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12|回复: 17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38:1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自然科学地震与言论自由模式的比较学初探

 [复制链接]
地震与言论自由模式的比较学初探





                              





    摘要: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是为了解开宇宙大爆炸之谜,我们再联系地震与言论自由模式的比较学初探,是为了解开地震发生的“几”数学模式。



关键词:余震几 言论自由 软强子对撞机

一、从余震到
1、从中西医之争谈起
科学是对事物认识逼近量化的结果。这里的“量化”,既指对事物的规律用数学公式总结,并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以观结果是否正确;也指理论、方法后的类似药物处方的运用,以看效果的区分比较。我们谈中西医之争,不是看处方、药物的运用,而是看效果的区分比较上。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地质工作者,从1959年学校毕业之后就在青海新疆和东北大兴安岭的冰天雪地等恶劣环境中工作到退休。他回到四川的家乡后,近年来得了一种怪病,从脚到下半身发冷发凉,西医从心脏功能不好出发用药,效果不理想;找中医老医生看,说是早年的“风湿”积累,现在才暴发,如不医治,今后行动更困难。但吃药后效果也不明显。然而老中医说的“风湿”,与病人早年在冰天雪地的露宿多,视乎有联系,但老中医并不知道病人的生平,使病人对中医多一些信仰。
在中西医的理论、方法的指导上,为什么中医有这种类似生平的联系而西医没有?也许中医是对几千年的实践的总结,“风湿”的症状与病人曾经的“风湿”生活环境状况联系的概率大,而被总结了下来。但在西医看来,这种“概率”的逼近量化还不“科学”。但在我国,中西医势均力敌,中西医合作将成为长期的方针,中西医之争只能是一种言论自由模式。
25·12大地震之争
现代地质科学、地震科学研究,走到5·12大地震,总结近半年的5·12大地震之争,对“板内地震”认识逼近量化的最好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是“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模型。不管是大震还是小震、主震还是余震、前震还是后震、局部震还是全球震、序列震还是远离震,都能得到自圆其说的解读。但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只是对“板内地震”认识的一种理论模型,它既不是地震测量仪器,也不是地震预测的具体方法。“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要逼近量化的地震测量仪器和地震预测的具体数学公式总结、数据计算,还有一些缺环。正是在寻找这些“缺环”中,我们发现言论自由的“几模式可供参考。

(1)张宝盈电磁地震说之争

主流的地震起源理论是“板块断裂”说,配合板块断裂地震说的地震测量仪器有多种多样,但也还没有成熟的地震预测的具体数学公式的数据计算,所以对5·12大地震的预报,地震部门不是错了──绵阳市地震局,就是自称毫无知情──如我国和美国的一些主流科学家说他们的仪器无反映。

其一,5·12大地震发生后,主流板块断裂说的震源理论是“点论”,但我国一些主流科学家在解读汶川映秀的震源和北川震源时,不自觉地成了震源“线论”的悖论。其二,除了主流的“板块断裂” 地震起源理论外,我国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地震起源理论,其中以张宝盈先生的地震是一种电磁现象假说最有代表性。我们把不同于“板块断裂”说的地震起源理论,统称为非板块断裂说。张宝盈说,著名的板块断裂弹性回跳假说,很难想象岩石介质中有回跳的空隙,而且回跳必须足够快,才能产生可以觉察的地震波。

如果采用现代断裂力学,引入动力学的岩石裂纹的扩张和失稳考虑──但不过失稳的裂纹还不等于地震,因为后者必须伴有相当大的位错。几十公里长的断层所释放的能量是可观的,但分布得也很广。如何能集中在局部地区以产生山崩地裂的破坏,其物理机制也还不清楚。另外,地震活动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它所积累的能量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就有实验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国家公器当成儿戏 主持人挂职的闹剧该息息了 看昨天香港政府又为市民做了什么好事?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0:2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

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难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几次强烈地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实际根本经受不了比所发生的强烈地震还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即使是人工精心生产的弹性材料和装置,其在超高压作用下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密度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天然岩石即使全部是清一色的优质弹簧钢,如果不经过极其精心的设计加工和组装,其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在释放时也根本不可能在地下长时间地产生多次往复震动。

如果地震是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则其破裂时间只能用瞬间来描述,即使是大体积的岩石多处发生破裂,岩石材料的性质决定了破裂只需很短的瞬间就已完成。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震动,应该跟一次大爆炸产生的震动类似,不可能像地震那样长时间地高频低幅震动,以至于时间能够超过十秒以上。张宝盈的电磁地震说等各式各样的非板块断裂震源理论,都有类似“爆炸” 的现象,而可避开了他所说的岩石应力极限难题。

张宝盈震源理论的更大优点,还是他说的能解答“余震” 难题。因为地震电磁假说,具体类似雨天云层的闪电“爆炸”。张宝盈说,把“岩石破裂”当作原因而把电磁现象当作次生现象时,难以解答地震时的各种现象;用把电磁效应视为原因而把“岩石破裂”视为结果时,几乎都可以得到解答。即当地壳表层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及电离层、辐射带等离子体电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某个区域积累了大量等离子体,并在外电场(如太阳活动引起的变化电场)的感应下达到了等离子体的集体复合条件时,大量等离子体就会发生爆炸性集体复合(犹如空中的闪电一样),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导致强烈地光(等离子体的辐射复合),类似打雷、放炮等等之类的地声,产生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同时也可以解释地震时的长时间震动── 地壳中积累的大量等离子体在发生复合放能时,由于分布面积很大且处于固体物中,地壳被旋扭撕裂又使电路时断时续,从而使复合时间延长。等离子体复合时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使周围物质再次被电离,而为电场充能.再次产生的等离子体在达到了一定的电场条件时将再次发生复合,形成余震。

(2)张铁铮“磁暴二倍法”预测地震之争

陈一文先生称“张铁铮是中国以至世界地震预测科学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的磁暴地震说和张宝盈的电磁地震说有联系之处,而他的更大优点是提出了地震预报公式。张铁铮1975年对已经发生过的有对应关系的磁暴和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某些两个先后发生磁暴的时间T1 和T2,其间隔的天数延长一倍,加上T1 的日期,与它们所对应的地震发生日期MT 相近。即公式是∶

