月26日清早,海子穿着一件白衬衣、蓝裤子,肩挎一个军用书包在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溜了几圈,乘汽车来到了山海关,沿着铁轨向前走。傍晚时分,他躺在了铁轨上。虽然他出走前留下字条“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但他的自杀原因已成为一个谜,甚至被人认为是他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现实对照。对此,北大中文系教授臧棣表示,“海子的诗歌固然强化了他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但是,出于对诗歌的尊重,也出于对海子的诗歌天赋的尊重,我们还是应该把海子的自杀看成是他的诗歌世界之外的一个意外事件。”
  而提到海子诗歌中的悲伤主题和幸福主题,李少君表示,青春情结是吸引一代代年轻读者的主要原因:“年轻人容易产生画面感,遇到困难挫折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悲伤主题和幸福主题,是年轻人比较容易产生的两种情绪,年轻人梦想破灭以及对幸福和未来的向往,这属于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每一代人都要经历青春期,海子的诗歌把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捕捉到了年轻人的情绪,有一种温暖感,这是海子诗歌打动人的原因,所以才会有一代一代人来阅读他。”
  海子去世后,有人认为诗歌时代已终结,理想主义走向破灭,也有人说“纯粹的抒情已不再可能”,如今网络上那些无从细读无从分辨的90后诗人中,再难出现如海子般动人的诗句。李少君表示,“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梦幻、理想主义的时代,海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在现在这个现实世俗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再写出这样的诗歌。”但李少君坦言,正因身处世俗的时代,“阅读海子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激情、对于浪漫的向往,他的诗歌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意义。”记者 谢晨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4-4-10 00:31:02|只看该作者

小马阅读会—诗与春天海子诗歌分享

诗与春天海子诗歌分享会
  3月23日下午两点半,字里行间书店德胜门店将推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节目的首场活动“小马阅读会—诗与春天海子诗歌分享会”,报名方式:编辑“我要参加小马阅读会”,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新浪微博私信”小马DJ”,以诗的名义,让我们在这个春天相聚。
4# 金佛山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3-7-19 12:31:07|只看该作者

唐晓渡:诗人海子当年如果没死 一定没有现在耀眼


  张清华

  程光炜

  唐晓渡

  欧阳江河

  臧棣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李虹霖 王笑

  近日,“品嚼诗意·留传经典”──2013中国当代诗歌精读系列活动在佛山举行,此次活动由佛山电视台主办,程光炜、唐晓渡、张清华、欧阳江河、王家新、臧棣等多位诗人、诗评家齐聚一堂,共同点评和解读当代优秀诗歌文本。期间,海子的诗歌引起热议。
  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海子的诗歌地位?是否可能找到正确评判海子诗歌的方式?又该如何看待海子以及海子“神话”?
  YES

他将变成神的一部分

他的诗歌语言具有神性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

  时间将越来越证明海子对于新诗、与汉语新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他对于汉语诗歌的创造与改造,足以有里程碑意义。
  或许神的力量会摧毁他作为凡人的身体,但终将会收容其伟大而不屈的意志,并使其变成神的一部分。“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这是最后的宣示──虽然并不是他最后的绝命诗,但也是他早就写下的绝命诗。谁都有可能自负,自负到狂妄的地步,但谁又可以这样清醒,意识到自己“必将失败”。只有屈原式的人格抱负,才能够如此理性地知晓生的局限,并且如此坚信且毫不犹疑地预言其诗歌的胜利。
  我觉得大诗人产生的影响是会持续五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海子完全可能像李白、屈原那样,产生久远的影响,他的语言不复杂,但他的单纯里有更多的丰富性。海子自己说,“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新诗诞生以来,所有人对新诗的语言都是有质疑的,而海子的诗歌语言具有神性,具有创神性、创生性,他生长出一种全新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可以天马行空。新诗完全可以出现壮美的语言,就像他的诗歌里说的,“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他的诗是

文学史的经典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人】

  海子的重要性来自什么呢?他最具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我们说文学史的经典。什么是文学史经典?比如说,你能通过他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了什么,王家新老师说80年代那个时期是青春写作,一代人把青春写作看成提升自己精神追求的最重要的阶段,海子把这点发挥到了极致。海子从诗人的角度最能让我们了解80年代是什么状况。这个燃烧的,充满幻想的时代,他甚至说了非常狂妄的一句话,“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今天看来这是疯子的话,是不可思议的,不靠谱的,但你会发现那个高度,那代人在往那个高度走,可能他没走到那个地方,但没关系。海子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了,而新时代未必就是个好时代。
  海子是个有天分的预言性的诗人,他生活的时间这么短,二十多岁自杀,却可以写出这么伟大的诗句,“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三十多年过去,还是一样,人们的厌烦焦虑往往来自物质。海子是不可复制的,也许在另外的时代会出现另外意义上的海子,但他这种原封不动的东西是不可能恢复的。
  顾彬说他认为海子的诗歌不够好,他的这种观点,我基本上不赞成。但是,他不是故意要否定海子,顾彬作为德国人,整个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都不一样,海子这样的诗歌在德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他不认可也正常。海子是中国社会转折时代的诗人,是最具有80年代特征的中国诗人,在这个意义上说,海子非常重要。

