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40|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4-18 18:45:0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2009年我国首次测出明长城长度:总长8851.8公里

 [复制链接]
长城到底有多长?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经过近两年科学调查和测量首次获得的明长城数据: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东经124°30′56.70″北纬40°13′19.10″),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公里。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公里;壕堑长度为359.7公里;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公里。

历时两年首次摸清家底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2006年2月,根据国务院同意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其中第一项重要工作即开展长城资源调查,以彻底摸清我国长城资源的家底。计划分为明长城、秦汉长城、其他时代长城等三个部分进行,并于2010年底初步完成有关长城资源的调查、测量与数据入库、发布长城的长度信息等工作。
  为保证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了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工作中采取文物部门定性、测绘部门定量的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长城田野调查、内业整理、数据汇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这项工作从2007年2月9日开始部署,至去年10月全面结束了野外工作,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量测工作也已于去年12月15日结束。
  科技手段辅助测量
  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文物和测绘部门进行跨学科合作,对明长城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全面获取明长城保存现状等第一手资料,并按照1比10000测图精度量测、获得了明长城的准确长度等各种基本数据;二是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现存状况,包括其具体分布、走向,墙体和附属设施建筑特点,以及长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调查结果显示,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相关遗存1026处。另外,通过本次调查还新发现了与长城有关的各类历史遗迹498处,例如天津市发现的火池、烟灶等相关遗存,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将军石摩崖石刻,北京延庆县发现的石墙遗迹等。
  据介绍,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采用了传统考古学的调查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除沿用田野调查手段,即在进行收集资料、研究文献和已有成果等的基础上,开展徒步调查、勘测,进行考古学研究之外,还采用了先进的GPS定位系统、红外测距仪提高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采用了数码照相、摄像、计算机软件存储等,以获取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信息。

北京段明长城超过550公里
  北京市域内的长城主要为明代修建,呈半环状分布在北京地区的北部山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县、昌平区、门头沟区六个区县,历史记载境内长城全长约629公里。
  本次调查发现北京段明长城超过550公里,并发现在延庆岔道城附近明长城的外侧断断续续还有几十公里的土边长城,成为保护长城的一道人为屏障。这些与石体和砖体长城并存的土边长城同样具备敌台和烽火台等附属建筑。
  调查发现北京段明长城共有敌台1510座,烽火台165座,马面41座,城堡141座,关口31座,窑址10处,炮台11座,挡马墙1100米,登城步道18个、暗门两个。调查中,在延庆县新发现了大庄科段、海字口段边等处近5公里墙体、延庆石边长城3公里墙体,以及1处冶铁遗址和多处的烧窑遗址、采石场。此外,在昌平区还发现了一处平面为“凹”字形的遗存,其轮廓线全部为毛石散落而形成;总长15.9米,宽13米。在怀柔区渤海镇水关段长城垛墙上发现了刻有“诸城工东界,东工尾西界”、“左部”、“右部”等字样的文字砖。国家文物局局长上午表示:不让长城再缩短哪怕1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清明时节杭州游之美食篇 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将在江苏淮安落成
2# 四姑娘山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09-4-25 10:31:2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最近新华社发布的几张明长城照片。
山海关以南的老龙头明长城(2003年摄)  明长城1.jpg  保存到相册
北京慕田峪明长城(2008年12月10日摄)  明长城3.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09-4-25 10:33:37|只看该作者
于陕西省榆林市安边镇的五里墩明长城(2005年5月3日摄)  明长城8.jpg  保存到相册
北京河防口明长城(2009年4月6日摄)  明长城7.jpg  保存到相册
河北董家口明长城(2005年9月17日摄)  明长城5.jpg  保存到相册
4# 金佛山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09-5-3 21:32:46|只看该作者
    长城保存好的不足10% 专家:不能再短了
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已消失部分占总长度三成,保存较好的不足10%──