MT = T1 + 2 (T2 – T1)                 (1)

(1)式中,MT 为推算出的地震发震时间,T1 为第一个磁暴最大活动程度的时间,T2 为第二个磁暴最大活动程度的时间。另外T1也叫起倍磁暴时间,T2叫被倍磁暴时间。这种预测地震的方法就叫“磁暴二倍法”。 张铁铮的“磁暴二倍法””,没有独立配套的测量仪器,是靠寻找数据进行测算,所以随意性较大,预测地震出现“虚报”、“漏报”及反常的情况,就有所难免;无法准确确定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的判断,也就有所难免。

(3)杨智敏青川流地震预测之争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说,地震学家对地震的本质认识不完全,尚没有了解透彻。地震时,前兆表现形式不一样,有根据小地震预报的,有根据地面动物异常预报的,有根据地下水温变化预报的,但地震发生在十几公里地下,有的在几十公里以下。这些变化显然不是与地震发生的全部对应关系,对地面的影响不十分清楚。地震预报有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要求,而往往只能抓住其中两个要素。这也是地震预报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然而,尽管这些途径和手段不完全有效,但在没有寻找到十分有效的预报方法前,地震学界很难放弃可能的方法。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地震预测爱好者杨智敏提前2小时在他的博客上预报了此次地震,更是没有放弃可能的方法。而且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支持和关注。

有报道说,杨智敏生于1959年4月,幼年未上学,在贵阳市京剧团学戏。上世纪80年代下海经商,在贵阳开办一家残疾人包装厂,后因设备陈旧又无资金而破产,卖了房,离了婚,一个人投靠父母,在他们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下,杨智敏靠着国家每月200百元的生活补助费和坚强的信心,不分昼夜地投入到发明创造之中,在一年中发明创造了几十项专利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向气流层喷射雾化水可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的发明及论文。杨智敏提出的地下构造”青川流”研究,是基于地壳中流体存在的普遍性与地壳中流体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地壳流体是地球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的认识。他的不同之点是,把大都放在地壳深处的建立在地幔之间的流体关注,改为放在浅层孔隙流体流的存在方向上,而把流体场分为深度小5-20km的浅部带。因为这些浅层的流体可以直接快速地调整破坏断层,从而触发地震。所谓的“青川流”也就是指的浅层高温溶岩流。

在浅层孔隙的流体流动,及浅层地下体流通道,与我们说的“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模型的“岩浆幕”或“地震窗帘”有联系之处。杨智敏说,伴随着大的地震,其地磁及场能,往往会发生成百上千倍的剧烈变化,如此强大的能量,在震前必然存在显著的一系列异常,如地磁、地电、地光、地声、重力、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地气,及气象异常、红外异常、动物异常等;这一系列显著异常的变化,实际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信号,研究这些信号,就必然能从中找到相关规律性,从而做到提前预测地震,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1:48|只看该作者

“青川流”受的启发

例如“青川流”受的启发,来源于冰岛南部2000年6月的Mw6.5地震,就系孔隙流体流动所致引起的震后地表形变。由于浅层高温溶岩流(青川流)的运动,引起的地层错位、移动、变形,会带来井中水位的变化,由此可用观测到的流速和流量,推测出地震的震级、方位。其次,流速和流量的变化,也会发生液化现象及出现大量泡沫现象;其原因有的类似地下有一个半封闭的水池,含有大量有机物及微生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受地下左右摆动而造出的大量泡沫。

杨智敏认为,就目前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的形势分析,也许说明青川流大量南下,80%的地震活动应随青川流已越过北纬30度线向南发展,老震区可能已进入了平安的恢复调整期,今后出现的6级上的地震,仍将在北纬30度下的西藏与青海交界处的川、滇、藏交界,发生的可能最大;还有可能先在北纬30度线下先连毛根朋友震,再向下发展至海上。

杨智敏作为业余地震预测爱好者,也很不容易。杨智敏说他的地震预报准确度已达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有人说,不知他是怎么弄的?想参观他的地震预报仪器,他也没同意。也有网友极力推崇杨智敏,说著名的方先生打假群体,“不敢对杨说三道四”。其实,这是言过其实。

(4)Amsel先生的地震“实事求是”之争

现代科学的边缘“战争”与中心“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地震科学也不例外。就在有网友说著名的方先生打假群体“不敢对杨说三道四”后,很快该群体的Amsel先生就作出了回击,不点名的给杨贴上“神汉”的标签。Amsel先生说:“一次小震之后,一段时间之内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有可能提高了;尽管严肃的地震学家不能只凭它来预报后面的地震,神汉们却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最近就有这样一位妄人(姑隐其名,不值得为做广告),在8月30日14点30分上网预报地震,预报的震中包括(1)云南与四川交界东经 103±2°北纬27±2°、(2) 云南、越南、广西三角交界、(3) 印尼。如同任振球预报伽师地震一样,这种给了具体经纬度的震中预报,说明预报者极有可能是把一次小震作为前兆来预报的,这也就是14点14分那次小震。这种把戏揭穿了不稀奇,但是神汉们不包装一下就显不出本事来了。至于上面另外两个预报地点,一个是烟幕弹,一个本来就是地震多发地,显然是准备前一个地点没蒙上的时候用来找场子的。”

