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32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10-14 20:28: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文物·古迹[转帖]探访 神秘归仁市

 [复制链接]
 作者:郭金川

如今,在内江所属乡镇当中,肯定没有归仁市这个乡镇。归仁市是历史上已经消亡的一个古代乡镇。关于它的存在和它的神秘,以及对它的探索,笔者从骑上大清流河上的见龙桥开始──

  在东兴区顺河镇银沙村4组,有座古朴的土墙黑瓦民居。老乡说,这是以前两个王姓的村民开的染坊,老地名“染坊坝”。如今,虽然看不到一丝染坊的痕迹了,但这座民居过去在大清流河边的显贵身影似乎依然如故。
  传统染坊业是现代印染业的源头,这种把纱线、棉布、丝绸、毛织品拿来浸、染、漂、晾晒的古老行业,盛行于中国唐朝。所用染料,一般取自天然植物或矿石,分为草染、木染、石染三种。
  旧时的人,不喜欢穿褪色的衣服,一见褪色,重新浸染,所以,虽然穿得补丁巴巴,但色彩仍十分鲜艳。因为麻布在浸染之前要浣洗,所以染坊的发达也带动了浣纱业的繁荣。
  可以想象,当初大清流河沿岸的浣纱洗麻场面,一定非常壮观,大清流河的美女西施一定特别多,浣纱舞一定跳得特别好。改用盛唐诗人王昌龄《浣纱女》的诗句来说,“清流河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广化寺与消逝的归仁市
  顺河镇见龙桥村3组和广化村2组交界处,大清流河上横架着一座见龙桥。广化寺村,就坐落在桥对面的田坝上,靠山临水的村落被金灿灿的油菜花簇拥,犹如仙境。
  据《内江县志》载:“邑东五十里,曰:广化寺。宋、明来旧刹也。寺前有溪,舟楫可通昌普(昌,昌州,今重庆市荣昌县;普,普州,今资阳市安岳县)则古志所称清流河也。”此寺“干隆四十二年,僧晓扬补修”,“灿然夺目”。它的遗址,就在广化村2组。广化寺究竟还在不在,还留下什么遗迹?
  我推车过桥,顺着田埂前往广化村。走进村,迎面碰上59岁的徐富建。他右手指了指身边一座好像关牲畜的棚子说,这里就是广化寺!
  走近一看,棚子里没关牲畜,右面好像有一座牌坊的下半截石板,也不见石柱和螯角高耸,是不是一座牌坊的残部?拉开棚子的篾条门,挪开粪桶之类的农具,站在石墙前,从右往左看,石墙正中果然刻了约1米见方的四个大字“波月常清”,右边上联竖刻繁体字“宋朝开胜景”,左边下联刻有“明朝广禅林”。“波月常清”中间有两行竖刻的小字,字迹模糊,只能看得清“赐进士出身云南布政司参政××陈祠题,××乙卯岁吉旦邑人钟阳萧方[×]书”。
  徐富建说的牌坊,实际是石屏,也就是石头制作的屏风,始见于唐代,繁盛于元明清,现代仍有制作。
  走出棚子,从右往左看石屏的另一面,也有约1米见方的四个大字“化洽龙沙”。在这四个大字的中间竖刻四行小字“大清道光丙申秋吉进士第朝读大夫里人王果题并书住持明”。“化洽龙沙”两边竖刻对联“市有归仁迹,禅仍广化林。”
  从这对联可以看出,广化村2组所处地域,在历史上是一座古镇的遗迹──归仁市。老乡说,他们挖地时曾挖到不少古代的房屋地基和废砖瓦砾,也证实了这一推测。古代的“市”其实是一个贸易集镇,从今天隆昌县尚存的两个镇“界市”、“龙市”的规模,可以推测古代“市”的大概模样。
  至于归仁市为什么消亡,则无法知道。“禅仍广化林”,实指“广化禅林”,印证了广化寺存在。如果不是现在修建学校,村民居住,或许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广化寺飘渺的香火。
  神奇的字鼓
  广化村村民见我对这些“遗迹”如此好奇,说后面还有个“字鼓”。他们发音所说的“字鼓”,正确说法应该是“字库”或“字库塔”。内江最完整的一座字库塔,遗弃在资中县一处偏僻山岗。
  54岁的易金贵在字库后面建了一幢嵌瓷砖的楼房,在整个村庄里显得与众不同。字库外形像座小塔,约5层,塔身周围刻了不少文字,设有烧化纸钱的内室,是一种显示本土文化及百姓祈福的载体。过去大户人家花园、乡间地头、街口、寺庙等地都有这种建筑,还供上仓颉、文昌帝君、孔圣人的塑像等。
  这座字库没有塔顶。易金贵说修房子的时候埋到土头了。字库风化严重,刻在上面的对联“墨流藏金室,文光射斗牛;墨宝参元气,文章入太虚”,字有些朦胧不清。
  “蛮子洞”里的古字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还在离广化村不远的五台山上一个洞穴里发现了文字!
  这是一个深约4米、高约2米、宽约1.5米、能挤下约10个人的长形洞穴,洞内四周没有凿出什么特别的地方。洞壁上,像隶篆体的8个字,在电脑上放大看又好像10个字,每个字大小约20厘米,竖书两行,刻在进洞穴的左壁中间位置。
  经过电脑放大处理,第一行开头三字“五日果”和第二行第一字“天” ,可以确定。另外第二行倒数第一个字,介于“戟”和“载”之间;倒数第二个字,应该是个“五”。从这些字的雕琢痕迹看,年代久远,不会是近代所刻之字是肯定的。
  篆体字更接近原始汉字象形的一面,出现时期应当更早,春秋战国之际已有“草篆体”。由于“隶法”采用平直笔画写字,比较方便,汉代称为“汉篆”。因此,隶篆字出现最晚不会晚于汉代,公元前206年;最早不会早于春秋,公元前770年。根据字迹风化程度和字体出现的年代,以判断这些洞穴古老的历史,是符合逻辑的。
  一般人把这些洞穴叫着“蛮子洞”,认为是古代蛮人的居所。专家则认为是崖墓或汉墓,是古代的一种丧葬形式。归仁市大规模的发掘条件不成熟,山上和村庄地下肯定还有些东西,肯定还会有重大发现。
  归仁市已经消逝,它究竟还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如有一天,它完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广大的市民一定会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无耻庸医的惊天秘笈 上里古镇收粮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4:3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