      不能让长城再“缩短”了
日前,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宣布了合作开展明长城资源调查后获得的最新数据:8851.8公里,明长城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精确的长度。

为什么要进行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明长城保护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长城?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明长城起点在哪里
经本次长城资源调查可以确认,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在今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虎山乡东北鸭绿江右岸的虎山,即“虎山1段长城”,而不是一直以来被认为的东端起点山海关。

专家表示,“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共识,实际上是清代实行“封禁政策”的结果。清政府为了“保存祖宗发祥之地”,限制汉人、蒙古人进入盛京以东地域而修筑了柳条边,在山海关设边卡,在记载和地图上,逐步以柳条边替代了辽东长城。如清代官修《盛京通志》中的《舆地全图》,未再标辽东长城,而只画上了“柳条边”。清康熙二十六年的《会典》及《柳条边纪略》也都没有记载辽东段长城,只记载“山海关……则国东北一咽喉也,额曰‘天下第一关’”。

在明朝的文献中,对明代辽东长城(边墙)的东端起点起于鸭绿江西岸有明确的记载。据《明史·兵志》记载,长城“东起鸭绿,西至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据《全辽志·边防二》记载,辽东边墙东端第一堡为“江沿台堡”,该堡的第一台为“邦(傍)山台”,此“傍山台”所靠的鸭绿江右岸之山,即今丹东市东北的虎山,明代称“马耳山”。

相对于普遍认为的长城6000多公里的长度,此次公布的明长城长度为8851.8公里。专家分析, 6000多公里这个数字是根据史料推算出的人工修筑城墙长度的总和,实际上长城还包括很大一部分利用天险作为墙体的段落,在这次调查后,这部分段落也计算了进来,因此比过去多出了2000多公里。

      三成明长城地面遗迹消失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说,查明的明长城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按照《长城资源保存程度评价标准》,已消失的部分占明长城总长度的三成。“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从中可以看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童明康说。

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造成的。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洪灾、流沙、风雨侵蚀、植物生长、啮齿动物破坏等。造成长城破坏的人为因素很复杂,主要有交通及其他工程建设、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当开发利用、不按原状修缮等。分析来看,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往往历经时间较长、进程较慢;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

专家表示,由于对长城尚缺乏系统的监测,因此对其保存状况的变化掌握不够准确。以现在掌握的情况,部分人迹罕至地段的长城没有明显的突变,自然侵蚀为主要变化原因;部分地方群众的生产生活对长城造成了严重破坏,长城保存状况明显恶化;突发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长城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长城保存状况发生明显改变。例如,2003年发生在甘肃山丹、民乐之间的地震,造成山丹县境内的明长城墙体及烽燧部分倒塌,数十处发生裂缝和倾斜,损毁严重。

      长城保护任重道远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长城保护管理体制混乱、力量薄弱的问题依旧存在,对长城还缺乏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有些地方长城沿线居民对长城保护意识淡薄;由于长城绵延万里,目前的文物保护力量不足以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长城段落未统一为一定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导致旅游开发存在随意性,破坏了长城及其历史风貌;部分地方长城管理权限不明,致使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相关措施没有得到妥善落实;长城保护与某些地方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对长城本体的任何伤害都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强调说,“我们公布了长城的长度,就要捍卫它,决不能让它缩短一米。这不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童明康表示,长城的保护维修必须要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框架下进行,以保护为主,不提倡复原。

专家提出,应由国家文物局负责长城整体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长城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承担本辖区长城的保护责任。跨行政区属地管理的长城,由相应的政府机构联合成立长城联保组织,协调长城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争议。国家和地方财政都应积极支持长城保护工作,尤其是濒危长城的保护修缮更应列入各地文物保护经费中。对于被辟为旅游景区的长城段,经营管理部门应将旅游收入优先应用于对长城本体的保护。同时,应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和广大民众积极筹资,为长城保护献策献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修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16:52, Processed in 3.104406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