Amsel先生一方面说:“一次小震之后,一段时间之内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有可能提高”;另一方面又说:“3.1级地震不是临震预报的充分依据。要用这样的小震来预报汶川8级大震,完全属于不可能的任务”。这活也许没错,但Amsel先生是沿此大歩走下去,左右开弓,既不放过小地震有对大地震预测高的概率,也不反对说小地震有能预测大地震的事实。请看他的说明:“本人从中国地震预报14次地震预报案例看,所谓成功的临震预报没有一次不是依赖于前震的。例如广东省地震局局长说,在大范围的前兆异常出现之后,还要看有无小地震发生,然后才能对地震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报。又如著名地震学家Max Wyss所说,预报群震中的一次地震要比预报孤立的一次地震容易得多。但是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考虑余震),所以绝大多数小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也就是说一次小地震发生后,同样很难判断大地震是否会很快发生。” 这是因为Amsel先生要帮人说话,请看他的对象:“5·12大地震之后,有人回想起5月6日绵阳晚报上刊登的专家释疑,认为地震局本应该根据江油的小震来预报出5·12大地震。但是,当时江油的这些有感小震倒是真的跟后来的5·12大地震没有直接关系。根据嵇少丞教授的研究,5·12大地震的原因是20多公里深的刚性杂岩体的突然破裂;而江油这些小震的震源深度要小得多,并且距离上百公里,所以江油地震并非5·12大地震的前震。更何况北川、江油一带每年都有这样的小震。要用这样的小震来预报汶川8级大震,完全属于不可能的任务”。

按Amsel先生的说法,5·12大地震之前的5月6日,《绵阳晚报》刊登了地震局的专家释疑,回答江油群众当时感觉到的许多小地震是否有大地震来临的猜测,认为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考虑余震),所以绝大多数小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所以不会有后来类似5·12大地震的发生,请大家不要惊恐。而且有嵇少丞教授的研究作证:“江油这些小震的震源深度要小得多,并且距离上百公里,所以江油地震并非5·12大地震的前震。更何况北川、江油一带每年都有这样的小震”。 5月12日早上开始发行的当天《绵阳日报》,以《政风行风热线一周综述──市民反映问题,全部办理完毕》为题,说5日至9日,市地震减灾局、人防办、人口计生委、环保局、民宗局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领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值守“政风行风热线”。5日市地震减灾局值守“政风行风热线”时,一江油市民打进热线咨询,前段时间江油一带有感轻微地震,是否意味着地震活动有异常? 值守完热线后,市地震减灾局有关负责人立即与这名市民联系,详细告知对方,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板块在运动中积蓄和释放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3级以上地震全世界每年要发生十几万次,这些地震中,有感地震并不多。实际上有感地震的多少与未来是否有强震并没有直接关系,市民不必有恐慌心理。碰巧的是当天下午大地震就发生了,绵阳市的北川、平武、江油、安县等县遭到重创。

而且,5·12大地震之后,绵阳日报、四川日报在发北川、汶川的地震的新闻和采访中,也刊登了如欧洋多等人的讲述,5·12大地震之前,在北川,汶川,小地震经常有。只是因为在北川,汶川的群众没有给绵阳日报、四川日报写信反映,或者给绵阳日报、四川日报写了信,但绵阳日报、四川日报考虑到“影响稳定”,没用单独刊登或帮助请“专家释疑”。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2:49|只看该作者

5·12大地震发生之后

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北川,汶川的灾情最重,震源先后在汶川、北川引发。而当时在北川,汶川,小地震经常有,已是事实。如果绵阳日报、四川日报5月6日,刊登了地震局的专家释疑,回答北川,汶川群众当时感觉到的许多小地震是否有大地震来临的猜测,认为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考虑余震),所以绝大多数小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由此不会有后来类似5·12大地震的发生,请大家不要惊恐。如果也有类似嵇少丞教授这样的“释疑专家”,他在近九万死难同胞的面前说,北川,汶川这些小震的震源深度要小得多,并且距离上百公里,所以北川,汶川这些小地震并非北川、汶川有大地震的前照。更何况北川,汶川一带每年都有这样的小震。”而这近九万死难同胞会非常感谢这类教授吗?

Amsel先生说这类专家才是“实事求是”,而且难能可贵。请看他的表扬:这次攀枝花地震,云南防震减灾网近来一直在公布3级左右小地震的情况。从记录看,8月30日16点30分攀枝花附近发生6.1级地震的两小时之前,在14点14分,震中曾经出现一次三级地震。在回答这两次地震是否有联系时,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研究员表示,“在地震多发区域的川滇区域,这种微型地震还是比较常见的”,“这个与6.1级地震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程万正研究员当初能够在地震局率先指出四川地震和“引潮力”没有联系,应该算是地震局浑浑噩噩的预报队伍中难得的佼佼者了。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地震局同样认识到,从一次小震贸然预报后面会有大震,落空的风险非常大。但是两个多小时同一地点发生两次地震,如果说它们之间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显然也难以服人。其实,要害是,没人事先能知道3.1级地震之后会不会跟着大震。后面发生大震之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有联系,但是这已经是马后炮。此次震中 上次三级地震是在今年7月1日,而紧随其后并没有大地震。这就足以说明3.1级地震不是临震预报的充分依据。

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研究员真是“预报队伍中难得的佼佼者”吗?真是不“浑浑噩噩”吗?非也。北川、平武、江油、安县,在绵阳市管理的辖区,是5·12大地震的主震区。《绵阳晚报》是一份绵阳市的官方晚报,绵阳市地震局是绵阳市的官方地震局。按我国法律,大地震预报只能是官方行为,地方的官方地震部门,也有权作地方的地震预报。绵阳市地震局在5·125·12大地震临震前,在《绵阳晚报》作地震预报,实为地方的官方地震部门作的地震预报,属于官方行为,程序不违反我国法律。至于预报准不准确,是水平问题,而首先作了预报,是尽到了责任。因为如果预报不准确,绵阳市地震局上面还有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绵阳晚报》是在成都市等川内公开发行的报纸,绵阳市的官方网站也作了转载。吃专业饭的四川省地震局及程万正所长应该能够看到;四川省地震局看到后应该向国家地震减灾局汇报。但到5·125·12大地震发生已过六天,四川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并没有作任何反映,说明他们也是认可绵阳市地震局按标准地震软件作的标准解答。但六天后5·125·12大地震发生了,无情地证明程万正所长等专家手中的地震软件有失效之处。这些同志的工作,让国家领导人“操心”,这种“实事求是”也是“有一说一”。 Amsel先生的要害、这种把戏,揭穿了也不稀奇,帮手大师们不包装一下,就显不出放“烟幕弹”的本事来。这值得让人欣慰吗?

