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0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11-10 09: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从建筑内涵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解读

 [复制链接]
源自:云南日报  : 北雁
  民居建筑往往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广大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骨子里流淌着白族血液的人,在故乡大理,我始终清楚地记得儿时有一句民谚是这么说的:“大瓦房,空腔腔;茅草房,油香香。”前后各六字,分别道出了大理白族人和客籍人对住宅建设截然不同的观念。诚可见,以勤劳著称的白族人民,素来重视自己的居住建设,往往穷尽毕生心血,燕垒泥巢一般苦心营建个人居所,并将个人追求和家风志向巧妙地融入民居建筑的点滴内涵中,渐而融成了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于是到了今天,对这个民族民居建筑内涵的研究,甚至可以看作是对一种民族精神的深刻解读。
  早在1999年,白族文化学者赵勤就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查阅大量史书典籍,倾尽多年心血完成研究成果《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一书,经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并始终佳评不断,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探求白族民居建筑的母本”。然而,素来严谨的赵勤先生却坚持精益求精,在对原著进行细致周密的修改,并进行认真的查缺补漏后,于一年前重新出版了《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一书。十多年后再次读到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难言的感慨依旧带给人无限震撼。

  作为全国一百多万白族的重要聚居地,喜洲人文历史悠久,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有如时代的活化石,成为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宝,同时成为研究白族民俗传统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实物史料,并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赵勤先生自小对家乡建筑文化耳濡目染,在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周密研究后,他对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由明入清、直至民国时期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的出现提出了大胆的定论:“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喜洲,不论商人还是普通百姓,或者读书做官者,更多的是获得功名,或者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都会积极为家乡做慈善事业。为向世人展示自身经历所积淀的文化,让人们更深地解读他们饱经沧桑、兼程风雨的创业故事,还有更多是以教育、启迪后人,由此他们选择这个特殊的建筑文化符号,作为彰显人生成就的最精彩承载物。”
  在一度儒商云集、经济繁盛,并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灵人杰的喜洲,大量的白族民居建筑出现并非偶然。由此他进一步阐述:“喜洲人建房盖屋时,必定要作充分的规划和思考,如同完成一份答卷一样,要让人满意,让人深思,让人敬仰。喜洲大多数白族民居的构建,都是下了很大工夫,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座建筑的年轮,都记载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于是,在对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的研究中,赵勤先生从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的历史溯源、建筑文化、建筑特点、建筑民俗、建筑形式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重点列举了诸如喜洲文化巨擎杨士云、著名商人严子珍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深刻解析了喜洲民居建筑中所透露的白族精神内核,比如白族民居建筑往往追求“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诚可见白族人民向来注重与和谐自然的优良传统;再比如白族民居建筑注重门楼、照壁、外墙、屋檐的装饰,体现了白族的审美观念和尊重文化、传承文明的风格沿袭;还比如白族民居建筑上的对联、照壁和门楼上的文字、书画等等,表现了白族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向往,同时展现了白族人民优秀的家风文化和光辉传统;而对出角大门等一些特殊建筑的民望和地位要求,反衬出了一个少数民族包容接纳、高瞻远瞩、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精神动力。

  再版作品中,赵勤先生还对大理、特别是喜洲的历史沿革和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儒商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喜洲近年人文发展情况进行了成果性的调查。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所体现的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令人欣喜的是,在建筑工艺不断发达,民居建筑饱受西式建筑冲击的今天,再版作品必将会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发掘和民居建筑保护的强烈反思,使优秀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彰显。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五个认同”与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侗族传统生态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07:31,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