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85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岱峻 发表于: 2008-9-22 21:14:4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岱峻:李庄──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

 [复制链接]
⊙ 伍婷婷/整理

  2007年11月8日晚,应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王铭铭教授之邀,四川政协报副总编陈代俊(笔名岱峻)先生来京,根据自己多年潜心研究民国学术史、学人往事的心得,为中央民族大学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李庄──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的高质量学术报告。
  岱峻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民间学者,前几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发现李庄》的非虚构作品,掀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民国学术史。最近他致力于研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即将出版关于李济先生的传记,同时还关注民国时期四川教会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在华西坝上的活动,成果颇为丰富。
  当天的演讲从“衣冠南渡”说起。魏晋丧乱的时候,许多北方世家大族举家南迁,“衣冠南渡”可算得上是一部漂泊游荡的伤心史。现代中国历史上,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由北向南蔓延,于此时,中国文化史上再次上演了一出“衣冠南渡”。内地大学和研究机构为躲避战乱而大举向南迁移,不远万里到西南大后方落脚。这是一次预先组织好的南迁活动,为的是若国亡而文化不亡,它可谓是一次文化上的抗战。然而目前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文化抗战的历史,所知者也只不过认识西南联大或其他几所大学而已。岱峻先生认为在这段历史中,人们遗忘了本不该被遗忘的人与事,这就是中央研究院的历史。
  中央研究院是蔡元培先生倡导并主持成立的,于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研究院涵盖了民国时期主要的学科门类,下辖文理研究所共13个,是民国政府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与民国五大院并列并存。中央研究院的文科研究所共3个,分别是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心理学研究所。岱峻先生演讲的主题锁定在与在座师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及其在李庄的岁月。
  史语所的建立与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傅斯年先生分不开。傅先生当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主持文学院时就在该校成立了语言历史研究所。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以后,傅先生积极奔走倡导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最终于同年l0月在广州成立,并由他担任所长职。史语所的命名与傅先生个人的学术旨趣密不可分,他一生的志向是用历史研究语言、用语言研究历史,把语言和历史做成像生物、物理这样的科学,用史料说话而非妄评历史。史语所最早下设了8个研究组,1929年迁到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以后合并成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三个组,1934年又增加了人类学组,四个组分别由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和吴定良担任主任。在“七.七事变”之前的十年中,史语所发展势头良好,比如着手整理明清档案,着手汉语方言调查,组织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等等。
  可惜,1937年卢沟桥战火一燃,安定的学术研究生活被打乱。为继续从事研究活动,整个研究所连同学者、研究生、家属决定一并向后方撤退。在此过程中,随所撤离的除了人员以外,最珍贵的是史语所24万册中西文藏书,以及明清档案、安阳文物和居延汉简等。在其他高校图书几近全毁的那个年代,史语所这批书的价值可想而知,而对中国学术的贡献也无须赘言。当时,美国驻华文化参赞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就直言,史语所在李庄的图书馆是战时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
  史语所为何最终会选择在李庄度过抗战的6年呢?开始,和大多数南迁的内地大学和研究机构一样,史语所在昆明安了家。但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昆明城连夜的飞机警报和轰炸预示着那里也非久留的太平之地。因此傅先生下决心要找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继续研究学问。
  因缘聚合使李庄成为了傅先生一行最后的避难所。李庄具备一些让他们心仪的条件。首先,李庄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偏僻,不易到达,但同时又是一个规模颇大的水码头,外出比较方便。其次,李庄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文化积淀较为丰富。最后,李庄当地人欣然相邀,竭诚接纳这批“下江人”。
  于是1940年秋史语所分期分批地向李庄进发。整个所栖身于李庄板栗坳的张家老宅,而研究人员、家属和学生们则分散到了乡亲家中。与史语所同时生活在李庄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中国营造学社以及同济大学。至此,这些共同生活在李庄的外乡人给李庄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学术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尽管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疾病、匪乱缠身,但是这批学人却用最大的热情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在李庄短短6年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中国学术史上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比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董同龢的《汉语音韵学》、劳榦的《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等等。
  最后,岱峻先生一语作结完成了演讲:“要理解中国学术的脉络,不能不知道民国学术史,要了解民国学术史,不能不知道李庄,不能不知道李庄的那些先生!”
  演讲结束以后,王建民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议,并与岱峻先生相互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座同学深受演讲感染,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岱峻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原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5月第一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岱峻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岱峻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岱峻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岱峻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岱峻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岱峻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今年起台湾立法院议事过程全程网上直播! 岱峻:李济与李安宅──学科史的个案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0 18:05, Processed in 4.087208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