(5)“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总结能一笔勾销吗?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戴昌达先生说,如果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运气好蒙到的”;的确,运气不错。海城地震出现了许多与9年前邢台地震相似的前兆。可是假如邢台震后,没有组织大规模的“马后炮”式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到大量震前信息,联系古籍记载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出“小震闹,大震到”以及动物行为异常、地下水动态变化等经验性认识,海城地震能够凭空蒙到吗?用戴昌达先生说的海城地震,可回答Amsel先生对《绵阳晚报》刊登地震预报不重要的非难。当然,戴昌达先生也提到李杨等人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也不是没有异常,只是和邢台、海城不同,未出现明显的“小震闹”等状况,导致看法分歧。

(6)5·12大地震后各种地震的专家争论

地震难以预报,余震同样也难以预报。据《解放日报》和《科学时报》报道,5·12大地震后的8·30攀枝花6.1级地震,是震后效应,还是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研究地震的专家们也有分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讲:“一种认为,属于5·12大地震的余震,是特大地震引发的较大区域内地应力场调整所致,与之前云南盈江发生的5.9级地震一样,都是5·12大地震引发的川滇地区的地应力调整活动。还有一种则认为,是另一次地震前的异常表现”。“近日发生的一系列地震,显示出地震活动的明显增强态势。这些地震均为今年1月9日西藏改则6.9级地震、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和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强震活动的继续,进一步表明中国大陆进入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期。而在这一活跃过程之前,我国大陆则表现出长尺度的平静现象。也就是2001年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出现了长达7年无7级以上地震,2005年4月8日~2007年5月3日,又出现了近百年罕见的长达755天的无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段,6级以上地震打破2个月后,又呈现出长时间的5级地震平静。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地震活动有可能继续呈现出平静—活跃交替的特征。这也是自今年以来,地震活动增强的原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3:38|只看该作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

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说:我国大陆进入地震活跃期,还有待观测。今年地震似乎特别多,天体环境因子并非主要因素。但孙士鋐推断,最近一段时间内,天体运行所造成的环境使地球地震诱发因子增强。因为地球是浩瀚宇宙星球中的一个成员,运行时势必受到“兄弟姐妹”们的关照,相互产生应力。今年9月14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太阳、地球和月亮运行在一条线上,在9月16日前后,金星、水星、地球和月亮也在近距离形成一条直线。无论新震或是余震,今年多次地震都处于一个很大范围的中国南北地震带上,地震联动是我国地震活动的一大特点。因此,类似此次攀枝花地震的调整还将持续到何时,地域范围是否还会扩大,专家表示还有待跟踪。孙士鋐说,“我们积累的经验太短,只有40年左右,因此只能试探性地探讨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地震难以预报,余震同样也难以预报。如5月19日深夜,四川省政府正式发布四川省地震局的紧急通告,称汶川余震活动水平为6~7级左右,5月19至20日5·12大地震区附近余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20日却没有发生大的余震。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表示,唐山大地震是7.8级,它的余震在几年以后一直有。根据过去的经验,像汶川这么大的地震过后,余震的趋势会呈现有起伏的衰减,持续时间与余震的强度有关。统计规律表明,我国每年5级以上的地震在18次左右。今年自从5月12日5·12大地震以来,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上万次;目前除5·12大地震的强余震外,中国大陆已发生6级以上的强余震8次,5级以上30多次,4级以上200多次,超过往年平均水平。为什么最近地震频发?阴朝民表示有两个原因:第一,大的地震过后,会引起地壳的一些应变释放,在全国范围内会发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震区以外,包括西藏、新疆及四川与云南交界地区,也发生了一些地震。第二,最近发生地震的区域,历史上都属于我国地震多发地区。总的来说,我国西部地区地震较多,地震的分布与各个地区的构造情况有关。

3、余震新说盖旧说

大震后都会有余震。余震只是一般认为的是当地震发生后,该地所在断层中能量继续发散,引起附近地区发生一系列较小规模的地震吗?地震软件像唱“白山歌”,唱的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地表震动;重大破坏性地震并不是只震动一次,而是随着地下能量散发的过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一组地震,称为“地震序列”。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一组地震的总称。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孙士鋐说,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地震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伊朗地震属于这一地震带,而印尼地震地区则处于两个地震带的交汇处。世界上除这两个地震带之外,还有一条绵延数万公里的大洋脊地震带。在这一地震带上也发生了6.5级地震。这些地震处于世界上不同的地震带,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这组地震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是这样吗?

由此并没有解决余震原因发生的争议。谢礼立先生认为,5·12大地震是“板内地震”,即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陈顒院士也认为,5·12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从震后地震台网监测的情况看,5·12大地震波在20分钟之内传遍了全世界,地震波非常强。地震工作者找到了德国的一个台站,那里离唐山与汶川的距离相同。该台站记录下的5·12大地震波震动时间和震动强度远远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从能量的角度来说,5·12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而每一颗原子弹的当量是2000万吨标准炸 药。

张宝盈先生则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最多的是小震级的地震,有些地震微小到成为“无感地震”,人感觉不到,只有灵敏的地震仪能够才能够测出来,这样的微小地震又是什么“对撞机”撞出来的呢?而电磁成因假说却可以解释这一切现象。但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菲尔泽和加州大学的布罗德斯基教授,分析了近20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地震中余震的数据后,得出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更加“活跃”的地震波冲击,而不是此前认为由于地震引发的当地破碎岩层,由于相对静态的自身压力导致的附近地壳重组的结论。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4:37|只看该作者