他表达了中国新诗的胸襟和抱负

唐晓渡【诗歌评论家、诗人】

  自从海子去世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一直有争论,有的甚至相去甚远。海子人不在了但作品在,他的作品是有质量的,能引起人们言说兴趣的。我编选《中国当代八人诗选》,由顾彬翻译成德文,顾彬跟我说,其余7人都很好,为什么你要选海子呢?在他看来海子不够好,比他好的诗人还有。我说,你认为他不够好在什么地方?顾彬说他太浪漫了,太自我。当然,这是顾彬的个人看法,毕竟他们是发达国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整个处境是不一样的,而诗歌是要回答我们的境遇的,并不存在普遍的诗意的尺度。
  我写诗,翻译诗,也做诗歌批评和诗歌编撰,四重身份加在一起,我认为,海子对整个未来中国新诗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老实说,虽然中国现代诗这三十年来已经足够成熟了,但相对于两千年的古典诗歌还是很年轻,活力还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海子的雄心和抱负,以世界的眼光来要求自己的写作,是有意义的。
  对海子诗歌不买账的人有过各种批评,比如说他想当王,诗人怎么能想当王;或者说他的诗空洞、矫情;说他表达农业文明的幻觉啊,等等,但是,海子在那个年代,当然这也和整个80年代的人文气氛有关,他确实再次表达了中国新诗的胸襟和抱负,这是最可贵的。90年代以来,有这样胸襟和抱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不是说海子已经实现得很充分,也不是说诗人把话说得越大越好,他很多东西是可信的。有人说海子的诗有很多大词,但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配得上这些词,那就没有问题。大词又不是原罪,诗歌又没有疆界,其实就相当于打个比喻,他表达的是对世界的认知。海子的长诗有些确实写得不太好,他的很多短诗确实写得非常好,以至于在他的长诗和短诗之间有很多分裂的地方。
  海子的诗很值得继续研究,还需要时间,但对于人生阅历更丰富的人,写作上更为老辣的人来说,海子不能满足他。
  YES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他的诗?

源于热爱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人】

  今天,诗歌在高校在年轻人当中还是很有号召力,我有一次请食指去我们学校作演讲,很多年轻人冲着他来,觉得像是半个神一样的人物,不光是对诗,大家对文学也是很热爱的。像《白鹿原》出版二十年,陈忠实来人大作讲座,能容纳500人的教室来了上千人,最后门口都不让进去。在一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诗歌和文学都是让人向往的,只是你没有给年轻人一个窗口。

语言有感召力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

  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高声齐诵他的诗,因为他的语言的确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有歌性、神性。自新诗诞生以来,很多诗人的名字往后肯定会省略,但其中难以省略的一定有海子。
  每个人作为个体都是脆弱、渺小的生命。他为什么说自己必将失败?你看他小小的个子,到处被人看不起,但他内心很强大,强大的自我超越的意志和个人的渺小之间发生无法缓解的冲突,这构成他的敏感。一个诗人的内心必须足够敏感和脆弱,才能写出足够强大的、有力量的东西。
  事实上,海子可以构成一个精神现象学命题,他已不是他本身,他构成一种现象。

死了价值才提升

唐晓渡【诗歌评论家、诗人】

  年轻人会特别迷恋海子,因为他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青春写作的色彩。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没有现在这么耀眼,他写的诗歌也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关系到我们人类非常可笑的地方,就是人死了以后,价值才得到提升。比如梵高的画,这是人类的荒诞。海子神化并不是海子本意,海子和关于海子的评价是两个概念,将海子神话化,某种程度可能是读者的移情,把他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或幻觉,转移到海子身上。
  现在每年3月26日都有各种纪念海子的活动,但如果我们不去读海子,而是争着开会,说海子的好话,这和去逛商店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种消费行为,对海子最好的纪念是去阅读他,我发现很多人根本没有读海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3-3-24 09:32:02|只看该作者

第二届海子诗歌艺术节秦皇岛开幕

  23日,第二届海子诗歌艺术节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学生会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以及来自美国、英国、以色列的海外诗人参加了此次艺术节。
  第二届海子诗歌艺术节由秦皇岛市海港区委、区政府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秦皇岛市海港区宣传部等部门协办。近年来,随着文学艺术价值的提升,全国上下兴起了海子诗歌研究的热潮。秦皇岛海港区去年举办的“两岸诗歌高端论坛暨海子诗歌艺术节”获得了广泛好评,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20余个网站进行了宣传报道。
  来自美国的诗人徐贞敏对记者说,我从小就自己写诗,后来我在大学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后来我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很多教授跟我推荐过海子的诗,说他的诗写得很棒,所以读了很多。”
  此次艺术节诗人们将进行海子诗歌作品研讨会和诗人个人诗歌及海子诗歌朗诵联谊会,秦皇岛市文艺者还为来自全国及国外的诗人准备了古筝、古琴等表演。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15岁考入北大,19岁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25岁自杀于海港区龙家营铁路慢车道处。生前写下了200余万字的诗歌作品,成为他所在时代诗歌界的代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2:14,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