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一财网
原文标题:商务部:2016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回稳向好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秋季)》(下称《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再考虑到 2015年9月份以后的月度进出口基数普遍较高,四季度,进出口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但《报告》称,综合考虑,经过不懈努力,预计2016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而2017年中国外贸占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展望第四季度,出口方面,四季度是外贸旺季,圣诞、元旦都将集中出货,四季度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回稳向好。进口方面,主要进口产品整体价格回升,对进口形成一定支撑。但受加工贸易进口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增速总体仍将在低位运行。
在全球经济下行期大背景下,贸易投资端自然承受较大的压力。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今日的月度例行发布会上连续回答了三个中国企业海外出口和投资遇阻相关的问题。在回应中,他多次强调中德、中澳、中欧、中印双边经贸合作大局,但国际贸易投资恶化的大环境也可见一斑。
全球经济依然低迷,“逆全球化”恶化贸易投资环境
打开世界地图,2016年,全球整个政治经济局势,依然低迷,不确定性较多
报告描述称,2016年以来,世界经济仍然低迷,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总体呈增长低、通胀低、贸易与投资增速低、负债高的“三低一高”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 2016年全年世界经济将增长 3.1%,较 2015年低 0.1 个百分点,连续第五年低于 3.7%的长期(1990-2007年)均值。
IMF 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将仅增长 1.6%,低于 2015年 2.1%的增速。发展中国家结构调整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部分国家增速放缓,巴西、俄罗斯经济仍未走出衰退。全球贸易下滑趋势严重,世界贸易组织(WTO)近期下调 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测至 1.7%,连续五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美国经济复苏放缓。2016年,美国经济开局不利,通胀未达 2%的预期目标,就业数据波动性较大,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欧洲经济微弱复苏。且由于英国脱欧,欧洲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组,给欧元区经济复苏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加剧欧元区动荡,可能会拖累经济和贸易增长,不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经济。2016年以来,日本经济主要指标表现疲弱。
新兴经济体经济缓中趋稳、分化加剧。2016年,得益于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资本外流减少,汇率总体趋于稳定。但中东国家仍需应对石油价格低迷以及国内冲突和恐怖主义造成的困难形势。中欧、东南欧、西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近期,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影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对美元再次贬值,市场动荡有所加剧。
从政经因素来看,展望2017年,报告认为,“逆全球化”升温、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再加上英国脱欧、欧洲极右翼政党兴起、美国大选走向都表明发达经济体民粹主义思潮盛行,主要经济体在经济政策上“逆全球化”倾向愈发严重。
首先,各国纷纷实施显性或隐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影响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世贸组织报告显示,2015年 10月至 2016年 5月,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了145 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有近 21 项新措施出台,月均新措施数量为 2009年世贸组织开始监测贸易限制措施以来的最高水平。其次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削弱,新一轮谈判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与 WTO 非歧视原则不同,双边或区域自贸协定具有一定排他性,区外经济体存在被歧视和边缘化的风险。最后是不少政客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为了争取选票,不惜把攻击矛头对准反映国际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要求的措施和政策。这些混乱现象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的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失衡和利益矛盾,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构成威胁。
新旧交替时代
进入第四季度,《报告》认为,进出口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但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如果展望2017年,结论是,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也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分析称,中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产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头挤压”。一方面,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2016年前 8 个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日本进口市场份额比 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 1.4 和2.6 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产品在美、日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上升 0.7 和1.2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以互补为主的关系将发展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关系,尤其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更严苛的遏制。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对中国贸易负面影响加大。中国已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对象,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来自 21 个国家(地区)发起的 91 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 44%;涉案金额 109亿美元,同比上升90%。中国的钢铁、铝业和光伏等领域成为遭受国外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严重影响相关行业出口。
在今日的发布会上,沈丹阳称,澳大利亚调查机关上个月发布公告,决定终止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方对澳方此举表示赞赏,相信这不仅符合实际情况,也有利于中澳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有助于提升中澳两国经贸关系。他呼吁,欧盟应尽快彻底地终止光伏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使光伏市场恢复到正常状态,真正实现互利共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和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欧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双方应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放在合作上,共同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好消息是,《报告》发现,外贸新优势正在加快培育。中国外贸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口不断增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 2.6万亿元,同比增长 30%,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 23.4%。
此外,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推动辽宁等 7 个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贸易与跨境双向投资相互促进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中国—海合会、中国—以色列、中国—斯里兰卡等自贸区谈判取得新进展,为中国外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