2002年11月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迪纳利断层

(1)例如2002年11月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迪纳利断层的7.9级的强烈地震,震中在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州首府)东北283公里处,一连串地震波从那儿传递出去。令人意外的在南方几千公里远的犹他州引发了一连串小地震。这些地震波使地壳小幅度地扩张与收缩,然后会在岩层破裂带边缘被“绊倒”,而引发当地地震,即余震。美国地质调查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学者布兰皮德整合了迪纳利地震的分析结果后认为,由地震波诱导产生的岩层应力(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但不能位移来抵消外力时,内部产生的反作用力),可在几千公里之外激发地震。这一的研究可能改变关于以前余震发生原因的预测:远距效应极可能是多数大地震的共同后遗症。当然,这种能在遥远地方引发新的地震的冲击地震波,也许必须是很大的,不是“无感地震”能产生的效果。

(2)张宝盈的地震电磁成因假说,是一种电磁“感应”,他说可以解释小震级的地震到成为地震微小的“无感地震”这一些现象。此处地震在遥远地方引发新的地震,“感应”说自然无能为力。地震“对撞机” 成因假说类似把“板块断裂”说和电磁“感应”说结合在一起的机制,这里的“对撞机”不但是“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而且是“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其“膺”、“软”,是说它类似“地震窗帘”──如果把产生大地震的地质板块裂缝看成类似窗帘轨,把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 其中板块裂缝两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触点在岩浆幕形成的一层“薄膜”,看成类似陶瓷绝缘材料超导体中的“空穴载流子”薄膜,如果能阻止电流的损耗,那么这层岩浆幕超导体“薄膜”就类似板块裂缝“窗帘轨”挂着的“窗帘布”。这张巨大的超导薄膜“窗帘布”在板块裂缝下“飘荡”,可以倾斜至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这还是仅指此处地震“板块”断裂带、断裂带群的“感应”说,另外还有此处地震“板块”断裂的地震波冲击,传到远处的“板块”断裂带、断裂带群,引发的类似“岩浆幕”的撕裂或组合。即岩浆幕能被大地震撕裂,板块岩石破裂也能新添,而使岩浆幕大的可以撕裂变小,小的可以组合变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彼处的大震、小震、前震、余震;其“感应”、“碰撞”原理,也可以按“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依样画葫。

(3)这当然不是写小说而是搞科研。超越不是无限,融合也有边界──这就是联系板块学说,“板块断裂”存在全球整合,由此联系“地震窗帘”, 整个地球也可能是挂着“窗帘布”的地震集合场,即使它的疏密在全球各处随着断裂带、断裂带群的分布不同而有差异。再联系余震的“远距效应”,余震会跨半个地球,绝不是写小说。据《青年参考》报道,2008年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期刊5月号公布的研究,说类似于5月12日的汶川强震,可能会在半个地球之外引发地震,几率高达95%。美国地质学家发现,1990年以来,15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12个产生表面波(即地震波沿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迅速向远方传递),在其他大洲的断层系统上引发了较小型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帕森斯解释说,科学家早就知道强震的表面波会迅速向远方传递,不过他们此前认为这些所谓的表面波移动引发地震只是特例,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地震一直在发生。例如9月9日~11日的短短两天内,在全球范围内先后发生了伊朗南部6.2级地震、大西洋洋脊6.5级地震、印尼6.3级和日本北海道7.1级等多次地震。如果把时间往前推10天,在中国还出现了8月25日西藏仲巴6.8级地震,8月30日攀枝花6.1级地震。地震在世界各地可谓处于频发状态。5月24日哥伦比亚国家地震局说该国中部梅塔省当天下午发生里氏5.5级地震,接着美国地质勘探局5月26日在网站上公布巴拿马当天上午10时01分发生了里氏5.3级地震。而9月11日印尼地震与日本地震相继发生,也只有20分钟间隔.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专家们说,虽然远处地震引发的规模都较小,约在里氏3到5级之间,但也没有理由认为,它们的威力不可能与原发地震同级或更强。帕森斯解释说,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动力刺激,这些地震波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游走,经过遥远的距离后也未缩小。而他与合作者为了评估强震在地球其他地方的影响,分析了500多个地震观测站的宽频地震仪。他们侦测出大量因大地震引发的远方地震,即便这两个地区的地壳构造彼此独立。而高建国也说,有一种方法为统计预报,即把全球地震划分为12个活动带,中国大陆板块之外的任何一个活动带中如果出现7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将对应出现一次7级地震活动,且这种概率大约为7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5:27|只看该作者

从沙堆模型到“在绸布店扯布

4、从沙堆模型到“在绸布店扯布” 模型的“几率”

地震预报虽然探索了半个多世纪,但发现板块活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究竟有哪些关联仍有待探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忠淮说,地震预报有三要素,就是震级、时间、地点;但预报后没震,也很难避免,毕竟现在地震预报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强震以来到目前的9月,在中国或世界,每月甚至有时每天都有地震的新闻报道,发生地震的“几率”好像很大,但落实每一个具体的地方,“几率”其实很小甚至数十数百年为零。Amsel先生说,沙堆模型的一个观点是:“如果地震有意识的话,在它刚刚发生时它自己都不知道将会有多大规模,而地震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更无法知道”。这就是“几率”这个词的含义吗?人类对地震的了解实在有限,不论是此处的前震、主震、余震,大震、小震,还是动态的地震波如何引发远方的地震,以及会在何时何地引发什么规模的地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主震、大震危害很大,余震的危害也很大;而且余震还会对人们造成持久的心理冲击。目前美、日对地震的预测,已不采用“震”与“不震”的二值判断法,而改用概率(即“几率”)分布的盖然判断,这种既积极又求实的做法符合地震预测尚未完全突破、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实情。其次所谓的本底概率,也是有专家根据统计,如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概率是0.7,认为本底概率就是70%。

然而地震之所以难以捉摸、无法预测,关键就是专家们对地震“几率”也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数学公式。不论是普通听众对“几率” 整不明白,就是专家也只能藉助唯象模型。所谓的沙堆模型就是这类唯象模型的其中之一。有人介绍沙堆模型说,在上世纪5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比诺·古腾堡和查尔斯·里克特收集了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几千次地震的资料加以统计,试图从中理出一些头绪。比如说,地震震级发生的频率是不是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是否某个中间震级的地震最为多见?但是古腾堡和里克特却未发现有典型震级,震级发生的频率不是正态分布,但也不是毫无规律,而是震级越高,则发生的频率越低。而且,它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幂律: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每增加一倍,发生的频率就减少为四分之一。这就是古腾堡-里克特定律。1988年在美国纽约布鲁克哈文国家实验室工作的丹麦理论物理学家伯·巴克,从古腾堡-里克特定律联系到他对地震的沙堆崩塌模型研究。即如往一张桌子上一粒一粒地丢沙子,沙子将会逐渐堆积起来,越来越高,但是不可能一直高下去,随着沙堆变高,它也变得越来越陡、越不稳定,到一定程度,刚丢下去的沙子会引起沙堆的崩塌,让沙堆的高度降低。崩塌之后,继续丢沙子,沙堆又再增高,然后再崩塌,如此循环往复。

再从沙堆崩塌的规模有小有大,什么样的崩塌规模是最典型的?能否预计下一次的崩塌会有多大?这需要堆许多沙堆进行统计,很费时间,所以巴克就改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巴克和他的两名同事研究了数以千计的“虚拟沙堆”,统计了数百万次的崩塌中的沙子数。他们找到了什么典型崩塌规模了吗?什么也没有。有的崩塌规模小到只有一粒沙子,有的则大到几百万粒沙子。什么样的规模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典型的崩塌规模,无法预计。巴克等人再对其程序做了一些改进:设想从上往下俯瞰虚拟沙堆,然后根据沙堆上的每粒沙子所处位置的陡度着上不同的颜色:如果那个位置相对平稳,就着上绿色;比较陡峭,就着上红色。刚开始堆沙堆时,都是绿色的。随着沙子的堆积,红点也逐渐增多,进而形成网络。一粒沙子掉到红点上,就能触发周围红点的滑动。如果红点很少,新丢下去的沙子的影响就很有限。但是一旦红点多到连成一片,就无法估计新丢下去的沙子会导致什么结果:它可能只是打几个滚儿就停下了,也可能触发周围的沙子引起一场小规模崩塌,但也可能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像多米诺效应一样,导致几百万粒沙子一起崩塌。这种高度敏感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临界状态。由于它是在沙子堆积过程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巴克称之为自组织的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规模的崩塌都有可能发生,但即使是最大的崩塌的发生也无其他特殊的因素。它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但沙堆崩塌规模,虽然不是正态分布,但是遵循幂律:崩塌规模越大,则发生的频率越低,参与崩塌的沙子数目每增加一倍,其发生的频率则降低2.14倍。所以巴克认为地震可能和沙堆崩塌一样,是一种自组织的临界现象。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6:56|只看该作者

盖勒断言地震根本不能预报

然而盖勒断言地震根本不能预报,用的也是自组织临界现象类似的理论。1996年,盖勒等几位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联合撰文认为,“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有可能灾变为一次大地震”。而“小地震发展成为大地震将决定于不仅是其断层附近,而且是整个震源体空间物理状态的无数细结构”。因为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深部无数细结构的临界状态,因之地震根本不能预报!盖勒以断裂扩展的不稳定性为由,否定地震准确预报的可能。但我国有人反驳说,气象学中所谓的“蝴蝶效应”,说的也是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然而“蝴蝶效应”并没有阻止气象科学的发展;气象预报也没有靠穷尽细节来提高预报成功率,更多的是靠寻找和发现各子系统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来把握天气系统的演变。这话也不全对──气象科学发现“蝴蝶效应”,是从气象科学建立的非线性混沌数学方程出发的,使气象混沌数学与量子混沌数学达到了同等层次的高度,所以并不是类似这以前的盲目地寻找和发现各子系统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来把握天气系统的演变。地震科学不同,它没有找到可验证的数学方程,它比气象混沌数学与量子混沌数学还处在一个低的层级。陈顒院士为了简化地震“沙堆模型”、“ 古腾堡-里克特定律”、“板块断裂说”和避开震源点论与线论相悖或双震源论,通过解析5·12大地震,提出了像“在绸布店扯布” 模型。

2008年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陈顒分析5·12大地震,他把地震地壳运动方向与断层垂直,看作这次5·12大地震最大的特点。他说,世界上大陆地区发生的地震,多数运动的方向和断层是平行的,被称为“沿着断层的走向滑动”;但5·12大地震却恰恰相反,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它的地壳厚达65公里,东边的四川盆地地壳厚度为35公里,地震发生时,龙门山往上升,四川盆地往下降,运动方向和断裂垂直。他将这次地震形象地比喻成“在绸布店买布扯布”,岩层断层的滑动从西南方向开始,然后像扯布一样,一直往东北方向撕,一直撕到北川,整个撕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几十秒,便撕开了350公里长的口子。而主震后的余震,一直沿着“撕破”的地壳,分布在350多公里长,60公里宽的区域里。

二、从几率到软对撞机

从陈顒院士的地震“绸布”到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窗帘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共同指向地震板块断裂说的“场态”。 “绸布”说与“窗帘布”说的不同,是在对“双震源”的解释上。按2008年9月3日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联合向全社会公布的5·12大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的《5·12大地震烈度分布图》标示,“绸布”的震源从西南方向汶川的映秀开始爆发,“一直往东北方向撕,一直撕到北川,整个撕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几十秒,便撕开了350公里长的口子”。图示说明,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Ⅺ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Ⅺ度区:面积约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长轴约66公里,短轴约20公里;北川Ⅺ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长轴约82公里,短轴约15公里。

即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中心的两个相隔较远的地区,烈度都同为11级。虽然烈度可以与震级不同,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因与房屋的建筑质量、人口的分布密度相关,震级较小,但烈度也可升高;然而类似山崩地裂的纯烈度还是与震级成正比的。如果把在绸布店扯布的动力比做射箭,从映秀镇把箭射到北川县城,震级即使不减小,已是到了下限方向,山崩地裂的纯烈度也有所减小,但北川县城这个11级烈度区,山崩地裂的纯烈度并没有减小,类似从映秀镇射到北川县城的箭反而又加快了速度。那么北川是主震映秀后的余震吗?按陈顒院士的“在绸布店扯布” 模型,自然是“余震”。但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模型”,它既是“余震”,又是映秀镇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引发了北川县城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由于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是在同一条板块断裂带上,映秀镇下的“岩浆幕”窗帘布和北川县城下的“岩浆幕”窗帘布,既可以类似是同一张“窗帘布”,有两处“对撞机震源”;又可以类似是中间有缺环的两张“窗帘布”,各是各的两处“对撞机震源”。所以映秀镇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发生的震级,可以比北川县城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被引发的震级大,也可以小。这就是在同一次主震区内,有时可以在同一小时或同一天、同一周、同一月内,发生两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或更多次的大地震。这里的“几率”也就是我们想寻找的地球软对撞机震源引爆的数学方程的最初公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7:50|只看该作者

地震软对撞机概说

1、        地震软对撞机概说

相对整个地球来说,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就像某个地方发生了下雨一样,始终是局部的。而下雨属于气象科学,但类似星云图的运用,对某个地方下雨的准确预报,可以纳入对半个地球的气流运动的联系中;但地震科学的准确预报却仍停留在局部的观测上。而且与地质科学也不同,即使地震的板块断裂说来源于地质科学的板块说,但地质科学是着眼于全球的,而地震科学则是陷于局部的,原因就在于震源的动力不是“多元一体”类型的理论。科学的特征是“多元一体”走向精致化。地震的板块断裂说虽然动力足够,但不能说明能集中到震源的“一点”; 能说明可集中到震源的“一点”,又不能说明岩石的应力能长期抵抗这种巨大的动力。电磁闪爆说能说明集中到震源的“一点”, 又能说明岩石的应力可抵抗这种瞬间爆炸的动力,但对其动力的足够却难以说明──这包括类似天然气的气爆说,也是一样。但地震表现出的板块断裂说、电磁闪爆炸说、气爆炸说、核爆炸说等特征,又说明它们是“多元一体”的。地球软对撞机震源引爆说,不但能包容以上各说,而且还能把地震科学推进到一种全球体系中来观察预报。

(1)陈顒院士在介绍5·12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时说,从地震波、能量和烈度三个角度描述了它的“大”,首先,从震后地震台网监测的情况看,5·12大地震波在20分钟之内传遍了全世界,地震波非常强。地震工作者找到了德国的一个台站,那里离唐山与汶川的距离相同。该台站记录下的5·12大地震波震动时间和震动强度远远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从能量的角度来说,5·12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而每一颗原子弹的当量是2000万吨标准炸 药。在汶川县映秀镇下的“岩浆幕”震源的“一点”放上了5600颗原子弹的能量,这是电磁闪爆炸说、气爆炸说、核爆炸说等原理不能解释的。但如果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原理却能很好地解释。

(2)大型强子对撞机原理属于粒子物理学,把大地震与粒子物理学相联系在我国已经进行了40多年的准备。1958年我国开始搞“大跃进”,向科学进军,使一些简单的原子科学知识也普及到农村的中学生中。到1959年秋,三年自然灾害已开始抬头,饥荒中的人们把一块红苕无限地分小,希望能变出更多的物质。但真理只有一个,可见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物元可拓,有人想到把物质等价于时空,无限可分时空怎样呢?这里已涉及到时空撕裂。众所周知,如果一张纸为“有”、为“正”;从中间撕裂个孔洞,这个孔洞的地方为“无”、为“负”,那么对应时空撕裂,我们可见的时空为“正”,撕裂开的时空为“负”,再配上时空量子化,“负”的时空量子就类似微型黑洞,就类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就类似暗能量。“负”的时空量子如果类似真空瓶子,打开真空瓶子的塞子,它就会吞食周围的空气,发生类似的爆响。所以联系“负”的时空量子微型黑洞,它也会吞食周围的物质发生爆炸,这就是软对撞机的唯象震源原理。

(3)可见时空不易撕裂;其次,如果撕裂太大,也是可怕的。黑洞中心就类似宏观量子化的“负”的时空量子。但宇宙大爆炸以后的时空撕裂,也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也要集中在量子化的“点”上。球面模型的“点”能聚集时空撕裂的巨大能量吗?不能!球面模型的“点”能储存时空撕裂后的巨大能量吗?不能!

解铃还需系铃人──一张纸从中间撕裂是个孔洞,纸与孔洞构成的是一个类似的平面“环面”,可轨形拓扑为立体“环面”。能量是可以用自旋来聚集和储存的,球面模型的自旋只有正、反转两种;环面模型的自旋就有面旋、体旋、线旋等三类共62种。可见环量子三旋既能产生时空撕裂,也能制约时空撕裂。环量子三旋理论在1959年秋艰难中生长,到1968年西方的弦模型诞生,犹如迎来了21世纪科学的春雷,她热情地欢呼。因为弦模型也能包容在环量子三旋理论的时空撕裂与轨形拓扑唯象里面,环量子三旋理论有了弦模型的“同伴人”。

今天我们纪念国际弦论发表40周年,不但是纪念人类科学的共同胜利,也是纪念汉语文化圈科学的胜利。因为早在40年前国际“弦理论”提出之前的1959年,汉语文化圈就提出了一个更超前的理论──“三旋理论”,这种理论把事物设想为一个环状圈体(或称类圈体),类圈体的自旋分为三种:面旋──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的中心轴线旋转,体旋──类圈体绕圈面内的任一轴线旋转,线旋──类圈体绕体内环中心线旋转,在3维空间,这种“三旋”可以构成62种变化,因此这种理论认为,圈和点共存,但圈比点更基本,研究的微观粒子结构都与三旋环状圈体有关。所以纪念国际弦论发表40周年,也同是纪念汉语文化圈对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研究。反观说宇宙物质的运动不受光速限制、不存在宇宙大爆炸等不理解弦模型的汉语文化圈人,我们也是理解的。

(4)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表现的智慧和力量,把科学发展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的历史总是和洪水、干旱、地震等灾难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的──其实这就是盘古精神。中华民族的远古万年史就是由盘古文明和炎黄文明组成的。即从原始社会人类繁衍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就包含了大地震类似的时空撕裂的信息,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创造团结协作奋斗精神的信息。续写“盘古精神”,读懂盘古,就是要懂得,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是不能分割的。“科学”必然涉及自然的客观真实,科学发展观要想作合理的人文关怀,必然涉及要告诉自然的真实。真实与关怀,两者不可分割,也相互印证和制约。但传统的主旋律,把中华民族的盘古文明和炎黄文明分割开了,只承认后者不承认前者。其实诞生创造盘古文明,是因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大地震串,形成的古四川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正是盘古文明已演绎了后来的西方海洋文明,推进了东方农耕文明、炎黄文明,三旋理论才在社会主义文明的哺育下,在多元一体科学中愈挫愈奋。
10#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08-10-25 00:48:32|只看该作者

软对撞机的争论

2、软对撞机的争论

软对撞机假说能把电磁成因说的发生几率和板块断裂说的发生几率融合起来,支持偏重非板块断裂说者,但持非板块断裂的震源点论爆炸说者,也并不理解。原因是震源板块断裂说者,有常见的岩石破裂现象作证,震源电磁成因爆炸说者有常见的雷电磁暴现象作证;但谁也没有见过“软对撞机”,连“大型强子对撞机”大多数人也最近才听说到。有人问,大自然连一块较复杂的手表都造不出来,大型强子对撞机如此巨大、如此更复杂,地内的大自然能造得出来吗?

(1)应该说有高中毕业物理知识的人,对大型强子对撞机本身的基本图像是能够明白的。这里先不说大型强子对撞机这种人工制造的高度精密复杂的大型机器,大自然造不造得出来,而先说如果认为地震的成因是自然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导致的,那么找出相应的现象来举证说明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什么?我们说是能量──是为板块内部发生的大地震的震源点论爆炸说提供类似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而这只有那些具备了懂得提供类似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在点源爆炸的能量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甚至国家,也许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原理能做相应现象的物元可拓类比。

李政道先生曾提醒我们注意夸克和胶子等离子的能量威力。联系在点源发生大地震的能量机制,与人类所知的自然现象和所做的科学实验结合能证实的,不完全是雷电爆炸能量、原子弹氢 弹爆炸能量所能对应的。主要可能还是人们刚认识的产生夸克和胶子等离子的能量之所大的原因才能对应。大地震、板块学说、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三者联系,自然指向膺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地震窗帘假说”,或称“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这也是我们说的科学“长杆”认识。这不外星球的语言。目前如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时空撕裂” 一类的核魂自然,已经是地球人的语言,只要读《看不见的世界》一书就知道。

(2)有人问:汶川地下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四川地下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国地下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大多数国家地下都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这是不是搞笑?理由如果是大自然连一块人造的简单得多的手表都造不出来,怎能造出比大型强子对撞机更复杂的软大型强子对撞机?那么我们可以说:搞笑?废话。如果我们把手表和生物钟的功能对应,大自然能创造复杂无比的生命,那么大自然创造的“生物钟”,不但可以比“手表”简单,也可以比“手表”复杂。由此我们也能摸清大自然创造“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秘密。

众所周知,建于瑞士日内瓦和法国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一种模拟宇宙大爆炸后万亿分之一秒的实验机器。由于它为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物质起源和理解高温高密核物质,具有巨大价值,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LHC将质子和反质子束在地下约60米、周长约27公里的储存环中加速到7万亿电子伏特,然后相互对撞,产生目前人类在实验室里能达到的最高能量。这正是我们希望借助LHC的巨大能量发现理论,为板块内部发生的大地震的震源点论爆炸说,可能带来提供类似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举证说明的潜力。但这不是如目前一些人,简单地把LHC实验与宇宙大爆炸及“黑洞”联系起来,认为这项实验会产生类似黑洞及大爆炸的极大能量释放。当然也有科学家反过来说,LHC的能量释放尺度上小于黑洞大爆炸数十亿倍,LHC实验产生的对撞,在现实中就犹如两个小石子的对撞,不能对太阳和地球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说法,反过来提供了一些计算信息:一个高能质子与另一个高能质子的对撞,只有犹如两个小石子对撞大的能量,而且还说连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粒子携带的能量,也要高出LHC加速的粒子的能量数亿万倍──这提供的计算数据是,一个质子的“体积空间”有多大?一块小石子的“体积空间”有多大?两者相除其数量也巨大,如果再乘以两个小石子对撞大的能量,也有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即这类似在一个具备一块小石子大小的“体积空间”中,完全被质子充满,而发生的类似两个接近光速的高能对撞。这是其一的简易计算。

其二,实际的高能对撞,是将所有质子,分属将近3000个束团,每个束团约由1000亿个质子组成。这每个束团非常纤细,仅16微米,长度数厘米,像一根短小的蚕丝。科学家必须想方设法让这么纤细的小蚕丝沿着顺逆时针两个方向准确运行,并在4个对撞点上准确地让一根与另一根相撞,并且是依次相撞,并非齐头并进。当然运行时每个质子束团中的1000亿个质子,只有20个与另一个质子束团的20个碰撞,即产生20个事例。由于这些“小蚕丝”是依次排队碰撞,所以每二个碰撞都有间隔,但间隔仅25纳秒。而剩余粒子,会被反向的群的电磁力推向偏离。由于整个粒子束会绕行环形加速器4亿圈,那么,每一圈的偏离都累积起来,如果想使粒子束中的离子不会大量意外损失,维持实验时间,粒子束密度就不能超过一个极限。LHC能够保证每秒钟发生至少6亿次的粒子对撞。每次对撞能产生出的上千个粒子。这里质子虽小,但相对于另一个质子来说,却非常大。就相当于在宇宙中渺小的人类相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并不渺小。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是身体部位的拳头对拳头、脑袋对脑袋的碰撞,那么对应这些质子的碰撞,是应当于质子的“部位”──夸克和胶子之间的碰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2:20, Processed in 1.0764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